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岭南大学院校介绍
岭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球性的学习机会以培养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下需具备的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经验。其逾80%的学生可到其遍布全球的170余所兄弟院校交换学习,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此外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岭大亦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服务研习美国藤校留学,以培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岭南大学社区学院于2002年成立,简称“CCLU”,是岭南大学其中一个附属部门。校舍位于岭南大学新教学大楼(NAB),开设副学士学位先修课程、副学士学位课程和高级文凭课程,供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毕业生及取得内地或海外认可之中学或专上课程学历的学生报读。
香港岭南大学(学费I申请条件I排名)
香港岭南大学排名情况
[香港岭南大学]2023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第601+650名
香港岭南大学硕士毕业去向?
香港岭南大学(学费I申请条件I排名)的硕士毕业生可以选择多种就业方向。
他们可以在内地的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中就业,可以从事管理、科研、教育、咨询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此外,他们也可以在香港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行业找到工作。同时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香港岭南大学硕士毕业去向?,香港岭南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也可以在国际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机构中就业。
虽然香港岭南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这些就业选择,但是最终的就业方向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来决定。
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累深厚,学院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已历八十余载。
1933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创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设立文史学系。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9月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并设有中国文学系。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基础上加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中国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校调整,先后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等先后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最早成立的四个本科学系之一。1970年11月,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名华南师范学院。1970-1978年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其中文系曾归入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10月,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华南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200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合并组建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5年,成立文学院,并由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整体迁至大学城校区。
在八十余载的发展中,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南中国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一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此后的岁月中,更是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共同守护和延续了南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血脉,文学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上名师荟萃,精英云集,老一辈知名学者李镜池、康白情、吴剑青、吴三立、廖苾光、廖子东、李育中等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基础,后辈学人积极传承学科文脉,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文学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979年,文学院汉语史、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于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入选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并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行列,在广东省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已形成基础扎实、积累深厚、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格局。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院共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28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3人;45岁以下教师42人;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学者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专家2人。学科平台丰富,学术成果显著。学院建有国家级科研实践平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可科研平台,另设有商周金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清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微文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学研究中心、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科研平台;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社科成果奖4项,广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12项;出版专著5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学科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主要优势学科方向有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与批评、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与文献研究等;学科发展呈现古、今、中、外、马诸学科互补发展良好态势;一批领军学者等领衔学科发展;70后学者已经成为学科中坚力量;一批80后、90后学者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学术影响显著QS200名校留学,国际交流广泛。清代诗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近代文学与戏曲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汉语方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跨媒介文学与文化研究、欧美文学与比较诗学等研究方向在学界有显著影响力;院办学术期刊《珠江学术》《中国近代文学评林》《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等发挥积极学术影响力;学院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鹿儿岛大学法文学部、日本龙谷大学文学部等机构建立合作备忘录;与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与互访活动,学科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学院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教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要教学成果奖项;建成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6门,研究生精品课程3门;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编出版优秀本科生教材、研究生教材30余种,主持广东省质量工程等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先后有多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硕士管理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国家语言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普通话推广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取得成效,承担的“凉山州美姑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2020 年藏语文工作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培训班”,获得教育部表彰。学院教师积极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以学科实力有效引领华南地区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学院教师为主体主编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基础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学院教师作为重要编写人员参加教育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学院连续多年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语文基础教育教师近5万人,并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为港澳地区培养了众多语文教育人才;学院主办语文基础教育杂志《语文月刊》影响显著,成为学科建设与语文基础教育研究的桥梁和纽带。
