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晚,清华大学南城府街的刚秉庙,夜色凝重,一代大儒王国维的灵柩停放于此,一群年轻的学生站在灵前,含泪行三鞠躬礼。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来到门口,眉头紧蹙,一言不发,对围拢过来的学生点头致意后,便拨开人群,缓缓走到灵前,“咚”的一声跪下QS200名校留学,手心向上,额头触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
整个灵堂的人瞬间被震惊,当时在场的姜亮夫回忆说,这个场景让他和同学们永生难忘。
这位中年教授叫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傅斯年称之为“三百年来唯一人”。这也是陈寅恪一生之中第一次当众下跪。
两年之后的夏天,清华国学院停办,为了纪念王国维,该院募款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则由陈寅恪撰写,文中写道: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既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盖棺定论,也是对陈寅恪自身治学旨趣的坚守与独白,而陈寅恪一生的风骨与悲怆也将与这句话紧密相连。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他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香港岭南大学名人,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中举后,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辅佐自己的父亲推行新政,结交和扶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人物。
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
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
从1910年开始,12岁时的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开始了断断续续的留学生涯!
三年后因患足疾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一毕业,他就踏上了欧洲游学之旅。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就读。
陈寅恪在德国
家境殷实的陈寅恪从不挥霍,每到一处,不及半载而书橱充盈。在柏林读书时,生活已非常清苦,每天一早,他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整日不吃正餐。
求学十六年,已行万里路,他的足迹遍及世界一流名校。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他是为学问而来,不是为学位而来)
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曾有学生问唐筼(陈寅恪的妻子):外传陈老师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
唐筼说:其实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
是啊,也就十七种而已。
彼时,多少学生为获得学衔装点门面,读起书来投机取巧,避难就易,到手的学问还能有不打折扣的?
陈寅恪根本瞧不上那种人,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
无怪乎后来杨步伟对人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
留学日本时的陈寅恪(中)
1925年混乱的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
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进行大学改制,决定设立国学研究院,并听取胡适建议,采用宋、元书院时期的导师制度,由吴宓担任研究院主任,聘请大师,主持筹备事宜。
陈丹青画作《国学研究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国学研究院成立以后,曹云祥请胡适做导师,胡适虽然博学,但有自知之明,摇摇手说:“这事儿我还真干不了,
我给你推荐几个人吧!”唰唰唰提笔列出一个名单来,
曹云祥拿起一看,这三人分别是:开创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国学大家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启超,与梁启超齐名的南方学术界泰斗章太炎。
曹云祥大喜过望,立即请吴宓来担任国学研究院主任,并将自己亲手签发的聘书交给他,请他去一一聘请三位大师。
在搞定了王国维后,梁启超爽快,一见面就很痛快的答应了。
轮到章太炎的时候,出事了,听说梁启超也位列导师,章太炎就不开心了!坚决就是不去!
后又请到赵元任,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号称“汉语言文学之父”,也是不错。
这时,吴宓想起了他在哈佛时的老同学陈寅恪。于是推荐他给曹云祥。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问一旁熟知陈寅恪的梁启超。
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又问:“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大怒说:“陈寅恪没有学位,我梁某人虽著述等身,但加起来也不抵他的三百字。”
曹一听,不再犹豫,请!于是就有了后来清华园“四大导师”的传奇。
是年隆冬,陈寅恪冒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驶往东方故国的邮轮,来到了这所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大师之园,开始了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奇人生。
这一年,陈寅恪37岁。
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陈寅恪上课非常有特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讲过的我不讲。”人们称之为“三不讲”教授。
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
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
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教授们,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
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
连远在城内沙滩的北大学生也成群结队,穿过西直门,慕名跑去偷听。那时沿途几十里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常有土匪出没打劫,甚至不惜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即便如此,北大师生也愿意冒险出城,常常是人手操着木棍铁器成群结队而行。于是,就有了这样奇特的一幕:在陈寅恪上课的教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兵器”。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因此,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为:“太老师”、“教授的教授”。
