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医学院主要有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医疗与社会科学院。医学院是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学院,课程安排主要是以培养和医学相关专门人才和研究人员为目的。医学院大致可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部分以培养医生、药师、护士、医检师、康复师等直接与维护人类生命安全有关职业的人才。基础医学部分主要以培养医学方向的研究人才为主。
补充材料:
香港主要医学院的简介:
1、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为一所坐落于中国香港的医科学院,是中国香港最早成立的医学院,前身是创立于1887年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学院提供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及其他生物医学科学的教育与研究项目,除中医课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外,所有课程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作为其教学及研究基地的是位于附近的玛丽医院。
2、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成立于1998年,为香港三所提供中医课程的大专院校之一。中医学院多年来致力于栽培既能谙熟中医理论,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师QS200名校留学,为香港培育一批有学养、有医德、有使命感的中医人才香港浸会大学医学,香港有什么医学院,以承担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之重任。
3、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于1981年招收首批医科学士学生,以提供优质医学教育、提升临服务和促进健康科学而贡献社会。学院有20多个学系,开设四项学士学位和多项研究院课程香港浸会大学医学,学生可以接受全面的医学科学训练。
4、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位于香港的香港浸会大学下属二级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是香港最早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一向积极推动中医药在教学、研究、医疗服务及科技开发等范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本港最具综合实力的中医药教研机构。
5、香港理工大学医疗与社会科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及社会科学院是中国香港的学院。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在医疗护理及应用社会科学的领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课程,计有深造课程、本科专业和非本科课程。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职业治疗学、眼科视光学、物理治疗学、医疗化验科学和放射学。学院包括五个学系,分别为应用社会科学系、护理学院、眼科视光学院、康复治疗科学系、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
香港浸会大学医学,香港浸会大学新医学院成立在即,国际顶尖专家助力医学教育
在香港的高等教育领域,再次掀起波澜。香港浸会大学宣布了一项激动人心的计划——将成立一所新医学院,并获得国际顶尖医学教育专家 M. 教授的倾力支持。这一消息无疑为香港的医学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未来培养更多医疗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浸会大学,不仅因其在学术上的优异表现而闻名,更因其致力于推动社会医疗发展而备受瞩目。新医学院的成立将加强该校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实力,而浸会医院作为其主要的教学医院之一,将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
建设新医学院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医疗服务需求的骤增,香港的医疗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本地大学成立第三所医学院的计划,目标是为香港医疗行业培养更多本地人才。浸会大学此次申办新医学院的举措,正是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展示了其社会责任感。
浸会大学与浸会医院的强强联合
浸会大学与浸会医院的合作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联合,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创新医学教育的探索。浸会医院自1963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香港顶尖医疗机构之一,现拥有680多张病床和超过2100名医护人员。浸会大学教授卫炳江表示,这种合作对于新医学院的成功至关重要。医学生将有机会在公私营医疗机构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浸会大学不仅与浸会医院展开合作,还进一步加强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其南沙院区及其他伙伴的联系,使新医学院在未来能接触到近10000张病床,这为医学教育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顶尖专家 M. 的参与
新医学院的成立获得了全球知名的医学教育家 M. 教授的支持。他于1975年开发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该考试模式现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机构普遍采用的重要评估工具。教授将作为浸会大学在医学课程发展方面的首席顾问,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香港医务委员会的标准,并重点考虑教育的创新性。
教授的到来,为浸会大学的新医学院提供了前沿的医学教育思路与评估工具,将有效提升医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香港拥有两所医学院,分别隶属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作为香港八所重点公立大学之一,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及卓越的临床合作,成功申请的新医学院,将使其在香港医学教育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浸会大学也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展开竞争,未来谁能成为第三所医学院还需要依靠自身的实力与筹备工作。
