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会务报告
赵春利
黑龙江大学
2021年7月24日-25日
尊敬的各位语法专家和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国外疫情正肆虐,国内政通且人和,何来岁月静中好,赖有英雄负重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中国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时,作为汉语语法学界的盛会,“第十一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追逐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的进程中平添了一抹历史意义。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从“西出阳关无故人”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汉语应用的国际化越来越高,而且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国际化也越来越高,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呈现出历时与共时、词类与句法、形式与语义、主观与客观、描写与解释、比较与验证、定量与定性等各派理论结合、方法多元发展、互相借鉴的良好势头。
在此,我代表大会秘书组和会务组对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受大会委托,我在此就会务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
首先,介绍一下本届会议的四个特点。
一是本届会议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
如果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本届会议的举办地从原计划的“西方巴黎”转移到了美丽的“东方巴黎——哈尔滨”,那么,在冥冥之中,本届会议与40年前,即1981年7月2日之12日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历时性地巧合地在同一月份——7月、在同一城市——哈尔滨、在同一宾馆——友谊宫举办,两届语法会议规模相当——170多人,规格相近,更为历史意义的是,两届会议的大合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拍摄地点,大家可以看照片QS200名校留学,可以说,哈尔滨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史的标志性历史名城,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昨天邹韶华先生吧自己珍藏了四十年的1981年语法会议照片找出来,才是我们有幸看到谅解回忆的历史性巧合。让我们看一下1981年的语法会议合影,并做简单介绍:
1981年的会议规模大概160多人,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高,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和黑龙江省副省长都参加了会议,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尽管因有公务未能参加开幕式大合影,但都分别于7月6月和8日来哈尔滨参加会议,照片的会名由周祖谟先生亲笔题写。
二是本届会议代表最多。
本届会议由360多人提出申请,经过审核,共有168名代表参加,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其中:特邀代表6人,正式代表142、资助代表20人,由于受疫情影响和技术限制,我们这次没有接受境外学者参加会议。
本届会议的审稿仍然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国际惯例的匿名审稿原则。这个工作主要由暨南大学负责,在广州进行,我们2021年4月邀请了8位语法学教授,每份都有两个教授审阅,打出ABC三个等级。凡是两个A,或者1A1B,都录用,两个C,或者1C1B,原则上不能录用。两个B或者1A1C就请第三位教授再审。其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各个地区和高校的平衡,对部分知名学者或者协办单位的学者,如果没有通过初审,我们会再给一次机会,或者请他修改,或者请他另外换一篇。
申请资助的青年学者必须是副教授(不包括副教授)职称以下,我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要求全文提交,从严把关,应该说质量普遍不错。其中从两A中再评出三个一等奖,对所有获得资助的青年代表免除会议费并颁发奖状,一等奖每人1000元的奖金,今年选出了20位语法新秀,其中上海5位,北京3位、湖北3位,广州3位,浙江1位、四川1位,江苏1位、山东1位,河北1位,澳门1个。
三是本届会议保持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
尽管这次会议因新冠疫情境外学者无法参加会议,有些遗憾,但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五位七零后著名语言学家,有号称中国语法学界三驾马车的沈家煊教授、马庆株教授和邵敬敏教授,有云山领军学者石定栩教授和黑龙江大学邹韶华教授,还有俄语学界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家骅教授,还有张谊生、李宗江、郭锐、潘海华、徐杰、陈一、施春宏、吕明臣、史金生、曹秀玲、税昌锡、周静、陈振宇、刘街生、周韧、宋文辉、匡鹏飞、殷树林、王世凯等诸多语言学家和杰出学者,还有一批雄姿英发的青年,大家云集,共襄盛会,极大地提升了本届会议的学术讨论层次和成果水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青年有朝气,是语法研究的希望与未来,通过大会报告与小组讨论,老中青三代学者不仅交流了最新的理论、方法和观点,而且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教育培养了一批青年学子,使我们汉语语法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四是本届会议合办单位非常支持
众人拾柴火焰高,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已经举办35年,参会人员和学术成果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学术品牌,这与合办单位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分不开的。本届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九家单位的资金支持,每家单位从资助2万元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3万元港币,澳门大学申请主办下一届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合办单位为会议的筹备、召开,为语法学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和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各个大学的资助款,有的直接资助会议论文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十)》,有的直接资助特邀嘉宾和语法新秀等费用,有的转入暨南大学财务处的“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专用账户,然后由暨南大学直接转入主办单位的账户。如果有一点结余,今后也一定全部用在这一个研讨会上。请大家放心,我们将严格财务制度。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促进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壮大,保证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长久开下去。
因此,我说完四个特点,再说三谢!
