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粤港澳高校合作发展已有哪些基础和经验?各方未来将如何发挥所长紧密合作?即日起,我们推出“港澳大学校长湾区访谈录”系列报道,专访港澳多所高校负责人,展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蓝图。
香港高校纷纷“北上”粤港澳大湾区。近日,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岭南大学作为一所博雅大学,正通过与内地理工学校和科技企业合作,希望融入“新文科”的建设趋势,在大湾区内打造高水平的顶尖学科。
莫家豪称,岭大此前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究大湾区社会治理,得到内地居民对香港的评价数据,已在香港社会引发关注。“部分居民觉得现在香港不够安全和友好,疫情管控方面的举措也值得深思。关心香港发展的同仁都觉得,要改变这个不理想的情况。”莫家豪表示,“我在课堂上提起这些数据,也引发了学生讨论。我们希望能加强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发展的理解、对我们国家发展的理解,争取机会融入大湾区发展。”
据介绍,香港岭南大学接下来与中山大学会有另外一个合作,研究对象是疫情背景下在内地养老的香港老人。
莫家豪。
【对话】
与内地高校合作研究大湾区社会治理
南都:岭南大学是较早与内地高校展开研究合作的香港高校之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不久,岭大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联合研究中心”。这项合作是如何开始的?
莫家豪:我们岭南大学的原址就在广州,在今天的中山大学。1967年,一帮广州老校友来到香港重建了现在的岭南大学。作为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之一,我们一直都跟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地区的高校有合作。早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在大湾区里面进行一些民生、民情、民意、社会治理政策方面的研究。
很多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一起进行的都是工程方面的研究。而岭南大学是一所博雅大学,比较重视文科,非常重视国家建设“新文科”的政策。华南理工大学在工程、科技研究方面很成功,他们也希望强化社会科学、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于是香港岭南大学评价,专访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融入大湾区打造“新文科”,我们跟华工从2016年开始就有来往,每年都共同举办社会治理的研讨会。后来我们就想,不如共同建立这个联合研究中心。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让两个学校的研究队伍乃至粤港澳的同仁美国藤校留学,能够有机会对大湾区的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不同重点进行长期系列研究,能够转化成政策参考。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报告也能够带动我们的年轻人。
另外,我们也希望能为粤港澳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培训、交流的机会,为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联合研究中心”在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哪些研究?
莫家豪:去年3月我们成立这个中心之后的第一项研究,就是希望了解香港居民对大湾区发展的理解,以及香港18至35岁年龄层的人对前往大湾区其他城市发展的意愿。
我们今年4月完成了另一个研究,让公众评价他们对大湾区内9个城市地方政府和两个特区政府的观感,也对各个城市的总体形象作出打分。
调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获得的评价都不错,但部分居民觉得现在的香港不够安全和友好,疫情管控方面的举措也值得深思。这个报告得到了香港媒体的报道,在香港引起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关心香港发展的同仁,都觉得要改变这个不理想的情况。我们公布数字就是希望能提出一些建议,尤其是政策建议。研究中心的一些报告,的确引起了香港官员的注意。
我在课堂上提起这些数据,也引发了学生讨论。我们希望能加强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发展的理解、对我们国家发展的理解。从香港的角度来讲,我们真的要争取机会融入大湾区发展,希望能够和兄弟城市一起合作。每个城市发展不同专长,把大湾区打造成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实体。
我们接下来与中山大学会有另外一个合作,研究对象是疫情背景下在内地养老的香港老人。中大的教授同仁跟我们岭大的同仁,在一起构建、安排、推动这个研究项目,研究应该在这一两个月就能开始,经费由两个学校共同分担。
希望在大湾区打造顶尖学科
南都:岭大的学生如何参与学校在大湾区的一系列合作项目?
