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 | 虎鲸
内地精英,香港揾工
曾经,“香港梦”的注脚是,只要有手有脚,就不会饿死。但现在,对拥有骄人学历和职业背景的内地高才来说,揾工(粤语中找工作的意思)香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香港工作前,广州人菲菲突击报班,学了两个月粤语。从小接触的都是普通话教育,后来又去英国读了本科、硕士,她不会说粤语。对于只有一江之隔的香港,她也感到陌生,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环境,都停留在加班到深夜、周末只有单休的TVB职场剧情节。
她申请上了香港高才通人才计划,在港工作7年就可以获得永居。对于28岁的菲菲来说,得到香港身份,意味能享受到教育、税务、医疗等一系列优势,170多个国家免签的通行自由,“人生总是选择越多越好”。
菲菲在、上投了100多份简历,只接到不超过10家公司的面试邀请。一路过关斩将,从HR、到大老板,至少三轮面试,有的环节还需要做汇报和介绍产品。“他们看重的其实还是学历、专业和留学背景,普通话也不是减分项。”在生物医疗行业,因为菲菲有从做到市场的经验,最后找到了一家生物医疗外企的销售职位。
▲ 香港街道。图 / 视觉中国
在北京工作快十年的张晨,拖着两个箱子来到香港,花两天时间找房,一周内收拾好屋子,就入职打工了。张晨在大厂、广告公司都待过,2024年年初,她集中投递四十多家岗位后找到了工作。因为确实不了解香港的市场,也没有非常拿得出手的“”的经验,没有优势申请“全球或者大中华区的业务”,她会去搜索关键词,专门找针对内地业务的字眼。
其实,从北京离职后,她还去悉尼和大理度假,“gap”了近一年,发现“原来在北京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个世界很窄的一面”。她曾有有想移民的打算,但如果在澳洲工作,无论是文化还是身份上,都会有一些困难。更何况,她不愿意放弃过往的经历去做蓝领。那时,香港高才的申请已经通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香港就成了那个托底的选择。
香港正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从2019年起,香港人口连续3年下跌,本地居民净移出已经达到18.5万。另据香港总商会在2023年4月的问卷调查显示,74%受访企业反映人才短缺,当中逾八成表示情况已持续一年以上。
流失的劳动人口中一半为中高端人才,这也是香港这几年拼命揽才的原因之一。2022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这是目前获取香港身份最快的方式之一,一般4-8周就能获批,且获批率极高。类似的还有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都会对申请人的学历、语言能力、职业技能、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高才的申请以高学历及高薪酬为主,要么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要么获得全球百强大学的学士学位,国内的高校目前已从9所放宽到了13所。截至今年5月底,港府已收到近8.5万份高才申请,获批数超过6.8万份。获批者中近九成都来自内地。
中年失业的第五个月,李雅芳看到复旦校友群里关于高才的讨论,决定申请高才,多一个出路。失业这几个月,超过35岁的她已被互联网大厂抛弃,中小企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申请香港高才对于她来说,和学英语以及做其他准备一样,不过是想让手上多一张牌。
申请流程非常简洁,在提交了学历、身份证明,并上传最近两份互联网公司的离职证明,近三年纳税证明后,李雅芳很快获批。但她并没有真正开始在香港求职,一方面孩子已经在北京上幼儿园,另一方面香港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个“松弛”的地方。那里空间狭窄、全球人才高度竞争、成本高企,10年前她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酒店门口问门童附近有没有星巴克,被高傲回复:I don't speak 。拖家带口从北漂转为港漂,也是艰难的决定。
李雅芳的不少同学都获批了香港高才,但真正过去求职的很少。至于下一步该怎么续签,大家的态度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她也在关注去香港求职的朋友的动向。有位内地名校、海归背景和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朋友经历数次考试、面试后,依然在等offer。非金融、IT背景的她更没有信心去香港找到一份高薪工作。
