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万物向新·迭代同行 | 2023港大ICB春季开放日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2019年,接受香港大学SPACE邀请,为旗下中国商学院(ICB)开发《商业思维与数字化经济》课程;2020年,受邀教授《实效管理与商业战略》课程。讲座二:资本的宠儿:提升企业价值与金融思维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

春江水暖,万物向新。经历漫长的三年疫情,经济大环境遭遇严峻挑战。百业待苏之际,作为企业管理者,深入理解新时代的管理挑战和关键点,学会运用金融思维思考企业的发展并提升企业价值,都将有效助推企业复苏并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2023年2月10日,港大ICB成都教学中心特邀著名管理专家,前微软(中国)副总裁王欣先生、资深金融专家,前花旗银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李徽徽先生线下莅临开讲,诚邀您一起激荡思维,启发新知,迭代同行!

讲座一:管理的艺术:农作、工作与创作

管理可以说自古有之,然而,将管理作为一门学问认真研究仅仅一百多年;管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本次讲座美国top30名校留学,前微软(中国)副总裁王欣先生将与你一起探讨以下主题:

1、管理学的发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我们所处的时代对管理者提出了哪些新挑战?

3、为什么说员工的创造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讲嘉宾

王欣 先生

Mr. Wang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

前微软(中国)副总裁

前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

北京世纪鹏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曾任微软(中国)副总裁、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二十余年国际企业工作经历,还曾在IBM、摩托罗拉等公司任职。

2010年获得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2年以来,专注于管理学研究,翻译和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组织管理文化发展,数字化时代企业战略转型,领导力培养及创新与创业等领域。

2019年,接受香港大学SPACE邀请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为旗下中国商学院(ICB)开发《商业思维与数字化经济》课程;2020年,受邀教授《实效管理与商业战略》课程。2021年,与高群耀博士在企业研究院(SEA)共同教授《文创企业战略及管理》课程。同年,荣获香港大学SPACE学院杰出教师2020/21奖。

讲座二:资本的宠儿:提升企业价值与金融思维

“为何我的企业融不到钱?”

“我企业利润和收入那么高,为何就不能上市?”

“顶级投资机构为何不愿意投我?”

“我的公司为何被后面的企业收购了?”

这是屡屡困扰着企业家和高管团队的核心问题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万物向新·迭代同行 | 2023港大ICB春季开放日,对“优秀”,“价值”的定义偏差往往使得公司从资本的“雷达”上消失。“换个角度定位企业,学会按资本规则运营公司”,这是徽徽给到企业家们的建议。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为资本的“宠儿”呢?

主讲嘉宾

李徽徽 先生

Mr. Li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

多家500强公司和上市企业独立董事

多家私募创投基金专家合伙人

李徽徽先生拥有丰富的全球化金融战略和资本运作经验,在企业上市、投融战略、私募创投、并购重组、企业战略、商业管理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李先生现担任多家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董事局顾问,并兼任多家私募创投基金的专家合伙人和顾问,成功操盘过企业境内外上市,领导并指导企业投融决策、收购重组、价值提升、公司治理、战略规划等。

李先生曾在多家国际及国内银行担任核心高管,包括花旗银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国区个人业务总裁,恒丰银行零售金融CEO和董事会海外发展总裁,广发银行和浦发银行战略重组高级顾问。李先生曾兼任山东省金融学会理事。

李先生曾主导申请筹备多种类型的持牌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控股公司、消费金融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数字银行等;曾主导直接投资过、、、、优必选、旷世科技、华大智造、普门科技、地平线等众多高科技企业;也曾主导和协助过多起大型兼并并购,并直接参与购后重组,包括花旗银行入股广发银行和台湾华银、华侨银行收购香港永亨银行、A股药企收购欧洲药企、湖北国企收购澳洲上市环保企业、大型央企收购德国高铁企业、钢铁民企混改全球 500强国企等。

李先生拥有英国剑桥大学MBA,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硕士学位,中国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

活动信息

●活动信息

时间:2022年2月10日(星期五)14:00-17:00

地点:成都市锦江区滨江东路9号香格里拉大酒店(报名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通知具体地址)

●活动流程

13:30-14:00 签到入场

14:00-14:10学院致辞

14:10-15:10 王欣 先生《管理的艺术:农作、工作与创作》

15:10-15:20问答环节

15:20-16:20 李徽徽 先生《资本的宠儿:提升企业价值与金融思维》

16:20-16:30问答环节

16:30-17:00 2023年春季班课程介绍

● 活动费用

活动免费,由于现场席位有限,报名须经审核,凭通知短信签到入场。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文创主题沙龙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简称: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文创主题沙龙9月23日于北京圆满结束。

