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本科

美国本科需要多少钱,没有美元别做美国梦?世界第一的美国,教育为什么那么贵

前头说道美国大学生70%都有贷款债务,而黑人学生99%都有债务。2015年,美国大学平均学费上涨至3.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左右),这个数字已经吓退了不少想要上大学的美国人。因为在美国,大学就不是教育的事,而是生意。对于美国而言,教育既是强国之本,也是生意之道。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末尾链接为(塞尔维亚简史)文章

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了一个生在贫民窟的纽约小女孩,凭借惊人的努力而走入哈佛大学的故事

有人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成就”。

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教育该是一副什么模样呢?

美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模式,无疑是值得咱们好好讲讲。美国的综合教育水平高居世界第一,但美国的教育模式却不敢恭维,因为美国教育整体而言是一种“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对立。

一句话,富家子弟上“哈佛”,穷人子女入社会。

名校出身的美国人,几乎拥有一切,他们大多是中产阶级和富豪的子女。马克扎克伯格大学期间就建立了“脸书”,辍学之前,身价就已经超过千万美元,比尔盖茨也从哈佛辍学创办了微软。

这两人,虽然都是辍学生,但别忘了,他们也都考上了哈佛。

比尔盖茨年轻时,因为无证驾驶被警方拘捕后拍下的照片

但另一方面,美国平民的教育却艰难得多,底层公立大学中,70%的美国人要背负的助学贷款,平均下来高达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而这还只是学费贷款。大量的美国人刚刚毕业,就背了一屁股债,大多数人会还到中年,部分人更是会还到60岁。

比如奥巴马1992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之后一直还贷款还到了2004年,还有4年,他就要当美国总统了。

可以说,美国的教育“黑白分明”。

美国教育历史

美国的教育历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教育制度照搬英国。

北美13块殖民地,就是美国的前身

163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文学校,这所学校照搬了英式公学教育制度,算是北美最早的学习之一。

波士顿拉丁文学校

紧接着,1636年在波士顿地区又出现了北美第一所大学——哈佛学院。这所学院就是日后名扬国际的哈佛大学的前身。这所大学,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北美分校”,主要教授的科目就是宗教神学、殖民地管理学和一些英式文化。

早期的哈佛学院

波士顿也就此成为了美国的教育之都,今天的波士顿拥有世界上最优质、最集中的教育资源。18世纪下半叶,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本科需要多少钱,没有美元别做美国梦?世界第一的美国,教育为什么那么贵,在独立战争中,法国人摆了英国人一道。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立,由于受了法国人的恩惠,美国人也开始学习法国。

华盛顿受到了美国民众的欢迎

当时的法国正经历启蒙运动,社会精英和思想家主张“人性解放”,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夺了过来。从“神学教育”回归到了“世俗教育”。这对美国人的影响很大,让美国教育一夜之间回归到了“世俗教育”。

伏尔泰、达朗贝尔等法国思想家

可以说,美国教育制度起点很高,承接了英国人的管理制度和法国人的世俗教育理念。好玩的是,今天英国和法国都没有办法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但美国全部做到了。

1763年,为了适应工业化和战争的需求,德国腓特烈大帝直接下令“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教育”。在当时,这可不是蜻蜓点水的事情,因为这是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直到1880年才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义务教育和现代化大学的国家

“教育强国”这四个字,德国就是最好的注脚。

拿破仑战争中,接受了义务教育后的法国军人的高素质让拿破仑无往不利,这引起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注意。1843年,公立义务教育在马塞诸萨州试水,但很快就遭到了社会反对。

教会不想让政府插手教育,有钱人不想出钱帮穷人读书,而普通美国人觉得教育子女是家长的责任。是的,部分美国家长到今天还是这么想的,举个例子:曾经在美国,有一个3岁儿童学会了26个字母,父母便把学校(幼儿教育)告上了法庭,而且还胜诉了….