这也是现实的另一面。香港的金融和外贸发达,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白领工作岗位并不多元。“金融、计算机、律师、医生那些才能有钱赚。”一家香港公关公司工作的HR告诉每日人物,他们招聘公关助理,应届生的薪资是港币1万3,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是2万港币。“在香港,餐馆洗碗工一个月都一万五,厉害的护士一个月10万。”
社交媒体上,有人抱怨,近期投了93份VC(风险投资)还没有回应,“去年投还能接到3到5个面试邀请”。评论区,有人说投了200份简历,连优衣库、MUJI的销售助理、马会的养马师都投了,面试了六七个,终于有offer了。
准入门槛较低的保险业,成为很多高才的选择。三十多岁的吴达,曾经在头部投行和大厂投资部工作。身边人得知他要去香港卖保险时,都说他疯了。他经历过互联网大厂的清洗,一直记得,隔壁园区在一夜之间从人声鼎沸变成了“鬼城”。紧接着,他又见证了金融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保险是香港金融业里唯一逆势增长的。”他将保险视为顺势而为的选择。
吴达的主要客户在北京,因此他依然住在北京,需要签单时才去香港。乘坐晚上八点从北京西站发车的G79次列车,第二天早上就可以从香港西九龙站走出来。
▲ 北京直达香港的高铁。图 / 视觉中国
还有很多高才计划的申请者,出于各种原因,过着往返不同城市的双城生活。
26岁的,2020年从985高校理工专业毕业后,拿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大厂offer。工作2个月,他就因为无法忍受所在部门加班、内卷、勾心斗角的氛围,选择离职。后来,他转战商学院,做起了大客户销售。2022年12月底,高才计划推出时,他本来已经打算回北方老家。高才通获批后,他加入了一个“都是一群能量很高的人”的保险团队。
考虑到香港租房成本太高,选择住在深圳。每逢周一开例会的日子,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穿着长袖、长裤,套上西装外套,出现在香港海港城。
菲菲住在深圳,是因为她养了两只猫。香港的宠物防疫政策严格,内地宠物至少需要隔离120天才能入境。十点上班,菲菲每天八点半在福田口岸过关,她特意把斜肩包换成了双肩包,这样装上电脑和水,可以更加省力。她还特意带了一个零钱包,里面必备500港币现金,因为在香港打车现金支付还是主流。
▲ 深圳福田口岸。图 / 视觉中国
没人想当“工贼”
优才、高才去香港工作,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的说法是——那些便宜又听话的内地“工贼”,将不好的工作风气带入了香港职场。在媒体报道中,有香港HR吐槽道:(他们)是不是有问题,是家庭不幸福、能力有问题、精神有问题还是诚信有问题,为什么不把自己当人看?
几位高才都不喜欢“工贼”这个标签。没有人喜欢卷,甚至申请“高才”,就是为了逃离“卷”的环境,寻求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跳板。
进入新的环境,每个人都从习惯性的紧绷和察言观色,逐渐放松下来。
一个周一的早晨,菲菲因为手机出了故障,赶不上公司十点的会议,只能先线上参与,开完会她表示会抓紧赶到公司。还是老板主动提出,外面还在下雨,既然已经开了会,中午也准时到了,上午就不用算请假了。还有一次,需要九点就去公司,老板考虑到她的通勤,特意询问那个时间是否合适。
这些变化冲击着菲菲的“班味儿”。菲菲在深圳做过2年基因研发,又去广州做了近1年的市场和产品,曾饱受加班文化的困扰。
她一直记得,有次开车回家过周末,她一边握住方向盘,一边参加视频会议。刚刚生完孩子的领导,在给大家安排工作。她气愤又无奈:“领导不那样,会担心自己被炒。所有人都在被折磨,这种感觉让我很难受。”
来香港公司做销售,菲菲主要面向的是大学实验室、政府和私企。刚开始,她不熟悉业务,也搞不清楚供应链,“各方面都有点迷糊,经常找错人”。作为当时部门唯一的内地人,都是同事们告诉她具体流程应该怎么走。销售有业务要求赴香港本科赴香港本科,第一批内地高才卷去香港,有人依然不敢放弃内地社保,但公司并没有给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稳定也是老板的考核指标,大家会有一种一起成长的心态”。
香港的职场讲究专业和效率,工作忙碌,但非常注重员工权益的保护。香港政府设立了一个“在香港就业”的官方网站,除了细致展示求职资讯外,还涵盖有劳工法例、雇员保障、职业安全等信息。
女性友好是吸引菲菲的另一大因素。以前作为销售,难免参加一些应酬,在由男性主导的场合中,曾有代理商跟她说:“如果你觉得冷的话,可以过来坐到医生的大腿上。”香港公司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和客户之间也都是公事公办,“私人的酒桌,以及附带的职场性骚扰终于不再有了”。
▲ 今年团建,菲菲和公司同事一起去西贡。图 / 受访者提供
吴达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一直紧跟行业风口,也亲历了从拥有一切到回到原点的过程。互联网大厂疯狂裁员,吴达带的团队,被HR“摁着”,“把大家都给裁掉”。紧接着,金融行业也开始裁员和降薪。到现在,他每次在国贸和投行的朋友们吃饭,都觉得极其低气压,“我跟他们开玩笑,吃一顿饭回来要三个小时自我疗伤,太丧了”。
