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of and ),简称科大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成立于1991年的研究型大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之一。香港科技大学目前由商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院组成,另设一个负责处理跨学科课程的跨学系部门。除此之外,科大在中国广东省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则旨在扩大校方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大学连续多年获评为亚洲三所最佳高等学府之一,也被美誉为亚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科大现为香港唯一设有高等研究院(高研院)的大学,高研院将驱动跨学科与跨院校的协作项目,与全国学界、工商界、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携手努力在学术与科学世界创出新气象QS200名校留学,把香港转化成全球创意与知识力量的重要源泉。
香港科技大学将大部分教学设施及实验室集合在一座教学大楼内;此外大学设有多间实验所。大学图书馆位于香港赛马会大堂旁,楼高5层,总楼面面积10,550平方米,馆藏约77万册。
香港科技大学有各种室内外体育设施供学生、校友及教职员免费使用。大学设有一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可以进行多种体育活动香港科技大学历史,例如羽毛球、篮球、手球、排球等。另外还有壁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及25米暖水游泳池。大学在室外设有一个全天候人造草足球场,并附有八线全天候跑道,田径运动设施及看台。此外,大学设有8个网球场、50米标准游泳池、篮球场及小型足球场。
大学校园内有书店、学生会合作社、超级市场、银行、多用途会议室、康乐室及烧烤场等。
香港科技大学
院校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of and 为香港境内九所大学及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委员会资助的院校之一。目前由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组成。前三者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会科学院虽在2011学年开设了第一个学士课程,其主要只开办研究课程并为其他学院的本科生教授人文社会通识课程;霍英东研究院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以扩大科大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不进行本科招生。香港科大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香港科大的迅速崛起,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演绎了一段颇为独特的传奇。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of and )QS200名校留学,简称香港科大,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强项为商科及工科。学校成立于1991年,校园位于风景如画的香港西贡清水湾,眺望大埔仔牛尾海。创校校长,吴家玮。
院系设置
香港科技大学有5个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分别为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并将设立第6个学院,创新与科技管理学院。
优势学科
-科大EMBA课程
全球EMBA课程排名榜第1位(2007)《金融时报》
全日制MBA课程
全球排名第17位(2008)《金融时报》
亚太区排名第1位,全球排名第20位(2007)《经济学人信息部》
机械工程学系
于涵盖全球265所大学的调查中,研究发表量全球排名第1位《台湾元智大学最新发表之2005年度调查》
财务学系励
研究发表量亚太区排名第1位,是唯一能够晋身首25位的亚洲大学(2006)《亚利桑那州大学》
高级管理人员特设课程
自2003年起亚太区排名第一位《金融时报》
入学条件
本科生
1.参加应届国家统一高考,并高考英文成绩优异。
2.参加香港科技大学入学面试。面试以英语进行。
面试资格:高考成绩非常优秀。
在应届高考及香港科大入学面试中表现最为优秀突出的同学皆为香港科大重点招收对象。
硕士博士
硕士生、博士入学
大学一般要求:
对于硕士的学位课程香港科技大学,申请人应当:从科大或认可的机构,已取得学士学位或获得认可的同等资格;满足学校和有关部门,以及他们合适追求的研究生课程。
对于博士的学位课程,申请人应当:通常情况下获得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或认可的机构,或提出证据,令人满意的工作在研究生水平在至少一年的全职,兼职或在至少两年的基础;满足学校和有关部门,以自己选择的课题研究和合适从事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创办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
