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2018年4月12日,“红杉—交大ACM班教育基金奖学金”的捐赠仪式上,沈南鹏首次道出了他32年前的下乡故事。
1986年,18岁的沈南鹏代表上海交大,以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的身份,前往甘肃定西县参加暑期社会考察。他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认识到多层次的中国,也是最初开启世界观的旅程。
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香港大学陈冠华,定西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这里绝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那次考察,对我后来以投资推动社会进步,并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人生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沈南鹏说。
2010年,红杉中国率先对中和农信进行投资。中和农信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一家深耕农村小额信贷的社会企业,以解决低收入贫困农户的发展资金需求为使命。在其成为社会企业的道路上,红杉中国提供了包括互联网技术、风控、资金等多方位的资源支持。
3年后,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定西市安定分公司成立,开启了对定西县的扶贫工作。
“当年我18岁,对于解决定西县的贫困,我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多年后,当红杉投资的中和农信也在甘肃定西做扶贫工作,当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扶贫,那种感觉非常特别。”沈南鹏说。
红杉中国入股中和农信6年后,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蚂蚁金服入股中和农信。公益界的泰斗徐永光后来对此有过高度评价,“红杉中国和蚂蚁金服入股中和农信,是资本市场与基金会创投合作、加速社会企业规模化的一个范例。”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和农信有员工近5000人(其中90%是县域及以下工作人员),在全国314个县设有分支机构。公司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58万笔,422亿元。现有贷款余额94亿元,在贷农户36万户,户均余额约2.58万元。
优秀的资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推动力。沈南鹏强调,红杉资本和他个人今天所从事的,都是希望推动更多正能量的事情。
2014年,沈南鹏联合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和同样毕业于耶鲁、莲花资本管理公司的创始人黄中核发起创立耶鲁北京中心,并个人捐赠1000万美元,创下耶鲁中国校友史上最大的单笔捐赠。耶鲁北京中心是耶鲁大学三百多年来首个在海外设立的实体中心。
未来
在扶贫之外,教育和科技,是沈南鹏意欲构建的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公益体系的另外两端。这两端均关乎未来。
作为出自上海交大、美国耶鲁两所著名高校的佼佼者,沈南鹏在2017年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曾表示,他是教育的受益者,他希望在更多人身上,重现教育对他的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
迄今,他个人和红杉中国累计向上海交大捐资近亿元,多年间分别用于发起并设立“红杉—交大ACM班教育基金奖学金”、“致远杰出学生奖学金”、学生耶鲁大学暑期访学、“红杉遐安”冠名讲席教授席位、“医学研究基金”等项目。
2014年,他做了一个大动作——发起并捐赠创立耶鲁北京中心,创下耶鲁中国校友史上最大一笔捐赠。这是耶鲁这所名校三百多年来首次在海外设立实体中心。
耶鲁北京中心旨在助力耶鲁大学实现为全球培养决策者和思想领袖的愿景,5年多来在国际政治、医疗与地球环境、人文艺术、金融与创业创新等领域开展了系列论坛和讲座香港大学陈冠华,沈南鹏:公益者背后的公益者,极具影响力。
“耶鲁北京中心将在未来帮助中国广泛受益,耶鲁大学也将同样获益匪浅。”沈南鹏说。
2012年起,他将视线投向中国基础教育端——每年向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捐赠。该项目通过“两年轮换制”美国top30名校留学,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同时将支教的年轻人培养成为未来杰出教育人才。
截至2018年,美丽中国项目累计为近300所中小学输送了超过1900名项目老师,影响着43万人次学生。
捐赠之外,沈南鹏为这一项目带来另一层意义。他将把支教学生尽力推荐给红杉投资的成员企业。他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将公益理念带给创业企业创始人及CEO。
事实上,有创业激情、领先的新经济公司高管也是沈南鹏教育公益链条上的一环。去年11月,红杉中国与真格基金联合打造了一个教育公益项目——“鸵鸟会”,以发现和培养下一代企业领袖为目标。
“鸵鸟会”之名寄寓怎样的含义?红杉中国、真格想为惊世骇俗的创业者正名,为特立独行的创新者加油——希望每个“鸵鸟会”会员,都有这种鸵鸟的品质特征,抵抗世界上一切狂风恶沙,在最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活出最强悍的风采。
“鸵鸟会”不公布学员名单、不收学费、不要股权,由沈南鹏、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及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三人共同担任驻会导师。在完成学习后,学员将自动成为鸵鸟会的终身会员,享受红杉、真格所有的创业资源。
“我们抱着创业者的心态来看慈善。”沈南鹏告诉《中国慈善家》。这是他做公益的逻辑所在,即为公益慈善带来创新——那正是创业者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认为,公益领域更需要执行者,如同创业企业需要CEO一样,将好的公益想法落到实处。现在大量缺乏这样的人才,需要鼓励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今后,我们应该像在商业社会里表彰企业家一样,把更多的目光和掌声献给公益事业中的执行者们。”
2018年11月18日,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作为“生命科学奖”的捐赠人之一,沈南鹏(前排右一)为“生命科学奖”的获奖者颁奖。
入口
2015年1月,沈南鹏与施一公、饶毅、李彦宏、徐小平、丁健等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未来论坛,该论坛是中国唯一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我们需要在下一站科技创新中把中国在科技领域中的积累用足。”沈南鹏在论坛的成立仪式上表示。
2016年,沈南鹏和几位企业家一起发起并捐资设立“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中国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大奖,被很多人誉为“中国诺贝尔奖”。
那么,“未来”的入口在哪里?创新、创业的热潮,最终来源于哪里?其实,一切基础来自于科学。沈南鹏说,“科学永远是引领时代往前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作为企业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汇聚众人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去推动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如果需要释放科学的能量,则需要有效运用科技领域顶尖教授的专业能力,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务实地帮助创业项目走向市场。
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的沈南鹏,发现香港虽然有多所顶尖的科研院校和很多“超级教授”,但创业环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不是特别发达,缺少创业生态体系。曾有媒体对其原因做出评论,认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范式更加青睐作为香港经济基石的金融和房地产公司提供的稳定工作,而不是风险极高、崇尚独立发展的科技初创企业。
