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AI in Action」主题招聘会 首度聚焦人工智能 提供逾千个就业机会 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应对行业需求

科技园招揽国际科技专才向全球推广香港创科机遇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创科人才库,助力香港成为全球顶尖人才汇聚地。

香港 -Media – 2025年2月21日 – 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成功举办「AI in 」主题招聘会,吸引超过3,000 人次参加。今次招聘活动首度聚焦AI领域,为年轻求职者、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求职平台,吸引150多家专注于AI的园区公司参与,提供超过1,000个创科职位空缺,涵盖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和大模型算法等热门工作。

科技园公司宣布推出「 」计划,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工程或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到场启动。

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吸纳AI领域人才

「AI in 」主题招聘会继续以实体及网上形式举行,线上线下同步汇聚多家领先AI企业,参加者能够即场与招聘代表,或者于网上平台「 Pool」了解各类职位空缺及要求,递交申请。同场亦设有一系列丰富的求职技巧和打造个人品牌工作坊,以及业内人士分享环节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AI in Action」主题招聘会 首度聚焦人工智能 提供逾千个就业机会 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应对行业需求,参加者更可与来自英伟达()、德勤人工智能研究院及等专家互动,深入认识AI的最新发展与职业前景。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表示:「我们喜见活动反应踊跃,充分展现了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殷切需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园公司致力成为创科与人才之间的桥梁。未来,我们会继续紧贴市场需要,透过各种主题招聘会,帮助企业重点招募特定领域的人才。我们期望与新一代创新者及院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香港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

推出「 」计划加强人才、院校、业界协作

为更有效地释放香港学生的巨大潜力,壮大本地人才库,科技园公司联同香港各大院校的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学院,在活动上正式宣布推出「 」计划,促进学术界与业界间的交流,拉近学生技能与职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活动上聚集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院长和副院长,体现了是次计划所倡导的大学与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旨在将大学生和毕业生与科学园园区公司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就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发展支援,让年轻人才轻松融入充满活力的创科社群中。

科技园招揽国际科技专才向全球推广香港创科机遇

鉴于这次活动的热烈反应,科技园公司将考虑举办更多以不同领域为主题的招聘会,如微电子、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科技产业,以创新方法为人才连结更多机会。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创科人才库,助力香港成为全球顶尖人才汇聚地。科技园公司代表团将于3月前往英国,积极招揽国际科技专才。除了走访当地多间知名高等学府,与各学系及研究院代表进行深入会谈,商讨培育人才方面的协作,更会在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香港快速发展的创科潜力及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遇。

香港科技园公司

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于2001年成立,在香港建立了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共支援13间独角兽企业,汇聚15,000多名研究人才,以及超过2,200间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生物医药技术、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等科技公司,致力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为配合香港未来发展,科技园公司锐意吸纳及孕育创科人才、加速创科成果商品化,为科技企业及人才在创科路上提供全方位支援。旗下的创科生态圈持续成长,包括位于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九龙塘的创新中心,以及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的三个创新园透过应用科技,重点带动先进制造业、微电子业及生物科技等行业,朝着香港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旗下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位于深圳福田,凭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美国藤校留学,担当「引进来、走出去」的角色,积极加强创科的跨境交流,支援全球科技企业及人才,提供科研及协作空间,重点支援来自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械人技术、新材料、微电子、金融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七大领域的企业。

科技园公司将致力透过提供科研基建设施、初创及企业支援服务、专业投资及营商知识、开拓合作伙伴网络及人才招揽,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促进创科成为经济新动力。

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在深圳举行

2月17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在深圳举办。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季,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作主旨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解读未来产业政策。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发布《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河套发展署开展现场推介。中国电子学会等9家单位共同发起《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活动现场还围绕“未来制造—具身智能”“未来健康—智慧医疗”两大方向开展了综合对接,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投资机构、领军企业的300余位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徐晓兰致辞

徐晓兰表示,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推动未来产业技术成熟、成果熟化和业态培育。一是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培育重点硬核产品。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熟化,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三是加快构建更加灵活、完善的金融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开展人才基地规划与建设,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顶尖科学团队,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围绕人才交流、技术合作、标准制定和产业体系建设等加深国际协同创新,共建开放合作生态。

林建岳致辞

林建岳表示,贸发局将积极配合政府施政,通过大型展览及会议、全方位支援计划,为不同业界创科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各方善用贸发局举办的展览和会议,建立国际商脉、加速业务发展。贸发局愿意为各方搭建一个共同创新、合作与分享的平台,希望更多科技成果通过香港走向全球、服务全球。

