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都城遗址
大家首先想起来的就是“三星堆”
每次发掘出新的文物
都被网友戏称“开盲盒”
就在2023年11月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现
商周古墓的消息为世所瞩目
一时之间
深圳人、尤其是深汕人的
文化自豪感被大大激发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一大步。”
“这个消息有点惊天动地!”
“一点不意外,因为汕尾特有的文化遗产西秦戏还保留着。”
转眼间,小半年过去了
古墓“挖”得如何了
看深圳特区报记者
独家解密商周古墓遗存
每天都在开盲盒
每天都有新期待
该古墓集群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西湖村委会格田村东南侧,被称为“白田山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田山遗址1、2号岗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小半年过去,如今,白田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已步入尾声。
3月25日-27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跟随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考古队,进入了白田山遗址现场,深入深圳考古“圳在挖土”第一线,带回大量一手素材,独家解密,以飨读者。
正打算“收工”又发现4座新墓葬
热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3月末,广东暑气日盛。白田山遗址所在的深汕化工园一期项目工地,绝大多数低矮的小山岗已被铲平,白田山遗址1、2号岗依旧遗世独立地存在着。
至今,深圳考古队仍在白田山遗址2号岗上工作。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进入“白田山考古区”,需首先驱车深入化工园工地,再徒步登上陡峭的2号岗。因为四周已被“夷为平地”,从下往上看,这拔地而起、突兀的2号岗显得格外险峻。
3月25日下午,记者跟随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与文保部主任、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杨荣昌登上了白田山遗址2号岗。
出土的精美石玦,莹润光滑、手感极佳。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彼时,深圳考古队的成员们正顶着烈日,蹲在古墓里,拿着竹签,一点点往外剔土。“你们来得真是时候,又有新发现!”深圳考古队现场负责人朱汝田兴奋地说。原来,当下白田山遗址已进入收尾阶段,正在“打隔梁”。
而就在“打隔梁”的过程中,
又发现了4座新墓葬。
与此同时,
正在清理中的墓葬亦有惊喜。
玉锛、石戈……编号为M35的墓坑里随葬品如同开盲盒一般,不断爆出“隐藏款”。“你看,这个玉锛已经钙化。”杨荣昌从墓坑里拿起一块覆满黄土、精致小巧的玉锛对记者说。穿越数千年的时光,经由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它得以重见天日。除了玉石器外,毫无例外还有陶器的存在,一件身着酱黑色釉的折腹豆静静躺在墓坑中。
如此丰富的随葬品不免引人遐思尔想,墓主何许人也?杨荣昌告诉记者,墓中既有生活实用器也有礼仪用器,有不少玉制品,初步判断,墓主生前定然“地位不低”。
精美的古玉之外,35号墓葬中的石器也非常有特色。漂亮的石玦被打磨得十分纤薄,触之冰凉、莹润光滑,手感极佳。精美的石戈完整无破损,中间厚、两边薄,刃部格外锋利,不输时下的美工刀、裁纸刀。类似这样的古墓,在2号岗上一共有大大小小三十余座。面积仅余一千多平方米的2号岗顶部,墓穴如此密集,令人惊叹。
M35墓随葬品“琳琅满目”。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历史
推进至商周时期甚至更早
登高望远。站在白田山遗址2号岗上,环顾四周——郁郁葱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群山,将遗址区合围其中。“原先这下面的工地是低矮的丘陵和大片的水塘。”杨荣昌指着2号岗东面下方已被推土机铲平的大片黄泥工地说。至今,工地西侧面依然保留着农田、水塘,有小河自南向北汇入南门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选择栖息地与今人并无二致——都喜欢山清水秀、依山傍水之地。”杨荣昌说。2号岗的东南侧,另一处耸立的土坡即为1号岗。如今,1号岗已经发掘完毕。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到21世纪的今天,白田山地区一直有人类生存、生活的痕迹。“我们发现白田山上,不仅有商周时期的墓葬,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明清时期的墓葬。一路之隔的虎地岭甚至采集到新石器晚期的陶片,距离白田山不远的庭寮背遗址同样采集到虎头铺文化的陶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白田山地处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在2号岗可以清晰地看到粤东名山——莲花山脉。莲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一条穿城过海,跨大亚湾,穿深圳到香港,在大屿山珠江口外投入海中,又在珠海、江门露头成为大小横琴、三灶岛、上下川岛。向西还有一条北支,入东莞,跨过珠江到番禺。这些莲花山的余脉成为了深、港、澳、珠、莞的城市山地。这条古老而不断生长的山脉如柱支南天,堪称大岳。它构造了粤东屋脊,把粤东汕尾和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分隔开来。“从地理上来说,粤东的莲花山脉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从文化上来说,莲花山脉同样是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杨荣昌说。
M36出土的鸡形壶(修复后)。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目前,我们还处在第一步——考古发掘。接下来才是系统的考古整理、分析检测、修复和研究。”治学严谨的杨荣昌告诉记者,尽管关于白田山遗址的系统整理还尚未全面开启,但是现有出土器物已然显示出典型的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的特点。编号为M36的墓里出土的鸡形壶显然是后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性器物。