( 文章系《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前言 ,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丨钱致榕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创立的故事。
1986年,华人世界传出一个有关香港的消息,说香港当局打算1988年成立第三所大学,于六年后开学,并且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一年后又传出消息,说地点已经定在香港清水湾,命名为“香港科技大学”QS200名校留学,已经聘请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校长吴家玮为校长,并且创办时间缩短成三年,规划于1991年开学、1996年将达到七千名学生的规模。当时许多专家都不太相信,因为高教界的行家都知道,即使在美国,创办一所研究型大学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至少要十五年。所以一般内行人都认为三年不可能建成,有些香港留美的名学者更断言,目睹香港精英连续多年每年外流十多万人,香港科大不可能吸引国外一流学者逆流去香港效力。
1988 年9 月作者初到香港时的科大清水湾校址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创办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面临清水湾四十度的斜坡上有五十公顷废弃军营用地。英国政府拟在此增加一营廓尔喀佣兵协守。1984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将该地改拨供创建香港科技大学用。
但是1991年10月2日,香港科技大学居然在清水湾准时开学了,首期教员近百人,学生七百人中,其中三成为博士生。并且以后数年每年都持续吸引数百位高水平教授去香港,1996年、1999年达到原定的三千及七千名学生,一切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进行。在这三年中,还推动香港当局成立了香港研究资助局(RGC, Grant ),类似美国负责拨款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从此改变了香港的基础研究生态。开学时,港科大以少数创校教员,在激烈的公开外审竞争当中,从RGC得到的研究经费,居然超过香港其他高校的总和。由于RGC的申请都是送到国外由国际专家审查,这反映了1991年港科大开学时,创校教授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十年后,港科大名列亚洲名校前茅。如今在四百所世界有名的年轻大学里面,它的排名为第三名。它的理工商学院个别的排名比全校总排名更为靠前。商学院的EMBA曾经十年荣登第一(2007,2009—2013,2016—2018,2020),在香港,港科大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独占鳌头。根据《时代高等教育》(Times )的报道,2011年——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的世界排名(评比总数为一千五百多所世界大学)都在前七十名当中。
1989 年初,发现即将动工的建筑设计,不能满足现代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受马会委托带领建筑师重新设计学术大楼。1991 年9 月1 日 重新设计后的学术大楼如期完工。10 月2 日准时开学,图中主楼由左至右(由北至南)为图书馆,及文、理、工、商学院。教员办公室都面对清水湾。
这是怎么回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回答以下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创办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要需时多久?当时香港正面临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移民潮,十年内流失了几十万精英,什么人那时会逆流去香港呢?这些少数创校学者,如何说服几百位国际知名学者放弃他们在海外二三十年的功业根基,毅然回去?回去以后他们如何凝聚共识,共同努力?
很多新的大学创校都很有成绩,可是过几年就后继乏力,常常是因为不少学者到了新环境,或因为不适应,或因为研究工作难以展开,甚至黯然离开,这就妨碍了后续的发展和招聘工作。港科大如何吸引并留下众多有成就的学者?香港那时没有捐款办学的传统,政府支持也很少,港科大是如何捐募创校时所需的研究设备费用的?
科大创校时,实现了很多高教界的创举,他们有哪些卓见,如何做到的?新的大学往往面临生源困难,那时香港大学已经创立八十年,香港中文大学也创立三十年,港科大首届招生七百人,如何吸引一万余人报名?当时港大、港中大研究生在学生中占比约不到5%,香港学生没有念研究所的风气,港科大如何一开始就招到预计的30%硕博生,展开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三十年来,亚洲各国纷纷创立上百家新的大学,如雨后春笋,为什么港科大能够越战越勇、历久不衰?
