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也是北大历史学第一届本科生毕业110周年。值此良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博雅史学论坛”,诚邀海内外广大系友返校叙旧,发表最新的学术创见,分享独到的研究心得,并对母校、母系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8月19日至20日,170余位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历史学系系友和30余位历史学系教师齐聚一堂。为期2天的会议,共有120多篇论文提交报告与讨论。
❖
8月19日上午开幕式,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作为教师代表致辞。钱乘旦先生简要评述了本次论坛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所提交的论文情况,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结合治学经验与访学经历,建议与会学者坚持思考“论文为谁而写”等问题,建议中国史学者应确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世界史学者肩负起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1级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邸永君专门为本届博雅史学论坛撰写了对联,上联为“雍泮耸门墙,宗师设教,锦绣文章,烛照神州双甲子”,下联为“英才登圣殿,高第传灯,缤纷桃李,华荣燕地一园春”,为论坛送上热烈的赞扬与真挚的祝愿。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主旨报告。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俞金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章百家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所谓“经济体制两次转型”,指的是新中国初期由半统制、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和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次转型”。第一次转型的过程与第二次转型的过程,是两个方向相反但各环节排列大体对称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不管人们是否有所意识,市场经济的规律都在发挥作用;不过,在前一个过程中是隐性的,导致了市场的衰落和经济活动的僵化,在后一过程中是显性的,导致了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活跃。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虽各有客观原因,但其过程的共同特点是:由党和政府主导,带有探索性;以调整政策这一最廉价的方式启动,然后通过上下互动、以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造,也由此形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模式。
罗志田报告的题目是《政治与文化:重访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罗先生根据新材料,修订、完善其先前的研究,探讨胡适四十多年间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含义以及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的认知的变化与纠结,指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那一时段里文化与政治之间关联互动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已有的认识,后续的发展是政治逐渐成为主角,思想日益“边缘化”。
俞金尧报告的题目是《在市场经济中认识近代早期的欧洲与中国》。报告从“近代早期世界的中心究竟在哪里”的发问引入,阐释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潮与批评“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的兴起。报告人强调,16世纪以来的跨区域贸易、全球市场、世界性联系是欧洲人开创并主导的,欧洲在亚洲区域内部进行复杂的多边贸易,开创和主导了世界市场;与之相比,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参与到世界市场中香港珠海学院校长,却只是被动卷入,并不起主导作用。
王利华报告的题目是《环境史学的意义和问题》。报告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史学科兴起,并很快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的过程。中国环境史学先后经历了研究环境保护经验、研究环境变迁及其结构性要素、全方位多领域研究三个阶段,认为环境史不仅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新的历史叙述模式、新的历史编纂方式,应当遵循“一个中心”(以环境为中心)、“两个要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三个维度”(材料、能源、信息)、“四大系统”(生命支撑系统、生命防卫系统、生态组织系统、生态认知系统)、“五个标尺”(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的视野,摆脱知识技术、思想理论、价值伦理、思维方式方面的困境。
四位学者的主旨报告高屋建瓴,兼顾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讨,同时具有学科反思与方法反省的内涵,为论坛拉开了学术交流的序幕。
❖
接下来两个半天的时间,论坛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方向,共设6个分论坛、24场专题研讨会。在各分论坛上,主持人、报告人、与谈人及旁听师生或阐述论文,或进行对谈,或交换观点,共同就多个领域的具体历史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古代史分论坛第一组的时段包含从先秦到唐宋,总共有21名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报告,论题涉及四个方面,依次是“先秦史”“科技史、考古学、艺术史”“秦汉、三国史”“隋唐史、唐宋文献”;中国古代史分论坛第二组则是从隋唐史到明清史,总共有20名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报告,在主持人的要求下,报告人集中回应了“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创新点在哪里”“想做却没做到的地方在哪里”三个问题,对所谓“常识”进行了省思。
