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国际人才培养、食品安全、品牌研究……抓大湾区先机 UIC要“发力”

在响应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UIC充分发挥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的纽带作用,联合香港浸会大学的化学系、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希望将其建设成一个大湾区食品安全的标杆性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12月5日,UIC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合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座谈会”。UIC在会上宣布成立中优农品牌研究院、国际人才学苑、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多个机构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也从各个方面为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座谈会现场

未来,UIC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纽带作用,在国际人才培养、食品安全与农产品品牌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吴清辉校长在致辞中说到,今天成立的几个新机构,是UIC为珠海市乃至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的延续。这是UIC文理兼备的结晶,是研究与教学并重的体现,也是UIC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精心设计。

吴清辉致辞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原会长、中纪检委驻农村部纪检组原组长朱保成致辞

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价值 打造权威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当天,“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以下简称“优农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宣布成立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优农协会张平秘书长宣布成立“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的决定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对接境外的优势,把优质农产品集聚到湾区,利用湾区的外向优势和互联网技术,能够便捷地建立外销渠道,实现优质农产品走向海外的目标。

左起: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黄顺安副局长、优农协会原会长朱保成、吴清辉校长、优农协会黄竞仪会长为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揭牌

优农协会还携手UIC共建了“中优农品牌研究院”。研究院的目标是建设一家以农业产业品牌研究、品牌培育以及品牌价值提升和认证的专业研究与服务机构,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品牌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库。

UIC徐是雄教授宣布成立“中优农品牌研究院”的决定

通过与优农协会合作,UIC将协调校内优势学科、整合学术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农业品牌学术研究和服务体系、权威性农业品牌价值评价体系、高覆盖性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品牌数据库,分阶段将该品牌研究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实践性强、国际接轨的农业品牌研究院。

左起:优农协会张平秘书长、吴清辉校长、徐是雄教授、优农协会岳春利副会长为中优农品牌研究院揭牌

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也于当天揭牌。在响应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UIC充分发挥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的纽带作用,联合香港浸会大学的化学系、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希望将其建设成一个大湾区食品安全的标杆性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UIC陈致副校长宣布成立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决定

同时,“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亦会与“中优农品牌研究院”、“优农协会”展开合作,希望能够为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等工作贡献力量。

左起:UIC理工科技学部雷波副院长、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周火根副主任、陈致副校长、理工科技学部钟森文院长为UIC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揭牌

培养国际化人才 促进内地与香港青年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才培养,UIC也宣布成立“国际人才学苑”。学苑将针对内地与香港不同群体的特点,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包括工作坊、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类课程,形式有授课、研讨班、研修课程及参观访问,从多方面和多层次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UIC吴清辉校长宣布成立“国际人才学苑”

同时学苑的成立旨在于提高内地与香港人才的国际视野,促进内地与香港的交流交往,特别是年轻人的相互了解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为他们共同编织“中国梦”而略尽UIC的绵力。

左起: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许正中副院长、中联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吴清辉校长、香港裕峻集团陈玉仁董事长为国际人才学苑揭牌

同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唐士其院长也宣布在珠海成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北大国关学院成立于1996年,目前有本科、硕士及博士学生约1000名。作为一个留学生比例较高的学院,该基地不仅可以让中国学生更清楚国情,还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唐士其院长宣布在珠海成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据悉,该基地是北大国关学院在校外成立的第一个实习实践基地,未来将与UIC“国际人才学苑”对接,UIC也将调动、整合港澳及国际资源美国藤校留学,与北大国关学院在教学和实践方面展开合作,为大湾区建设培养人才。

左起:优农协会王振海副会长、陈致副校长、北大国关学院唐士其院长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揭牌

出席揭幕仪式的嘉宾还有邓小平同志警卫秘书张宝忠将军,珠海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吴开富,原中纪委监察部驻中国证监会监察局局长王海沙,原武警总队政委邵振翔,北大国关学院吴强副院长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国际人才培养、食品安全、品牌研究……抓大湾区先机 UIC要“发力”,UIC张聪副校长等。

专家学者为大湾区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为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正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支撑,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云城市”。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中国联系世界的中枢,将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核心。