内战之后,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对高素质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义务教育渐渐受到重视,1918年,美国各州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美国,私立学校的平均水平高于公立学校。

我们熟悉的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美国名校,基本都是私立的。

哈佛大学,是目前世界上综合教育水平第一的大学

美国的义务教育领先世界,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毕业(4年高中),总计12年。那么大学呢?那可就不一样了,几乎所有的美国中产阶级,都有大学学历,足见大学对于美国人的意义。

二战之后,美国的大学教育飞速发展。

194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老兵社会适应法》,随即之后有上百万美国军人归国,这些人都是青壮年,美国政府出于对就业市场和美苏争霸的考虑,准备为他们提供高等教育。国会拨款,政府担保,企业贷款,一气呵成之下,大量美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

1945年,美国大兵归国的军舰上满载着士兵

但上大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钱。1958年,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艾森豪威尔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提及了“助学贷款”,这就是最早的美国助学贷款由来。

艾森豪威尔

最早的助学贷款,是由政府拨款,每人一学年得到1000美元,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美元就是金子啊,美国人对于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随后,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又颁布多种法案和政策,让获得助学贷款的机会越来越多,更多美国人走进了大学课堂。

但贷款就是贷款,要还的!

而且随着通货膨胀,大学学费也开始激增。最顶级的常青藤高校,每年平均费用高达8万美元(约合56万人民币),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名校都是有钱子弟”了吗?

1905年到1920年,美国白人学校上千所,而且还新增500多所,而黑人学校不到百所。

一直到60年代,美国的教育还是种族对立教育,即白人上白人学校,黑人上黑人学校。大部分的黑人大学生美国本科需要多少钱,基本都是体育生,拿了奖学金才读得起大学的,奥巴马那种的黑人精英,少之又少。

1957年,由于黑人学生入学公立学校爆发了“小石城事件”

一直到了70 80年代,美国教育才渐渐取消了“黑白分校”。

美国教育之殇,二元化的贫富对立

2018年,美国25岁以上人口,超过90%接受过高中教育,而高等教育只有45%,本科教育占30%。别急着乐,中国高中入学率不到50%,而本科学历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5%。

美国大学贵,不假,但美国确实有大量高等人才,3000万硕士,780万博士,1亿本科生。中美的大学制度还是有差别的,美国“高考”并不针对全国大学,而且美国大学录取并不看年龄。

美国大学不看年龄,因此同班同学有不少中老年人

但是美国也没好到哪去,美国最好的大学代表是“常春藤联盟”,能上这些大学的美国人只占大学生人口的5%。其他人,要么放任自由的“快乐教育”,要么自己埋头苦读。

美国电影《超脱》,讲述了美国纽约一所底层社区高中的无序与堕落

美国电影《超脱》将镜头对准了“混乱、无序”的美国底层社区高中;《风雨哈佛路》为我们展示了“穷人家”要上哈佛有多么不容易。

在美国,想读大学,除了好成绩和钱,还得看简历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指标,而且也没有明确标准,“好人坏人”那有什么分数的衡量。

美国人和韩国人很像,不少青年人为了上大学,会曲线救国,先入伍当兵,获取优惠,压力就会小很多。

美国大学生是美国兵源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特别是在911之后,美国教育有了些变质,一开始是爱国教育回流,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渐渐的演变成了“排外主义”教育。

说回对立,美国教育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对立。精英学校和平民学校的对立,少数族裔和白人的对立。前头说道美国大学生70%都有贷款债务,而黑人学生99%都有债务。

除此之外,美国大学学费之高,也是世界前列的。

哈佛这类的名校就不说了,就算是普通的地方公立大学,平均学费也高达1.4万美元,还不算学杂费。2015年,美国大学平均学费上涨至3.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左右),这个数字已经吓退了不少想要上大学的美国人。

奥巴马出身哈佛,毕业后是律师,但助学贷款依旧压得他喘不过气

常春藤名校只有3%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学生占72%,与此同时,美国公立大学学生有1100多万人来自低收入家庭。相比之下,中国做得很好,政府为公立大学学生每年支付的平均学费及学杂费达1万元人民币左右。

那为什么美国大学如此难上?因为在美国,大学就不是教育的事,而是生意。

公私合营,企业化运营之下,美国大学的设施好到“令人发指”,连中国的清北一线大学都只能望洋兴叹。好设施和好服务的背后,当然是真金白银。

助学贷款业务应运而生,而且是一笔大钱。有别于中国大学生贷款的无息或低息,美国大学生贷款利息率达5%-6%。280万美国人还助学贷款,还到了60岁美国top30名校留学,而少数贷款最严重的学生,贷款债务高达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0万)。