中国近现代史分论坛第一组总共发表了24篇论文,领域按时段分成晚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史、改革开放史四个时期;中国近现代史分论坛第二组亦发表了24篇论文,分三大版块——对外关系、军事政治、思想文化。报告人着重强调了各自论文对研究材料的占有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评议人发言积极、批评直率,实现了切磋交流的目的。
世界史分论坛第一组总共有16位学者进行报告,古代、中世纪史方向的论文5篇、美国史6篇、欧洲史2篇、日本史3篇,另外有学者关注到图像史等新领域,跨国史研究也成为亮点;世界史分论坛第二组有15位学者报告,美国史占据主体地位,论题除了比较传统的政治外交,也有环境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探讨。
8月20日下午,论坛进行了分论坛的总结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孙闻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海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诗古、苏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涛、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俞金尧分别代表所在组,对六组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一致认为此次史学论坛所提交的论文选题新颖,视野开阔,讨论深入,对学界不少经典观点做了反思与再探,而且在各个主题上体现出应有的学术前沿性。
❖
闭幕式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赵世瑜、王立新作总结致辞。
赵世瑜教授结合自己暑期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考察经历,指出当地仓圣宫中所显现的汉族文化表征反映出当地汉族移民在清中叶逐渐在地化,同时力图突破本地传统。赵世瑜先生还特别强调,应当提倡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倡导历史学的实践导向,并且以传统历史学所忽略的人群、区域、因素作为聚焦点,通过对不同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为的分析,重新理解国家制度、重大事件、王朝兴衰等宏大议题,同时加强跨学科对话,才能使历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王立新教授的发言围绕如何实现历史学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展开。在构建学术自主性的主流话语中QS200名校留学,历史学者要优先立足于中国经验,以本国视角提出中国学者对人类历史的新解释。同时,为了保持自主和独立,应努力摆脱两种力量的束缚:其一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大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学家探索真相形成了压力与干扰;其二是非学术因素的干预。王立新强调,维护历史学者的独立和自主,不仅意味着破除对外来知识体系的迷信,还要打破从众压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借用田余庆先生之语——“把扎扎实实放在第一位,把热热闹闹放在第二位”,倡导尊重历史,如实研究历史。
最后环节,香港珠海学院校长、教授陈致,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雪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李文杰教授等系友代表发言。嘉宾们深情追忆了自己在北大求学期间的经历,讲述了历史学系以及老师们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严谨求真的学术风格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回到母校与旧日同窗、师友重聚的喜悦和感动,祝福母校未来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香港珠海学院校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成功举办“博雅史学论坛”,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左右滑动查看 系友代表发言
论坛花絮
关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珠海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招生宣讲会邀你参加!
长按左侧二维码
加入2019家长交流群
与专家交流咨询,
助你进名校!
通知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定于2018年12月22日(周六 )上午10:00-12:00在西安市莲湖区南二环西段9号(桃源假日酒店2楼盛世长安厅)举行2019年招生宣讲会珠海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邀请各位家长参加(不需要提前报名,准时到场参会即可)。
一、院校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于2005年在广东省珠海市携手成立的首家“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高校,是一所全国统招、重本招生的国际化大学。学校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毕业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UIC本科毕业证书,在内地、香港及国际范围均获认可。
二、招生计划
2019年第十年在陕西省进行一本批次招生。2019年,UIC招生区域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其中2018年陕西省招生人数15人,其中文史类4人,理工类11人。
三、UIC报考要求
1.高考成绩须达到2019年陕西省一本分数线;
2.英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100分。
四、 UIC报考咨询方式
班凯艳老师()
柳 静老师()
订购方式
1、联系陕西高考服务网家长微信群管理员老师订购。
2、致电陕西高考服务网工作室订购。
电话:
杨老师:
陈老师:
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路立交桥东南口紫竹大厦A座10-5号(苏宁电器东邻)
选择陕西高考服务网专家团队填报志愿,给你更好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
陕西高考服务网专家均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具有多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实战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依托高校陕西校友会联盟旗下众多著名大学的杰出校友优势,组建的高考志愿填报专业老师团队,帮助广大考生及家长更好地解读高考政策,更好地了解大学,更好地认知专业,更好地规划人生。
