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伟宁
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之一,高校既是高端人才的摇篮,也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一座城市拥有的高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历经多年筑巢引凤、深耕培育,如今珠海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让创新源头“蓄水池”日益满涨。其中,作为首所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近年来积极对接珠海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珠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汤涛,做客由珠海市政协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市工商联共同推出,珠海农商银行独家冠名的“珠海创新说”系列访谈节目演播室,畅谈如何更好助力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新高地。
培养创新人才要回归“人”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位于凤凰山下、古村落旁。2005年,UIC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成立。这所年轻的大学见证着内地和香港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秉承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创新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18年来培养本科毕业生1.5万余名。近年来,UIC为推动珠海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不断作出新贡献。
“一方面我们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新增了多门专业和交叉学科,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创新中心、创办UIC产学研基地、联动欧美同学会等具体举措,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创新创业提供真正的落地空间和实践机会。”汤涛介绍说。
据介绍,UIC自2020年起创办产学研基地,一直坚持“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着力推进学校优势科研成果和学科产出实现落地转化,累计孵化近30家企业。
“我们感受到了师生和校友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得以落地的欣喜,支持并见证了多个项目的蓬勃发展,也收获了关于创新创业最直接的实践反馈,积累了对于培养应用创新型、产业型人才的宝贵经验。”用汤涛的话来说,学生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可用之才,是学校的首要目标。
“UIC强调博雅教育,追求的是培养人的能力,包括培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提倡跨学科、跨领域学习能力,要求融会贯通,兼具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博雅教育还追求人生价值的‘雅’,始终保持对内心兴趣的热爱。”汤涛说,UIC不仅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与全球视野,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未来世界需要的,是品行端正、情感丰富、精神独立、事业创新,并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汤涛说。
用人才吸引力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人才吸引力正成为珠海发展科技创新的活力。”汤涛认为,珠海拥有独特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机遇。一方面,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珠海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包括十所高等院校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学院在哪里,这些学府为珠海注入了强大的知识力量和科技人才储备。另一方面,珠海以其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而受欢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创人才前来定居发展。
不久前,由珠海市委统战部指导,珠海市欧美同学会(珠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共同主办的UIC产学研基地(珠海市欧美同学会双创基地)在珠海高新区正式启用。
该基地与珠海华发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战略伙伴代表、入驻项目代表正式签约,未来将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聚集相关领域顶尖人才,招引更多优质项目,打造科研成果密集、新兴产业集聚、国际人才活跃的创新创业高地。
据了解,珠海市欧美同学会是由市委领导、市委统战部代管的群团组织,以传承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宗旨,成立5年多来,现有会员近800人,开展活动近300场,引领和服务珠海归国留学人员近2万名。
作为珠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汤涛认为,海外留学人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国际化视野可以为珠海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观念。通过欧美同学会,海外留学人才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建立起紧密联系和合作关系。
活动现场,珠海市欧美同学会医药健康分会揭牌成立。该分会由珠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黄明星担任会长。汤涛表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珠海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此次成立医药健康分会,旨在发挥欧美同学会“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优势,为我市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医药健康领域资源的共享、对接、合作平台。
汤涛表示,这种合作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创业,推动珠海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珠海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多方协同效应,为归国留学人员来珠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科技创新需重视基础领域研究
近年来美国藤校留学,在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的“揭榜挂帅”中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学院在哪里,2023.10.18[珠海特区报]–助力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新高地,UIC屡屡榜上有名,其中该校拥有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共计148项,2022年该校获批“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这是珠海市高校的第一家省重点实验室,已有7位院士加盟该重点实验室。
作为长期从事计算数学研究的中国顶级数学家,汤涛认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在应用层面聚焦发力,更应该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攻关。
他以数学举例,数学被视为科学的基础,它提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理论基础,对数学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揭示新的数学规律和原理,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通信技术,都离不开数学提供的支撑。”不仅如此,数学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深入的数学基础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的科技创新,为科技攻关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以华为举例,该公司对基础研究领域十分重视,其在5G领域的成就,就是来源于对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把理论变成技术与标准。”他表示,在应用领域加大投入,对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起研发产品,研究理论更需要城市发展的定力与战略眼光。而一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往往更具能量、更有效益,更有利于帮助一座城市占据科创的制高点。
媒体链接:
香港珠海商学院,“可持续发展:湾区在望”高峰论坛暨亚太应用经济学术会议在珠海校区举办