2016年7月,沈南鹏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联合发起 X科技创业平台,志在把香港的创业氛围提升到和北京、上海、硅谷、伦敦一样的水平。
2016年,沈南鹏联合发起并创立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这是一种独特的公益内容,也是香港这一特定环境下,特别需要的公益举措。愿景是激发香港青年从事科技创新创业,激活香港创科生态圈,促进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创新性地搭建了“基金+创科香港基金会+创业平台研究院”框架,充分利用香港各高校的厚实基础及科研成果,依托红杉中国的经验、专业能力及前瞻性眼光,并发挥创科香港基金会智库型公益机构的作用,联动产学研,打造适合香港的创科之路。
创科香港基金会是红杉中国全资设立的公益机构,也是红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创科香港基金会分别从政策建议、在校生支持以及创科人才支持三方面持续发力。
2017年9月,创科香港基金会智库发布《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率先提出建设智能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 “支持创科生态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建议。2018年基金会智库发布《创科发展,人才先行》报告。
这些智库研究获得了香港各界的认可,一些政策建议被香港特区政府采纳,例如《2017年施政报告》创科发展八项主张与《跑赢智能时代》白皮书高度呼应。
而针对在校生推出的“毕业论文支持计划FYP+”,则将寻找科创者的范围下沉至校园,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去尝试在科研领域的突破,帮助他们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2018年11月,沈南鹏出席首期“X-PLAN”创科超人团毕业路演暨大湾区创科人才发展高层论坛。
在创科人才支持方面,基金会推出的“X-PLAN”是首个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创业加速计划。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大环境与新机遇,这是为香港早期创科人才量身打造的大湾区科技创业赋能公益项目,以期从多维度激发青年创业家的潜质。
平台运转三年来,香港创科生态更为活跃,大学里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青年人参与创科的意愿和能力逐年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见证了香港创科的众多变化,也是将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度参与者。大湾区蓝图已然展开,红杉中国设立的创科香港基金会将继续以创科生态建设者的角色持之不懈,为香港青年创科创业和大湾区创科发展贡献己力。
《中国慈善家》2017年8月刊封面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沈南鹏表示,“大湾区规划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教育及人才培养等众多内容与我们基金会智库报告所提出建议不谋而合,让我们深受鼓舞。未来将继续深化智库对大湾区创科发展的研究和青年创科创业的支持工作,对香港在融入大湾区、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进程中继续贡献薄力。”
本文选自《中国慈善家》2019年2月刊封面专题《一个阶层的价值重塑》,推荐阅读:
香港大学陈冠华,李泽湘首个IPO,从招股书解剖科学家的创业生态圈
一个由科学家主导的中国科技企业上市了。
8月15日,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高科技)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IPO发行价为12.00元/股,开盘股价为75.00元,截至今日收盘,固高科技报68.00元美国藤校留学,涨幅466.67%,总市值达272亿元。
这家专注运动控制技术的公司成立于1999年,由李泽湘和他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同事高秉强和吴宏共同创办。
李泽湘的身份有很多,除了是“老师”、“创业者”、“投资人”外,他还被外界称为——“大疆教父”。
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李泽湘在香港科技大学带的研究生。2006年,26岁的汪滔在李泽湘的鼓励下,回到深圳福田,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创新。作为大疆的联合创始人,李泽湘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为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持。大疆的成功,也让他获得了“大疆教父”这个称号。
1961年,李泽湘出生于湖南永州,1978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入学后,李泽湘因成绩优异成为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的本科生。先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并获得电机工程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数学硕士学位以及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及博士学位。
1989年博士毕业后,李泽湘先后加入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慧实验室、纽约大学(NYU)计算机系工作。1992年,李泽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创立了科大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
高秉强老师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在此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支持。1996年,吴宏在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三人也结缘于此。
教学期间,李泽湘发现学生的上课热情并不高涨,便开始试图寻找一条能将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路径。彼时,深圳正大力谋求制造业升级,希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1999年,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创建的深港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南山区。同年,李泽湘、高秉强和吴宏三人在此共同创办了固高科技。公司英文名为“”(10的100次方),代表公司承诺将深耕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领域,以技术服务于万亿下游智能制造产业的信念。
经过24年的发展,固高科技已成为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的重点企业,并于今天成功登陆创业板。
从“产学研结合”到“投资参股”