莫家豪:我们开放不同的研究项目给学生参与,把研究报告拿到课堂上讨论,让学生们对国家、对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理解。尤其是如果存在误解,这正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实事求是的数字去澄清谬误。
去年我带了一整个本科班的学生香港岭南大学评价,通过这个研究中心,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实地走访,也安排了学生们去看看村落层面的治理。
他们以为内地农村会很落后,后来听完村领导介绍,跟村民们聊天之后发现,内地的村落管理跟想象之中很不一样。
我们带他们去不同的机构,了解和研究社会治理、社会服务、城市构成以及旧城重建等方面。他们说,看完的确加深了对祖国的理解。
南都:在你看来,岭大在大湾区发展的优势和定位是什么?
莫家豪:国家现在要发展“新文科”,我们希望岭大这方面的优势能配合国家发展,在大湾区里面打造关乎民生和治理的“新文科”。虽然我们没有科技专业,但可以跟科技公司、理工学校一起合作,研究科技如何造福人类社会,比如研究如何发展乐龄科技,帮助老人养老。
在教育领域,我们在2017年发起了亚洲博雅大学的联盟。另外,我们刚刚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同举办了一个教育论坛,大学教授们一起讨论疫情下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跟内地的院校合作,很希望能够在大湾区发展更多的研究,努力争取在内地成立一些高等研究院,在大湾区能够打造高水平的顶尖学科。内地同行也觉得,我们可以利用岭大国际方面的资源一起拉动中外合作。
我认为,香港的学校跟大湾区内的高校有合作是件好事。其他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强大的高等教育群。我觉得,如果香港的大学能够跟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校同仁通过研究中心、高等研究院,甚至分校区的发展,发挥各地高等教育的长处和优势,一定会对将来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实习生 陈盈盈
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官网,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我担心的是“过度国际化”
02
大学国际化应抓住政策发展的机遇
一读EDU:除了全球化以外,还有一些逆全球化的倾向,比如英国脱欧。这些对想扩大自己声音的亚洲国家来说,是不是一个契机?
莫家豪:随着中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扩大,亚洲国家更应该好好合作。
我国之前提出“一带一路”,最近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都体现了区域发展概念。我在国外遇到一些同行,他们都非常赞同这两个政策。
去年“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我们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位于南方(指的是广西、广东等内地最南方地区——编者注)的高校比较少。我们希望,随着国家的发展,香港的8所公立大学能与内地南方的学校多合作,形成一个南方学术中心。
因为湾区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你看美国的佛罗里达、波士顿,它们之所以经济好,背后都有一个很强的高等教育中心。
所以,在大湾区建设中,香港的高校要把握这个机会,联合南方的学校,加强亚洲的互联互通,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一读EDU:香港中文大学提出想扩充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方面的人手,岭南大学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
莫家豪:有,我们最近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有这方面的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认为岭南的文科很强,希望和我们合作建立共同命名的研究中心,研究台湾的治理。他们邀请我做客座教授。
我们也和华南理工大学谈到博士生的教育,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作为研究和学生交流基地。
另外,我们同云南、贵州高校也有合作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官网,因为这些地方是“一带一路”的出口,和他们合作有优势。
总之,我们很希望与内地同行多合作,发挥不同地方的优势。
莫家豪教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双一流”建设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论坛(2018)上发表演讲。(来源:受访者供图)
03
师生国际化比例均在香港高校前列
一读EDU:身处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岭南大学对国际化有特别的重视吗?
莫家豪:学校非常重视国际交流,80%的本科生可以去姊妹学校交流或者参加暑期和冬季课程。在香港,这个比例是最高的。
因为香港是一个全球性的城市,我们的学生应该有国际视野。但是,我们要多条腿走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理解中华、认识亚洲、面向世界。
虽然学校很小,但我们和其他学校交流很频繁。现在,学校之间不仅有本科生的交流,还有博士生的交流。
比如,我们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辅仁大学联合起来,为博士生办国际学习班。学生6月来1个星期,之后选择去牛津大学2个星期,这3个星期主要是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通过这个平台,让他们有很好的经验。
一读EDU:招收国际学生时,学校不见得能吸引所有背景的学生,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就可能不愿意申请。在这方面,岭南大学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吸引留学生的呢?