因为他出身名门,又富有学识,学生们还称他为“公子中的公子”。
陈寅恪字迹
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至此,一个被后世流传并影响深远的“四大导师”阵营形成。
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
他学术了得,而转眼间,已经三十好几了,除了他的父亲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
他的好友赵元任也为他着急。
在赵元任等人的撮合下,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相识了。
才子遇佳人,相见恨晚。
青年唐筼
爱情虽然迟到了,却依然可以很美好。
1928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他俩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趣的是,三个还全都是女儿。
他常常教导女儿们:“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只是,命运之神却并不喜欢眷顾这样的英才。
1937年7月7日香港岭南大学名人,陈寅恪:初中文凭出任清华最牛教授,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中国的知识分子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再没有几净窗明的书斋,也容不下从容缜密的研究。
他的父亲陈三立忧国忧民,做梦都曾大喊“杀日本人”。看着一个个城市相继沦陷,这位老人心生绝望,开始绝食,五天后,就忧愤而死。
此时,陈寅恪正奔波于父亲的丧事之中,国恨、家愁交叠而来。他的右眼也因急火攻心而导致视网膜剥离,必须及时手术,不可延误。
但做了手术,就必须修养一段时间,一修养就恐难逃出日本人之手,成为亡国奴。
几经思虑,陈寅恪放弃手术,决心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就算瞎了,他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便拖家带口,离开北平。南下!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跋涉了11个省,搬过10余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战乱中,他视为宝贝的书籍文稿都被毁了,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命运也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流。
抵达联大时,他的右眼就再也看不见了,左眼也患上眼疾,只能微弱视物!
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突然警报响起,日军要轰炸了!
1939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陈寅恪研究院的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
这年暑假,陈寅恪携家人前往香港,准备渡海赶赴伦敦,却不料欧洲战火突起,航海中断,英国之行遂为泡影。他被迫暂居香港。
1939年夏,陈寅恪全家在香港寓所
1940年暑假,陈寅恪再次赴香港等待机会,刚到香港,中国驻英大使却发来电报,因时局关系,赴英之事需延期一年。
恰在此时,日军切断了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昆仑关失守,回去的希望也被打破,陈寅恪被阻香港,进退维谷。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
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
当时他家过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
日军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
苦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是一个铁骨铮铮,视国家兴亡为至上的爱国志士!
伪港督还拿出20万的军票让陈寅恪在香港筹办东亚文化刊物,陈寅恪再次拒绝。
最后多亏了刘文典、傅斯年等一批人疾呼奔走,为陈寅恪筹集经费,又经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打通各环节,才让陈寅恪一家逃出香港,九死一生,终于返回大陆。
1944年12月12日的清晨,陈寅恪睁开双眼,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了。
抗战胜利后,为了治疗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学任教。
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他辞去了聘约,返回祖国。
等回到清华园,他已双目失明,但他却依然坚持教课,为祖国培养人才。
学生朗读课文,连念错一个字,他都能听得出来,要求学生停下重读,那些典籍文章早已长在了他的心里。
1948年北平的冬天,阴云密布,寒风萧瑟,一场改朝换代的世局嬗变正在进行。12月15日,一架直升机冒险在北平南苑机场降落,游走于政学两界的北大校长胡适匆忙登机,从而拉开了国民党“抢救学人”运动的序幕。
胡适匆忙登机,与陈寅恪一家抵达南京,蒋介石亲自接机,并劝说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知道国民党意欲控制学界,对此深恶痛绝:“台湾我就不去了。”
1949年1月20日,陈寅恪接受了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盛情邀请,来到了南国校园。
国民党却一直都没有放弃劝说陈寅恪离开大陆的想法,教育部部长杭立武,亲自向陈序经摊牌:“如果答应去香港,我们马上给陈寅恪十万港元及新洋房。”
陈序经一拍桌子,横眉而立:“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房子给他住!”
陈序经的话并非一时冲动,对于“三百年一出的人才”,陈序经看的比什么都重,陈寅恪在岭大的薪水无疑是最高的,甚至比很多教授高出两三倍。
失明后陈寅恪在自家阳台授课
1953年,中科院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共有上古、中古、近代三个研究所,拟任郭沫若、陈寅恪、范文澜为三所所长。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却并不长久。
1958年,他的教书生涯戛然而止,因被指为封建主义的种族文化论者。铁骨如他,当即愤怒请辞:“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
陈寅恪,1964年,已是如此光景
1966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就开始了。时代阴霾轰然而至,陈寅恪多次被迫作书面检查,但他从不诋毁任何人以求自保。
他成了重点打倒对象,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但是那些造反派没有放过他,两夫妻的工资被冻结,屋内被贴满了大字报,他们还想抬他去礼堂批斗,唐筼拼死阻拦被打成了重伤。
陈寅恪的学生刘节,自愿站了出来代他受批斗。
那些人问刘节有什么感想,他高声回答:“能替恩师受批斗,是我一生的光荣!”