固高科技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形成了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多维感知、工业现场网络、工业软件等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并可提供“供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平台”。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3C自动化与检测装备、印刷包装设备、纺织装备等众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立二十余年来,公司共为2,000多家装备制造商累计部署超过60万套先进运动控制系统。其服务客户包括大族激光、博众精工、新益昌、联赢激光、阿达智能、南通振康、广东科杰、亚威股份、慈星股份等高端设备制造行业龙头,以及诸多专精特新“小巨人”装备制造企业。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2,14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84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2.4%。而运动控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零部件,有机构预计,根据智能制造市场CAGR计算,2023年市场将达到约622亿元。但长期以来香港大学陈冠华,我国高性能运动控制领域的产品仍由国外厂商主导。
其中运动控制器生产商主要包括Delta Inc.(美国泰道,已被欧姆龙收购)、ACS Ltd.(以色列) 、 Inc.(美国)等;伺服驱动器生产商则主要是 Corp.(美国科尔摩根)、 Ltd (以色列)等。此外,固高科技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汇川技术、雷赛智能、埃斯顿、柏楚电子等。
运动控制技术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一直以来被称为运动控制系统的“大脑”。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赛道,没有捷径可言,对于处在后发位置的国产品牌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加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基础技术的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也逐渐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2000年,固高科技开发的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闭环运动控制器(GT系列),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从事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固高科技的研发投入累计近2亿元。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发明专利56项香港大学陈冠华,李泽湘首个IPO,从招股书解剖科学家的创业生态圈,先后主编及参编国家、地方标准共21项,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众多科技奖项。
一直以来,李泽湘都希望固高科技可以趟出一条“产学研融合”的新路。在尝试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同时,固高科技也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带动了产业链上的研发和产品市场化。招股书显示,固高科技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累计投资20家公司。
从“大疆教父”到“投资教父”
在创办固高科技的过程中,李泽湘意识到,只有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才能显现出大学的意义。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工程意识,借着相关机构为组织亚太机器人大赛到香港科技大学招募学生团队的契机,李泽湘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与设计的课程。有一位学生将这门课选修了两次,他就是后来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
汪滔是李泽湘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2006年,26岁的汪滔在李泽湘的鼓励下,回到深圳福田,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创新。
在大疆的发展过程中,李泽湘不仅给团队带来资金、人才支持,还带来了打造产品的技术,大疆从此走上了正轨。在李泽湘的指导和帮助下,大疆创新以超1,6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成为了全球无人机领域的霸主。
大疆的成功,也让李泽湘萌发了新的念头:以投资人的身份助力学生创业,从而打通科研成果到商业产品之间的路径。
2014年,李泽湘联合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在东莞松山湖成立了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 PARK)。与此同时,一家专注于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相关领域投资的创业孵化基金“XBOT PARK基金”应运而生。孵化出了云鲸智能、海柔创新、欧卡智能、松灵机器人等超过100家机器人/智能硬件创业公司。
2016年,李泽湘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共同发起设立香港X科技基金,开启了产学研联动之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该基金投资企业超过37家,其中包括思特威和正浩两家独角兽企业。
2017年,李泽湘和马潍博士联合创办智能驾驶研发公司——希迪智驾。成立6年,公司总融资金额达15亿元,公司估值达90亿,其背后的投资团队不乏红杉中国、联想之星、百度风投等一线知名机构。
技术能力是科技企业创业的“护城河”,创新创业也逐渐表现为“技术型创业”。三位教授携手IPO或许过去在A股并不常见,但以后或将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和李泽湘一样,手握技术资源的高校教授、科学家们,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香港大学新闻学院,解读香港大学的成长历史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of ,简称HKU),是香港第一所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香港大学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对应拉丁文为 Et ,立校以来一贯采用英语教学,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亦为香港及亚洲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之一。其采用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导向学习(-based ),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
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当时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另一方面,当时太古公司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故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也出钱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更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香港大学新闻学院,解读香港大学的成长历史,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QS200名校留学,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香港大学新闻学院,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便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这使港大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增加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数所实验室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