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动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致力于分析海洋和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实验室负责人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海伟教授。团队在深圳研究院有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后3人及客座研究人员等。
2023年11月2日,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冯晓远和王晓君的中期考核答辩会以线上及现场结合的方式举行。
此次答辩会的评审专家小组由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教授、兰州大学刘勇勤教授、暨南大学韩博平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苏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邢鹏研究员组成。此外,参会人员还有虚拟大学园赵海燕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管理部王慧及实验室博士后张昊。
冯晓远博士自入站以来开展了以“青藏高原地质事件驱动湖泊微生物的演化”为题的研究项目,从生物地理分布、生态策略和遗传交流等多个方面对高原湖泊微生物进行了探索。在站期间,冯博士还获得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资助1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撰写专著章节1章。
评审专家小组认真听取了报告内容,认为该课题将微生物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地质事件相结合,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和地质事件驱动了高原湖泊微生物的生态与演化,为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高原湖泊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支撑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研究成果突出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博士后动态,同意冯晓远博士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中期考核。
同日,王晓君博士后中期考核答辩会亦顺利举行。王博士在站期间开展了以“海洋玫瑰杆菌基因组精简的演化机制”为题的研究项目。该课题对表层海水细菌的基因组缩小的群体遗传学机制进行了探索,还获得了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资助1项,发表SCI论文1篇。
评审专家小组认真听取了报告,一致认为该课题提出了遗传漂变和突变率增高驱动了该类群的基因组精简化,为海洋优势细菌的基因组演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宝贵的经验QS200名校留学,同意王晓君博士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中期考核。
香港中文大学学科,对话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增加跨学科研究,学生不会杂而不精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张妙清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跨学科研究正在大学里兴起,作为先行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负责研究方面的副校长张妙清11月11日表示,在未来5年,该校很多研究方向将转向跨学科,目前该校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研究、计算机通信和机器人研究、人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四个方面。
当天,悉尼大学中国中心在苏州揭幕,来自悉尼大学的代表签署了四项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一项是悉尼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职工交换项目。
张妙清在揭幕式上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对话】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闭门造车”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待和悉尼大学的合作项目?
张妙清:香港中文大学和悉尼大学一直有长远的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和悉尼大学都是综合性的研究性大学,我们和悉尼大学在很多领域都有交流和合作。
从教授方面,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律学院都有和悉尼大学的教授进行互相合作。
从学生方面,两校有很多学生之间的交换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在更高层面上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而两校的很多教授也有很多自下而上的交流,我们的合作有互补的作用,我们各自有专长,可以互补。
在高度全球化的当下,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该闭门造车,应该多多交流,互相补充。
澎湃新闻: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的大学也有类似的合作吗?
张妙清:我们在国外和国内都有很多重点合作的伙伴院校。
澎湃新闻:香港中文大学也和悉尼大学一样有在中国内地设立中心吗?
张妙清:我们虽然没有像悉尼大学这样在中国内地设有独立的中心,但是在中国内地设有很多办事处。
香港离中国内地很近,我们的同事互访也非常多。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等内地重点研究单位也会有定期的交流计划QS200名校留学,在国际上我们和一些大学也有合作的研究项目。
跨学科研究是用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
澎湃新闻:请问您能介绍一下香港中文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吗?
张妙清:现在的学科几乎都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的很多研究课题通常都需要用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在教育方面我们也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我是负责研究方面的副校长,对跨学科研究这方面非常关注。这几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推动,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未来5年,我们很多计划的研究方向也将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
跨学科研究包括中国研究,中国研究不单只是从人文社科的角度香港中文大学学科,角度也包括经济、金融、法律,还有关于中国走出去这样的课题也会涉及一些技术方面的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有8个学院,其中7个都共同做中国研究的一些项目。
第二个我想提及的跨学科研究是转换生物医学方面,这个跨学科研究不单只是生物医学这样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包括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比如行为方面怎么配合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第三方面就是计算机通信方面的研究,还有对机器人的研究。这些研究不单只是工程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了很多人的行为方面的、人的认知方面的研究,这些也是跨学科的研究。
第四方面是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多跨学科角度。在人类的发展方面,老年、青年人他们的发展不单只是医学生理上的发展,也有心理、社会互相影响下的发展。人的发展不光依靠物质,也依靠社交。所以要跨学科一起来配合,环境的改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我们对于像环境这样的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有跨学科的视角来应对这些问题。
澎湃新闻:那么从教学方面来讲,香港中文大学是怎么推动跨学科教学呢?会不会有一些跨学科的专业?
