.hk 或 .hk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于欣格老师课题组近期招聘已毕业博士或近期毕业博士,入职公司成为初创成员或入职课题组做博后。
公司为柔性触觉vr初创企业,前景广阔,作为公司初创成员,将负责公司业务,产品研发香港城市大学,,发表文章等等,科研与产业化齐头并进。科研依托课题组平台,产业化将与本港企业、风投公司紧密合作。欢迎ee、机械、材料、计算机等背景的毕业生加入。初创成员表现优异可分股份,待遇3.2万港币/月。
有意向的同学可将简历发至.hk 或 .hk。会尽快安排沟通和面试。
课题组主页:
公司招聘方向灵活,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申请!
公司(触柔科技)介绍:
你想改写人机交互领域的新篇章吗?
你想从事最尖端的硬件开发工程吗?
你是一个能独立思考英国G5院校留学,打破常规和快速学习的人吗?
你想要找到一份软硬件全线工程师的工作,跟企业一起成长?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并坚定的,那么我们希望你能够考虑加入我们的团队。
触柔科技基于革命性的柔性表皮传感器和触觉软件致力于开创人机交互的新纪元。诞生于大学实验室,我们的核心科技发表于《自然》杂志并且正在取得专利。我们的技术将为游戏,医疗和工业培训等行业提供变革性的全方位用户体验。
我们在寻找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或其他密切相关学科的专业才人。申请者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研究经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于欣格课题组和初创公司招聘,该经历至少需要包括构建并实施硬件或软件解决方案。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我们是一家国际公司,申请者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一定的汉语(普通话)交流能力。
我们组织结构扁平,倡导开放活跃的文化氛围,员工与领导团队密切合作,并继续与学术研究实验室保持密切联系。我们相信这份经历将大大提升你的个人价值,帮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薪酬待遇:
• 第一年合同期满之时,如果工作表现优秀,我们将提供一份长期合同
• 薪酬(包括强积金)与学位和行业经验相匹配
• 员工股权期权,你不仅仅是员工,而是股东
• 15天年假+法定假日
空缺职位:
产品设计工程师
产品设计工程师将与大学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将表皮vr技术融入电子消费产品或医疗科技产品。
申请要求:
• 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或机械工程在专注于人机交互方面的硕士或以上学历
• 具备电子消费产品行业的硬件产品开发经历者优先
• 具备从初始概念构建到生产设计再到质量验证的完整产品开发周期的工作经历
• 具备为外包供应商创建产品制造要求的经验
软件工程师╟嵌入式设备
软件工程师将为我们的表皮vr硬件开发强大的嵌入式软件,我们的硬件将动作捕捉和触觉激活设备相结合(并具备添加新功能的能力)。
申请要求:
• 具备计算机科学或相关领域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要求实际工作经验,硕士学位需要有足够的研究项目经验。
• 具备使用实时操作系统 (rtos) 的经验
• 具备开发 usb 驱动程序的经验
• 具备使用逻辑分析仪或示波器进行硬件调试和验证的经验
• 具备为复杂 soc 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的经验
• 具备开发多读软件的经验
软件工程师╟后端开发
后端软件工程师将负责构建核心软件包,使我们的表皮vr硬件与软件交互。 我们的硬件需要收集、分析和反馈多式联运传感器的数据与 3d 体验进行交互,将代码移植到各种设备和平台以及支持产品开发需求。
申请要求:
• 计算机科学或创意/数字/互动媒体(课程工作强调游戏创建和硬件交互)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要求实际工作经验,硕士学位需要有足够的研究项目经验。
• 具备使用过一个或者多个软件开发的经验:, arkit,
• 能按需学习新的编程语言
• 具有在人机交互、增强/虚拟现实、成像/视觉/感知和/或机器学习方面的经验
• 具有与低级别设备功能和组件交互的经验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是产品开发工程师和客户的纽带,定义客户需求并将其转换为开发工作流程。能够建立、指导和修改产品开发流程,与工程师合作设计和验证面向用户的功能和工作流程,亦可以处理复杂的任务,并考虑拓展项目的范围。
申请要求:
• 具备计算机科学或者工程学学士或者硕士学位。其他领域视具体工作经验而定
• 4年以上产品体验。工作经验比学历背景更重要
• 具备与小型工程团队的合作经验
• 具备令客户愉悦的运营产品的证明
• 能够同时思考短期战术和长期战略
• 出色的沟通(英语和普通话)和建立关系的技能
[ 来自版块群 港澳台 ]
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中国科大在触觉传感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人形机器人研究院董二宝副教授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副教授团队,于 11 月 15 日在国际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with color”的研究论文。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受仿生结构色现象的启发,创新性地采用柔性光栅薄膜在白光照射下形成的结构色图案作为触觉表征信息,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接触点的高灵敏、高分辨率感知。
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方法示意图
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中国科大在触觉传感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方法展现了卓越的可拓展适用性。研究团队基于核心组件的模块化设计,进一步开发了面向三种典型场景应用的传感器原型。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触觉感知方法在机器人感知、环境监测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该触觉感知方法的扩展应用原型示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博士生邱宇泽为论文第一作者QS200名校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董二宝副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世武教授和郑津津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支持。
陆晔 香港城市大学,手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实证研究.doc
