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哪里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哪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学家们都是这么说的:“ 理学院” 是指在理学院下的一个研究中,研究的学生是指在科研的发起者(他们有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以及研究人员(科研人员)在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研究领域。理学院的研究成果在其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和卓越度QS100名校留学,以及卓越性和代表性。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排名中,理学院的研究成果也很重要,而他们是一个研究人员和研究人员。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当地就业。他们是以一名学者和研究人员为基础的研究人员来获得他们研究成果的人,在当地工作,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他们有着很强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有自己的科研能力。
2.弗吉尼亚理工生物专业排名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哪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要去哪里? 弗吉尼亚理工的大学都是在美国大学本科毕业,而且他们不仅是在中国,也是在中国,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美国哪个城市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美国哪个城市,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哪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Tech,因为他们是在中国,所以在美国,就不是他们的理想。我们常说的,他们都是来自于美国和中国,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大学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在国际上有着强大的地位。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理想是学生们去学习,去创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世界观,而他们也是来自于世界各国的人,所以在美国,你可以选择在中国创造自己的世界观,也很好的适应美国的文化。
相关文章:化学专业留学去哪个国家-化工系留学什么国家比较好 交换生一般什么时候去-大学交换生的时间点与要求国内985的大学交换生一般是在什 全球公共关系硕士排名-2018年美国院校公共关系专业 北京周边性价比高的私立学校-2021年北京私立初中排名及学费一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如约而至,继续与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们共同驻足,凝望科学、管理与人文的交汇点,“瞰见未来”。
他们是科学家、医学家、运动员、艺术家、文博专家、管理学者,他们无惧征途浩渺,上下求索,让思想力尽情激荡,勇敢突破,严谨求真,一步步开辟出属于中国的“群星闪耀时”。
他们从事的领域,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人工智能到自动驾驶,从竞技体育到先锋艺术,他们将分享各自领域内的新发现、新成果,并带领大家共同追问,关于未来那些深邃而又迷人的问题。
『瞰见未来』新年论坛将于2月26日(星期六)举行,主论坛分为“仰望星空”与“相信未来”两大主题,午间特别访谈直播间“瞰见新青年”将持续思想接力。
演讲嘉宾简介(按照演讲顺序排列)
金 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2019年11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20年8月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先后担任等10余家国际杂志的主编或编委。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前沿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十四五”国家生物与信息融合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迄今,在、、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0余篇,被引44,000多次。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第一完成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卓越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地球化学所所长。
1964-1978年,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选场、爆炸过程模拟、防止地下水污染与综合地质效应研究,两次爆后均验证成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1993年,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93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设计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现为月球探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
欧阳自远院士长期从事陨石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60多年QS100名校留学,成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信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工委个人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590多篇,专著16部,主编著作20部。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
褚君浩,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学部第八届主席团成员,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和铁电薄膜材料器件物理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结果。近年来主要从事新材料新结构高性能新型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中英文专著五部,编著10部,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12次,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1次。2004年评为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金牛奖。2014年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获首届全国創新争先奖章;2017年评为“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漆 远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
漆远,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副教授。2014年回国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2015年加入蚂蚁集团公司,创建并领导蚂蚁集团人工智能团队,担任蚂蚁集团首席AI科学家和达摩院金融智能负责人。现任复旦大学长聘教授,从事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金融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此外,他曾担任过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程序主席,获美国 NSF 奖、微软牛顿研究突破奖、2021 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在 AAAI、ICML 等人工智能顶会担任过大会 、领域主席等职务。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
吴甘沙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加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2011年晋升为英特尔首席工程师,同年领导英特尔全公司的大数据长期技术战略规划,2014年成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布局5G通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三大方向。2016年创业成立驭势科技,力争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和创新服务运营商。2000年以来,他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拥有26项美国专利、10余项PCT、数十项中国和其他国家专利。
此外,吴甘沙还担任北京市房山区政协常委,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特邀建议人,电动车百人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执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青竹奖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委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车联网专委会委员,国际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ACM SIGAI)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杨 扬
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
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杨扬,中国第一位冬奥冠军,现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2022北京冬奥及冬残奥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1996亚冬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赢得第一枚金牌后,1997年在短道速滑世锦赛上一人夺得三枚金牌,并连续6次蝉联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以两金一银的成绩成为中国冬奥历史的里程碑。201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中国奥委会运动委员会主席。在国际滑联120多年的历史中,成为首位当选的女性速滑理事。还曾担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荣获全国体育先进个人、十佳运动员、全国体育荣誉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王潮歌
导演、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实景演出创始人
王潮歌,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当今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实景演出创始人。“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又见系列室内情境体验剧”及“只有系列戏剧幻城”总导演、总编剧。
艺术上,“印象系列”开创了全新的实景演出形式。在这个全新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导演们发明了一系列舞台演艺新技术,如国内首创的360度舞台旋转技术、矩阵实景电影等。在商业上,“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及“只有系列”开创了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这三种演出形式即使从全球角度看也是演出艺术的全新实践,是世界独创艺术品种的诞生。代表作:《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又见敦煌》、《只有爱·戏剧幻城》、第29届奥运会核心创意成员之一、上海世博会民企馆总导演/策划、《印象西湖雨》(王潮歌作词、喜多郎作曲)获格莱美音乐奖提名、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风墙》主设计师、主题活动“印象•世界之巅”等。
王旭东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石窟、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开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主持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6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古代壁画规范研究》等专著6部,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0余件,主持完成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5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博士,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冈山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青年文化、现代电影。主讲课程《国别与地域文明》、《现代西方小说》、《现代城市文化变迁》、《从小说到电影》。
著有后现代文化研究专著《重建总体性》、历史小说《王莽》、传记文学《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文学评论《爱情课》、《经典小说细读》、文化评论《阅读、游历和爱情》、翻译文学《大白鲸》等。主编“与西方思想大师对话”丛书。
张文宏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工作。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感染医师协会名誉会长。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 and 副主编、 of and Lung 副主编。
张文宏教授曾多次获得中华医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奖项,主编及参编各类感染病学专著近20部,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新百人计划、上海市银蛇奖等多项人才计划,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带领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九年在全国专科排行榜单(复旦版)中排名第一。
陆雄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陆雄文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陆教授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不成熟市场营销、因特网营销、服务营销和企业组织变革等,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五十余篇论文,并主编《管理学大辞典》,出版了七部著作及教材。
陆雄文教授还担任第四、第五及第六届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陆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论坛主持
钱世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上实集团原副总裁、海通证券公司原副董事长
钱世政教授在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中拥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在高校的会计学和财务学领域拥有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曾在香港上实集团担任副总裁、财务总监。兼任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香港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与香港上实城开股份公司的执行董事。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会计学系、美国南加州大学会计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
点击报名
【报名须知】
线下参会:为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现场席位仅限持有效复旦大学校园一卡通的师生,先到先得,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以最终短信确认为准。
在线报名:请按报名表单要求,仔细阅读会场防疫须知,实名制填写信息;
本次论坛将设线上同步直播,请识别海报二维码,登录复旦管院视频号预约直播。
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海峰随笔 ║ 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大学?
