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5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资金安排方案。2025年,广东拟安排41.3281亿元,用于切实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5年的“冲补强”方案拟安排资金比2024年的42.5亿元有一些减少。2025年有12所学校进入“亿元俱乐部”,比2024年减少2所。除了9所广东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高校外,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三所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也入选名单。
“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方面美国藤校留学,2025年拟安排29.1402亿元,约占全部资金的70.5%,比2024年公示资金增加约0.9%。其中,部属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分别拟拨付4.0985亿元、2.9015亿元、2.523亿元;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6所省属高校共拟拨款15.4038亿元,每校拟拨款均超1.9亿元;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则拟拨款4.2134亿元,分配给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总体来看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国际学院,2024.12.18[羊城晚报]–超41亿元!广东公示2025年高等教育“冲补强”专项资金安排方案,2025年保持了2024年的拨款规模。
“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方面,共拟安排资金4.6231亿元,占全部资金11.19%,比2024年公示资金下降约10.72%,包括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7所院校。大多数院校拨款在5000万至8000万元。
“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方面,共拟安排7.3394亿元,占全部资金约17.76%,比2024年公示资金下降约11.2%。五邑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警官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等12所高校分别获得约1400万-约9000万元的拨款。深圳大学获得20万元用于承办大赛补助。
“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类子计划合计41.1027亿元,比2024年公示资金42.3223亿元下降约2.9%。
小链接:262.85亿元助力“冲补强”
2021年,广东发布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宣布到2025年,全省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特色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内涵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国际学院,全省高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培养更多一流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据了解,根据广东省财政“冲补强”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十四五”期间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到2025年,广东要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2-15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新增3-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此外,“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在“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方面安排资金23亿元。到2025年,实现地市本科高校(校区)全覆盖及高质量建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两三所高校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0个左右,30个左右专业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组织专业认证。
在“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方面,“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安排资金41亿元。到2025年,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主要办学指标排名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显著提升,服务特色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增一两所高校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新增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列。
香港浸会大学综合评价,2020年广东省综合评价高校名单定了!与去年一致!
5月21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20年广东省综合评价招生录取院校名单。从名单上看,2020年共有11所高校开展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试点工作,这与2019年的高校一致。名单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7所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简章已公布。“南方青春高考季-2020年广东高考招生咨询会”已邀请部分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详解综合评价新政策。(点击:“综合评价”话题专栏,查看各校直播回顾及综合评价重要信息。)
从名单上看,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今年新增了“强基计划”这一招录模式,相关招生简章现已公布,但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暂未公布。
很多家长会问:“这三所学校今年的招生政策有何变化?报考了强基计划的考生能否报考综合评价?”针对家长关心的一系列问题。5月20日,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罗晶做客南方青春高考季演播室透露,“中山大学在广东实行综合评价录取,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录取两者各有特点,考生根据自身情况,既可以报强基计划,也可以报综合评价,或者两者都报。除此之外,根据要求QS200名校留学,2020年中山大学综合评价录取和强基计划统一模式,高考成绩占比85%。近期将公布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简章,请考生和家长关注。”
那么,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招录模式又有何区别?罗晶透露,从招生模式的特点看,强基计划是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招生培养一体化设计的制度;综合评价录取是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重在选拔设计。从专业和计划上看香港浸会大学综合评价,2020年广东省综合评价高校名单定了!与去年一致!,强基计划针对的是基础学科相关专业,招生计划面向全国;综合评价录取的招生专业范围更广泛,中山大学综合评价录取包括20多个专业,仅面向广东考生,招生计划也比强基计划多。从培养方面看,强基计划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入校后培养方面没有专属模式,也不限制转专业。从综合成绩看,根据要求,2020年中山大学综合评价录取和强基计划统一模式,高考成绩占比85%。(详情可查看:“南方青春高考季-2020年广东高考招生咨询会中山大学专场”直播回顾。)
大家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南方青春高考季-综合评价考试话题家长群”香港浸会大学综合评价,了解该更多综评相关信息,留言互动。
【记者】柯丹洁
【视频】翁子盈
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在暨南大学举行
7月9日,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下称“省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暨南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暨南大学教授罗伟其,暨南大学副校长叶文才,广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菊妍等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场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在暨南大学举行,澳门大学教授王一涛,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峥涛,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卞兆祥,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司富春,清华大学教授李梢,香港大学教授沈剑刚,复旦大学教授张成洪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在线出席会议。
广东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处处长黄江康,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暨南大学科技处处长高昊,实验室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张荣华,实验室副主任曹晖、陈家旭、陆尧胜、张焕明、朱晓峰、龙锦益及实验室成员参加会议。
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苏国辉院士、黄江康处长、宋献中校长、王伟校长、罗伟其教授、张荣华副校长、叶文才副校长、刘菊妍副总经理等共同为省重点实验室揭牌。随后,宋献中校长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黄江康处长为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颁发聘书。
与会领导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宋献中校长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黄江康处长为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颁发聘书。
实验室主任张荣华教授报告了实验室的成立背景、建设目标和研究内容等基本情况。6位副主任就各自的研究方向作了特色工作汇报。朱晓峰教授作关于“中医优势病种防治关键信息特征研究”的报告;陈家旭教授作关于“中医方证关键信息特征提取与智能化研究”的报告;曹晖教授作关于“岭南道地药材的现代研究与信息化”的报告;陆尧胜教授作关于“现代中医诊疗设备与中医信息化软件”的报告;龙锦益教授作关于“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张焕明教授作关于“面向中医药现代化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
在苏国辉院士的主持下,学术委员会专家就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们对重点实验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目前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且分散,整合困难,标准化不足美国top30名校留学,这是实验室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信息化是基础工作,根本目标是解决中医药本身的疾病和药物的问题,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问题;三是根据现在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建议抓住一个突破点为范例,解决中医药的瓶颈问题;四是希望重点实验室能从基础研究做到实际应用,最后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专家一致寄语,希望实验室建成更具特色的、面向广东省乃至国家需求的重要科研平台。
据了解,2021年3月,由张荣华教授牵头的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正式获批立项,实验室集结了暨南大学在中医药、信息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依托暨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推动中医优势病种、方证相关性、岭南道地药材等领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中医药事业赋能,揭示其深层科学原理,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助力广东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文图/龙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