许正中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有关政策

UIC副校长陈致表示,UIC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以及国际化有天然的优势。UIC的所在地珠海,对外交流的历史悠久,是粤港澳中心城市之一。另外,UIC作为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汇聚了国内外众多英才,为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提供了人才基础。

陈致分析传统文化与大湾区建设之间的联系

UIC校长吴清辉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大学小镇的建设情况,他表示,珠海市政府计划与UIC携手将校园附近一带打造为“大学小镇”。“大学小镇”的规划,将连接大学与社区、产业和科研,使这座凝固百余年香山历史的古村得到开发和利用。目前珠海市高新区正在筹建的体育公园项目,计划既能满足UIC的教学需求,又能开放给周边市民使用。

吴清辉介绍大学小镇的建设情况

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政府及公共服务团队总监丁洁对大学小镇未来的发展做了深入细致的专业研究和分析,他们的研究建议,大学小镇覆盖6平方公里,有大型企业、国企、银行及高校进驻,其定位与珠海的发展定位挂钩,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丁洁分析大学小镇未来的发展

招商局集团港口综合开发部副总经理毛鉴明介绍了港口经济助力大湾区贸易便利,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与世界接触的接口,希望将来央企、国家级协会和学校智库三者之间能加强相互之间的分享交流。

毛鉴明介绍港口经济助力大湾区贸易便利

中联部原副部长马文普讲述了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表示,从人才方面来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国际化人才少。现在抓大湾区的建设、科技发展、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紧扣社会发展主题。

马文普讲述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强表示,UIC和北大国关学院的理念相互契合。北大国关学院在珠海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希望让海外来的留学生和中国的学生都能增进对彼此国家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了解,帮我们对外把中国故事讲好。

吴强解读珠海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京福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彬介绍了酵素对湾区农业的贡献,他表示,酵素农业的发展是符合中国农业目前发展现状,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酵素农业的推广是一种社会公益。

孙文彬解读酵素对湾区农业的贡献

UIC新闻学专业副教授阮纪宏在发言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亟待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参与建设。应该要培养内地与香港青年发挥国家所需的素质,从自身的国家出发,以国际的视角,站在全球的角度观察全世界格局变迁和发展轨迹。

阮纪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亟待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参与建设

文:余媛滢吴华锋(大四 应用翻译学专业)温铭辉

图:廖秋娴

戴弘宁 香港浸会大学,湾区青年科技人才走向国际顶尖,路在何方?

2023年12月9日,CCF 深圳特别观点论坛《湾区青年科技人才走向国际顶尖,路在何方?》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香港协办,CCF香港秘书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郭嵩和CCF 深圳主席腾讯高级校企合作经理张伟鹏担任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CCF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CCF 秘书长北京赛博英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谭晓生,CCF 总部副主席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编审贺瑞君,CCF 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王轩,CCF 深圳老主席深圳大学教授陈小军,CCF 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汤步洲,广州主席暨南大学教授龙锦益,南京主席南京农业大学刘野,以及来自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等高校与企业代表共4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大合影

会议开场由郭嵩主持。他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概括了CCF香港自成立以来开展的活动情况,指出在湾区这样一个科技创新十分活跃的区域需要有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可以吸纳有学术领导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施展他们的才能。

引导发言环节由张伟鹏主持。第一位引导发言讲者金海以“科研的境界”为主题,引用了王国维读书的三重境界来分享他关于科研境界的体会。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QS100名校留学,望尽天涯路”,分享了他关于新型研发机构——金银湖实验室的创办历程,要敢于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并且自己要有一定基础,才能形成竞争力。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科研不可以贪图“短平快”,而要锚定一个领域长期坚持,深耕才能有所发现,敢于攀登无人峰。金海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向大家诠释了科研的前两个境界,关于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虽未展开,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坚持不懈,不断拼搏才有可能达到科研的最高境界。

金海教授做科研的境界引导发言

第二位引导发言讲者王轩以“与CCF深圳共同成长”为主题,介绍了CCF深圳以及CCF 深圳十年的发展历程。王轩提到,全国的CCF分部,深圳是最特殊的。深圳的IT企业众多,深圳的分部活动企业的参与度非常高,另外深圳还有包括陈国良院士等大咖经常支持分部活动。处在大湾区这样一个创新精神十分活跃的区域,如何发挥大湾区的优势,做出有“正面”的高影响的工作,是值得大湾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王轩教授做引导发言