对比之下,在香港的生活状态能让他暂时逃离焦虑。在北京,吴达一家周末十点出发去香山,可能十一点半还在山底下找停车位。而香港面积的四分之三都是郊野公园,如果住在中环附近,很快就能从码头乘船到离岛上去爬山。
有人在享受香港职场氛围的同时,被香港HR吐槽的“卷”也确实存在。
高才申请属于宽进严出,后续能否续签,甚至熬够7年获得永居,关键还是要看申请人能否在港创造足够多的收入、有没有纳税。一些高才、优才为了续签,要么挂靠中介,要么给自己买保险获得提成。但这些方式都有可能被视为不合格。更严重的,还可能被驱逐。
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和续签机会,一些高才、优才主动“自降身价”。
在香港某传媒公司做运营的木子确实发现,他们收到一些来自内地的简历,主动标明了“24小时on call(随叫随到)”。她的老板会专门请一些内地人来做兼职,前段时间,公司刚刚招进来一名优才,还在试用期,一天20块一个小时,这已经低于本地人的薪资,但那名优才却很开心。
Doris在一家中港两地招聘公司做了20多年人力,因此比较清楚香港劳动力市场,以及雇主的想法。她说,少部分公司才会招很“卷”的人,毕竟,“只有医护,警察之类才会24小时on call,普通文职工作,或者劳务都不需要。”
他们公司招聘的高才优才,也是以保险,家办(家族办公室,金融投资领域),医疗行业最多。如Doris所说,雇主们也想发展内地市场,大家对于内地才人的需求,最看重的还是经验、态度,以及稳定性。
为了获得工作入场券,很多人选择去做保险经纪。
入职最开始的两个月,每天都举着牌子,在室外站四五个小时,向路人推销保险产品。这就是行话里的cold call(上门推销)。初入职的员工都要放下架子,“克服很大的心理难关”。一个大雨天,第一位客户找上门来,他们从下午4点聊到了晚上9点,成功签下第一单,分到了十几万提成。
行业里不乏年薪百万的故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7年后拿到永居,10年内要在香港买房。
▲ 香港尖沙咀步行街。图 / 视觉中国
留下的、离开的
做一场“香港梦”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乘着政策之风,即便拿到通行证,站在去往新生活的路口,很多人依然对前方的道路感到茫然。
很多赴港人才,看重港籍生的升学优势,是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来。他们舍弃了原先体面稳定的生活,需要重新寻找工作,支付高昂的生活费与房租。一个小两居,一个月至少也要2-5万港币,再综合各种教育成本,一年可能需要50万打底。
不只是花钱那么简单,很多去香港的陪读妈妈被逼成了“教育专家”。42岁的小娟,为了给上初中的孩子选择学校,忙碌两个月,最终以“插班”失败告终。她的目标是让孩子进入排名靠前的band 1学校,香港有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家长要分门别类地准备申请材料、参加面试,孩子也参加了十几场考试。
这个过程中,小娟深刻体会到香港本地精英对教育的投入,与内地中产相比不遑多让。“不卷学区房,但更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的择校规划能力还有跑腿送简历的体力。”灰心之下,他们只能在暑假后再重新申请学校。
除了教育上的竞争,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香港本地人也感受到房租涨价、薪资下降的压力。
木子是香港本地人,她的家人排队20多年,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月租大概5000港币,这已经属于福利房的最低价格了。还在读硕士期间,她就开始做各种兼职挣钱,“香港文化就是大学自己工作赚学费,爸妈一般不管你,工作后还要给家用”。
去年她毕业后,发现香港的工作环境也不如以前了,工资更低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找一份普通工作,薪资已经从原来的1万5港币,降到了现在的1万2左右,这个月薪,以前在香港几乎不会有人做,“因为是最基本的生活成本”。
以前的港片里,充满草根逆袭的神话,“但事实上,很多人就算奋斗10辈子,也住不到太平山上”。
▲ 香港太平山住宅区。图 / 视觉中国
而宣传中似乎人均“年薪百万”的保险业,流动性也很高。“入行10个人,可能过一年之后,就留下1个。”木子有一位同学刚加入,连续两个月没有签到单,0收入,连正常吃饭的钱都没有。
也有因为各种现实因素,打算离开香港的人。
27岁的舒舒,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在加拿大做过交换生,又赴香港读硕士,最后留在香港,做与金融相关的审计。入职以来,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最难受的时候,她的身体熬垮了,住了一周的医院,心里却还在咀嚼着老板对她业务能力的批评。