多年来,文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夯实人才培养学科基础,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已逐步形成“思政第一课引领、优势学科带动、社会实践培育、网络思政覆盖、师德师风强化”五方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已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十年来,文学院秉承“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薪火相传,笃志树人,为基础教育培养了2万余名卓越教师和优秀人才。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发挥“党建引领、思政育人、专业融合、实践育人”等多种人才培养助推动力,建立了“区分阶段、理清层次、四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厚基础、宽知识、重师范、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教育信息化程度先进,学生职业认同度高;在校生多次获得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微课教学大赛、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文学创作大赛等方面的重要奖励;涌现出一批获团中央表彰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以及受广东省教育厅表彰的“广东省优秀学生”;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泛的知识兴趣、突出的实践技能,成为基础教育的有生力量;毕业生积极投身团中央“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身体力行支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广受社会赞誉。
香港岭南大学介绍,香港岭南大学2011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岭南大学以前被称为岭南学院,是香港一所人文学院。1999年7月30日批准升格为大学。
清光绪十四年QS200名校留学,亦即公元1888年,美国长老会( )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了一所名为格致书院( in China)的高等学府。这所学府就是今天在香港复校四十年的岭南大学的前身。是年3月28日,格致书院正式授课,第一批学生只有三十人。
1952年底,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岭南大学的康乐校园变成了中山大学的校园,原有的课程或科系拼入广州其他院校,曾经是国内学府的岭南大学正式解体,结束了六十多年曲折而光辉的教育道路。自1952年院校调整以来,岭南大学校友一直以复校为奋斗的共同目标。
1966年,岭南中学校董会邀请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及岭南会所联合组成「岭南教育扩展会」,为岭南大学的复校作出了具体的筹备工作。1967年9月,岭南校友在香港成立岭南书院有限公司筹办岭南书院,开始了岭南大学复校的第一步。
1991年,岭南大学成为本港颁授学位的大专院校之一。岭南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学教育香港岭南大学介绍,香港岭南大学2011学校简介,于1995年迁入屯门新址,并开办哲学硕士课程。1998年,岭南获得自我评审资格,并于1999年正名为岭南大学。进入2000年,岭南不断向前迈进,增设博士研究课程,建立持续进修学院,以及发展副学士课程,为香港以至邻近地区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大学教育。
课 程
岭大提供一个灵活的学分制课程制度,让学生弹性地自由选修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商学课程。同时,岭大非常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所有学生必须修读通识教育、中文和英文课程,务使他们在毕业时能精通两文(中、英文)三语(广东话、普通话、英语)。
为配合2012年推行大学四年制,岭南大学已订定一个120学分的课程架构,以实践校方对扩阔和充实学生学习范畴的。在新制度下,所有学生须修读共33学分的核心课程学科、15学分的中文及英文科、不多于48学分的主修课程学科和24学分的选修科。核心课程的设计分为两部分,其中四个必修的课程包括:「逻辑与批判思考」、「道德伦理学」、「东西方文明」、「香港社会」;另外五个选修核心课程组别为「价值、文化与社会」、「创意与创新」、「管理与社会」、「科学、科技与社会」及「人文与艺术」。所有学生须修读上述四个必修课程,以及在五个选修核心课程组别中选读七个科目,而在每个选修核心课程组别中需至少修读一科。
校园生活,尤其是宿舍生活,是博雅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岭大学生有75%在校园内住宿,此比率为全港各大学之冠。岭南大学期望于2012年实施大学四年制时香港岭南大学介绍,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四年全宿的机会。岭大的舍堂生活多姿多采,宿舍活动涵盖学术、文化、运动、社交及康乐等类别,当中包括校长杯、舍际运动比赛、高桌晚宴、水运会及歌唱比赛等。这些课堂以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并提升他们的沟通、社交技巧。
特 色
岭南大学于2001年开始推行「综合学习课程」,透过正规课程以外的一系列课程、工作坊和活动,多方面培育学生的潜能和批判思考,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全人。课程涵盖公民教育、智育发展、体育发展、群育及情绪发展、美育发展五大范畴。除以上活动外,岭南大学亦为所有新生提供一个学友计划,另有全面化就业指导计划,以及让学生透过参与学生会活动学习管理、沟通及有助个人发展的技能岭南大学致力为学生提供建基于优良博雅教育传统的优质教学,强调全人教育,培育学生在香港、亚洲地区以至全球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关怀他人和勇于承担责任。
为达到使命,岭南大学会致力:
发展本科生的综合课程,以切合本港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的需要;
以人文学科、商学及社会科学的特定学科为本,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别中保持独特的角色;
透过丰富的校园生活、综合学习和社会服务计划、以及国际交换计划,培育学生成为全人;
提供优质的研究生及修课式研究生课程;
装备学生的语言及沟通技巧,以配合香港的多元语言环境;
促进有成效的教学、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文化和达至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授予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有助他们终身学习;
促进与世界各地高等院校的互动和交流;
在有利于双方的情况下,与社会不同界别互动交流;
妥善运用人力、财政及技术资源,以达致目标;
透过岭南大学小区学院、岭南大学持续进修学院及其他学术单位,提供各类课程,以切合社会的教育及培训需要。
博雅教育旨在建立学生的公民意识,并培育他们的知识、技能及洞察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环境中,追求自己的目标。岭大毕业生将具备广阔及深远的视野、服务社会的热忱和能力、理解复杂问题的智慧、面对窘局的忍耐力和成熟的判断力。岭大学生受惠于多元教学模式,毕业后,不论当雇员或成为领袖,均同样出色。具体来说,理想的岭大毕业生将:
具有良好的英文及中文(包括普通话及广东话)会话及书写的语言能力,并兼具出色的沟通及人际技巧;
热衷贡献及服务社会;
具有国际视野及能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了解问题;
对所就读的学科具有稳固的基础,及懂得运用不同的跨学科知识;
具备普遍性的研究技巧,包括资讯科技知识;
拥有良好的分析力和独立批判思考能力;
具备创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勇于创新及具有策划能力;
善于与人共融合作,待人以宽容、诚信、谦逊及有责任感;以及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志。
作为一所博雅学府,岭大具有以下的核心元素-规模精细、校园住宿、师生关系紧密、以及重视交流和课堂以外的学习体验。这些特质从课程、教与学、校园生活、国际化及社区服务五大范畴中体现出来。
院 系
人文学
中文系
文化研究系
历史系
英语系
哲学系
翻译系
视觉研究系
英语及外语教育中心
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
商学
商学课程办公室
会计学系
财务及保险学系
电脑及决策科学学系
管理学学系
市场及国际企业学系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荣誉)学士学位课程办事处
经济学系
政治学系
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
研究所
香港商学研究
香港和华南研究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高考试题推荐=
=高考文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