第一点感谢,感谢黑龙江大学及其文学院的鼎力支持,尤其感谢殷树林、吴立红、史维国、黄彩玉、刘宇、李萌、 董爱丽、周朋升、毕昕、佟悦、吕禾三位教授及其率领的团队。本届会议能在哈尔滨顺利召开,与殷树林、吴立红、史维国等老师及其率领的会务组成员的鼎力支持与辛勤付出分不开的,从征稿函、组织审稿、预备通知、收取统计回执、邀请函制作、论文宣读证明函的设计制作、会议材料准备、会议日程编排、制作论文摘要集编辑校对打印、获奖证书、考察酒店并签订协议、交通指引、会场布置、会议资料袋、海报、名牌、桌签的设计制作、人员报到登记接待、预订餐饮、茶叙的筹备、布置会场、检查设备、合影照相、考察安排等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辛勤的汗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东道主黑龙江大学,感谢主办本届会议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殷树林教授!感谢吴立红、史维国教授!感谢为会议付出大量辛勤汗水的黑龙江大学会务组和暨南大学丁新峰、杨娟等组成的秘书组。感谢会议的总召集人、总设计师邵敬敏教授!
第二点感谢,感谢语法前辈和青年才俊对会议的理解和支持,大家提交的论文全文、论文摘要、回执大多数都用自己的姓名、单位和论文题目为自己的文件命名,特别是用自己的姓名命名,还注意提交word文件和PDF文件两种格式;这样,为我们组织审稿、编辑会议材料、通讯录、论文集、检索论文等省却了大量时间,比较方便。另外,申请参加本届会议的学者众多,我们非常希望为大家提供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接待能力,只能有所选择,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参加本届会议的代表都是高校或研究所的杰出学者和语法才俊,会议日程几经易稿,只能左右权衡,从大会报告、大会主持、小组主持、开幕式闭幕式的编排等,肯定有很多照顾不周或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恳请大家多多谅解。
第三点感谢,所有主办和资助本会议的各个单位。感谢开创会议的华中师范大学,感谢主办过本会议的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义守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浙江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感谢资助或曾经资助过本会议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感谢申请主办2023年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的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这个语法研讨会从2009年的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的台湾义守大学再到2013年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7年的韩国延世大学、2019年的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无论是举办地还是参会人员,会议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国际化,越办越有影响力。
大家都知道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论文集在大学评价体系里现在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因为不算核心期刊或者权威期刊。这种状况当然不合理,但是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能因为评价体系不完善而自我放弃。但是我们也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黑龙江 || 第十一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会务报告,这叫原则性跟灵活性相结合。为此,我们特地推迟论文集出版的时间,给大家比较充裕的时间在正式核心期刊上发表。所以希望会议以后大家有可能的话,尽快发表,发表时请注明我们的会议名称,我们给大家1年3个月的时间。会议以后我们将邀请语法专家再次审稿,挑选出30篇左右的优秀论文汇编成册。如果你收到我们的录用通知,原则上请不要拒绝。因为会议为您提供了经费和服务,而且我们也给了您充分的发表时间。通常我们在下一届年会上赠送论文集,能够收录,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纪念。估计下一届年会将在2023年秋天举办,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十一》》将在2022年12月截稿。《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十)》因百年党庆,出版社传任务较重,再加上疫情影响和本届会议在7月举行,未能按时出版,实在抱歉,出版社答应会在论文集出版后,按照名单寄给作者每人2本,寄给与会代表每人1本,敬请放心,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谢谢大家!