初秋的北京,一场内容前沿、气氛热烈的文创沙龙正在进行。什么是今天中国自己的文创路?什么是文创产业的核心?什么又将成为这个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做为创新创业大赛的分支活动,此次文创主题沙龙,邀请文化大咖,采用嘉宾主题宣讲+圆桌对话+特色文创项目展示的方式,剥丝抽茧的为在场来宾针对中国文创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并展开讨论。

活动开始,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港大ICB)招生总监郑卫华女士首先致辞,对由校友自发组织的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组委会予以肯定。“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已成为港大ICB的成功IP,希望组委会能帮助更多正在创业的朋友创造展现项目的平台,获得融资的机会。”

郑卫华女士

Ms. Zheng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招生总监

嘉宾主题宣讲

北京迪美影业副总经理郭旭阳先生,就电影发展现状与转型这个主题进行了分析,“分院线、分地区发行将是电影发行的行业趋势,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发行一定要知道市场要什么,要有向上游制片环节延伸的意识”。

德丰影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符建先生-一带一路政策下跨国文化创意投资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文化输出的好时机,跨国的投资机会,技术外包及引入的机会都会增加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但各国法律和流程的差异,需要严格把控,一定要实地考察,眼见为实”。

中国青年导演韩涛先生,文艺片的现状与发展-文艺片的文艺复兴之路,“今天的观众已经在为自己的兴趣买单,今天的文艺片也可以多维度多渠道的进行商业化打造。文艺不只属于某一类人或哪个阶层,它存在于生活中你没时间去看的另一面,文艺片纪录的状态也在记录历史”。

北京玉泽东方吕卫泽先生-传统文化当代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让传统变成新的表达,尝试二次元与传统的结合、潮流+传统的结合,通过创造性的转变寻求创新性的发展,要求新但不忘初心”。

一轮宣讲结束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文创主题沙龙,精彩的圆桌讨论开始,由大会嘉宾主持杨鉴微女士引领,北京邦舜文化执行长吴刚先生,朗势传媒董事禹雷先生及郭旭阳、吕卫泽、韩涛、符建先生英国G5院校留学,就文创产业的趋势进行深入对话。文创产业,这个曾经被各种限制的行业正在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开放与扶持以井喷式的速度发展,80000亿的市场空间,道或许不远,但任重。对话通过各自文创属性的分析,对影视文创领域的新趋势探讨,影视文创如何才能在风口到来时建立自己的盈利王国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磅的内容牵引现场听众的静心倾听,引燃每个人内心对文创未来的思考。圆桌讨论的经验分享环节带动了整场沙龙活动的高潮。

特色文创项目展示

创业创新的活动,项目分享环节必不可少,组委会通过征集筛选最后评审出8个文创类项目参与此次沙龙现场的展示,他们是:马晓楠 “觅境民宿代运营平台”、王茗正“将军度精酿博物馆”、赵耀“足球赛事及青训游学留学”、高昕宇“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影视项目“、习文”女精英思享会“、张洪丽“葫芦APP”、肖立翠“世界那么大-海外旅行直播APP”、郑浩“小白拍拍-共享图片APP”。

据悉,此次沙龙分享项目,后续将会在10月14日进行“创享汇”文创路演,届时3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与投资界重量级大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都将亲临现场,把舵文创类的创新独角兽们。BP项目的更多详情将逐一披露,现场设置快问快答100秒等环节,烧脑程度不容小觑。

本次活动不但获得了学校、老师、校友的大力支持,也赢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青睐。

港大ICB“发现创新独角兽”也针对不同行业陆续推出沙龙及路演活动。组委会主席GOM 1朱鹏播、组委会秘书长IPM BJ8楚立广、副会长IPM BJ8王学刚带领组委会成员——IMC BJ19费露芸、ISBT 2/IPSD BJ4王雨、IPSD BJ4武晓松、FMPM BJ1常志伟、IMC BJ28张星、RMSM BJ1禹雷、RMSM BJ3宾艳聪、IPM BJ8岳晓华、FMPM BJ1杨鉴微、IMC GZ12冯瑾瑾;许佰慧;以及港大ICB老师Sarah郝爽、Gina王霁、郝英双、Wayne张紫葳老师,将发扬港大ICB创新理念,发现优秀创新项目,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发展创业创新经济,让创新理论从书架走从向货架,帮助更多创业路上的校友。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MIT王瑾教授: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

王瑾:NGO2.0发起人和秘书长。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和全球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MIT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大陆知识共享( )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维基百科基金会顾问委员,以及9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新媒体文化与应用、公民媒体、公益技术研究、广告营销、Web2.0行动研究等领域。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与哈佛大学Rad-跨学科研究中心等。2007年至今,她担任着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产业研究中心顾问、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兼任香港大学传播学院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出版过8本著作,其中《品牌新中国》享有英语、日语、阿拉伯语、汉语四种版本。

垂直跨界是近年来中西产业界出现的新现象,“协同性”跨界所形成的产业生态圈是“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的理想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的产业生态群是一个网络型的生态,生态群中的多个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并产生协同效应,体现了共同进化、协同成长的理念。

“协同性”的跨界生态圈

小米公司对我这个议题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而且我认为它是“ ”的一个最佳实践者。

小米在2015年到2016年的时候遇到了一场危机——小米手机滞销,公司利润暴跌。但是到2017年它走出了这个困境,怎么走出来的呢?