事实上,香港职场本身就是东亚模式的底子,OT(Over Time,加班)文化盛行。虽不强制加班,但工作强度大时,也只能“自愿”加班。
加上她在香港的房租接近一万,但基本工资也只有一万多,基本存不到钱。漫长的读书投入后,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曾经期待的,舒舒打算放弃港漂生活了。
▲ 大家都来深圳玩,因为便宜,周六的晚上,舒舒过关回香港。图 / 受访者提供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在香港读过硕士的仁桑,在符合香港人才引进条件的当口,摇了摇头。他曾住在新界的大埔,“就是《赌神》里周润发摔成傻子的地方”。但生活并非艺术电影——仁桑爱好打排球,在旺角的花墟球场,他用英语加入了打球的队伍美国藤校留学,当球友向他询问联系方式,发现他是内地人时,叹了口气,“哎,一个北佬!”
语言、身份之外,内地人到港后,还会有生活上的不适应。仁桑租的是一间“百尺吉屋”,两米宽、五米长的屋子里,“卫生间比高铁厕所还小,墙上挂着个小热水器,我得猫着腰凑合洗澡”。房间没有宽带,读书的日子,他都是去学校和麦当劳蹭网。
仁桑感叹,香港曾经是华语文娱中心、世界电影中心、传媒中心,但现在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没办法找到一份薪资和劳动相匹配的工作, “即使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仁桑拍摄,在公屋聚集区踢球的人。图 / 受访者提供
无限游戏
高才计划推出一年半,随着第一批高才赴港工作和生活,新的融合正在发生。
让吴达松口气的是,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整体发生了变化。“我原先在香港说普通话的时候,那些服务员对我爱搭不理,但现在整个香港的服务行业至少认识到了内地人的购买力,更别提还有很多香港人开始去深圳租房和消费。”
菲菲的香港同事也经常会去深圳购物和吃饭,使用美团和大众点评也很熟练。因为知道她玩小红书,同事们也在好奇地打听她的的社交媒体账号。
她尝试与同事有更多对话,虽然英语水平不错,也突击了“粤语”,但在和同事吃饭聊天时,还是会接不上话,有种扮演“低配”版自己的感觉。
有一次,聊到新电影《年少日记》时,一个香港同事说,家长希望小孩能够做得更好,不是什么错事儿,菲菲有不同意见,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用粤语讲明白,她急得问,“你们能接受我用普通话和英语吗”,最后用三种语言的大乱炖,稀里糊涂说完了。
▲ 图 / 电影《年少日记》剧照
对于张晨来说,并不存在特别的需要融入的问题。“以前同事之间都是亲疏有别,现在感受到的是,无论你是谁,都会礼貌相待。”她很喜欢香港同事之间,哪怕工作没有任何交集,大家也会有很友善的态度。
刚去香港的时候,张晨买了只金渐层,想要复制以往在北京独居养猫的那种模式,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坦白说我面临着很大的变化,所谓个人‘周边’的重新建立。”但她很快发现,猫不一样,人的心境与需求也不一样了。很多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她很少有时间在家里陪伴那只活泼的小猫,就为它找到了领养人,一位同样需要陪伴的在读博士生。
对于张晨来说,生活是一个游乐园,她拿着单程票进场,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更多的项目。“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以前梦寐以求的事情,后面发现都不过如此。”现在的她不再追求过于抽象的目标,希望更加活在当下,“未来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在一个不那么忙碌的环境里,她想慢慢去了解香港,学好粤语,还想学习冲浪。
▲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图 / 视觉中国
吴达也把生活比喻成一场游戏,他喜欢的是无限游戏。以前在投行和大厂工作,经常会有新的项目来,在有限的游戏里,副本是在不断更新的。但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上班的副本已经变得很固定:“每天去公司把一个游戏打开,从0级打到80级,循环往复。”所以,去香港工作,是希望重新打开无限游戏。
本科香港出国留学,名校出国留学率过高?留学就是人才流失?数据告诉你真相
近日,一些自媒体提出“清北毕业出国率高达80%”的说法在网上激起波澜,关于“名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占比是否过高”的讨论引起热议。
针对国内顶尖学府“为国外培养人才”、“浪费教育资源”的流言更是层出不穷,事实真是如此吗?