第三位引导发言讲者为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李竹,他以“ and : my from to ”为主题,分享他从工业到学术界的人生经历。他提到自己多年前来到香港理工大学,也是在这间会议室应聘AP,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所处的科研环境已经改善了很多。他通过列举自己在不同工作岗位亲历的人生故事,鼓励年轻人一定要多学多看,不要怕挫折,在社会的磨砺中不断成长。

李竹教授做引导发言

合影茶歇后,进入思辨阶段,由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汤步洲和深圳老主席深圳大学副教授陈小军主持。

议题1:“有组织”冲击“自由探索”,湾区青年人才成长“痛”吗?

讨论一开场,全场有26位青年学者举手表明认同“痛”的体验。随后,讨论围绕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之路展开,探讨这一成长道路上是布满荆棘还是鲜花铺路。

在澳门科技大学做青年学者刘野首先发言,认为“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与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还是鲜花铺路并非强关联,从“有组织”的角度出发,对于加入“组织”的年轻人,从事相关研究可以“小我融入大我”,取得更好的发展,但对于一些倾向于“自由探索”的年轻人,则可能发展会受到影响。

香港理工大学李平认为,目前青年人才觉得“痛”是因为缺少资源单打独斗,如果有平台可以沟通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由资深学者带领青年学者,则可以达成“鲜花铺路”的效果。

香港浸会大学戴弘宁指出,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年轻学者面临着一条“荆棘之路”,可能需要通过与资深专家合作才能走得比较顺利。

汤步洲表示“有组织科研”往往意味着依托大团队,针对宏观规划进行科研,而“自由探索”则对应于自己当独立PI研究感兴趣的小方面。哈工大深圳的刘洋从“自由探索”的角度讲了年轻学者之“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投入很多精力,做出了一些成果,但与“有组织科研”团队力量的成果相比,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为了能够拿到经费,可能不得不加入团队,硬上国家想要但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南方科大的张进则从自身的经历来说明自由探索、独立PI之痛,“痛”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拉项目养团队的压力,一个是全方位才能的要求,而如果在一个大的团队中,青年人才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方面,与大团队中的其他老师配合,取得更好地发展。

暨南大学的龙锦益表示“有组织科研”带给青年人才的“痛”感是因其催生的“卷”的风潮,让想自由探索的人不得不卷起来加入到“有组织”科研中。香港理工大学的杨宇表示认同,年轻人的“痛”感来自于发展空间和轨道的匹配问题,青年学者可能不了解如何加入有组织科研,而自由探索可能面临与国家需求不匹配,从而得不到支持的问题。

金海则点明了有组织科研和大团队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有组织科研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本质上要求年轻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换课题乃至换方向来科研。

王轩指出年轻人发展感受到“痛”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现在感受到“有组织”冲击“自由探索”是一种需要适应的新变化。横乐科技郭利表示,“有组织”的冲击下,没有“组织”、没有“背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金、项目申请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劣势。

谭晓生表示,年轻人的发展之路往往“荆棘遍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年轻人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与资深学者们既合作又竞争,在合作竞争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随着探讨的深入,讨论的重点进入到大湾区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是否变小以及有组织冲击下科研的多样性是否受到影响。香港理工大学郭径材表示,随着竞争愈发激烈,项目申请的难度也节节增高,压缩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

李竹则认为,相对十几年前的香港,现在湾区年轻人获得的机会和支持都有很大的提升,虽然竞争变激烈了,但年轻人整体的发展水平和成果都比过去要增长许多。香港数字孪生科技有限公司车伟涛表示,香港的独特性来自于对“自由探索”的坚持,作为香港本身应该保持给青年人才自由探索的空间,同时香港年轻人也有机会加入到“有组织科研”的国家需要中去。

总部代表将话题进一步深入,指出年轻人成才的目标应该是多样的,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学界和工业界之间的互通性很强,青年人才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就,成才不一定趋同定义。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趋同,最终变成人才“帽子”的问题。