港科大的创立,是创校时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创的伟业,在国际高教界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也是国内高教界朋友不断探讨的问题。曾经有三本书讲述科大最初几年的故事,作者都从个人经验出发,偏重于讲人的故事,特别是对1991年开学以后的故事,有相当完整的书写。但这些书对于开学前1988—1991那关键性三年筹办期实际上发生的事,未能娓娓道来。本书将聚焦于这关键性三年里港科大实际上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寻求解决方案,最后采取什么行动,如何为以后三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得到什么结果,等等问题。笔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希望能够回答前面的问题,向今天仍在面对同样挑战的同人们提供参考。
1988 年作者在西欧研究中心研究Z粒子的L3高能物理实验,证实只有三种中微子,把标准模型理论推进一大步。后来建校工作加速,就缺席了两年。很多创校同人都做了类似的调整。
我于1988年9月1日第一个到港科大全职报到(那时吴家玮已经被认定为校长两年,不过还没去香港),立即卷入创校的工作,与同人们共织一个读书人的梦想,经过一千两百多个日夜的共同努力后,科大如期开学。为了避免在华人社会常常发生的人亡政息的现象,又花了一个学期,订定教员聘任提职等典章制度,协助成立了港科大全校教职工协同治校的权力机构——科大教务委员会(英文叫The )。觉得创校任务完成,我在1992年3月1日,辞去创校学术副校长职务,离开香港回到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执教。这三年半的时间是我人生难忘的一段疯狂忙碌的快乐时光。离职时,吴家玮遇到了续任上的困难,请求我短期内不要发表关于港科大创校的谈话,我决定让它沉淀一下,等自己退休后,把它整理出来,记录并感谢当时创校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正式庆祝科大开学之前,科大已经在10 月2 日开学上课,在开学日,作者在五层楼高的“马会大堂”为科大首届七百名学生做开学讲话,也是最后一次和他们谈话。希望他们体会创校团队的苦心。
2022年我终于退休,决定把当时我们想到的问题、凝聚的理念,和做的事情写下来。纪念当时愉快的合作,也供数百所想冲向一流的大学参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暨港、澳高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增加。譬如,香港从1991年港科大创校后的三所大学(港大、港中大、港科大)增加三倍到十所大学,台湾从八十多所高校,增加一倍到一百六十二所大学。增加最快的当然是内地,从1991年的一千零七十五所高校,增加到2021年的两千七百五十六所大学。这些巨量的增加,都是港科大建校以后的事情。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对高校的投资也大量增加。譬如,80年代,内地高校经费非常拮据,即使几个最有名的大学,年预算也很少超过一百万元。政府开始以各种方式,增加高校投资,期望提高中国高校在世界学术界的学术地位,先后有重点投资大学(十所)、211计划、985计划,和后来的双一流计划等。至今已经有二十五所大学年预算总额超过一百亿(其中五所年预算在一百亿到四百亿元之间),和四十年前比,增加一万倍!但是我们的大学教研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多少呢?目前由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很多名校已经变成世界论文工厂,各专业变成一条条的论文生产线。论文篇数是上去了,但是教学和育人的工作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就相对地受到忽略。台湾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去提高研究声誉(五年五百亿计划,重点投资十所学校),发生了类似的问题。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里遇到的问题,常常反映了社会上的很多问题,不过大学既然成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社会就期望大学培养适当的文理兼备的人才,解决未来的问题。诸如从未来社会需要思考院系的设置、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目及比例,注重本科生的教育,避免过时及过窄的专业,培养前瞻性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是信息知识的填鸭,等等。三十年前,我们创建港科大时,已经遇见这些问题,科大创校团队,广泛借鉴了一百多所世界名校的实际经验,仔细思考了香港和内地社会的需要,定下了自己的方向,避免了很多错误。
父母最大的痛苦,就是眼看着孩子摔自己摔过的跟头!注意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学者,都惊讶发达国家中大部分的环保节能的错误,都会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里重演。办大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究几所办得出色的大学的经验,了解他们如何预见社会的问题,如何编织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如何避免可以避免的错误,就可以在几千所大学中脱颖而出,完成对社会的责任。现在我们正面临从教育大国、科技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挑战。所以如何办好大学,就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大学教育的同人及家长的责任。希望港科大三十年前思考的细节及做法,能够有所借镜、有所帮助。
1991 年10 月2 日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上课,科大百年树人的工作开始第一篇章。本书就是叙述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短短三年中办成香港科大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教育是百年大计,办一所研究型大学,尤其不容易,需要周密的思考和一个精英团队为一个共同理想合作无间的长期的努力。
谨以此书献给当年香港科大创校团队的挚友们,和后来前仆后继不断投入这伟业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学者们,他们有些已经仙逝,希望本书为他们的贡献留下记忆。
最后也想献给目前海峡两岸暨港、澳努力争办一流大学的朋友们,希望中国的大学不断进步,培养出更多出色的人才:“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