10月21至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和亚太应用经济学协会主办、世界低碳城市联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可持续发展:湾区在望”高峰论坛暨亚太应用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于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AI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以及ESG评估等大湾区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汇聚了国际著名院士、粤港澳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大型国企及上市公司集团高管,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吸引了一百多名顶尖的研究学者、产业领航者及粤港澳青年人才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戴伟担任论坛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此次论坛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探讨人与自然、科技与文化、过去与未来的和谐共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珠海商学院,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充分彰显和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大湾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锋,王守军希望借助本次论坛,共同聚焦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赋能新路径,在深入交流中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示范和引领。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珠海市跟岗锻炼副市级领导刘振江在致辞中表示香港珠海商学院,“可持续发展:湾区在望”高峰论坛暨亚太应用经济学术会议在珠海校区举办,珠海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秉持着开放、创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及其湾区国际商学院的专家团队与珠海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为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建议。未来的珠海,将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其中QS200名校留学,教育和科研将发挥核心的作用。他期待与北京师范大学及其湾区国际商学院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珠海乃至大湾区的发展。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副教授、亚太应用经济学协会 (APAEA) 创始成员、《新兴市场金融和贸易》杂志联合主编Susan 女士代表亚太应用经济学协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协会已经和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在内的多所中国高校开展围绕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希望借助此次论坛能够和大家碰撞出更多的智慧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院长、世界低碳城市联盟主席孔英代表湾区国际商学院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湾区国际商学院成长在一个具有开放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有责任,也有决心,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的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世界名校、政府力量和顶级行业集团联动的高效教育交流平台。他希望未来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大湾区培养未来的杰出领袖。
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产业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第一批聘任的产业咨询委员会成员囊括了多家粤港澳知名企业管理者,他们将积极贯彻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改革政策,为产学研合作建言献策,共同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作。
论坛围绕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主题,由来自学术界、政商两界的领军人才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加创新中心主任、电子科大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在《从第四次革命到AI和碳基智能的未来》的主题演讲中充分表明在未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螺旋上升式的演化发展将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杨军院士提出了基因改造、数字永生等未来展望,引发听众对“人在数字化世界的发展”的思考。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华润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首席战略官、华润创业董事兼副总裁李浩然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改革创新、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提炼总结了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湾区经验,指出湾区发展的跃升路径:“核心城市-基建大发展-区域规划集中-产业升级-战略性行业成功-国际级湾区”。“希望我们仍对未来保持信心,并共同为国家的综合发展贡献力量。”李浩然说。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中坚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布局与发展机遇》为题,从简介、融合、发展、支撑四个角度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时至今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形成现代金融等四新产业高度发展,住房资源福利、降低企业所得税等多措并举的态势,不断为大湾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文宏分享了明阳智慧作为全球新能源高端装备行业的领军者,如何坚持创新谋发展,致力于打造“风光储氢”新能源产业生态,最终实现千亿“明阳梦”。
中集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委会研究组专家李柱文,分享了中集集团为打造大国重器、制造优质产品、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以及如何将ESG融于企业战略、运营和业务,打造可持续发展真正的竞争力,践行商业向善,实现基业长青。
香港AAMI先进半导体集团CFO郑学启,分享了AAMI作为一家集设计与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跨国企业,如何主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将践行绿色发展实践中的挑战转化为机会,积极探索先进制造领域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讲述了港珠澳大桥如何十年磨一剑,体现了我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大桥坚守精神的伟大结晶。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筹备组成员、珠海九洲控股集团战略投资中心总经理魏顺兵分享了海洋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探索现代化海洋“蓝色”牧场的未来之路,助力湾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与亚太应用经济学协会联手创建,致力于构建一个亚太地区开放且多元的协作与交流平台,推动社会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深刻互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各行业领袖与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宝贵的智慧和建议。
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国际学院,2024.9.9[珠海特区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亲子研学活动 走进淇澳岛一起“趣”观鸟
本报讯 记者康振华报道:“老鹰、老鹰,快看,有一只老鹰……”“这不是老鹰,是黑鸢,也是最常见的猛禽之一,常常在水面上飞翔,它以水中的鱼虾等为食。”这是9月7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羽我童行”亲子淇澳岛观鸟体验活动现场有趣的一幕。当天下午,25组亲子家庭在20余名大学师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了趣味十足的淇澳岛观鸟研学之旅。
该活动是2024年度珠海生态文明高校行动联盟系列活动之一,由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珠海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珠海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交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承办,100多人报名参加。
活动内容包括鸟类基本知识科普、鸟类小游戏、淇澳岛观鸟、研学证书发放和合影留念等环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师生以珠海生态环境特色及常见鸟类为素材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国际学院,原创设计了一套寓教于乐的认识鸟类的桌游“鸟瞰珠海”。游戏互动性、趣味性十足,孩子们沉浸式体验试玩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国际学院,2024.9.9[珠海特区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亲子研学活动 走进淇澳岛一起“趣”观鸟,体验这款桌游的独特魅力。
随后,25组亲子家庭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手持望远镜,在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里寻找和观测鸟类,沉浸式体验观鸟乐趣英国G5院校留学,认识了多种珠海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生活方式,观察滨海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孩子们纷纷表示,鸟类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也是人类的亲密伙伴,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来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进行科普讲解,提升了大家对鸟类多样性的认识,孩子们以新的视角观察自然,学习有趣生动的自然知识和鸟类知识。活动主办方为参加此次活动的孩子们颁发了研学证书并赠送了纪念品。
珠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是维系人类福祉、地球健康和经济繁荣的基础。鸟类繁荣,万物共生。每一种鸟类都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特点,每一种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观鸟体验活动,了解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