上海受众手机使用的实证研究【摘要】以手机使用等经由电子媒体中介的社会交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显示,手机使用当中同样存在着深层的”数码沟”,人们在是否采纳、使用深度、维系关系类型等方面存在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应的显著差异。手机作为交往资源,人们对它的使用当中体现着他们在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关键词】手机使用;社会交往;社会资本;数码沟【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3月3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10年2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约7.7亿,中国在拥有总量上继续保持着”手机第一大国”的地位。与移动电话用户持续快速增长相反,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减少,根据2009年度的统计结果,移动电话用户[2]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已经超过4亿户。手机在功能领域的拓展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以3G技术及其运用为核心的业务拓展已经成[3]为商业应用领域的热点。据统计,截至2010年2月,全国3G用户累计达到1606万户,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面向个人应用,宽带上网、家庭网关等面向家庭应用,无线城市、视频监测、移[4]动办公等行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涌现,移动支付、手机阅读等新型业务得到开发。
这些数字表明,手机已经成为渗透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体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学界对手机的研究也在拓展当中。早在1999年,第一个关于手机使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大学以”全时联系”()的主题举办。从那时起,社会科学领域对手机的探讨覆盖的主题包括:手机采用的社会影响、手机的社会学意义、手机采用和使用的跨文化比较、手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手机与公共生活、手机与人际沟通等(Katz,2006)。在我国,近年来围绕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相关论文也大量涌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手机的”内容”研究和手机的”使用”研究。手机”内容研究”关注于手机功能层面,并将手机各功能分割开来,主要集中于对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产品的研究,其遵循的是传统媒体研究的思路。对手机”使用”的研究集中于对手机短信交往功能的关注和对作为手机使用者的特定群体[作者简介]楚亚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致谢]感谢潘忠党、陆晔、郭中实、周葆华几位老师及好友景刚等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50社会交往的关注,如大学生(楼锡锦等,2009;宫佳奇、任玮,2009)、家政钟点女工(曹晋,2009)等。
本文展开的是使用研究。但与以往这个方面的研究不同,我们将拓展”手机使用”的涵盖,使之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采纳(),即是否使用手机;二是使用功能的广度,也就是要讨论不同人群对手机各个功能的使用情况;三是如何使用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维系社会关系。与过往研究在理论目标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将手机作为社会交往的资源来看待,着重考察这一资源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分布,从而将考察手机使用与探讨社会分层和社会形塑结合起来。为此目的,我们力求超越以往集中某一特定群体的使用研究,通过分析随机抽样的数据,描摹和解析上海市居民这个群体对手机使用的一般形态。作为交往资源的手机使用一、手机作为交往资源的社会学意义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王武召,2002)。正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的交往互动构成了现实的社会(齐美尔,2002)。在这个过程中英国G5院校留学,人们的交往与社会角色关系和社会位置的分化密不可分,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异质性和包括资源差异在内的不平等性(布劳,2008)。社会学领域从事个人社会网络和阶层地位研究者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结构取决于其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后者又决定于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位置。
而阶层地位是人们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反映。这些高低不等的阶层结构位置直接影响了社会成员在拥有财富、地位和社会声望等个人资源的不平等,后者进而构成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或限制,或是成为其社会交往的成本或代价,最终表现为不同阶层的成员在拥有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张文宏,2005)。基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现实发展,有学者从经验研究层面发现,在中国的城镇社会陆晔 香港城市大学,手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实证研究.doc,社会交往的阶层化已成为主要趋势(刘精明、李路路,2005)。在社会学者眼中,从社会交往尤其是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阶层,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有着重要意义(周晓虹,2005)。同理,我们关注作为社会交往资源之一的手机使用,在上海这个当今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否会呈现出某种趋势性的阶层化、差异化特征,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经验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显示:以手机为代表的个人通讯技术(PCTs)蓬勃发展,对个人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研究者(,2009)认为经由电子通讯中介的交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生活中许多的日常事务都借助诸如手机这样的中介进行交流和保持联络。