莫家豪:因为我们要将80%的学生送出去,所以我们和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学校会把他们的学生送到岭南,同时,岭南也会接收他们的学生,因而有足够的国际学生生源。
未来,我们希望把学生送到欠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因为全球化不等于欧美化,学校不仅要送学生到英语世界交流,还要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例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到中亚。
岭南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非洲学生特别多,因为很多非常努力的非洲学生争取香港的全球博士项目奖学金,他们毕业以后,也会形成示范效应,激励其他非洲学生来到岭南大学,这样非洲学生就越来越多。
我们会鼓励一些念完博士的非洲学生留在岭南从教,或者鼓励他们做非洲-中国方面的研究。
约8成香港岭南大学本科生借助参与学生交换计划或暑假课程开拓视野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官网,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我担心的是“过度国际化”,并体验不同文化。(来源:香港岭南大学官网)
04
学生结对与书院制并存
促进校内学生融合
一读EDU:为了帮助这些留学生融入学校,适应香港文化,岭南大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莫家豪:我听说,在很多学校,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北大校长也提到,未来的挑战是大学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但这些国际学生可能不会和本地学生有很多接触。
不过,我们学校小,学生也不太多,在这方面没太大问题。
我们有一个项目,强调让本地学生充当大使,和国际学生“结对”。他们会和留学生一起居住,带留学生朋友到亚洲不同的地方去走一走。
另外,他们在课堂上也会有互动。
比如,我教一门公共政策课,课堂上有来自韩国、墨西哥、新加坡的学生,大家会分享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当香港学生骂香港时,他们能听到韩国、墨西哥同学说,韩国、墨西哥也有同样问题。这会让香港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重新看待问题。
一读EDU:在学生融合方面,港中文有书院制,通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住在一起,熟悉彼此,岭南有类似的制度吗?
莫家豪:我们也是。岭南大学是香港8所公立大学中唯一一所学生4年都在书院内学习的大学,而香港其他大学的学生在书院里待1个学期或者1学年。
本地生和国际生住在一起,在一起上课,晚上还会有很多活动。每年都有一个国际节,大家在一起搞活动。
这样一来,20%选择不到海外交流的学生,就能在校园里感受国际化。
另外,我们很多的国际项目都开放给本地生和国际生,让他们合作做项目。我自己也会邀请本科生和研究生和我一起做研究,这也是国际化的一个方法。把岭南大学变成一个国际校园,让学生畅游其中。
莫家豪教授(右二)同参加“双一流”建设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论坛(2018)的部分嘉宾合影留念。(来源:受访者供图)
05
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
一读EDU:因为一些资深教授在年轻时接受的就不是国际化的教育,所以他们现在可能并不一定积极拥抱国际化。那么,如何让所有教授开设的课程都能渗透国际化的理念呢?
莫家豪:大学老师享有学术自由,所以我们不能强迫他们都实施国际化教育。
岭南大学希望培养的学生能理解中华、认识亚洲、面向世界,老师们都知道我们的发展目标,但是有的做不到,也不能强迫。
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本身都很国际化,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海外回来的,几乎90%都有海外博士学位,他们有国际化的经验,并能将这些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
所以,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会不会“过度国际化”。
一读EDU:是的,岭南学生有这么多的机会接触国际化,老师又很国际化,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特点呢?
莫家豪: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最近,我们在核心课程方面开展教育改革,因为学生觉得课程中世界史讲得太多,他们建议能否在通识历史课里面多讲讲中国。
以前我们是讲“World ”(世界历史——编者注),现在认为中国很重要,但中国也不能离开世界,所以准备讲“China in the World”(世界当中的中国——编者注)。
一读EDU:除了在课程中保留大中华区的传统文化之外,在应对“过度国际化”方面,岭南还有哪些措施?