恭祝大家在黑龙江期间一切顺利祝大家暑假愉快!谢谢!
赵春利 哈尔滨友谊宫
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第八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
第八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于2022年8月6至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方言语法博学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于2015年发起,自2017年开始加入复旦大学,并由此三所学府轮流主办,作为促进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平台,着重推动跨地区研究,并加强学术交流和对话。
本届论坛采用公开征稿形式,汇集了来自(按汉语拼音序)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复旦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在两天的论坛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报告内容覆盖了粤、客、闽、吴、赣、湘、官话等方言,围绕汉语方言对应普通话句末“吗”成分的句法-语义、句法-语音研究展开讨论。
报告结束之后,诸位学者畅谈了对本届论坛的感想,并藉此展开了热烈讨论。香港中文大学邓思颖教授认为,本届论坛提供了很多有意思方言语料,并指出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方言中跟“吗”相似的成分,所构成的问句到底属于反复问句、选择问句还是是非问句?如果分析为是非问句的句末助词,又位于什么句末层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线上代表
中山大学林华勇教授谈到,在考察方言事实时,也应该关注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研究方法,不能只局限于方言内部,还应把目光扩展至其他汉语及语言,提升汉语方言的研究价值;以“吗”相关形式为例,标准语及汉语史经的演变,替代不了方言的演变,如何合理地结合、相互促进陈振宇香港中文大学,第八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美国藤校留学,值得探索。
复旦大学盛益民教授评价道,本次论坛涵盖了几大方言区域,不仅涉及方言事实,也讨论了理论问题;不仅关心共时描写,还很关心历时演变,如很多方言中与“吗”对应的句末助词都涉及到合音,使我们反过来思考普通话“吗”的来源。方言的研究对共同语、汉语史甚至是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都能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认为汉语中与“吗”对应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真正来自于语气词,第二类是属于句末否定词(正反问形式),后者可能会与其他语气词发生合音形成新的语气词。现代汉语总的趋势是用正反选择形式替换掉其他的表示疑问的方式。
最后,中山大学林华勇教授对线上、线下发表论文及积极参与讨论的代表表示感谢。第九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将于2023年由复旦大学举办,会议主题暂定为方言中的附加问句/疑问尾句(tag ),欢迎海内外同仁参会!
线下代表
香港中文大学 风景,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交流团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2018年11月4日至10日,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十位同学在学院院长助理徐翔研究员、外事秘书王凤仪老师的带领下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第一站,交流团的师生们来到了香港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交流团依次参观了天人合一、图书馆、校史馆等,同学们不仅领略了依山而建的港中大独特的风景,也了解了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港中大访问期间,交流团师生们受到了数学系的热情接待。见面会上,数学系系主任邹军教授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邹教授就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与数学研究所的师生结构、师资力量、研究方向及研究生招生情况等作了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港中大数学系虽然规模较小,但实力不容小觑。有多名老师担任国际或国内重要数学杂志的编辑,在几何、分析、偏微分、应用数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此外,邹教授简单介绍了他所研究的方向――逆散射问题,并突出介绍了他所带研究生做出的重要成果,以激励同学们只要不断进取,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他还向大家重点介绍了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香港中文大学 风景,肯定了浙江大学同学们的学术水平,并邀请有意向申请香港高校的同学积极参与,早日进行申报准备。接着,数学系 Lui教授为交流团师生们带来了医学成像应用方面的专题报告,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接下来一周中的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最后,徐翔老师代表交流团向港中大数学系赠送精美纪念品,并集体合影留念。