1967年4月2日陈寅恪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中写道:
“一,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二,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我双目失明已二十余年,断腿已六年,我从不去探望人。三,我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早已向中大的组织交代。”
从始至终,陈寅恪都没有诋毁过任何一个人。
1969年,因为“工宣队”看中了这座楼房,要用来作指挥部。中山大学造反派,勒令陈寅恪搬出住了十六年的家,强迫他搬到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众人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新的摧残手段: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
美其名曰“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
此时陈氏已病得连吃一点儿汤水类的“流食”都已困难,瘦得不成人形,有少数亲友偷偷登门看望,见他躺在病榻上说不出话,也哭不出声,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心力衰竭,溘然长逝,离世时,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11月21日晚,陈寅恪的妻子唐筼也追随九泉之下的丈夫而去。
当陈寅恪写下“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或许已想到,他也将同王国维一样,为守护这一永恒的信念将付出一生的代价。
当别人为得名声,而争文凭之时,他却视文凭为废纸,潜心治学;
当别人趋炎附势,追逐荣华富贵之时,他却恪守自己的心,不愿从政;
他保持了一个真正学者应有气节,也坚守了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角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他最坚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点赞,证明你来过!您的赞赏是我最大的动力!
香港岭南大学 副学士,名校巡礼—香港岭南大学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虽身处繁华,却并不使人望而却步,总有一种力量领先于前香港岭南大学 副学士,欢欣向它挨近,在富丽与繁世之间,找准关于幸福指数的落脚地。
钟锦麟,2010年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学研究系,毕业以后担任香港中学生联盟第三届主席、西贡区欣英议员、香港泛民主派、新民主同盟成员。
关于香港中学生联盟,是由中学生发起并成立的组织。这组织一般被划入泛民主派的阵营。该组织亦宣称是同类型学生团体中第二大的。目前由钟锦麟出任执委会主席兼现届会长。
该联盟的宗旨为推动香港中学生以独立自主精神,关心公共政策及社会事务,共同促进香港民主发展;团结及代表香港中学生及关注香港中学生权利。该联盟每年都会和香港民主发展网络合办青年圆桌会议。
钟锦麟的职业生涯是多样性全方位发展的,文学研究系并不只包含对艺术、历史、人文等学科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在所学之中不断延伸、朝外攀岩,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创新而独特的个人魅力,从而才能在公众政策及社会事务中起到一个强大的助推力,这是这位著名校友身上所留给学子们的深思:学习是一件不断巩固自身思想的事情。
创意自主香港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诞生于1888年的广州,现为香港八大公立大学之一。
岭大专注于人文社会学科,是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的教学型大学 。其刻意缩小规模以实行高互动性的小班教学及打造紧密的师生关系。
课程以基础宽广、跨学科研习为特色,旨在教导学生成为一位“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的自由人” 。
文学院允许学生发挥创意自主设计专属的主修专业。岭大亦是香港唯一一所为所有本科生提供四年全宿的高等院校 。
教学优势
岭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球性的学习机会以培养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下需具备的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经验。
80%的学生可到其遍布全球的170余所兄弟院校交换学习,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 。
此外,岭大亦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服务研习,以培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
学校排名
在2017年发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岭大位列亚洲第100位,中国(含港澳台)第41位。同时,岭大的人文艺术学科位列全球第235位。
在香港政府教资会于2015年发布的大学学术评估报告中,岭大的经济学、哲学、翻译学、视觉研究的学术表现位列香港前三。
2017年,岭大金融学科进入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科排名(ARWU)第151-200位,管理学科进入世界三百强。
学术建设成果
1、经济学系的学术水平排名香港第三,仅次于香港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其中13%的学术成果被评定为最高的四星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World ),剩下有20%的学术成果被评定为世界卓越水平(World );同时,岭南经济学系亦是八大院校中唯一一所没有学术成果被列入“不予评价()”名单的高校。
2、历史学系的学术水平排名香港第四,其15%的学术文章被评为世界领先水平(World )。
3、哲学系45%的学术成果被列入世界卓越水平行列,学术水平位居香港第二名,仅次于香港中文大学。
4、翻译系的15%学术成果达至世界卓越水平,位居香港第一名。