为该新医学院的筹建,浸会大学成立了由多位知名专家组成的筹备委员会,确保在医学教育与研究上都能保持高水准。此外,还有诺贝尔奖得主 爵士等顶尖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为浸会大学提供专业指导。
未来的展望
浸会大学新医学院的成立英国G5院校留学,是香港高等教育和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布局,将为香港的未来医疗系统注入新生力量。随着新医学院的推进与建设,香港的医疗人才培养机制将更为完善,社会医疗服务质量也将随之提升。
从高速发展的医疗科技,到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未来的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浸会大学的新医学院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时代需求而应运而生香港浸会大学医学香港浸会大学医学,香港浸会大学新医学院成立在即,国际顶尖专家助力医学教育,未来必将成为香港乃至亚洲区医学教育的一大亮点。
随着新医学院的建设脚步稳步推进,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的医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为提升香港的医疗水平贡献智慧与努力。
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林宇璇:我在UIC读本硕博
人生温暖的港湾
今年我从UIC博士毕业。在UIC的这九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历练、最温暖的经历、最美好的时光。
读大学之前,我从未想过会读博。2013年我进入UIC的时候,也并非读统计学专业。那时遵循内心的兴趣努力争取转专业,得到了学院院长,还有统计学方开泰教授、叶华军老师等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我幸运的开始。
统计学专业融洽的师生关系令林宇璇印象深刻
在统计学专业,师生像亲人朋友一般,老师们总是打心底里为学生考虑,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著作等身的方开泰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茅塞顿开。他带领我进入试验设计领域的大门,从学术研究技能,到人生处世哲学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林宇璇:我在UIC读本硕博,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
叶华军老师让我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前景,还细心地帮助我“破冰”,使我能尽快融入新集体;邓宇辉老师的课带给我许多启发,他课后对同学非常热情,令人感觉十分温暖。
对本科的我而言,有这些老师在身边,就好比“追星”的人被“星星”注意到了,并且帮助我起飞了,那种兴奋、感恩的心情难以言喻。
初入研究之门的挑战
大三时,方开泰教授询问我是否愿意作为学生助手参与均匀设计构造的研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那时起我开始接触试验设计领域,其后FYP(毕业论文)和硕博期间的研究都是在方教授的指导下做试验设计的相关课题。
UIC统计学专业在本科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学们会学习统计编程方面的、R语言、,接触学术写作排版系统LaTeX,做小组研究课题……这些训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本科毕业后,我在UIC当了一年助教,其后加入UIC和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硕博联合培养项目, 成为MPhil中的一员,主导师是方开泰教授,副导师是HKBU副教授彭衡。
林宇璇(右三)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与学院老师(从左至右)
Ahmed 博士、潘建新院长、方开泰教授和叶华军博士合影
初入研究之门,最大的挑战就是找新课题,想出新的点子,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如何调研该课题领域的最新成果、如何创新自主研究、怎样找期刊投稿以及回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怎样写论文更能够得到期刊的青睐……诸多学术技巧,我得到了方开泰教授的悉心指导。
每周我都会和导师会面,报告新的结果,一起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做。在方教授的建议下,我养成了写研究日志( log)的习惯,并将一些背景综述和结果用规范的语言写成LaTeX版本,每次引用文献时也用标准的APA格式,这样既方便讨论,又能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快速找到相关文字内容、表格或参考文献列表,汇总到文章中。
硕士第一年,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顺利转为博士研究生。这篇论文不仅写作很顺利,而且一投即中美国藤校留学,还被的编辑夸赞行文易于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入学术之门的学生来说,若没有兴趣支撑,很难有持续的动力去寻找课题、阅读浩如烟海的文献。读书的时候,我很幸运,遇到很好的导师香港浸会大学与uic哪个好,遇到我恰好能做的课题,硕博期间发表了5篇SCI论文。而博士毕业后,我陷入了迷茫:是进大厂工作,还是继续做科研?
方教授常说,当你了解一个学术上的难题后,可能近期甚至近几年内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但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冒出一个好点子。他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因为有些学术报告看似毫不相干,但也许能产生跨学科的应用,正好能解决某些问题。他和我们分享自己做研究的经历,其中就有不少灵感突现的故事。
我在最近几个月的求职探索中,也突然有了新的灵感。我在和一位读计算机博士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AI领域新算法扩散模型( model),我就在寻思能否用在均匀设计构造上。后又在博士后的面试中了解到深度学习前沿探索中的一些问题,突然冒出想法:或许可以用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
探索深度学习中试验设计的应用,这两者的结合目前在学术界少有成功先例,或许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新的想法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再次点燃我的科研动力。
近日我成功应聘浙江省之江实验室博士后,未来的方向也已明晰,新的旅程即将开启,母校UIC将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林宇璇
视频 | 李海珊 王嘉祺
图片 | 李海珊 王嘉祺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