手机的双重使用(工具性使用和表达性使用,Ling,2004;,2002)正在重构着社会关系网络。手机有助于维系家庭纽带、扩展心理上的邻属认知、促进对通话对象符号性的接近感(Wei&Lo,2006),促进浪漫关系(如大学生的男女朋友关系,Jin&Pena,2010),保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并促使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Shrum,2008)等。二、交往资源获取与使用的差异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将分析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与媒体使用调查》的数据,以考察作为社会交往资源的手机使用受制于哪些因素,并探讨手机社会交往功能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在数字技术的扩散过程中,影响是否使用及怎样使用的人口学、社会经济等因素向我们展示了”数码沟”存在的经验证据。与互联网类似,”数码沟”()同样存在于手机使用之中;而且,作为社会资本建构的资源,与互联网类似,手机具有多种功能,使得”使用与 51否”不能成为观察数码沟的唯一指标(Rice & Katz,2003)。
手机使用中的”数码沟”首先体现在:(1)是否采用手机,即技术接入()的不 平等;(2)手机功能使用的范围,即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数码沟”代表着资源分布的不平 等,具体到手机作为交往的资源,这种不平等存在于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之间、性别之间、年轻和 年老人之间(含代际之间)、是否有工作之间等。也就是说,在各种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物质 资源和需求资源掌握多寡的指标之间存在。我们首先探讨的是如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作为交往资源的手机使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有关手机使用的研究中,与影响传统媒体使用一样,社会经济变量是区隔”使用者” 和”不使用者”差异的显著因素(如 和 对香港不使用手机者的调查结果, Leung&Wei,1999)。社会经济因素的主要包括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声望等。具体到中国的 国情,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可延伸到住房面积、是否为党员等。如果手机是一种资源,那么,它的 使用概率和使用广度与深度在群体中的分布就体现了这些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所呈现的社会经济地 位的不均等,这样的关系也就说明,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在群体中的扩散,有可能强化已有的社会 不平等,并且为社会不平等增添了一个”数码”的相面。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还通过其它指标体现出来,反映了建立在社会经济地位基础上的社 会结构性不平等在其它领域的蔓延。比如陆晔 香港城市大学,Rice 和 Katz 对2000年美国手机采用的影响因素进行 实证调查。他们发现与影响是否采用互联网的因素(收入和年龄)相比,影响是否采用手机的因 素主要为收入()、工作状况()以及婚姻状况()(Rice &Katz,2003)。而”有工作”这一因素对采用手机的影响力也在郭良主持的《2007年北京、上 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安、沈阳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07年7大 城市报告》)报告中加以呈现: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职人员拥有手机的比例都 超过了90%。现有研究还显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在手机使用方面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差异尤 其值得关注,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不平等通过性别角色定式的渠道所产生的影响。有不少研究者 关注到女性在新技术采用当中的不利地位,如郭良《2007年7大城市报告》中称:女性的手机采 用率低于男性,其所调查的男性受访者拥有手机的超过了90%,而女性拥有手机的则不到85%。
和(Leung&Wei,1999)在香港进行的调查也认为那些不使用手机的人多 为老年女性。 已经有学者(Rice&Katz,2003)指出:对”使用者”和”不使用者”()的 区分不足以表达数码沟的存在,因此发展出对”熟手”和”新手”的(/)的区 分,并证明了这种更深层的区分是有意义的,即”鸿沟”(gap)不仅存在于”用不用”之间, 也存在于”怎么用”上。事实上,有研究者(,,&,2009)认为深层 “数码沟”同样存在于”性别”:女中学生对手机使用的偏向可能影响她们以后的职业轨道。根 据”创新的扩散”的研究(罗杰斯,2002),拥有物质和社会资源的人,不仅更早采纳技术创 新,而且更充分有效地使用该创新。因此,在测量使用者对手机这一交往资源使用上的差别时, 引入”充分程度”是有意义的。 手机功能使用得越充分就意味着:使用者越有可能从这一交往资源中维持和拓展社会网络, 从而也就更有可能从社会交往中获取社会资本。社会学已有相当的研究考察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 的关系,有学者(边燕杰,2004)指出阶级阶层地位和职业活动将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范 围,从而影响其社会网络大小、网顶高低、网差大小、网络构成,即影响人们的社会资本质量。
而社会资本又对提高个人和家庭的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的作用。基于手机在社会交往中影 响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我们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二:影响这种交往资源能否充分使用的因素是什么? 手机是社会交往的资源和工具,手机的使用必然是某些特定社会关系的演示或成就 (nt)。在布劳(2008)的社会结构理论当中,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共同 52的社会经验被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家庭、朋友等等。芝加哥学派在其 城市社会学理论中凸显了都市人口多、密度大、异质性高的特点,使得功利性的次属关系,比如 最典型的就是商业关系,代替传统社会的首属关系如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