“浮滨文化,广泛分布于粤东闽南区域,以长颈大口尊、圈足壶、折腹豆等为陶器组合,陶器多施酱褐色釉,多见直内戈、三角矛、凹刃锛等石器,见少量小型青铜器,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商文化强烈影响的早期青铜文化。无论器型还是纹饰,白田山遗址的出土器物及其组合与同时期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出土器物有较大差别。” 杨荣昌说。
据悉,本次白田山遗址还发现了2件小型青铜器,这是广东地区首次明确在商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小件,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具有标志性意义。杨荣昌表示,白田山地区的考古发现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轴线向上延伸了将近2000年。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
北有殷商南有浮滨
千万年来,
中华文化长河奔流不息,
沉淀出无数瑰宝。
而在孕育之初,
中华文明就显示出了
多点开花、满天星斗、融合发展的特点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在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存在着许多方国。通过白田山遗址的发掘,可以初步判断,同时期,今时今日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属于后山和浮滨文化的“统治区”。
国学大师饶宗颐推断说:“浮滨在殷周之际曾经是属于越族的一个王国。”尽管当下,学术界关于浮滨文化的性质、来源,尚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但透过日益积累的考古现象管窥历史,不难看出,在商周之际,为了掠夺南方的铜矿、食盐和作为流通货币出产在南中国海的宝贝,中原王朝从未间断对长江以南及闽粤地区进行扩张。
22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小件。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至于今时今日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原住民是否与白田山遗址先人们存在血脉联系,杨荣昌表示,这暂时还未可知,需分子人类学介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深汕特别合作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这也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杨荣昌告诉记者,至今深汕特别合作区还保留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落表现出粤东古民居文化的特点,与深圳的广府围村的布局结构有某种关联,但与客家民居、村落又有明显不同。”
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来自意大利的麦兆良神甫多次来到粤东,主要是对汕尾地区进行史前文化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沙坑北遗址,学术界称之为“沙坑北文化”。麦兆良神甫的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其采集的标本遗物及其研究成果,在当时的国际考古界引起轰动。
白田山遗址与沙坑北遗址相距不远,白田山先民与沙坑北遗址先民有无联系,在文化上有无延续性?杨荣昌认为这一学术命题也颇具挑战性。
自白田山遗址发掘以来,中山大学许永杰教授、广东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等专家学者接踵而至,观摩指导发掘工作。
4月4日广东正式入汛。记者了解到,白田山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将于本月全面收工, 1号、2号岗也将用于化工园区建设。园区内其它3座尚未大规模动土的山岗则将被保留、保护。据悉,在这3座山岗地表上也发现了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考古队甚至采集到了完整的原始瓷豆,这意味着这些山岗之上也存在商周时期的古墓葬。白田山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关于白田山遗址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
岭南探源工程重要收获
2021年发现白田山遗址
“深圳考古”
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考古调查工作
早在2021年就已启动。
记者曾于2022年6月,以《深圳考古新成果——深汕合作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题报道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21-2022年度)成果展”。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1年底启动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工作(2021-2022年度),组织专业队伍对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了全面踏查,同时开展了明清古窑址专项调查。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香港城市大学文博,考古队在合作区新发现、探明或测绘:先秦遗址4处、遗物点28处、古建筑9处、古墓葬279处、明清窑址5处(含三普登记点1处)、近现代史迹、革命文物2处、古村寨8处、古驿道4段、碑刻13通。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深汕特别合作区范围内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处,包括东周遗址1处、明清窑址3处、明代古驿道1处、明清古寨3处。深汕特别合作区内最早的历史遗存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时任鹅埠、小漠两镇考古队负责人、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冰竹曾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时,我们又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历史时期遗存。最为珍贵的是,首次在合作区发现了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将合作区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年代上限提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发现了白田山、新厝、秋塘等商周时期遗址,这些重要遗址的发现意味着商周时期已经有较大规模的人类群体在这里生产生活。”