莫家豪:我们整个校园都很自由,甚至有些同仁觉得我们太自由。因为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的表达方法,做一些我们觉得没有违法的事情。
我认为博雅教育就是要自由,学生在学校4年,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宽阔的空间去发展,让他们接触中国和世界的东西,努力认识自我。
香港岭南大学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社会的热忱,使他们得以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种种挑战。(来源:香港岭南大学官网)
一读EDU:在岭南大学的使命中,提到了“融合中西博雅教育传统”,您能讲一下岭南大学是如何具体实现这个目标的吗?
莫家豪:刚刚大致都提到过一些,主要通过课程、对外交流和科研方面来实现融合。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大学开展科研方面的交流,除了促进科研进步之外,还在呈现我们国家的形象。这是人文外交,不是外国的专家学者抽象地想中国,而是通过研究交流。
比如,最近我研究内地的福利改革,有些学者说中国要走向欧洲的福利国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用中国的数据说明中国不是这样子。
海外专家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中国政府在福利上的总体投入并不多,为什么中国如此稳定?
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要求国家、政府给予什么,很多责任是由家庭、家族来承担的。
后来我这篇文章被接受了,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交流。
一读EDU:内地的清华大学在国际教育方面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强调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岭南大学在融合中西博雅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莫家豪:刚刚在对话中,我从各方面都提到过一些。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成功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在资源上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
一些国际调研发现,CEO愿意选择的毕业生有5项特质,包括国际视野、团队协作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独立研究能力、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这几项能力都没有牵涉到专业教育。这对办博雅大学的同行来说,很有启发。
有的学校注重“专”,我们重视“通”,原因是我们提出另一种学习经验,就像今天上午我与大家分享的,今天的职业未来不一定存在,但是我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经验,这是令学生终身受用的。
同学们几十年后回到母校,可能会不记得老师叫什么,但能记起当初的学习经验。尽管我们的生源并不是排在前20%的最优考生,但从岭南大学走出的毕业生都能得到雇主的好评,他们觉得我们的学生工作态度很好QS200名校留学,很敬业,愿意和人合作。
我们是小学校,我说的也不一定完全对。我们希望更加努力地与内地优秀高校合作,希望在大中华地区建立强有力的学术圈,让大家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
香港岭南大学工科,岭南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连日来,香港岭南大学捷报频传:
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深圳研究院;成功举办高等教育亚太峰会前会并受邀作为联合主办方举办2024年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举办岭南大学英才交流之夜,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成功研发可实时报告蚊媒传播情况的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平台……
这所拥有135年办学历史、香港8所公立大学之一的大学,正朝着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研究型博雅大学新目标迈进。
当前,岭南大学面向内地,全面启动2024—2025年度本科和研究生招生。
岭南大学校门。
岭南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表示,学校在博雅教育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兴趣的空间,将推动文理融合与兼修,培养在数字时代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人才。
01
培养数字化创新型人才
近两年来,一批新课程、新专业在大湾区高校陆续“上新”:
岭南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通识教育课程,香港中文大学开设“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必修课,中山大学新增智慧交通专业,暨南大学新增金融科技专业,广东财经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业……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学科专业的发展都得重新思考。”日前,2023年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前会落地岭南大学,秦泗钊在会上说,数字时代带来了一场“智力革命”,人与数字科技已密不可分,大学亟须培养数字化创新型人才。
2023年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前会现场。
作为香港唯一一所全面的博雅大学,岭南大学率先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转型思路——
2022年,学校作出未来6年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要建设数字化的博雅大学。今年7月,秦泗钊履新校长后,就为全校购买了.5版本的许可证,最近新增购入GPT4.0许可,全校师生均可免费使用,这从全国高校来看都属鲜见。
筹备成立数据科学院,也是岭南大学推动数字化的重要举措。秦泗钊表示,未来,学校各学科都将借助数据科学带来的优势实现新的发展。
秦泗钊。
此前美国藤校留学,秦泗钊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出任第一任数据科学院院长,彼时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多少大学设有数据科学院。在秦泗钊的推动下,数据科学成功融入了全校9个学院。
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姚祖辉表示,这也正是秦泗钊担任岭南大学新任校长的主要考量因素,希望秦泗钊同样地把岭南大学成功地数字化、大数据化,培养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人。
大学培养人才,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输送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才。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樑所说,面向“数字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不可或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技能”,也将帮助他们在面对充满变化的未来时具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02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11月7日,2023年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在马来西亚正式开幕香港岭南大学工科,全球超1000名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云聚一堂,尤其热议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展人才培养。