这就要讲到2013年的时候。雷军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搭建了一个由100多个初创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为小米提供其他互联网家居电子产品,雷军给这些初创公司提供种子基金,协助他们进行产品设计、制造,提供价格适中的供应链以及低成本的运营机制。

顾客可以在小米商店买到蓝牙音箱、智能冰箱、空气净化器等各类产品,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有质量保证。小米有了回头客,公司也由此走出了困境。

换句话说,小米走出危机的原因是因为它看清了跨界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性。小米形容自己像一条鲶鱼,进入各个行业,搅动各个行业,促成每个行业的改变和革命的发生。

垂直跨界的案例与特征

2017年我注意到媒体生态圈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科技公司开始大量跨界进入媒体产业,那个时候我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垂直跨界”。

,,,Apple这些科技公司都先后进入了媒体内容产业,甚至跨界进入了电信行业。为了应对竞争,电信公司也在跨入媒体产业。中国的三大科技公司BAT也在跨界。

媒体产业界的跨界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背后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推动它,这股力量就是“ ”。

的业务领域从最初的电商、数字阅读,跨越到云计算、物流、无人机、医疗、食品连锁超市、实体零售点以及时尚服装等领域。Uber原本是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打车应用开发商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现在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跨入了无人驾驶汽车行业。

美国三大电信公司之一,正在设计一个智能城市的模型。(谷歌的母公司)也在加拿大多伦多开启了一个智慧城市项目,跨入了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城市规划行业。

国内的另一个跨界案例是中国平安——从保险业跨界到金融服务和医疗业,再跨界到人工智能。目前平安正在搭建的生态系统中还涉及房地产、智能汽车等。

“ ”定义

1.一家企业同时在多个行业竞争。

2.它新进入的行业与原本业务表面的相关性较弱。

3.新建的生态系统包括不同的合作伙伴,通过数字接口,给消费者提供多行业解决方案。

4.这个生态群是一个网络型的生态,也就是说,不光是只有一家企业独大,而是与多个合作伙伴共同构成的生态圈,目的是产生协同效应。伙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它叫无边界的生态圈。

5.这个生态圈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多个伙伴共享的,共享什么呢?电子数据。无边界的商业生态圈一定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极端依赖电子数据。

6.生态系统中这些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或是合同性质的。通过合同可以指定正式的规则,比如每家伙伴提供数据的路径、数据访问的路径、共享数据的路径;合同也可以规范如何付款以及付款的模式;合同也可以规范其他由交易产生的服务的之初和收入的分配等等模式;

7.不用离开这个生态圈,消费者就能够在毫秒之间,享受端到端的综合体验和服务。

新现象形成的原因

这个新现象之所以形成,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电子数据的增加,移动接口的普及,以及AI的发展。第二个就是商家认为,消费者的愿望是追求无缝连接的服务与体验。

新的生态圈非常依赖电子数据。数据不仅仅代表数字,数据的背后是人。

商家收集数据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想更深刻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商家的数据库越庞大,数据链越长,其数据分析能力越强大,就越能够预测出消费者的即时欲望与购物行为。而数据的多样性,一定是需要商家之间彼此合作才能够实现的。

要实现 ,必须依赖大数据分析。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企业应该怎么办?

首先,企业必须要探讨哪些数据点和数据源对你的业务至关重要。其次再看公司目前已经拥有多少这方面的数据。第三,公司数据一定有缺口,当知道缺口在哪的时候,就要去想如何获得这些缺口数据,是通过直接购买?还是通过与其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来获得数据的访问权?

进入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之前,要求企业做很多数据梳理以及数据分析的功课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MIT王瑾教授: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并沿着公司的价值链开始搭建跟数据相关的合作关系,与合作伙伴建立一个彼此互惠的连接。

批判这个现象背后的商界的假设

首先我们来看,“消费者的愿望是追求无缝的连接”这个商界的假设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不做任何价值的判断,只需要叙述一下北美目前正在反其道而行的一个运动,叫做慢生活运动,就可以想象。

美国的文化精英开始对数字性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反弹的情绪。很多人对电子设备的无缝连接产生了耗损性的疲惫感,这种情绪导致有些人渴望回归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比方说从农场直接端到餐桌上的食物、自制的饭菜、手工编织物等等现在都有了新的市场,离线生活,现在已经变成了new 。