早在2021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已经发现了白田山遗址的存在。202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田山遗址1、2号岗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
白田山遗址发掘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白田山遗址面积约为平方米,发现遗物时代主要集中在商周时期,部分遗物年代接近新石器时代晚期。
杨荣昌告诉记者,城市考古工作往往与城市建设相伴生。上世纪80、90年代,深圳考古配合特区城市建设,进行了无数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由此奠定了深圳考古、深圳文博事业的基石。曾获“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咸头岭等遗址的发掘,为深圳考古赢得了荣誉。但随着深圳城市建设进入“完善期”,“深圳考古”的发掘空间也越来越小。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深圳考古事业新的增长点,“深圳考古”在这片土地上将“大有可为”。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说:“白田山遗址的考古发掘QS200名校留学,为粤东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乃至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演进发展和原始瓷的发展传播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广东省文物局组织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又一重要收获,也是深圳考古继屋背岭商时期遗址后商周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下一步,将继续对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整理、修复和研究,择机举办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展现白田山遗址全貌。此外,深汕特别合作区历史、考古资源丰富,未来,中心将积极挖掘古代遗存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拓宽视野,以合作区新发现与研究为纽带,联结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平原两个地理单元,推动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平原早期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学术研究。”
白田山遗址“宝物”连连看
白田山遗址1、2号岗发现的30余座先秦墓葬以商时期墓葬为主。由于多数出土陶器较破碎,后期需要修复拼对后才能对其文化性质展开全面梳理和研究。目前仅初步表现出以鸡形壶和方格纹圜凹底罐为代表的后山文化与以醤釉陶大口尊、圈足壶、折腹豆,以及多种形制的石戈等为代表的浮滨文化两组文化面貌。
经初步观察,白田山遗址1、2号岗是近些年来粤东区域发掘的较大规模的商时期前后的墓葬群,该遗址出土文物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器小件;二是在2号岗上有随葬玉器者占比较高。青铜器小件的出现、较高比例的随葬玉器,极大地丰富了白田山遗址的文化内涵。此前饶平顶大埔山浮滨文化墓葬群遗址曾采集到一件晚商前后的铜戈,而白田山遗址有两座墓出土残青铜小件,其中M22中青铜小件和典型的浮滨文化的大口尊等共存,M24的青铜小件则与高领折肩方格纹凹底罐、“T”型玉环等共出。出土的有明确组合关系的各种材质的器物组合,对进一步研究粤东区域有关“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之间的关系、粤东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先秦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从地理位置看,白田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位置最靠西的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的墓葬群,据此可将其分布的西界划在莲花山南麓的西南角,也即粤东与珠三角的交界处。
从年代范围看,白田山遗址年代上限有可能在“后山文化”末期或“浮滨文化”早期——早晚商之际前后;年代下限以“浮滨文化”的下限为止——商周之际至西周早期。因多数器物破碎不堪,未经系统整理修复,一些墓葬的器物形制特点、组合关系以及墓葬的文化性质和年代等还不能确切判断,后期待系统整理和器物基本修复后,再结合C14测年数据的相互验证,才能进一步精确定位和解读。
文保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需要“大智慧”
只有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
才能更好地回答我们将“到哪儿去”。
不知历史,
人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萍。
而这,也正是考古学、历史学的意义之所在。
探源中华文明,
解读“何以中国”,
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形成共识努力奋斗,建设美好未来。