在峰会前会期间,澳门大学副校长许敬文就已提及,大学要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搭建全面知识体系。“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培养人才必须要培养综合能力,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未知变化。”他说。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全球一流大学发力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共识。
岭南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夏伟立( )介绍,在岭南大学社会科学院,大一新生可以从经济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健康及社会服务管理等6门学科中自主选择主修科目,两年后再选择具体专业方向,保证学生既能进行精深的专业学习,也能广泛涉猎不同学科背景知识。
岭南大学校园。
如今,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岭南大学有了全新的探索和思考,明确了学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点发力方向是文理融合、文理兼修。
“我们此前已有科学教育的教育单元,如今新成立了交叉学科学院、筹办数据科学院等,有较大的学科跨度。”秦泗钊透露,将做好文理融合、文理兼修,围绕生物、医疗、健康养生或者乐龄科技(促进老龄化和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创新科技)等领域发展新理工科,并重视发展数据科技,将其与传统强势的人文社科及商学结合。
与此同时,外界十分好奇:建校百余年来,岭南大学以博雅教育和人文学科为突出特色,如今提出文理融合、文理兼修以及建设数字化博雅大学的新思路,是否意味着人文学科的“妥协”?
“可以确定的是,学生将来毕业投入工作时,一定会用到数字工具、人工智能,但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却很难预测,因为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夏伟立说,除了运用信息技术的硬能力,人文社科所重点培养的自主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软能力同样重要。
“数字时代需要培养学生更具复合型的能力。”在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冷明明看来,知识多样性、良好的心态和品行等综合素质,是优秀人才更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法宝”,这也正是博雅教育的理念所在。
03
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近日,岭南大学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在“2023年深圳虚拟大学园联席会议”上签订了深圳虚拟大学园入驻协议,双方将一同推动香港和深圳的学术、科研进步及产业发展。
香港岭南大学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
同时,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也正在筹备设立当中,将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
“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岭南大学在商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零碳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的优势香港岭南大学工科,岭南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升其服务企业的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说。
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岭南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的国际竞争不再局限于城市与城市之间,而是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竞争。”姚祖辉说,岭南大学要立足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助力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学校已建立了超过270个合作伙伴的网络,并积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立更多合作伙伴关系。”在日前举办的校长就职典礼、第54届毕业典礼上,秦泗钊均明确表示,岭南大学作为离深圳最近的香港本地大学和通往香港北部都会区的重要窗口,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大湾区的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为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把香港建设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增加非本地学生限额等,让香港高校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长期以来,岭南大学与广东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今年3月还与前海管理局合作成立了岭南大学文化与创意研究院。
岭南大学校园。
“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尤其是香港的学生到大湾区去,比如推进跟深圳的大学实行互派学生拿学分,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了解到内地的情况以及发展的机会和需求,将来如果选择在大湾区就业就会有很好的准备。”秦泗钊说。
在马来西亚的QS峰会期间,岭南大学获颁QS评级的“五星+”奖项。该评级系统主要对高校在7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教学、创新、包容性和环境影响。
站在领奖台上,秦泗钊欢迎其他一流大学一同推进未来合作。“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尤其在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方面可以分享经验和成果。”他说。
此次QS评级,特别突出了岭南大学在国际化方面的出色表现。
莫家豪介绍,在岭南大学,80%的本科生每年都有一个学期或学年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开展交流和学习。“学生拥有国际化视野,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关心国际上的最新变化,也要通过国际的平台来讲好中国的研究、讲好中国的故事。”他说。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张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