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11月23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和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广州学术季“迈向国际大都市”、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正式召开。
本次会议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热点研究领域进行研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江曼琦教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炳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张晓玲副教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欧阳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丁焕峰教授等五位学者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广州市社科联部长杨霖、华南理工大学智库办主任李秋成以及经济与贸易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川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社科院等近180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华南理工大学陶韶菁副书记、浙江大学石敏俊教授以及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规划部杨霖部长代表主办方与承办方为开幕式致辞,华南理工大学丁焕峰教授主持会议。
主讲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江曼琦教授做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的逻辑与框架》的报告,认为城市发展应该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以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空间的利用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应该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对空间利用要控制在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内;二是强调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利用各类资源的权利,不仅仅限于自然资源,还包括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江曼琦教授指出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今后中国城市生产空间优化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可以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模式构建、新产业、新业态创新空间的区位选择、生产空间载体、生产空间优化的市场机制、生产空间的政策效应等问题入手。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炳教授作为题为“ and Water ” 的报告。他从水污染与居民在环境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水污染问题中政府治理与居民参与的关系。张炳教授以水污染为例,对公民对污染的态度、相关知识储备、对社区参与的态度等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公众监督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提高公众的关注上;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仍是通过政府管理而不是靠公众监督等行为;非政府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是环境治理的一种新模式。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张晓玲副教授做了题为“ , and : The case of – ”的报告。她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认为当代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技术的革命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场所发展到动态连接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概念提倡社会经济环境公平、赋权和低碳优先序的技术经济发展新范式。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社会化制度所驱动的后碳排放经济如何在社会和环境科学中发展演变?这种“后碳”新模式如何影响现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结构?它是否会带来后碳经济可持续性的有效转变?对于这些问题,张晓玲教授的观点是支撑后碳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价值观为过渡性气候变化战略带来了根本障碍。
欧阳慧研究员做了题为《新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挑战与出路》的报告。他从民生的角度出发,谈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认为尽管当前各城市对人才已经放宽了落户限制,但农民工落户依然是一个很大的痛点。当前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想落的城市不让落、让落的城市不想落”以及落户存在“隐形门槛”等问题。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民工中愿意落户的占比较少而持观望态度的比重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失去农村土地等权益;缺乏对落户条件和手续的了解。基于此,欧阳慧研究员还提出了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公开的户籍迁移平台、建立农民工落户试点等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丁焕峰教授做了题为《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的报告,认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工业区和科技园两元互动的典型代表,在推动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丁教授基于2001-2015年全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与合成控制法,对21世纪成立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发现21世纪成立的国家高新区整体上对本地区经济存在正向增长效应,但不同个体地区增长效果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并未获得国家高新区政策红利效应。
分论坛一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议题,由四川大学黄勤教授主持英国G5院校留学,《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编辑许明评议。暨南大学赖文凤、中山大学谭旖琦、华南理工大学钟永红、华南理工大学贺建风、广州大学樊纲治分别做了题为《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新方向》、《区域直接和隐含的能-水-碳耦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汇率、利率的动态关联研究》、《金融结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融资营商环境视角下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小微企业创业》的学术报告。
分论坛
分论坛二以“环境治理与创新发展”为议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雷平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钟韵教授评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雷平、山西师范大学肖黎明、贵州师范大学冯雁云、贵州师范大学魏小芳、华南理工大学魏卫、华南理工大学雷玉桃、华南理工大学王露分别做了题“Does lead to ?—— from the goal of the ”、《基于居民福祉的城市生态治理效率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山坝统筹视角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山坝分区视角下的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度演化特征》、《基于空间异质性的“美丽中国”建设内在耦合协调度研究》、《城市群经济视角下环境规划的减霾效应研究》、《中国城市专利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进分析》的学术报告。
23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第八届广州学术季“迈向国际大都市”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成功召开,分论坛结束后,第八届广州学术季“迈向国际大都市”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举行了闭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浙江大学邹永华研究员主持。《中国工业经济》、《城市与环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社编辑分别进行了发言并与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孙坚强教授致闭幕辞。至此,第八届广州学术季“迈向国际大都市”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圆满结束。
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超千亿投资落地+18位院士受聘,松山湖科学城今日全面启动
4月22日上午,以“自主创新育动能,园城蝶变开新局”为主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在东莞举行。
活动期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推动一批高新技术转化落地……以全面启动活动为起点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超千亿投资落地+18位院士受聘,松山湖科学城今日全面启动,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点击查看直播回顾>>>
千亿投资落地加速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22日上午,在广东省、东莞市领导共同参与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奠基石正式揭幕亮相,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同步启动。
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奠基