一个慢节奏的文化和手工制作的文化正在崛起,以抵抗这个高速、超连接时代的数字生活。

此外, 也有失败的案例。比方说1999年星巴克收购了一家音乐公司Hear Music,希望改变唱片零售业,但是在2015年的时候就败下阵来。

此外我还要提出一点就是,大家不要过度地迷信大数据。最重要的是数据要解答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是不是好问题,是不是痛点的问题。

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问题意识——则非统计学或是数据分析的学科所能提供的。培养问题意识这件事有赖于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对思考批判的训练和思辨能力的训练。

最后我的批判要回到中国,回到国内。

我要批判两点,一个是可靠的开放数据不足。在美国,无边界的产业生态圈之所以能够形成,原因之一是它的数据量很足,大量的数据是可以通过利益共同体来获得的QS200名校留学,另外一部分的数据来自open data,而且是非常可信的open data。

在国内我自己的经验是,国内真实的数据不多。这样的问题是导致中国“ ”这个生态圈形成的一个困难点。

第二个困难就是中国企业的垄断文化。这样的文化不利于“ ”的形成与发展。在国内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size ”,以规模大小论成败,只有大企业才能够拿到资源跟话语权。

中国的生态圈就像是一个池塘,里面鲜有蝌蚪、小鱼,全是一百磅重的鲸鱼,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生态圈。

现象背后的“共同进化论”理论基础

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进化论,这跟达尔文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完全是不同的。这个理论最原始的支撑文献,来自James F.Moore。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很多人把他们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彼此完成比他们自己能做的更多的事情。

这并不是说商业生态系统里的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关系,而是新的竞争形态主要是一个生态圈系统跟另一个生态圈系统之间的竞争,以及新的生态圈跟现状进行的竞争。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安卓跟 store 这两个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他还认为美国的技术产业的生态圈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互联网企业生态圈是被资本驱动的。资本不断扩张,形成了垄断型的生态圈。

第二代的美国IT技术产业的生态圈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主角是peer ,喜欢颠覆知识产权,提倡知识共享,,搭建开放的、兼容性强的技术社区。

第三代的IT生态圈是第一代跟第二代的综合体,实践的方式是引进资本,实现社会价值。

国外的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他们在理念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他们相信技术可以改变生活,解决问题。第二,他们相信open ,不那么重视知识产权。

Open 所强调的是 , work, 那样的合作文化,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而这恰恰是国内比较缺少的。

比较好玩的是,大家在做生意时是不是都有这个心态——can’t get ,挣不够。可是 所强调的是take just ,够了就行。

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做了一项调研,发现在行业里最快乐的职场人就是奉行这个理念的人,这些人在职场上的实践是建立在与同僚们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就是共同进化论,像第二代IT互联网生态圈的实践者就是这样。

我从小米的实践中看到了一个多元生态圈的成长,我认为它比阿里和腾讯的生态圈更加前卫,因为我认可它背后的协同成长的理念。我欣赏小米的模式,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的价值观。作为MIT人,吸引我注意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价值观。

小米生态链背后最重要的逻辑其实就是利他即利己。我希望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像它一样,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样的话我们才会看到无边界的生态系统能够像百花一样绽放,同时,无边界的产业圈也会成为国家的一种可持续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晨在2021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平行论坛上的致辞

2021年9月25日下午,2021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平行论坛成功举办,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晨出席论坛并致辞。今天我演讲的主题集中在科技信贷市场发展方面,也是自己对这个市场的一些粗浅看法。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大洋网】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23年12月16-17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成功召开。圆桌讨论: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协同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粤港澳大湾区药械监管协作,提升三地居民药械产品及服务可及性此外,本次高峰论坛正式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家办,武汉留学中介:香港法律硕士?这“老流氓”专业真香!

香港大学法学院目前有2个学系,法学系和法律专业学系,4个研究中心,主要开设了以下9个硕士专业:香港大学-中国法法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商业法法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国际经济法法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于1987成立法律学院,目前主要开设了以下2个硕士专业:香港城市大学-仲裁与争议解决法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仲裁与争议解决法学硕士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亚洲商学院交流合作 引领可持续未来

China联合主办,首届亚洲商学院可持续发展论坛于2024年3月28日圆满结束。论坛以「创新与协作:引领亚洲商学院未来发展」为主题。60多位来自亚洲知名商学院的教育领袖及业界领袖共聚一堂,为促进数字时代下可持续发展作出交流。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证书,24招生 | 2024香港中文大学MBA课程招生简章

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卓越,教授们既有优越的学术背景,更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全港唯一为全日制MBA学生提供校内住宿,竭力为学生打造全面的校园体验。上课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授课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持有以全英语为授课语言的认可学位可豁免英语成绩。全日制课程设置(1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