然而香港城市大学文博,独家解密!深汕商周古墓开“盲盒”!文物+1+1+1……,在现实生活中,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却似乎是一对矛盾综合体。城市考古往往与城市建设相伴生。没有大型的动土、挖掘、清表,考古工作难以深入展开。而一旦城市建设、大型工程开工后发现遗址,考古发掘进驻又将“延缓工期”“影响建设工程进程”,留给考古的时间少之又少。究竟是属于过去的古文化遗址重要,还是属于今天的建设重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解决起来更需要“大智慧”。与此同时,今时今日,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更不再仅仅局限于“原封不动”。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为今人喜爱,创造文化和社会价值,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深圳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如今“深圳经验”“深圳模式”正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被复制与推广。挖掘机、推土机……热火朝天的大基建让过去几十年,深圳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建设与文保之间的矛盾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日益浮现。如何解好这道“方程式”?相信深圳的探索将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贡献经验与智慧。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MIT“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揭晓,这10余位青年科学家如何颠覆生命科学领域?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揭晓了中国最权威青年人才榜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评选结果。
据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自2017年落地中国以来,这一权威榜单评选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支持。在此次TR35中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MIT“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揭晓,这10余位青年科学家如何颠覆生命科学领域?,10余位青年人才或将为今后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助力相关疾病治疗
万蕊雪
西湖大学西湖学者
2017年,万蕊雪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其研究得到了 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阐明了真核生物细胞内最基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指导疾病的治疗及药物研发。
此外,万蕊雪从结构生物学切入,通过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阐明了其与人体、疾病的密切关系,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传统化工产业获得新技术路径
崔 好
Bota Bio 创始人兼 CEO
2016年,崔好获得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和医学物理博士学位。2019年创办了公司Bota Bio,以计算为基础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发酵工艺工程平台,涵盖酶催化、生物转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术路径,满足不同工业生物技术的市场需求。
同时,崔好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设计组装等理念,实现了酶工程和菌株工程的系统化和智能化,为传统化工产业开拓了新的技术路径,有助于高效精准改造、高通量有效编辑筛选目标微生物。
国内病毒学领域迎来“新生力”
施 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施一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研究,2016 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组。
通过整合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施一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首次从分子水平证实了第五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的存在,这是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施一也对流感、寨卡和拉沙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感染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或迎颠覆性新疗法
眭亚楠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眭亚楠先后在清华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学业,曾作为博士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展研究,专注于机器学习、神经工程和机器人学前沿交叉领域。
在线强化学习是未来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疗法,针对其安全性问题,眭亚楠提出了安全在线学习的原创理论与优化方法,相关成果现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 顶尖高校的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
另外,眭亚楠提出了基于偏好反馈的优化方法,将偏好反馈构建为自博弈机制,并用于优化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及截瘫患者的脊神经刺激疗法,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 年成为 ICRA 大会历史上首篇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最佳论文。
重大疾病的高精准、“可控”治疗或将实现
陶 伟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2015年,陶伟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开展研究。2018年受聘哈佛大学讲师,2020年晋升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陶伟创造性地开发了包括二维纳米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内的新型材料库,探索了它们的纳米生物交互作用机制,并对这些材料和原理进行了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此外,他还 主导开发了多种具有独特药物递送功能的智能载体系统,能够主动靶向病灶部位、并且通过内在刺激或者外部刺激精准地“按需”可控给药, 在减少毒副作用的同时实现精准医疗和高效治疗。