见面会结束后QS100名校留学,同学们满怀期待,走进港中大的数学课堂。大家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聆听了De-Jun Feng 教授、Eric Chung教授、 Zeng教授、 Lui教授、Luen Fai Tam教授、Po Lam Yung教授关于概率论、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成像、微分几何、复分析的课程。听课过程中令大家感触最深的是中大的课堂上,老师经常向同学提问,并会诱导学生自主思考出正确答案,这对平时以上大课为主的同学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体验。此外,同学们了解到港中大数学系专业必修课程要求相对较少香港中文大学 风景,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交流团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交流活动圆满结束,而选修的余地充足,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选择相适应的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也为交流团特别安排了简介会。简介会中,统计系系主任宋心远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港中大统计系的师资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及申报研究生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同学们也就自己在港中大学习时的一些体会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层出不穷的问题涌现,浙大与港中大擦出的火花令同学们受益良多。统计系还特别邀请交流团参加了香港大学的Ke Zhu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的 Nusz教授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与国际接轨,同学们感受到了统计别样的魅力。
香港中文大学统计学系简介会
Nusz教授作专题讲座
在港中大课程学习之余,交流团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走进港科大数学系办公点,撞色与几何图案的装饰设计首先给交流团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令我们最直接地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港科大数学系系主任王筱平教授和其他代表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港科大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招生项目等相关情况,教授谆谆教导,言辞殷切,他们表示,非常欢迎浙江大学的同学申报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进一步交流后,徐翔老师代表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初步达成学生交流合作意向,为日后两校的友好合作打下基石。
交流团师生与港科大数学系老师进行座谈会
11月9日下午,在聆听完港中大统计系为交流团安排的最后一场报告后,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就此落下帷幕。在这短短的一周内,交流团的师生们对港中大数学系与统计系、以及港科大数学系的相关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体验了他们的教学方式,感受了他们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大家对自己将来的学业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规划,本次香港之行令交流团的每一位同学都获益匪浅。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同学在今后的交流学习中收获丰富的体验!
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渠务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3」圆满结束
「渠务署研究及发展论坛2023」于2023年11月14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年度的主题为「渠务新思维: 探索雨水及污水管理新智慧」。
今年论坛现场参与人数录得破纪录的600多人,座无虚席。线上论坛成功吸引了内地及国外参与者,与会者包括政府人员、学术界和业界的朋友及其他相关持份者。
论坛的开幕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叶水球先生、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刘俊杰先生、环境及生态局常任秘书长(环境)谢小华女士、署理渠务署署长徐仕基先生及署理渠务署副署长蔡荣兴先生主持。
署理渠务署署长徐仕基先生致欢迎辞时表示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渠务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3」圆满结束,冀盼透过举办这论坛能推动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业界同心协力研究与发展,加强香港可持续的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服务。
在上午的论坛,香港科技大学劳敏慈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袁志国教授,香港大学李晓岩教授分享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新发展与研究。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香港理工大学邓育明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学招捷达教授分享了智能检查与监控协助维修保养的新技术。
在下午的论坛,香港科技大学曾超华教授分享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先导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刘云辉教授和香港大学罗平副教授分享了人工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香港大学焦赳赳教授分享了地下水人工补注的潜在应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伍凯先生分享了可持续污水处理的最佳实践。
渠务署会继续与各持份者交流意见、研究和发展各种创新的智能科技,试验和应用先进的技术美国藤校留学,以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叶水球先生(前排左八), 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刘俊杰先生(前排左七), 环境及生态局常任秘书长(环境)谢小华女士(前排右七), 署理渠务署署长徐仕基先生(前排右六), 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博士(前排左五) , 署理渠务署副署长蔡荣兴先生(前排左六)与一众主礼嘉宾和讲者合照
署理渠务署署长徐仕基先生致欢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