教育、医疗和住房,压倒了美国普通家庭。

根据美国民间机构调查,美国大学生毕业后最希望的事情,不是一份好工作,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还清贷款。因此,美国还有专门针对学贷的有奖竞猜节目,节目大奖不是一笔不菲的资金或者一份大公司Offer,而只是还清贷款。

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都试过要缩减学贷。但美国政府不是公益机构,银行和私人资本才是美国大学生最大的贷款来源,政府没有办法调节,除非所有大学都成了“公益机构”或者大家不上大学。奥巴马结束任期之后,美国学贷反倒同比增长了3倍。

奥巴马在中国复旦大学演讲

真是“弄巧成拙”。

这就是美国教育制度:5%的人享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设施,成为美国最优秀的人才,拉动美国前行;而剩下的95%的人,要么努力拼搏,要么放任自由。

对于美国而言,教育既是强国之本,也是生意之道。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抨击了私立精英教育对人性的戕害

美国交互本科,放弃交互扛把子CMU,她只想做自由的设计冒险家

“我想做一个自由的设计师!”

“有什么可想的,去了再说吧!”

奕颖身上的冒险家冲劲儿,并不是单纯头脑一热,而是在认认真真咨询CMU、UW、UMich、TUD各个项目在读、即将毕业、已经毕业的学生后,决定跳出舒适圈的大胆探索。

把求职作为top ,以美国目前恶劣的求职环境还值得去吗?

留学成本压力大,应该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学校的地理位置究竟重不重要?

……

如果你也有offer选择困难症,那么奕颖的心路历程可以给到很高的参考价值:

伦奕颖

一只梨优秀学员

拿到offer:

卡内基梅隆 (ETC)

密歇根大学 of in (MSI)

华盛顿大学 ( )

代尔夫特大学MSc for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 工业设计

代尔夫特交换半年

01

放弃CMU,当然很多人不理解

但是密歇根是我的最优选

学习交互,大家肯定都会向往扛把子CMU,但我在拿到CMU ETC offer之后,又放弃了它,让很多人都觉得惊讶不理解。

我其实当时也纠结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最后我从自己申请的主线思路出发,才会更清楚地知道密歇根是最适合我的:

申请前的择校,持续不断的纠结

我是大二寒假之前开始考虑留学申请的,但是当时其实也算刚接触设计,对自己的方向、未来发展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所以从大二到大三我的选校list一直在变,因为随着学设计的深入,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原来心仪的学校也没那么适合自己。

一开始选校的时候我的top 是就业,所以强在思辨、艺术性的英国就pass了,目标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陆。

选校策略上,我考虑了2个方面:

第一,我想要留在国外就业,所以没有考虑藤校。

因为藤校人机交互项目本身是title大于项目,QS排名更高更适合回国就业,但是因为我本科是交大,所以title这方面不需要下更大功夫去加持;

第二,我想走求职导向的UX 方向。

美国人机交互最好的院校是CMU、UW和佐治亚理工,所以我在这3个学校各自申请了一个比较正统的人机交互项目,作为优选的冲刺选项;

除此之外,又选择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擦边⎦人机交互的项目作为保底

,比如密歇根大学的MSI( of of );代尔夫特因为我去交换过,比较熟悉QS100名校留学,所以它的交互设计也是作为保底项目。

在做选择的最后,我都还在纠结

最终,我拿到了CMU ETC,UW MSTI,UMich MSI,TUD 4个offer,做出最终抉择之前我还是一直在犹豫,甚至CMU和UMich的 offer ddl都过了,我再发邮件过去询问,只有密歇根把通道重新打开了,让我有机会重新选择,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时间点。

一直在反复横跳的奕颖

因为无法选择,所以我也咨询了很多学长学姐,包括在读的、即将毕业的、已经毕业的各个项目的学生。

聊完后才发现美国目前的就业市场非常糟糕,竞争特别激烈,而我作为一个没有美国学习经历,没有工作经验的陆本学生,是处于整个求职食物链最底端的,所以如果还把找工作作为top 的话,会非常困难。

所以选择的时候,我转变了思路——

我需要能真的能学习到UX 相关干货,提升自己设计能力的项目。

● UW MSTI

这个项目是在我咨询了之后,才发现它实际上非常⎡擦边⎦人机交互,甚至有点毫不相干的,它就像是我花钱买了个工签,因为它在西雅图,地理位置很好,找工作/实习特别方便,但是以我想学UX 的目标来看,课程上能学到的东西不是特别多,这是在我申请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不是很适合我;

● CMU ETC

CMU的交互地位不用说了,也是我之前很想去的学校,但它是个强项目制的,所以干货知识的课程比较少(不过这方面比UW好很多),并且地理位置又不是很好,找工作比较困难。

选校地理位置重不重要?