陶永欣表示,本次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政产学研资介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深圳和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将围绕四个方面重点开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持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培育更多支柱产业并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持续加快未来产业成形成势香港城市大学世界,不断推动更多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三是持续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更多“永不落幕”产业,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四是持续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大企业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好条件更大支持。

本次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旨在搭建一个高效、专业的交流平台,邀请到政、产、学、研、用、金等各环节的相关机构、领军企业等代表参加活动,共话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机遇,促进大湾区与国内外未来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的精准对接,推动大湾区与全球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

尚勇作主旨报告《营造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的优良创新生态》

张季作主旨报告《超前布局具身智能产业,迈向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孙尧作主旨报告《强化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未来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季,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围绕创新生态、具身智能、校企合作主题作主旨报告,提出前瞻洞见。

柏杰作未来产业政策解读

在政策解读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对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考虑QS200名校留学,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未来产业科学精准布局;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前沿科技领先优势;三是推动集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特色高地;四是强化要素协同,筑牢未来产业支撑保障体系。

发布《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

在成果发布环节,由中国电子学会联合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香港大学、深圳大学、澳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学会、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发起的《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正式发布,《倡议》提出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构建开放创新人才服务生态,强化投融资高质量服务,开展未来产业企业梯度培育,搭建未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行动方向,共同促进未来产业在大湾区加快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能。

随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发布《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内容涵盖未来产业关键技术趋势、国内外产业现状、产业区域分布、产业发展问题与建议,旨在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河套发展署现场推介企业国际化服务平台、最新企业扶持政策措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在深圳举行,助力企业拓展应用场景、对接尖端资源。

综合对接“未来制造—具身智能”

综合对接“未来健康—智慧医疗”

活动的综合对接环节分为两大主题。“未来制造—具身智能”主题对接由香港大学数据及系统工程系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席宁主持,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刘志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加速进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昊等嘉宾共同探讨具身智能背景下的人机共生技术趋势与产业落地路径。“未来健康—智慧医疗”主题对接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领衔,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杨明俊、百图生科香港运营负责人林熠溦、北京华卫迪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医家通智慧养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申林茂、天津大学副教授肖晓琳等行业先锋分享智慧医疗创新实践与市场机遇。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现场达成合作意向,推动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战钊)

香港城市大学是,冲刺高校之城,这些万亿GDP城市正在全力建大学丨教育大变革①

(原标题:冲刺高校之城,这些万亿GDP城市正在全力建大学丨教育大变革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024年万亿GDP城市名单再度扩容,河北唐山成为“万亿俱乐部”的第27个成员。

观察城市竞争和区域发展,一个有趣的视角是高校布局。唐山虽然是“万亿俱乐部”里的“小弟”,但高校数量并未垫底,13所属地高校甚至超过深圳。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共有2868所普通高等学校,27座万亿GDP城市属地高校1118所香港城市大学是,占比39%。

看似总数和集中度均较高,但专家指出,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仍需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同时推动高校从重点布局转向适度均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开年之初,各地还在大力建设新大学。但质疑声同样强烈,出生人口减少,基础教育适龄人口达峰,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势必减少,如今新建大学,未来是否会过剩?

新建大学批量落地

近期陆续发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包含了大量新大学动态。

比如,山东将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内蒙古将支持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资源设立职业本科;四川将以优质高职院校为基础设置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黑龙江将推进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贵州将支持安顺学院更名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学院;福建将支持闽江学院更名闽江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办招生、黎明职业大学等高职院校升格本科;河南将加快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等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将支持筹办大湾区大学;海南将推动海南警察学院获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职业本科。

这些新大学有的已经筹备多年。2019年5月,广东省就成立了大湾区大学筹建领导小组。2021年11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校园建设正式动工。2025年2月14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第一标段施工招标入围单位名单公布,估算总投资额约16.9亿元。

2018年12月,有关方面宣布将恢复重建1985年创办的张仲景国医大学。2024年12月19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按程序申报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和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资源为基础设立河南国医学院。

还有一些新大学进展顺利,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有望在2025年秋季开始招生、深圳海洋大学(筹)预计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新建大学动作,即将批量结出硕果。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教育部公示26所拟新设置高校,其中8所为民办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杜育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先导的教育投入,应当超前布局、超前投资。

新建一所高水平大学,资金投入动辄百亿起步,因此需要创新投入机制。“要让民办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支撑教育捐赠的政策体系,让第三次分配成为教育投入新的增长点。”杜育红说。

哪些城市在建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7座万亿GDP城市属地高校数量1118所,占全国普通本专科高校总数的39%。