为眼部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可能
唐 静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2016年,唐静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 /Koch 癌症综合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HMS)。其研发了经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的人工光感受器, 证明了纳米材料的眼底植入技术在临床上可行。
此外,唐静利用交叉学科研究,采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来尝试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成功恢复了失明小鼠的视觉,让失明小鼠的视网膜中所存留的神经节细胞恢复对绿色、蓝色和近紫外光的反应, 为患有黄斑变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人类胚胎学发展或迈入新阶段
邵 玥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2016年,邵玥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开展研究。其颠覆性地提出了用机械微系统诱导干细胞模拟着床期胚胎发育的概念与技术, 首次成功重建了着床期至原肠胚期的羊膜囊类胚胎,并为合成人类胚胎学的后续发展提供基本范式,建立了标准化的羊膜囊类胚胎芯片及首例具有背腹轴的神经球模型。
另外,邵玥联合干细胞与机械微系统研发出一系列“无胚化”人类胚胎学技术, 填补了药物研发中胚胎发育毒理研究的人源模型技术空白,对研究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和医药与公共卫生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多种统计学方法助力生物学研究
李婧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副教授
2013年,李婧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助理教授。其首创性地使用严格的统计学来分析已发表的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发现在过往研究中,由于研究人员对测量误差的忽略,转录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
通过统计建模英国G5院校留学,李婧翌首次发现了调控翻译的 mRNA 序列特征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此发现提示了通过编辑 mRNA 序列而实现翻译调控的可行性,从而在新兴的 mRNA 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拓宽病毒与受体研究领域的思路
鄢仁鸿
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
2019年,鄢仁鸿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博士后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其通过重组表达的方法, 首次发现全长 ACE2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同时具有开放和关闭两种构象变化,两种构象均含有可与冠状病毒的相互识别界面,为后续相关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核酸智能分子计算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韩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3年,韩达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以制程研发工程师身份就职于美国 Intel 公司。其构建了基于数据分类算法的核酸分子计算方法, 首次实现了基于核酸分子计算的肿瘤早期诊断,在不需要人工干预和复杂仪器的情况下快速给出肺癌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的无创、快速分子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国内肠道微生态治疗领域迎来治疗新思路
谭 验
深圳未知君生物CEO
2015年,谭验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完成生物信息博士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横跨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2017年其创立了 中国首家专注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 AI 制药公司,凭借 AI 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结合,搭建出了较为先进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和转化与生产平台,提升了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另外,谭验利用创新科研模式和独特的药物研发平台,研发出新型粪菌移植全菌及配方菌胶囊。该胶囊 为改善或治疗肠道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新一代CAR-T技术为疑难杂症带来治疗新手段
何 霆
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2015年,何霆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让人类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何霆自主研发了整套基因细胞药物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全流程无血清、基因载体规模化制备、高生产成功率、CAR-T 体内持久长效的特点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与传统手段相比,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显著提升。另外,其基于新一代 CAR-T 技术开发了 2 款 1.1 类候选创新药,在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方面临床效果显著。