针对“帽子”的问题,贺瑞君表示现在学术界过分追求“帽子”是一种畸形不健康的状态,把“帽子”捧成了权力的象征,掌控了项目和资源。王轩认为,人才帽子现在就像是一个品牌,很多地方强调,但有些时候名不副实,好似买鞋的时候专挑高端名牌,但买到的鞋不一定就好。

金海表示,人才帽子作为一种荣誉本身不是问题,关键要看怎么用这个“帽子”,最开始“杰青”这些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家项目,但从“千人”开始,有“帽子”和没“帽子”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希望在湾区融合的过程中,能够让“帽子”回归项目支持的本质,保留香港“自由探索”的特色。

通过议题的讨论,现场嘉宾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青年科研人员在其职业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成长和发展的方法。同时,无论是在有组织的科研环境还是在自由探索的路径中,为年轻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潜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议题结束时再次统计,现场无人再“痛”。

【议题结束再次统计,无人再“痛”。有组织科研的定义是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想国家之所想。香港“自由探索”的灵魂需要保留。】

议题2:当“自由探索”稀缺时,青年人才还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吗?

针对这一议题,金海率先引导发言,表示真正的原创性成果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是很难取得的,甚至就连从1到m的研究也很难达到,现在大多数的研究是探究m到n的一个过程。要实现原创性成果,自由探索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香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头堡,应当保留一定“自由探索”的空间,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

郭嵩表示,对于年轻工作者来说,要取得原创性的成果,无论是通过“自由探索”,还是“有组织科研”,都是很艰难的。人的学术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科研之路的早期进行自由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没有通过自由探索的研究训练,很难正确地进行有组织科研。

韩波表示,原创性成果一定来自“自由探索”,但坚持“自由探索”的条件是足够的项目支持。香港青年工作者在“自由探索”的土壤中,需要考虑如何长期生存。

李平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原创性成果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要做原创性成果,往往意味着很长时间发不了论文,但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容许年轻人来这样做研究戴弘宁 香港浸会大学,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资源支撑这种研究。贺瑞君表示,年轻时生活所迫要做短平快,等到了资深之后才能做原创性的研究,可能会导致我们错失青年人才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

汪岳辉表示,不必刻意追求学术意义上的原创性的成果,计算机科学作为一个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回归产业、聚焦产业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成果。

金海表示戴弘宁 香港浸会大学,湾区青年科技人才走向国际顶尖,路在何方?,中国的原创性成果总体上是变多了,但是高校在其中的占比实际上是下降了,很多的原创性成果来自于业界,如何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讨论到科研土壤的问题,金海表示,中国的科研土壤在变好,吸引了很多海外人才归来,总体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但科研制度亟待改进,人才“帽子”、年龄限制等问题导致青年人才心不定,影响原创性研究的投入。

谭晓生认为中国科研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原创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的阶段中确实有所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受到经济形势、国际环境等影响,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科研土壤和制度方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香港青年工作者在“自由探索”的土壤中,需要考虑如何长期生存。原创性工作,对于年轻工作者,无论“自由探索”,还是“有组织科研”,都很难。】

议题3:湾区融合如何走出一条国际顶尖人才发展之路?

总部代表首先肯定了大湾区在发展国际顶尖人才方面的优势,包括国际化的人才构成、平等自由的言论环境、就事论事的学术土壤,这些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发展国际顶尖人才,要求政府能作为需求方引领大的方向,但是不过多干预学术的自由探索,也要求产业界和学术界深入融合,湾区内和湾区外,包括国内国外,人才的自由流动。

贺瑞君表示,湾区融合将香港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内地的大市场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金海则强调,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概念,重点是要融合港澳和内地的技术市场,从学术科研的层面,香港的一个独特性在于其“试验田”作用,一些大陆不能做、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在香港实验。学术科研层面的融合必须考虑这一点的保持,例如学术评价体系的趋同可能使香港丧失原来的特点。