5、视觉研究系的学术水平位居香港第二名QS200名校留学,其28%的学术成果被列入世界标准水平行列,仅次于香港大学。
6、部分社会学研究类的总学术水平位居香港第二名。
优配研究金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成功率达47.4%,为八大院校之冠,亦高于各院校平均成功率的32.7%。
人文学及创意艺术:成功率达80%,为八大院校之冠;各院校平均成功率为40.6%。
机械、生产及工业工程:成功率达50%,与另一所大学并列第二。
教育:成功率达100%,各院校平均成功率为34%。
学术资源
《岭南学报》(英: of ),人文学科综合类刊物,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旗下学刊,与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结为姐妹杂志,两刊互载优秀学术成果。
学报现以中国古典文史哲研究为核心,同时刊登探讨传统学术和文化对现当代中国社会影响的文章,望能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学报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力求学报所刊发的论文见解精湛,具有高度学术含金量,能为国学某一领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维、新观点。
《岭南学报》过去曾刊载了陈寅恪、吴宓、杨树达、王力、容庚等二十世纪著名文史学者的许多重要文章,成为他们引领学术潮流的主要论坛。复刊至今,《岭南学报》已迅速成为能展现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主流汉学研究前沿进展的顶尖刊物。
办学条件
岭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球性的学习机会以培养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下需具备的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经验。
80%的学生可到其遍布全球的170余所兄弟院校交换学习,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 。
此外,岭大亦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服务研习,以培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
校训校徽
文学院
商学院:商学院已获AACSB认证
社会科学院:科学教研部:2015年设科学教研部( Unit)香港岭南大学 副学士,名校巡礼—香港岭南大学,由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生物学家Mark A. 及国立首尔大学生物学家方健恩教授主理。其职责为制定及发展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部“科学、科技与社会”中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发展。附设“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研究实验室”以供教研之用.
研究生部:应用心理学系与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联盟
于2016年在岭大副校长莫家豪的带领下建立 。目的在于监督各硕士及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及发展,确保各课程保持高水准的教学.
岭南大学社区学院:岭南大学社区学院于2002年成立,简称“CCLU”,是岭南大学其中一个附属部门。开设副学士学位先修课程、副学士学位课程和高级文凭课程,供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毕业生及取得内地或海外认可之中学或专上课程学历的学生报读。
岭南大学持续进修学院:岭南大学持续进修学院于2001年成立,简称“LIFE”,是岭南大学其中一个附属部门,为香港中学毕业生开设毅进计划和文凭(副学士学位先修)课程,还有供公众人士修读的各项学历或短期课程,亦与海外大学合办学士学位课程。
师资建设
香港岭南大学汇聚一众来自世界各地、有志奉献博雅教育及学术的资深人文及社会科学大家及青年学者。
致力为岭南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一流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及知悉学界最新的学术发展。岭大逾95%的教学人员拥有博士(PhD)学位及海外教学经验。
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显示,岭大的拥有博士学位教员的比例位列亚洲第48位,超越一众研究型大学。教员学位多取自以下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各分校、普林斯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接近半成的教员来自于香港以外的国家及地区 :中国内地、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丹麦、韩国、台湾、澳大利亚。
优势学科
在学科排名中,岭大经济学系位列香港第三名,其13%的学术成果达到领先世界的水平;翻译学、视觉研究、哲学及社会研究的学术水平均进入香港前二名。
在排名中,岭大哲学系位列亚洲第十名,其在分析哲学领域的学术成就曾被誉为亚洲最佳之一。
其经济学系曾获世界著名学术期刊《China 》列为中国五大经济研究机构之一 。
校徽含义
校徽中的山、河、树及小径,各具其深层的象征意义:
白云山象征人生最高理想;
珠江象征岭南教育的传承;荔枝树果实累累,象征岭南人对实现
“为神为国为岭南”这使命的承担;
小径代表岭南人默默耕耘,迈向未来的道路。
岭南校徽中红如火、灰如铁的红、灰色,象征岭南学子的忠诚、忠义。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林平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知竞讲坛
香港岭南大学林平教授
做客武汉大学知竞讲坛