C9高校平均留学率仅13.1%
首先可以打碎谣言的事实是,包括清华在内的几所顶尖学府毕业生留学率并不高。
目前,清华大学官方已经对“出国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的说法进行辟谣,以2022年来说,仅有14%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出国/出境深造,其中还包括前往中国香港深造。80%的数据只是来自其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概率,但有65.6%的清华本科生都选择在国内就读研究生。
实际上,中国顶尖高校的留学率都不高。
以中国C9联盟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9所高校)为例,这些顶尖高校的留学率这几年都处于下降趋势。C9高校的平均留学率从2018年的23.7%下降至2022年的13.1%。
支教、入伍,名校学子同样脚踏大地
“天之骄子”们去向如何?
大多数人还是留在国内就业或升学,从趋势来看,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显示出的就业去向几乎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领域。
2022年的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33.4%流向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4%流向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流向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直处于首位,教育、金融等行业也备受青睐。
同时,不少知名高校的学生还在 通过支教、支边等方式回馈社会。
1998年开始筹建、1999年正式派遣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就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公开招募的支教活动。
C9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近年来输送至中西部进行支教扶贫的学子人数不断攀升,2022年合计达到208人,五年间增长了110%。来自不同高校的志愿者通过支教团,将知识与希望源源不断地寄送至祖国偏远的中西部地区数以百计的贫困县。
不少院校渐渐创建了一套基于支教与研学融合的培养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自1998年响应中央号召开始,截至2022年,有418位志愿者的足迹踏遍西藏、青海、宁夏、甘肃、云南等地。从青藏高原到云贵山区本科香港出国留学,名校出国留学率过高?留学就是人才流失?数据告诉你真相,从险峻崎岖的山峰到黄沙满天的丘陵,累计服务时长超过90万小时,覆盖学生超过2.7万人。
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输送的支教人数在高校中也一直居于前列,多次获得“中国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全国百优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携笔从戎也越来越多成为名牌大学学生的一种选择。
2022年,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C9高校已累计向部队输送了近百名学子。
不少高校学子在部队中还立下了战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优秀的“书生”与骁勇的“百夫长”并不冲突。
2005年至2022年春季,清华大学共有268名学子应征入伍,其中就有37人在部队立功。自2002年起英国G5院校留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已经累计输送596名和455名学生入伍。其中交通大学共有25人荣立个人三等功,复旦大学参军入伍的学子共获得2次个人二等功,32人34次个人三等功,嘉奖、优秀士兵等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高校方面也不断优化着入伍生军旅生涯前后的环境,各种学业、生活上的优待项目让更多学子积极投身于国防事业中去。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最后还是要说说留学这件事。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教育部汇报清华大学工作时,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1984年,中国正式放开自费留学,不再对留学者的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作出限制,留学人数开始逐年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 WTO,自费留学人数达到 7.6 万人,同比增长 135.31%,占留学总人数的比例突破 90%。近20年来,出国留学人数从不到4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70.35万人,虽然疫情期间有所回落本科香港出国留学,但2022年又逐步恢复至66.21万人。
中国官方对留学生的去向态度,长期以来都是很自信的支持和包容,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基本的留学工作方针。而从结果来看,“国家”、“社会”和“留学生”三者之间一直维系着一条正向循环的作用链。
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注意到了国内的丰富机遇。近年来,回国留学人数不断上涨,2021年首次突破百万人。中国留学生归国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600万人。
可以说,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了参与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也不断推出专项政策。
上海在2020和2021短短两年间先后推出三项政策,给予了留学人员来沪居住、创业等优渥的条件。其中,202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实施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可以获得不低于5万的创业扶持;留创贷最高可达300万元担保。
广州、深圳、重庆、珠海、厦门、苏州等地也于2016至2021年间出台了各类专项政策,给予了留学人员最高达到500万元的扶持补贴。
这几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 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增速实现了大幅跃迁,从2018年的-0.9%,到2019年的18.8%,再到2020年的67.3%。
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40余年间,海归人数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群体的86.28%。而在一份《2020年归国留学人员群体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报告》中显示,对回国表示“后悔”的归国留学生占比不到2%。
中国坚持实施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秉持越发展越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互动,共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开拓共赢之路,而这,也包括人才培养的开放与互动。
保送香港大学本科,香港大学这几百内地生惨了,几百万打水漂还可能面临最高刑罚14年的监禁,伙同黑中介学历造假最终害人害己!