“上海大学招生宣传咨询站”、“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宣传咨询站”等设立在陕西高考服务网,为陕西考生提供更有效的高考信息服务。
陕西高考服务网本着“服务考生,服务家长,服务招生院校”的理念,多年来在铁一中、陕师大附中、西安中学、西安市三中、西安铁一滨河学校、渭南市高级中学、渭南瑞泉中学等重点中学,为数万名家长开展高考备考及志愿填报公益报告会,为上万名考生开展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珠海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招生宣讲会邀你参加!QS200名校留学,为多所在陕招生高校提供招生宣传服务。
陕西高考服务网 邢东奇高考志愿工作室
官方网站:
专家咨询电话:
香港的珠海学院,香港珠海学院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兼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右二)担任“书法历史与文化”讲座主讲。 戴小橦 摄
中新网香港10月7日电 (戴小橦)香港珠海学院7日于该校陈济棠演讲厅举办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暨建校75周年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兼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担任第四场讲座“书法历史与文化”主讲,向百余人讲述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互为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我小时候在内地乡下度过,没有老师教书法,也不知道什么是字帖香港的珠海学院香港的珠海学院,香港珠海学院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我是靠自己观察入门书法的。”施子清表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兴趣,他的中国书法启蒙是从“以水为墨,以砖作纸”开始。从简单练字到精研书法,施子清表示,愈了解中国文化思想,愈热爱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文明。
施子清说,中国书法讲究“心正则笔正”。他解释,人书合一QS200名校留学,正是书法修养对人品德情操的影响,这不仅关乎书法,更关乎为人处世的品质。
据悉,香港珠海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师生了解民族历史、建立民族认同、积累民族自尊、培养文化自豪、滋生爱国爱港之情,以“琴、棋、书、画、诗、袍、剑、茶”等作为每期不同主题。(完)
香港珠海学院介绍,新校长就职!这所高校,将升格“大学”
编辑整理 :双一流高校
香港珠海学院10月28日举行校长就职典礼,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原常务副校长陈致教授履新香港珠海学院校长。
香港珠海学院新任校长陈致
据悉香港珠海学院介绍,新校长就职!这所高校,将升格“大学”,今年是香港珠海学院建校75周年,1947年10月20日,私立珠海大学于广东省广州市建校,1949年迁校香港,易名为珠海书院,2014年再更名为珠海学院。
新任校长陈致主要从事《诗经》、金文、古史与学术史方面的研究,出版多部著作,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
香港珠海学院校董会主席林广兆在致辞中表示,相信陈致教授作为高等教育界翘楚、文史与汉学模范学者、经验丰富行政专才,定能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北部都会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推动珠海学院不断向前,育新机、开新局,带领学院升格为一所提供优质教育而享誉国际的私立大学。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认可陈致卓越的学术能力与丰富的领导经验,相信陈致必将带领珠海学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优质品牌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克服困难、再创辉煌。
举办人代表、厦门国贸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校董张珍表示,期待陈致校长能够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连接大中华、面向全世界”为愿景,带领香港珠海学院教师员工为学院转型、发展而努力。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在视频致辞中希望陈致能带领香港珠海学院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陈致表示,将带领珠海学院立足中西文化荟萃之香港、背靠日益繁荣富强之祖国,求新求变寻契机、同心协力拓发展,把珠海学院建设成一个文理商并重,具有创造力的综合博雅型大学。
今年8月有消息传出,创校75年的珠海学院,敲定以“经济管理学院“作新校名,去除创校至今保留的”珠海”二字,并正等候香港教育局审批。
据介绍,珠海学院共有3个学院,有多个学士学位课程,包括中国文学(荣誉)文学士、新闻及传播(荣誉)文学士等。学校前身为私立珠海大学的珠海学院,1947年在广州创立,至1949年迁至香港旺角,并改名为珠海书院,于2004年获政府认可为专上学院,改名为珠海学院,并可开办经评审的学士学位课程,以及颁授学位。
今年3月,珠海学院校董会主席林广兆说,学院一直是爱国爱港的大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促进两岸交流的优良平台。并表示学校将于大湾区或福建等合适地点开办分校或中外合作办学,正计划改名,以新面貌出发。
陈致教授简介
陈致,出生于1964年5月,香港珠海学院校长。此前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浸大饶宗颐国学院院长 。
陈致是文史及汉学研究学者,从事多领域的汉学研究,涵盖古典文学研究与中国早期文化与历史、中国古代诗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金文与简帛文字)以及明清思想史。
2010年至2013年,陈教授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11年至2014年任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2011年至2017年任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副院长;2012年至2014年出任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署理院长,并于2014年任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2015年至2017年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署理院长香港珠海学院介绍,2018年,担任武汉学院校董会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