“皮肤 VR”可实现多触觉感知
于欣格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5年,于欣格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研究助理分别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西北大学开展研究。其开发了一种可以集成在皮肤上的无线触觉反馈系统,也被称作“皮肤 VR”,能舒适地贴附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此外,他的课题组还成功将氧化物功能材料开发成织物的形态。
这些研究成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感和反馈交互界面,不仅可以产生震动反馈,也能够收集人体的健康生理信号变化,可广泛应用在社交、游戏、义肢的控制与反馈以及生物医疗、健康检测等领域。
参考资料:
[1] 权威发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35位入选者涵盖全球最前沿科学与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视觉大模型加持 4K修复版经典港片走进香港高校
近日,4K修复版《富贵逼人》《地下情》分别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特别放映。两所高校的师生、电影从业者、影评人等近200人来到现场观看,并与电影主创团队、修复团队进行映后交流。
据介绍,本次放映的两部4K修复版影片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抖音和火山引擎共同修复完成。今年8月,上述三方发起了“香港经典电影修复计划”,将对100部制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进行修复,涵盖成龙、徐克、周星驰、陈嘉上等多位知名演员、导演的作品,还原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影像风采。
37年前的“新”电影
《富贵逼人》制作于1986年,由高志森导演,董骠、沈殿霞、曾志伟主演,讲述了租住在香港公租房的小人物一家中彩票后的故事,是香港首创的家庭式喜剧,也是1987年贺岁档的票房黑马。
“今天能够在这里重看我37年前拍的电影,非常荣幸,而且经过高清修复之后,感觉整个电影不是老片了。”导演高志森在现场观看4K修复版本的影片后表示。
他指出,修复版影片不仅将海滩、矿场等外景修复得非常干净自然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同时还原了当年对部分场景的光线设计,弥补了当时的遗憾。
在香港城市大学4K修复版《地下情》的映后交流中,导演关锦鹏也感慨,修复版的影片将其带回每一个拍摄现场,“好像两个礼拜前发生的事一样”。
《地下情》上映于1986年,是由关锦鹏执导,梁朝伟、温碧霞、周润发、金燕玲、蔡琴等主演的爱情电影。中国香港影评人李焯桃评价该片“尊重人的感情,正视人际关系并加以探讨,是香港电影难得一见全心全意的文艺片”。
关锦鹏表示,这次的修复让他感受到原有胶片的感觉。“这个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拍的,如今看到4K修复的颜色、质感美国藤校留学,甚至角色的肤色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效果非常好。”他为这部电影的修复效果打满分。
“这次修复得到了导演的大力支持,亲自到现场给我们做了艺术指导,无论是在调色的方面还是最后整体的呈现,我们都希望能够让修复的电影回归到创作者的本意。”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林思玮说。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高级工程师王峥介绍,为了让修复后的电影达到主创当年的创作意图,修复团队不仅会查阅大量的文字档案,还会尽量请到原片导演共同参与修复工作。
用视觉大模型修老港片
“修复经典香港电影非常有意义,这能让年轻人也有机会感受那个年代经典电影的魅力。”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学生陈同学说。
公开资料显示,电影修复工艺繁杂琐碎,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需要1个月才可以修复完成一部影片。近些年,通过深度学习等AI技术,大幅提升老片修复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可能。
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研究员张珂新介绍,老片中常见的清晰度低、流畅度低、色彩失真、有瑕疵等画质问题,在抖音的海量投稿里也广泛存在。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日常的工作就是提升抖音上各类视频的画质,在老片修复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智能处理技术方案,像《地下情》里的一些夜晚戏和男女主在米店里的场景,就可以通过智能降噪、智能插帧等技术来提升效果,使画面更加和谐顺滑。
《地下情》修复前后对比
在“香港经典电影修复计划”中,火山引擎还首次将视觉大模型技术应用到老片修复场景,借助 大模型的生成能力来提升修复效果。目前,针对视觉大模型在一些场景下容易生成伪影或者虚假纹理,以及视频多帧场景的稳定性等问题,火山引擎已经在算法和工程上进行了一系列优化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视觉大模型加持 4K修复版经典港片走进香港高校,能够显著提升大模型在4K场景下的处理效率并兼顾算力成本。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马柯德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未来不仅一些老电影中音画不同步的问题将借由AIGC得到更有效的解决,甚至有望让AI学会自动评判修复效果。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指出,4K修复技术让经典的电影获得重生,科技和电影艺术结合,既可以提高电影的品质,也可以让观众欣赏到电影中很多细小的东西和效果。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香港的过去,促进老师和学生对香港电影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欣赏。”他说。(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