近日有一群香港大学的硕士生暴雷了,他们不仅面临整个求学过程几百万的花费打水漂而且还将被剥夺录取资格及取消学籍注册,几年的学白上了不说,更可能会被指控串谋诈骗,面临最高刑罚为14年的监禁!
据港媒深度揭露,有内地学生群体利用伪造文凭瞒天过海,成功入读香港大学,这则爆炸性新闻震撼了香港教育界,尤其对广大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群体影响深远,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快毕业的硕士生聊天记录被曝光,他们大多是通过黑中介花费几十万“运作”进的香港大学,加上每年三十四万的学费及不菲的生活开支,如今临近毕业暴雷,这加起来一两百万算是打水漂了,更可能面临与黑中介串谋诈骗指控。
港媒迅速向香港大学求证,校方证实确实发现个别入学申请存在提交虚假文件的情况,目前已全面启动调查,采取果断措施。此番风暴的导火索源于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的一则帖子,指出自5月起保送香港大学本科,约200名即将于2023年9月入学港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在读硕士生遭到核查,矛头直指伪造学历问题。
受影响学生陆续收到港大邮件,要求补充官方认证的学士学位证明及成绩单,以验明正身。事件的直接诱因在于一名在读硕士生涉嫌抄袭作业,加之其在校表现与先前提交的学业背景明显不符,引致校方深度质疑。在要求其提供本科成绩单时,该生迟未交,加剧了校方的猜疑,调查由此深入。
业界揭秘,部分内地家长轻信中介“保送港大”承诺,不惜重金,却未料即使侥幸入学,学生自身实力不足反成致命伤。港大以全英文教学,考核严谨,一旦学生课堂表现欠佳,极易引发校方警觉。若查实作弊,不仅学生将面临除名,中介亦难逃法网。
资料显示,港大经管学院今年开设8项硕士课程,学费高昂,却有课程仅需文件即可,无需面试。去年起,港媒已关注到内地社交平台涌现港大“保录”广告,并附实证报道,揭示某些中介提供“保录”加“枪手”代写作业直至毕业的灰色产业链,手法隐蔽保送香港大学本科,香港大学这几百内地生惨了,几百万打水漂还可能面临最高刑罚14年的监禁,伙同黑中介学历造假最终害人害己!,报价各异,从数千至数十万不等。
更有甚者,中介打包票“100%成功率”,失败免单,成绩不佳、背景不问,皆可入读,热门课程只需付费。其中,更涉及伪造加拿大中学文凭,无需赴加即可取得,此等行径已惊动教育局,承诺严查到底。
教育局与多所大学纷纷澄清,强调招生独立公正,与任何机构无瓜葛。追踪之下,有中介仍嚣张狂言,无学士学位亦能保送港大经管硕士QS200名校留学,标价四十万人民币,甚至中文大学推荐信亦有价,假一赔十,费用一万八千。
网友忧虑,担忧已有多少漏网之鱼逍遥毕业,呼吁严惩,以正视听,维护真才实学者权益。港大此番邮件之举,实为清查本科背景,重验真伪,力求学界净土,还教育一片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