刘海峰
麻省理工学院主楼正门上方刻着校名(作者摄,2010年4月)
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之誉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在中国,一提到学院不必都朝更名为大学方向努力,许多人都会举出“麻省理工学院”的例子说,你看人家办了100多年,一直就叫学院,并没有妨碍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称为“学院”不见得就比“大学”差。近年来,因为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工作,在谈到学院更名为大学的问题时,我也不时听到有的专家和领导这么说。
但是,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名来举证说明学院与大学无甚区别,其实并不合适,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名称为 of (简称MIT),英文中的校名并不是而是一词。
关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中文名称,百度百科中已有很准确的说明:麻省理工学院正确的翻译名应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但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早在清朝时期便有,就将错就错用之。在北美洲, 是指(理工、工学、科技、技术、或专科性的)学校、学院、大学。依每所学校的各方面学术环境情形的不同,翻译成中文就有所不同。MIT(te of )依其学校之院系规模跟学术环境,翻译成中文应该是“马萨诸塞理工大学”,但大部分说中文的人已经习惯用麻省理工(学院)这个称呼称之。
因此,我们要明白,te of 实际上是应该翻译成“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称为学院只是约定俗成的用法。2010年4月18日,我在当时于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留学生林博士的陪同下,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见到该校标志性的主楼大门上方,用很大字体镌刻着 of 的校名,印象十分深刻。西方有不少著名的大学,坚定地守望传统,轻易不会更改校名,无论世界上如何盛行,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一如既往地使用一词。
麻省理工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作者摄,2010年4月)
其实,英文中与层次区别不严,但与则有明显的区分,是大学,是学院。而在中文语境里,“大学”与“学院”一般存在着分野,学院通常学科比较单一,大学则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学院。
对独立学院升格为大学,中国历来有相关的限制和规定。民国时期对大学和学院具有严格的分野,1912年《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符合下列条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文科兼法、商二科者;三、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 1917年的《修正大学令》及1922年的“新学制”进一步规定,可设立单科大学,由此形成国人兴办大学的热潮。1929年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大学。到1948年《大学法》仍再规定须具备三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
经过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单科性的高校基本上都用学院之名。但后来对大学与学院的区分一般没有严格的学科数量规定,因此“文革”后出现了许多单科性大学。80年代,许多学院改为大学,当时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边界条件,也没有规定新办院校必须符合哪些条件方可以“ 大学”为校名,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 还批准设立不少专科层次的“大学”,如佛山大学、嘉应大学、韶关大学、西江大学、惠州大学等等。
到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对院校设置进行规范,专科、本科学院、大学之间有了严格的分野。那些专科层次的“大学”后来在升格为本科时反而改称“学院”了,典型的例子为,1986年成立的佛山大学,在1995年国家教委批准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后来广东其他几所“大学”在专升本时也都“降格”成为了“学院”。目前还有一所以“大学”为名的高等专科学校正在进行“升本”冲刺,即地处内蒙古的河套大学。
中国人很喜欢用“大学”的名称,因此70年代以后非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往都称之为大学,如“七二一工人大学”、短期大学、老年大学、夜大学、电视大学、职业大学。从道理上说,这些“大学”前面的限定词是不能省略掉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QS200名校留学,许多职业大学往往将“职业”两字省略掉,无论是在校园大门还是在校内多数地方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海峰随笔 ║ 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大学?,都很难看到“职业”二字,校名的全称往往只见于教育部的正式公文中。
新世纪以来,对高职高专学校、本科学院、大学的校名限定逐渐严格。职业大学中的“职业”二字不仅不能省略,而且基本上都改为职业学院了。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发布“18号文件”《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后,大学与学院已经是层次分明、等级森严。
办学规模方面,规定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5000人以上;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
学科与专业方面,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其他还有师资队伍方面、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的具体指标,如规定称为大学的学校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而称为学院的则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要求。
从这些具体明确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一般想升格更名为大学的学院要完全达到这些条件并不容易,特别是科研成果至少要有2个国家级奖励最难,以文科为主的高校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对学院和大学区分最为严格的时期,再拿“麻省理工学院”的例子来说事,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影(2010年4月)
(原刊《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