郭嵩对此深表认同,表示香港目前的办学理念和评价体系仍然具有独特性,能够为学术研究保持一些差异化的空间,大湾区的融合主要是从教育和产学研的角度出发,深入整合香港的研究和大陆的产业优势,从而可以把“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结合起来,带动香港发展,为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车伟涛表示,人才的发展最终要看的是研究成果,要以具体的研究为标签,而不是人才帽子或者排名为标签,注重研究本身,才能真正发展出国际顶尖人才。

在论坛的尾声,谭晓生总结道,香港的文化与CCF 的文化比较契合。作为CCF的试验田,为CCF探索出了许多独特的制度,保持了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受到科协的广泛好评。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互相帮助、交流思辨、共同发展的平台。希望未来香港能够为香港青年人才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职业发展体验,成为一个更加民主自由的青年科技论坛。

(从左至右依次)论坛执行主席张伟鹏、思辨主持陈小军、引导嘉宾李竹、引导嘉宾金海、引导嘉宾王轩、思辨主持汤步洲、论坛执行主席郭嵩

通讯员:邱宇轩、郭利

校 审:黄典、张伟鹏

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香港都会大学携手业界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人民网香港12月27日电 (记者陈然)香港都会大学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与亚洲金融科技师学会(IFTA)及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基准学会(IESGB)日前签订合作备忘录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以支持和培养金融科技和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SG)领域的未来人才。

本次备忘录由香港都会大学商学院院长区启明与IFTA主席及IESGB创办人庞宝林签署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香港都会大学携手业界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协议下其中一个重要合作领域是加强安排实习及师友计划、企业及企业家分享,以及安排香港都会大学学生参观相关企业美国藤校留学,帮助学生拓展眼界、增加他们对金融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此外,香港都会大学学生及毕业生将可通过推广活动、学生赞助计划等方式,加入IFTA会员计划及其认可金融科技师(CFT)课程。

区启明表示,作为联合国“负责任管理教育原则”约章成员,培养负责任、灵活创新、可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商界领袖是香港都会大学商学院的核心工作。他说,金融科技行业在采用ESG原则以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感谢IFTA及IESGB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香港都会大学一起举办研讨会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与行业领袖接触,深入了解金融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趋势。

庞宝林对本次合作表示热切期待。“我们将携手并进,迎接金融科技与ESG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谢组学与细胞代谢课题组组长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教育经历:

2008/1 – 2011/7,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哲学博士,导师:蔡宗苇

2003/9 – 2005/12,中山大学,药学院硕士,导师:王冬梅

1999/9 – 2003/7,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士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18/10- 至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8/02- 2018/0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六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

2016/12- 2018/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化系,研究员

2015/12 – 2016/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化系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副研究员

2014/12- 2015/11,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高级研究员,合作导师:卞兆祥

2012/10- 2014/10,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合作导师:蔡宗苇

2011/08- 2012/09,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蔡宗苇

2006/02- 2007/11,康化(上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分析组,组长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基于空间代谢组学考察醛糖还原酶促进肝癌发生发展的代谢模式,2020/01-2022/12, 85万元,在研QS100名校留学,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学基金项目, , 基于质谱的乳腺癌肺转移免疫代谢景观分析, 2020/01-2023/12,65万元,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学基金项目, , HBP流量调控CD133+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代谢机制, 2017/01-2020/12,54万元,结题,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学基金项目, , 应用代谢组学分析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毒性与肝癌相关的代谢机理研究,2014/01-2017/12,76万元,结题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主持。

2018年底独立建组以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情况

[1] Liu Y, Cong Y, Niu Y, Yuan Y, Tan F, Lai Q, Hu Y, Hou B, Li J, Lin C, Zheng H, Dong J, Tang J, Chen Q, J, Zhang X, Chen XL, Wang HR, NRJ, Xu B, Lin SH, Fu G. is for IL-2 and IL-15 in T cells. Sci . 2022 Feb 15;15(721):. (IF 8.192)

[2] Yang Z, Yang D, Tan F, Wong CW, Yang JY, Zhou D, Cai Z, Lin SH. Multi-Omics of the and Diet- . Front . 2021 Nov 22;12:. (IF 5.81)