张妙清:我们有好几个专业都是跨学科的,跨学科可能是同一个学院里面不同的学系,也有一些不同学院之间的。
虽然学生属于跨学科专业,但是肯定会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来“照顾”这些属于跨学科专业的学生。每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都会放在一个主要的学院。跨学科专业的学生是不会没有人照顾的。
澎湃新闻:学习跨学科专业的学生,会不会出现学习“杂而不精”的情况?
张妙清: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我们跨学科的课程会有一个集中聚焦的点。
举一个例子,生物工程专业,它是专门研究医学和工程之间的配合,来看怎么用一些工程的仪器来解决医学方面的需要,这个就是很有针对性的。
还有比如像性别研究、中国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学科,对话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增加跨学科研究,学生不会杂而不精,它们都是跨学科的,但只是用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推动跨学科研究一直走在前面。
没有看到数据显示内地学生赴港降温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女性副校长,您有没有对学校里面的女生和女教授特别关注?
张妙清:香港的大学本科生女生的比例一直在53%-54%,我很关注女生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关注她们是否拥有更多的自信去迎接挑战。
我对女教授也有特别的关注,但是很遗憾女教授的比例越高级的越少。我认为女性需要一些特别的照顾,包括她们的家庭责任,她们在年轻的时候需要同样照顾自己事业的发展和家庭,香港中文大学专门有一个小组来关注这些问题。
澎湃新闻:内地学生赴港就读是否有降温?请问您如何看待?
张妙清: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只招收300名内地本科生,这些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我只看到了内地到香港中文大学来念书的学生依然非常优秀,他们学术水平很高。我自己没有感受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生质量下降,也没有看到有数据显示内地生赴港就读降温。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推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4个研究生专业
导语据港中深官方公开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4个研究生专业,目前已通过教育部审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四个研究生专业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理事会审批通过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会计学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市场学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香港中文大学专业推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4个研究生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四个专业的申请。以上四个研究生专业也已通过教育部审批香港中文大学专业推荐,可在2023-24学年开始招生。
此外美国top30名校留学,大学亦有三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文学硕士、中国语言文学文学硕士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已报教育部审批,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获得批复,并于本年度秋季学期开始招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生教育
自2014年成立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六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
近年来,大学研究生入学人数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79名增长到目前在校生人数3064名,尤其近两年来每年净增长超过1000名。此外,研究生项目从2015年的3个,增长到2023年初的36个——其中包含19个授课型硕士研究生项目与17个研究型硕博项目。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本地宝深圳升学】公众号,发送【港中深】即可获取综评报名、录取分数线、招生章程、学费、奖助学金、毕业生就业报告等。
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张昊博士后期满考核答辩会顺利举行
博士后动态
2024
4月2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张昊博士后期满考核答辩会顺利举行。张昊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罗海伟教授团队成员。
此次答辩会评审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翟冰研究员担任,南方科技大学董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磊研究员及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吴丽娟副主任医师组成专家小组。此外,参会人员还有深圳虚拟大学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刘文林部长与赵海燕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刘浏及秘书冯晓远博士。
报告会上,张昊博士完整地展示其在站期间对于微生物与早期地球的协同演化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将原绿球藻的演化与古地球地质、气候事件进行关联,揭示了以原绿球藻为代表的微生物在塑造、维持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评审专家们认真听取报告,分别从报告的选题、理论框架、案例选取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评述,董涛教授提出自然选择效率dn/ds与dR/dC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分辨率差异和应用场景;组长翟冰研究员提出了基因组缩小涉及的功能分类,推测微生物演化的中间状态和生物合成潜力;导师罗海伟教授对张昊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希望未来取得更好的成果等。专家们认为该课题以原绿球藻为突破口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张昊博士后期满考核答辩会顺利举行,揭示了微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不仅对认识生物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QS200名校留学,而且对宜居地球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张昊博士的报告思路清晰,研究工作成果突出,一致同意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期满考核并对其表示热烈祝贺。
张昊博士在站期间成果情况:
博士后在站期间获得资助项目
1. 广东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海洋未培养黄杆菌的进化和生态研究,2022.1.1-2024.12.31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基于分子定年的黄杆菌深时演化分析,2021.11-2023.11
发表论文
1. in early with an low size,2024, 18(1), 1–7
2. Earth, and ,2021,1956
3. in – (MBfRs) for to / : of ,2022,
有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致力于分析海洋和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微生物基因组的深时演化、群体遗传学机制、种群生态学研究等,团队培养了博士后4人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均来自于生物学科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