这一点很神奇的是我从不同学校的学生那里得到了不同的回答。

首先是在西雅图的UW学长学姐会觉得不是很重要,他们很多人也会去其他洲就职,因为虽然UW周围都是大厂,但是竞争也相对提升很多,所以还是有很大可能找不到工作;

CMU的学长学姐也觉得不是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匹兹堡的地理虽然没有太大优势,但也有一些资源,所以就算进不了大厂,也还可以在内部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凭借学校的光环和实力,CMU也是很多大厂的 ;

CMU导师天团

当我以为可能在美国真的不是很重要的时候,我去问了密歇根的同学,他们给我的反馈却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太偏了,密歇根洲本身资源不是特别多,很难内部消化。

对于代尔夫特而言,又是另一种情况:

第一,虽然学校位置比较偏,但是荷兰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去海牙坐火车只要五分钟,去阿姆斯特丹只要15分钟,还是非常方便的;

第二,代尔夫特在荷兰声望很高,就业优势很明显;

第三,作为荷兰的学生,除了荷兰本地的资源,还有很多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源,很多荷兰的学生毕业了之后也会去德国、比利时等等,其实机会还是相对比较多的。

所以,对于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规划谨慎选择。

最后,综合下来,我选择了密歇根大学的MSI。

第一,职业上限

虽然我非常喜欢荷兰的设计课程,但是我也在不断积累的各种各样经历中发现美国交互本科,如果我的未来是想进入tech行业,还是美国发展得更好,欧洲的职业上限、行业发展没有我期待的那么高。

第二,出于我的冒险精神

之前不选择美国,除了成本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担心花了这么多钱之后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真的有所提升,但确实我是一个更加冒险的人,代尔夫特已经体验过,在我的舒适圈内,现在去到我完全不熟悉的美国,更像是我做出的决定,没什么好想的,一切去了再说!

第三,密歇根的学制更加灵活

密歇根暑期实习可以算学分,但这个学分不额外加钱,可CMU的暑期实习是算学分的;并且2个项目都有日常实习,但是在CMU如果你不上课去实习,学费还要照付,密歇根可以不付。

所以我觉得选择密歇根的话,我只要能够找到暑假实习/日常实习,或者是一年半读完,我就有机会压缩需要付出的金钱成本。

最后,关于选择美国还是代尔夫特,我还有1点参考意见分享给大家:申请实习的时间线。

我申请到的美国项目都是2年制项目,因为签证问题,如果想要找实习,就只能在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一入学就要疯狂投简历、面试,所以如果去美国,我大概率会出于工作、金钱成本的压力,把自己局限于自己更擅长、熟知的领域,探索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但是代尔夫特的时间线和国内差不多,不需要提前一年就开始投简历、改项目,竞争也没有美国那么大,我会有更多的试错空间,探索除了UX 外的其他方向,这也是我之前一直犹豫不定的很大原因。

尝试画漫画的奕颖

02

拿下高含金量offer的

作品集核心武器

我的作品集做得很⎡杂⎦。

包括一个服务设计项目、一个运用了 技术的数据可视化项目,一个展示了user 的游戏化app项目,一个纯产品设计不带的实体项目。

其实分析我拿到的这几个offer,都是偏向于跨专业,不是那么纯正的人机交互项目,所以⎡杂⎦成为了我拿下offer的重要优势之一。

但是如果想走纯正的HCI项目,还是建议整体内容做得更加倾向于界面设计。

像我的作品集虽然都有针对不同项目调整过,但是要申请HCI的话,就能看出我的app没有做得特别精致,或者是处理特别复杂的task,所以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说,我的作品集就没有那么完美。