[3] Gong Y, Tang N, Liu P, Sun Y, Lv S, Liu W, Tan L, Song C, Qiu X, Liao Y, Yu S, Liu X, Lin SH*, Ding C*. virus SIRT3 via PINK1-PRKN- to in cells. . 2021 Oct 31:1-19. (IF 16.016)

[4] Shi Z, Gan G, Xu X, Zhang J, Yuan Y, Bi B, Gao X, Xu P, Zeng W, Li J, Ye Y, Zhou A, Zhang N, Liu W*, Lin S*, Mi J*. 3-HAA is an for YY1. J Oncol. 2021 Sep 25;14(1):153. (IF 17.388)

[5] Lin Q, Rong L, Jia X, Li R, Yu B, Hu J, Luo X, Badea SR, Xu C, Fu G, Lai K, Lee MC, Zhang B, Gong H, Zhou N, Chen XL, Lin SH*, Fu G*, Huang JD*. IFN-γ- NK cell is to by . Nat. . 2021; 12(1):2537. (IF 14.919)

[6] Guo W, Li K, Sun B, Xu D, Tong L, Yin H, Liao Y, Song H, Wang T, Jing B, Hu M, Liu S, Kuang Y, Ling J, Li Q, Wu Y, Wang Q, Yao F, Zhou BP, Lin SH*, Deng J*. via Xc- for in Lung . Res. 2021; 81(3):552-566. (IF 12.701)

[7] Zhao Y, Shang Y, Ren Y, Bie Y, Qiu Y, Yuan Y, Zhao Y, Zou L*, Lin SH*, Zhou X*. Omics study of and in women with COVID-19. Ther. 2020; 5:1-3. (IF 18.187)

[8] Wu D, Shu T, Yang X, Song JX, Zhang M, Yao C, Liu W, Huang M, Yu Y, Yang Q, Zhu T, Xu J, Mu J, Wang Y, Wang H, Tang T, Ren Y, Wu Y, Lin SH*, Qiu Y*, Zhang DY*, Shang Y*, Zhou X*. and with COVID-19. . 2020; 7(7): 1157–1168. (IF 17.275)

[9] Jin N, Bi A, Lan X, Xu J, Wang X, Liu Y, Wang T, Tang S, Zeng H, Chen Z, Tan M, Ai J, Xie H, Zhang T, Liu D, Huang R, Song Y, Leung ELH, Yao X, Ding J, Geng M*, Lin SH*, Huang M*. of of – . Nat . 2019;10(1):2701. (IF 14.919)

[10] Li M, Lu Y, Li Y, Tong L, Gu XC, Meng J, Zhu Y, Wu L, Feng M, Tian N, Zhang P, Xu T, Lin SH*, Tong X*. the Liver from DNA by of 5- and . Res. 2019;79(14):3689-3701. (IF 12.70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香港浸会大学学费,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香港浸会大学申请项目

香港研究资助局于2009年成立“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2011/12”将于2010年9月6日开始接受申请。所有向香港浸会大学提交的“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申请,均会被视为申请入读香港浸会大学,申请人必须符合香港浸会大学的入学要求。

香港浸会大学本科留学,2022香港浸会大学(内地)本科生招生简章

2022香港浸会大学(内地)本科生招生简章。香港浸会大学是一所亚洲顶尖的国际化研究型博雅大学,为香港教资委资助的八所公立大学之一。计划在内地招生190人。5、申请人若于2021年7月上旬仍未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则可视为落选,大学将不再另函通知。

香港浸会大学本科分数,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提档线2021年(含调档比例、最低分数线及位次排名)

如果你想查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各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下图为具体的招录数据,同学们在参考时一定不能只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最低分,要重点对比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最低录取位次↓

香港浸会大学地址,香港浸会大学官网地址是什么?

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是位于香港九龙的研究型大学,为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之一。1983年,香港浸会学院成为全资公立大专院校。它于1994年获得大学地位,并更名为香港浸会大学(HKBU)。2021年6月23日,香港浸会大学获批运营香港首家中医医院。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香港八大高校引领全球前100名专业一览

在媒体与传播领域,香港浸会大学的表现同样不可小觑,15个学科入榜,其中传媒学的排名最高,位于全球51-100位。通过深入分析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八大高校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这八所高校在不同领域各有千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