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QS 大学世界排名包括全球 104 个地区的 1,500 所院校。这是同类中唯一强调就业能力和可持续性的排名。今年推出了三项新措施——可持续性、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该榜单基于对 1750 万篇学术论文的分析以及超过 240,000 名学者和雇主的意见。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我们大学校长协会的成员、京港大学联盟和粤港大学联盟-澳门。重要成员。在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位列全球第60位、香港第3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名世界第几香港科技大学排名世界第几,2024QS 世界排名 – 香港科技大学,与内地的复旦大学(第50位)和上海交通大学(第51位)相当。
香港科技大学是亚洲领先且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获得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以下为香港科技大学申请要求介绍——
1、本科:高考成绩要求满足省市大学组分数线和内地重点大学分数线。高考成绩必须达到120-130分以上(满分以150分为标准)。需要参加小组讨论面试。
2.研究生:具有公认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美国藤校留学,雅思成绩不低于6.5分,单项成绩不低于5.5分。有些商科课程可能需要GMAT/GRE成绩,研究型硕士学位则需要研究计划等。
以上是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的介绍。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参考。
香港科技大学宿舍,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i-Village
科大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该大学在2019-2020学年招收的16,000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因此,在校园内增加新的住宿设施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
由利安与Zaha Hadid 设计的新大学宿舍将于2025年完工,预计容纳1,500多名学生。该设计以科技大学致力于用科技创新解决当今全球难题的理念为宗旨,结合先进的数字化设计技术、可持续的建筑实践和运营策略,确保建筑五十年的生命周期。
新的学生宿舍位于科大校园的东南部一个高度约25米的陡峭斜坡上。 该建筑物的屋顶被设计为主要的人行通道,并设有遮荫的户外区域,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休息和聚集的空间,鼓励互动并强化跨校园文化氛围。 屋顶走道在北部校园的学术区域和南部主要的宿舍区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香港科技大学宿舍,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i-Village,从此学生和教职人员无需绕山而行。
数字化设计工具的优势在于场地各类参数的综合评估和考虑,包括地形高差、光线角度、视线和土壤条件等,从而为建筑物找出最佳配置和朝向,优化内部空间使其更符合使用要求,并准确地计算自然光的最佳摄入方式。
宿舍以六角形排列,在陡峭的斜坡上形成了四个露台。约35,500平方米的宿舍设施包括了生活、学习、娱乐和休闲的共享区域香港科技大学宿舍,所有房间均面向开放空间。 庭院的设计旨在提供幽静的休息和放松场地,周边的山坡将被重新种植防止土壤侵蚀以围护运动和社交活动区域的安全。
宿舍被组建成三种不同的群组,由不同数量的单人或双人寝室组合在一起,18至36名学生可共享一个公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家”,从而培养归属感以增加凝聚力。
Y型公寓设有学习区、休闲休息室和厨房,可容纳27名学生,而 V型公寓为错层式公寓可容纳36名学生,设有两层楼高的共享生活空间,公共楼梯连接较安静的上层学习区域和下层餐厨区域。线型公寓可容纳18名学生,包括一个连厨房的开放式起居空间QS200名校留学,并可以在需要时进一步细分空间。
寝室设计主要以私隐及平衡空间为主要考虑,储物和家俱配置力求高效。公寓内所有寝室形成组团,在寝室与公共共享空间之间再增加一道门阻隔噪音。
建筑信息模拟(BIM)和3D模拟优化了设计协调和材料选择,同时施工方案与设计深化并行以确保高效的材料预定和现场施工。为响应香港政府提出的提高建筑质量,同时缩减建造时间和减少浪费的倡议,建筑采用的模块化系统包括可在现场快速安装的预制立面单元和预制浴室组件等。
基于预制模块设计,立面单元采用低遮光系数的双层隔热玻璃窗,位于窗户上方的遮阳板设计是根据数码模拟太阳路径和太阳辐射量评估而作出的结论, 为了确保舒适性,这些几何形状的遮阳板在深度和长度上会有所变化,以符合每个立面单元所对应的内部空间的日光照射要求。
预制立面模块的平面铺砌了不同颜色的瓷砖,遮阳设计亦取决于数码模拟计算为不同深浅颜色瓷砖计算的热能系数变化,这些变化的单元组合成连续的壁画,以可视化方式反映了设计对建筑物微气候变化的思考。
宿舍的环保体系融合于大学的整体中央网络。将淡水中央冷却器与区域制冷系统结合,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这种中央智能系统可以预测并抵消学术大楼白天和住宿设施夜间的能源消耗。
作为整体校园重要的循环路线,宿舍屋顶的隔热和隔音都是重量级的。屋顶无人部分设置了太阳能板用作收集可再生能源,以配合大学将清水湾校园建成碳中和校园的愿景。
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日报大洋网
比赛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起点和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
2月23日,2025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即将在深港两地举办。这是深港两地首次联办的全运会马拉松赛的测试赛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日报大洋网,具有推动体育交流、促进区域融合的重要使命。
赛道途经深圳南山区、前海自贸区和香港元朗区,将深圳与香港紧密相连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的跨越,更是对深港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
科技赋能,全面提升赛事体验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建辉表示,此次赛事在竞赛组织方式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执委会与香港全运会统筹办紧密合作,建立了“深圳赛区执委会+香港全运会统筹办”的联合指挥体系,涵盖竞赛、安保、医疗、交通等各个层面的联络协调机制,首次实行两地裁判员分段负责机制和安保医疗接续保障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粤港共同办赛。这种跨区域全方位保障的办赛模式,为粤港澳三地体育赛事互联互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体育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智慧科技应用方面,赛事全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车辆在途监管和实时定位等数字化技术全程跟踪人员和车辆轨迹,对人员和赛事车辆实施全过程、全流程的管控。在口岸通关环节,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防控机制,实现了人、车、物“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口岸无感智慧通关,大大提高了通关和比赛效率。
比赛路线精心设计规划,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跨越深圳、香港两地,全程42.195公里,其中香港段21.841公里、深圳段20.354公里,起点和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
深圳段位于南山区和前海自贸区,香港段位于元朗区。赛道首次利用深圳湾大桥作为赛道,跨越深圳湾,串联起深圳国家高新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都市核心区、香港自然生态区,形成“一湾五区”的独特路跑场景。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还能领略到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等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湾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生态之美。
香港助力,携手深圳推动体育发展
香港赛区在赛事筹备过程中也积极作为,与深圳紧密联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全国运动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介绍,香港赛区在筹备过程中借鉴了内地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特别是在去年11月与珠海赛区顺利完成跨境自行车测试赛后,将相关经验应用于本次马拉松测试赛的竞赛组织、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等方面。
在运动员保障方面,香港段赛道每2.5公里设一个补给站,共8个,为运动员提供饮料、水和选手自备饮料。消防处及医院管理局制定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及应急救援计划,路政署负责检查和维修沿途路面,确保赛道适合进行高水平长跑比赛。此次深港马拉松赛的举办美国藤校留学,不仅深化了大湾区城市在体育上的合作交流,也为香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王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王纳 通讯员徐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