但说实话,我感觉我申请的项目,也没有很看重作品集,相反他们很重视文书,需要足够的。

我当时写了一个初版之后,也根据每个项目做了调整。

比如CMU ETC,我说我想做 game的UX ,UW MSTI偏整合创新产品,我的文书就偏向于 /,像这样我给自己立了很多不同的人设,确实也帮助我命中了各种不同的名校offer,但是最后我发现大多数也并不是我真的想去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你微调文书之前,需要真的想清楚你最想走的方向,然后真心实意地阐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千万不要为了靠近某一个项目而去模糊自己的初心。

做作品集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对我来说,完善作品集是最大的困难!因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完善作品是一个无底洞,我花了好久好久好久好久的时间才完成。

一方面美国交互本科,放弃交互扛把子CMU,她只想做自由的设计冒险家,PDF形式的作品集,因为需要在固定页数里面把故事将清楚,所以我纠结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但另一方面,网站形式的作品集,它的页面可以无限扩充,所以我在上面耗了很久很久,不过最后我搭了个作品集网站,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遇到技术问题会不会很难?

这主要看你最终想要这个项目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走设计,你只要能懂、能够借助那些技术,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就行。

虽然大家的作品集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AR/VR,AIGC这些东西,但其实学校想看到的是你对新东西的学习欲望,或者你对这样一个趋势的了解,因为最终在职场上,这些专业的内容都是交给专业岗位的人去做的。

03

去代尔夫特交换的半年

我是在大三去代尔夫特交换了半年,最大的感受是课程干货很多,对我的设计思维影响很大。

代尔夫特导师非常尊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他们会觉得this is your ,所以就算这个项目在他们眼里不是很落地、不是很商业化,或者存在其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愿意去包容学生的这些问题,发现学生在这个项目里的闪光点,再辅助学生去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

不仅尊重产出,而且很会因材施教,不会限制学生在设计上的想法,同时又可以真的给到非常有价值的策略和建议。

for

TUD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的课程,我觉得这类课程很好的一点,就是会把这些技术的知识,按照设计的难度、设计的可用性来进行教学,而不是非要学生掌握到所需的深入程度。

for 就是这样,会教很多 的知识,再让学生应用 做一些项目。

当时这门课是和代尔夫特市政厅合作,我们小组做了一个数据可视化的。

项目背景:荷兰有一个装了摄像机的车定期去街上巡逻,查看街上有没有乱停车、乱扔垃圾等现象,类似于市政府的眼睛,方便进行城市管理。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应用机器图像识别的技术和scan card,来帮助市政府进行bike 。

奕颖在代尔夫特

因为我本身对数据可视化非常感兴趣,在这个项目里除了我所熟悉设计,还能探索不那么擅长的技术,比如我们当时去街上收集了很多自行车图片,来训练我们机器学习的模型,测试它的准确性,验证哪些模型更好用,并给出自己的使用建议,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新奇。

我们最终的产出是一个网站,根据scan card采集到的数据,做了一个map的,以及其他一些,市政府可以依据这个软件,合理规划自行车停放的区域,调度自行车等等。

奕颖在代尔夫特

荷兰的设计师生存环境

我觉得设计就是需要在一个慢节奏的生活中,才会被更加重视的东西,所以慢节奏的荷兰会更愿意在用户体验上花时间。

我也有咨询过一个代尔夫特毕业、在荷兰工作的韩国姐姐,她之前在韩国有工作经历,对比下来,她会感觉荷兰以及欧洲这边的设计师、个人产出都会更加被,工作氛围也比较轻松。

比如大部分岗位早上十点上班,下午三四点就下班,下班之后你就可以干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来打扰;并且虽然荷兰是五天工作制,但是有2-3天你都可以work from home,氛围会挺轻松的,但是出于职业上限的考虑,我还是pass了。

by 奕颖

04

实习和申请学校的思路不太一样

申请作品集需要放各种各样的调研进去,但是申请实习的话,他们更加在乎你的逻辑是不是通畅完整,尤其你展示的项目最好是落地的,虽然学校里可能很难做出落地的项目,但是结合编程去做出一个也是可行的。

实习也没有那么在乎你的创新程度,他们更需要真的能为他们所用的实际能力,比如,编程等等。

美国经济本科,留美经济学博士:美国的大学教育异常残酷,我们也远不如美国学生勤奋

凡有成就者,都是苦出来的

哪国都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01

作业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之前,我和许多国人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美国经济本科,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差,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学生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根本不能比的。