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性的特点。国际上,英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布局在以伦敦为核心的中南部地区。法国、日本分别集中在大巴黎都市圈、东京圈。美国则形成东北部大西洋沿岸、西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和中南部等多中心。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高校调整时,也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哈尔滨、沈阳、西安等城市进行了重点布局。

但是新的经济重点区域崛起,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便显得不均衡。27座万亿GDP城市中,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高校数量分为三档,南京53所居首,苏州26所居中,无锡、南通、常州分别为14所、11所、9所,位列第三梯队。

相比之下,广东的高校数量差距更大。27座万亿GDP城市中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高校数量只分为两档,广州84所遥遥领先,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10所、8所、6所。

而同为经济总量在1万亿—2万亿之间的城市,郑州高校数量高达73所、西安为63所、长沙为59所、天津为57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认为,我国主要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尚难适应其区域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发展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常住人口规模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46%,而人才需求及集聚程度更高,全国超六成人才流向这五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规模的全国占比,相比于其人口在全国占比明显相对较低。

高等教育资源与人才需求不匹配,这在一些城市尤为突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高校数量已经很多,但苏州、深圳、东莞等城市还在大量引进和新建大学。

此外,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需要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比如,深圳10所属地高校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实不少,高职院校同样不少,但作为“腰部”力量的应用型大学还有待加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筹)等新大学均定位于此,为当地相关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

新经济也呼唤新大学。2025年2月17日,云南省公示拟设置昆明航空职业学院,这是云南第一所以航空为名的高校。此外,河南已经提出加快组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位于河北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公开表示决定更名大学。2024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建议设立上海航空航天大学。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各类场景的逐步开放。

下一步,如果产业发展顺利,人才需求将相应扩大,新设“航空大学”正是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人才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屈小博认为,为保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后技能人才的稳定供给,应该继续推进长周期高等职业教育建设。

各地新建大学中,高职院校升格或整合独立学院转设为职业本科大学数量较多。2025年1月,教育部公示26所拟新设置高校,其中9所为职业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目标正是服务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新大学与人口变化

由于出生人口减少,近年来始终存在一个争论: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是,冲刺高校之城,这些万亿GDP城市正在全力建大学丨教育大变革①,还有建的必要吗?

“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2024年9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如果现在开始建设,以5年为建成周期,那么新大学在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很快就遭遇需求下降?

屈小博介绍,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义务教育阶段QS100名校留学,由于其强制属性,人口规模基本决定了未来的教育需求,这一规模的影响传递到高等教育时则会因其普及率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快速提升,为高等教育需求保持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教育强国指数综合排名显示,排名前15名的国家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86.3%。

不过,新建大学确实需要注意结构性过剩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20多年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体量,不少高校选择开办一些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没有办出特色。这不但导致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超过社会需求,而且影响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只开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2024年面向全国10个省市录取144人,实际报到仅19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只有136人。

该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指出,要适度发展规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学生规模过小,专业偏少。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设置,力争尽快改变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的现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香港城市大学升学去向,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去向,内地本科生九成升学,超七成流向英美

宁波诺丁汉大学内地168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519人占比90.3%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直接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仅有79人,另外有自由职业者9人以及自主创业者3人,还有73人处于待确定状态。

香港城市大学浙江招生,首年在粤招生!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本科招生全面解读

为什么选择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是香港城市大学在大湾区举办的合作大学。为什么选择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奖学金丰厚(20-160万)详细情况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本科招生官网。毕业生将获得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香港城市大学学位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广东招生

香港城市大学排名多少,央企招聘中“民办本科”与“名校硕士”同框的深度思考

此次录用的3名本科生中,西安外事学院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均为民办本科,其中西安外事学院在陕西省的录取分数线约380分,绥化学院本地生源高考成绩约350分,与一众名校硕士群体的教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此次事件中,当企业强调“综合素质择优录取”时,却未能清晰地展示民办本科生与名校硕士在综合素质上的可比性。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2023年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分数线_香港城市大学各省录取分数线汇总(2024高考参考)

3.香港城市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理科626分。4.香港城市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理科621分、文科584分。5.香港城市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文科617分、理科591分。以下是2023年香港城市大学在本省以及全国各省录取分数汇总:一、香港城市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在各省)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香港-留学传媒硕士申请要求来了~

媒体、文化和创意城市社会科学硕士入围的申请人须参加由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举办的网上资格考试。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创意媒体文学硕士传播与新媒体硕士申请要求:传媒相关学位;没有主修或辅修传播相关领域的申请者必须通过课程学习和至少三个月的传播相关领域实习来掌握媒体和传播的基本知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