2018年12月9日晚,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竞争政策与规制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竞争委员会国际竞争网络(ICN)非政府顾问、亚洲竞争论坛创会理事林平教授应湖北省法学会竞争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所长宁立志教授邀请QS200名校留学,做客“武汉大学知竞讲坛(第11讲)”。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林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周围老师、王德夫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坛。
讲坛伊始,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与香港岭南大学竞争政策与规制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周围老师主持签署仪式。周围老师首先对林平教授在竞争政策领域的研究成就和硕果作了扼要介绍,特别指出林老师在经济学等方面具有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周围老师也对林平教授受邀做客武汉大学知竞讲坛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对参加本场讲坛的师生们表示热烈欢迎。而后,按照仪式流程,林平教授和宁立志教授分别对其所代表的研究单位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随后,宁立志教授代表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与林平教授代表的香港岭南大学竞争政策与规制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加强两个研究单位在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方面的交流。
讲座正式开始,宁立志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宁教授对林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强调此次讲座对于知竞学子们了解法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林老师也对宁教授的热情邀请表示感谢,紧接着,林老师以“专利侵权赔偿额界定的经济分析:以最高人民法院两个估算公式为例”和“大数据监管——所有权界定与必需设施原则”为主题作学术演讲,其讲座内容由浅入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林老师首先以“专利侵权赔偿额界定的经济分析:以最高人民法院两个估算公式为例”为主题,简要介绍了银行U盾专利侵权案、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案等国内典型案件,并总结分析了这些案件的特点。紧接着,林老师详细阐释了专利法对赔偿额界定的三个层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估算公式,同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随后,林老师具体结合我国实际案例,指出我国现阶段在执法中所存在“侵权人销售量”的界定、“合理利润”的厘定不清等问题。而后,林老师通过详细分析两个公式的经济学逻辑,发现其中存在“系统性偏差”等缺陷。在此基础上,林老师进一步提出了侵权人实际获利的三个组成部分,并分享了对被告可采用的抗辩策略的思考和修改现有法律规定的建议。紧接着,林老师以“大数据监管——所有权界定与必需设施原则”为题介绍了大数据的特点及分类。随后,林老师也具体结合不同类型的大数据,提出搜集和使用大数据时应当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从效率的视角阐述了对数据所有权的思考。同时,林老师也向大家阐释了大数据与必需设施原则的关系及其排他性的问题。可以说,整场讲座话题前沿,视角新颖,发人深省。
在交流互动环节,武汉大学法学院王德夫老师,博士研究生覃仪、叶紫薇等,积极交流,纷纷提问。问题涉及大数据的排他性、经济学分析公式因数对于诉讼的影响、游戏直播被侵权人实际损失的计算等方面。林老师均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回应,也清晰地阐述了个人思考与观点,令在场听众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在与谈环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林教授分享其观点,陈教授认为经济学和法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但是这一鸿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陈老师也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以打破知识壁垒。随后,陈老师也表示认同林老师分析的观点,认为华为诉三星案件可以从必要设施角度进行切入。同时,陈老师也指出,安卓系统属于开源软件,后续开发者之间不能因为据此取得的专利权来限制他人的开发,并以作品改编的问题来佐证其观点。
最后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林平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知竞讲坛,宁立志教授对本次讲坛进行了总结,也再次感谢林老师的学术呈现和精彩演讲。同时,宁立志教授认为此次学术讲座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首先具有学科交叉意义,林老师借案件做理论分析,所涉及的专利侵权赔偿额界定和大数据监管等问题非常现实也极其重要;其次,林老师的讲解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启发法学学子对经济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应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加强自身的学术综合性;再次,演讲内容亮点纷呈,林老师通过精炼的语句准确概括了大数据现存的各种微妙关系,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本质,且其考量的方面十分贴近社会生活,体现了实证研究价值。总之,整场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
晚上10时许,武汉大学知竞讲坛(第11讲)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