比如,我在国内念本科时,不会的作业可以不做的,大家只要努力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第一周,看完书已经晚上十点多,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不做完也没事。后来一想这是开学第一次作业,还是坚持把题做完了,这一写,就到了半夜两点半多。

我当时还很得意,觉得是自己给自己加压。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真的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在中国,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自己去问老师。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02

成绩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比如我修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0C,70以下不及格。

硕士研究生毕业成绩要求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就留校察看,再不行就被开除。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我选修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作业熬到五点钟,总算交上去了,得了16 分(满分20分),看上去挺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美国经济本科,留美经济学博士:美国的大学教育异常残酷,我们也远不如美国学生勤奋,只是刚刚及格而已。

03

考试

说完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在国内,大学本科以后,好像就很少期中考试(特别是文科)。期中成绩大多是老师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只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所以,来美国之前,我一直有“文科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三门课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两次,有的课是三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

这考试频率,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没有轻重,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哪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04

教学制度

来美国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三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三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一旦了解了上面所说美国大学教学制度后,就会发现每周都要写作业。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可你为了作业,要把所有书都看了,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三四十页书,这三四十页的书是大书,比国内16开纸还大,英文小字密密麻麻,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五六个小时。而每周,我要读三本这样的书,然后做三门作业!

粗略地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三门课很惊讶,说他学两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

05

学习态度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

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的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美国的大学生活其实是这样的:

每个校园里,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嬉皮打闹,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地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即便是等公车,也在看书。咖啡店里,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地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成了“不思进取”的少年。

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整个就是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学霸”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学生,却在现实生活里只会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

06

所谓博士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

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博士研究生,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C,被劝退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博士研究生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后者横加指责,这过于武断了。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07

基础扎实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的同学说:“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对人要求太高了,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现在,我有一种不管排名谁高,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我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袋去考它,竞争十分激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

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了几个名词。大学毕业时,我还抱怨大学没学什么东西,父亲还安慰我,大学学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有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毕业后的工作,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08

教育成果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到底用不用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因此专门问了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

我问,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

这位美国同学说,日常生活里,他也会用模型来处理。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09

理论VS实践

我们中国人说的“理论和实际结合”,意思往往说的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

而在美国人看来,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比如,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可是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韩公司造的,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是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润,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觉非常正常,太正常不过了。

10

监督和激励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也算是一省最好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说。我觉得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

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美国藤校留学,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美国本科录取率,HCG留学资讯 – 美国本科申请录取趋势分析,变化巨大! – 哔哩哔哩

在2024年秋季入学的美本常春藤大学申请中,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最低。哈佛大学的申请人数出现了显著下降。这一数据表明,申请哈佛大学的人数正在减少。过去十年中,大多数常春藤大学的录取率下降了30%至50%。近年来,美国本科招生政策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美国前50大学本科,请问最受富人青睐的十所美国大学 有何特点?(英国名牌大学排名前十)

(英国名牌大学排名前十)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那么美国富人都青睐哪些大学呢?英国大学排名,是指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英国的大学排名。QS2020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是英国QS公司发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旨在对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的表现进行独立分析。

本科生美国本科留学,自考本科毕业后能否前往美国留学?

对于这些自考毕业生而言,他们能否顺利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呢?自考本科生是否可以申请去美国留学?事实上,自考本科毕业生在理论上是可以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的。因此,如果你是自考本科毕业生,并且满足美国大学的入学要求,仍然有机会被录取。自考本科生申请美国留学的条件

申请本科留学美国,藤校进入9万美元时代!扩招、涨价、割中产娃韭菜…

藤校进入9万美元学费时代!虽不至于“捉襟见肘”,但连年上涨的学费、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政策,都是大学们的自救手段。本科:2025/26学年国际本科生的学费在40,700-55,800英镑,最高涨幅14.2%

美国医学本科申请,干货!想要成为一名美国医学院学生,你必须要了解的事情!

在本科学位完成后,学生可以选择申请医学院。医学学位通常需要四年时间,包括两年的基础科学课程和两年的临床培训。我们接下来看看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具体课程要求都有哪些吧!哈佛大学医学院申请的课程要求:因此,在高中时积极参与STEM课程对于在医学学位的申请中拥有竞争力至关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