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际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东莞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全力推动创新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表示,目前东莞R&D占比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高企数量位居全国地市级第二,人才总量超过235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5.6万人,创新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梁维东提出,东莞将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莞路径”,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东莞板块”,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模式”,全面营造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的“东莞环境”。
梁维东表示,东莞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坚持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为东莞乃至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在科研基础、城市配套、民生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包括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高校,科学岛、未来学校、悦榕庄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据统计,项目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不含产业投资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1084亿元)。
超千亿投资先后落地,将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成为引领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松山湖科学城地理区位
携手中科院创新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同时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20年度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近期,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
“启动三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朋友圈不断开放扩大,科研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创新、开放、交叉、汇聚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大势所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给材料实验室注入了强劲发展信心,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大助力。
东莞在科技创新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离不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在东莞落地英国G5院校留学,32个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落地东莞,集聚科研人员超千人,同时有众多科技成果在东莞实现转移转化。
为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院属单位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引进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东莞特别设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市财政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预算,每年聚焦2-3个技术领域,促进中科院相关领域院属单位与东莞企业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攻关、集成应用、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推广。
活动期间,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项目;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合作的“医用级可降解镁基金属的规模制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共8个创新项目成功集中签约,未来将进一步助力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借智“最强大脑”构建一流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最强智力支撑。
为高水平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松山湖科学城还聘请一批高层次院士、专家、学者担任松山湖科学城科学顾问。
松山湖航拍图
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关学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专家。活动期间,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先后为11位到场的院士颁发顾问聘任书。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赵忠贤院士,以及李国杰、何镜堂、陈新滋、田刚、陈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等在国内外声誉卓著的院士。
此外,首批顾问还包括李德仁、方滨兴、高松、金红光、王贻芳、徐涛、邵新宇等知名院士专家。未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顾问将对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以“最强大脑”共同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南方日报16个版聚焦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领导嘉宾现场翻阅特刊。
【记者】陈启亮 张珊珊
【摄影】孙俊杰 黄政正
【作者】 陈启亮 张珊珊 孙俊杰 黄政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院士都来了!五校专家云集东莞松山湖,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
11月30日—12月1日,为期两天的“东西南北中”五校科研管理研讨会第十五届年会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院士都来了!五校专家云集东莞松山湖,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举行。
五校科研管理研讨会始于2009年,每年由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轮值承办。本届会议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北京大学主办,大湾区大学(筹)协办,旨在通过研讨与交流,共同剖析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变革路径。
深度交流,推动科研管理创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关键汇聚点。深化科技管理服务改革,是释放创新潜能的关键。
会上,北大等五所高校和大湾区大学(筹)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围绕科研管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与监督评估等关键职能,进行报告分享与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指出:“要做好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一方面是要深入细致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支撑,最大限度解放他们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对科研工作的谋划和引导,优化协调资源配置。”
“高校的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深圳理工大学科研中心负责人范少辉老师表示,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向国家战略靠拢,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跟地方特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围绕“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学科交叉”“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培育重大成果,助力转移转化”等当下科研管理工作重点领域分组展开讨论。
大会还通过举办科研管理青年论坛,促进青年科研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深圳大学周辉副校长作为评委组组长对青年人员的现场表现进行了点评,并鼓励年轻科管工作者勤思考,敢挑战。“希望年轻工作者面对工作,有热爱、有投入,不断学习,为科研管理工作贡献力量。”大会特邀嘉宾、四川大学科研院特聘顾问何勤功说。何勤功今年89岁高龄QS100名校留学,从事高校科研与管理工作66年。
实地走访,感受前沿科技魅力
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百余名科管人员,大家齐聚大湾区大学,共同探讨科研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会后,大家一同走进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地参观学习。
“选择与湾大联合在此举办会议,我们是经过认真研讨的。”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杨凌春表示,大湾区大学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有比较鲜明的新型大学特色,而且松山湖科学城还汇聚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科技龙头企业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资源。“我们希望科管人员不仅埋头做事,也能全面了解国内科技创新发展的动态,思考高校科技的未来发展路径,实地感受粤澳港地区的科创氛围。”
筹建大湾区大学是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举措,致力于打造一所“国际水准、开放包容、湾区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本次会议为各校科管人员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助力各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提升,有力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大湾区大学(筹)科学研究部负责人谷岩松表示,会议还为大湾区大学(筹)科研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与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发展中的湾大。
撰文:林逸君 陈启亮
【作者】 林逸君;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