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会到香港读研,而这其中选读翻译专业的更是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香港读口译专业的一些体会,希望对想深造的同学有所帮助。
作者/谢文璐
我报读的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口译硕士专业,主攻汉英英汉翻译及传译,辅修了商务、法律及传媒翻译。这个专业在09年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虽然班里几乎全是内地的学生,学生水平却落差很大。
但是此专业排名在香港仍旧第一,就算是现在,也把中文、城市、港大、岭南的翻译专业甩出一大截,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先进的授课系统。
学校真舍得花钱,教室里每个学生配有一部电脑,装有播音及录音系统,模拟会议系统。音质极好,很多同学下课不愿意离开,一遍一遍的听着发言人的演讲,听着自己令人作呕的声音。老实讲,比新东方的设备高级很多。
2.强大的师资。
09年前,这个专业我认为只有两个人在撑场,一个是这个的,欧盟口译司的会员,具体是谁请;这位很古怪很可爱,上课时你觉得他什么都没有教给你,但之后你再回味,你会觉得他不知不觉的改变了你很多,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奇人。
另一个是翻译理论家,朱志喻先生,翻译界的元老级人物,具体履历也请。朱老先生的翻译理论课从来都爆满,很多其他文学专业的人也来旁听。和蔼的老头儿浑身散发着古韵,脑筋里充斥着批判,敢想敢说,这也是香港学术圈熏陶使然。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人。我09年入学后,人品爆发,赶上了又一个大神下凡,她是江红女士。刚从联合国口译圈儿退下来,以前的北外翻译教授,之后因为受不了内地的学术圈儿撂挑子不干去了联合国做同传,几十年世界各地摸爬滚打,历经风雨,人生阅历极为丰富,同传功力非常厉害。上她的课,是一种折磨但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和顶级的同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被打击,你会暂时自信全无,但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此专业全港收费最贵的原因之一。
3.注重实践。
2010年的时候香港硕士申博士,在香港学口译,是怎样一种体验?,香港出了一份商界调查报告,叫做《香港雇主最愿意雇佣的高校毕业生》。在对上千家企业雇主做了问卷调查后,排第一的是港大,第二就是理工,而中文和科技大学却排在之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两所学校极为注重实践。
我并不清楚港大或理工别的专业的授课情况,单论口译专业,在我的回忆里,80%的时间我在做视译、交传和同传练习,来讲座的都是香港政府的法庭译员、联合国的同传、知名自由译员,我们吸取的都是实战经验,只有20%的时间在图书馆查阅有关翻译及口译的理论资料,做笔头翻译作业。
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初入职场的一大表现就是做事灵活,上手快。有任务下来的时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就敢溜。在香港这个电梯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一倍的地方,时间真的就是金钱,所有的雇主都希望聘用的新人尽快熟悉业务,尽快能为公司产出价值,而不是木讷羞涩,等着老板教你该做什么。
随着内地学生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来港求学,香港理工口译硕士专业门槛越来越高。我记得当初雅思只要6.5,口语单项要7;托福只要95分以上就可以申请。现在貌似雅思7.5,托福105才可以申请,并且面试环节比重增加,你面试的时候给的感觉不对,说不要你了就不要了,干净利索,让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听说最近又来了个哈佛毕业的老师,这洋人的古文比中国人背的都溜,但听说教课一般,很多学生觉得他太清高,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可惜,我没有机会感受一下这个洋人的翻译课到底何如。
总之每年申请赶早不赶晚,10月底各个专业就已经开放第二年秋季入学的网申,提前考好雅思托福,多参加专业活动拿奖领证is a must,因为牛人越来越多,竞争真的愈发激烈。
此专业为英式授课型硕士,如果不选择写论文毕业,那就必须多修三门课,并完成每门课的小型论文作业方可一年毕业;如果选择写论文,那么可以少修三门课,毕业时间延长半年,1.5年毕业。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平均学分想拿到B, 其实并不容易。
来了香港理工,其实就更加贴近真实的香港。
因为香港理工是唯一坐落在维多利亚港旁的大学,红磡海底隧道旁,毗邻星光大道和尖沙咀,连接香港交通枢纽。
在这每天看到的都是排成长龙等巴士,跑着进地铁闸口的上班族;提着大箱小箱,满载战利品,看着地铁标示的游客;各种婆婆大妈站在桥边派发免费报纸以及回收看过的报纸(粤语叫执纸皮);以及各种身着统一制服,大吵大闹的在街上,校园里搞各种活动的大学社团成员(我一直不理解他们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举止,有时真的非常,但他们乐在其中,估计是 shock)。
修完了全部课程就能毕业了,但想找工作,必须学校给你发出成绩单及结业证明方可开始找工作,不然触犯法律,会被驱逐出境。
一般5月份就结课了,11月份才是毕业典礼,这段时间可以用来找工作。07年后,香港入境处准许在香港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可无条件在香港逗留一年找工作就业,并且之后就算换工作也无需事先通知入境处,不受其他条例限制;毕业后离开香港的学生,如果日后想回来香港工作,亦可申请回港就业安排计划,可见香港对于人才的重视。
这有别于一般就业计划及优秀人才计划。一般就业计划的境外人员在换工作前必须通知入境处,且从事的下一份工作必须和其专业相关,visa一年一签,所以大部分从内地及其他国家调来的高级人才为了能呆够7年,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都不会轻易换工作;优秀人才计划每年就那么一些配额,听说汤唯,章子怡是通过优秀人才计划入港籍的。相较之下,香港政府对于本港毕业生的政策显得极为宽松和优惠。
所以,如果想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对于普通学子来讲,最快最方便成本最低的方式便是来港上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等都可以,因为香港的学费相较于欧美澳加还是偏低的。
需注意,如果是授课型硕士要想直接申博士比较困难,一般是先申请本专业的哲学硕士,即MPhil,完成1.5-2年左右的研究课题后香港硕士申博士,再进入PhD。
本港毕业生在7年内,更新留港VISA的年度架构–以授课型硕士为例为:1-1-2-3;以本科为例为4-1-2;博士按照项目或课题要求时间而定。
另一个方法需要极强的工作能力或者是极佳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所在的内地或海外的公司或企业的总部或分部在香港,那么可以通过公司内部调职或调任来香港工作。一般来的人,起码是公司部门的一把手,而公司企业的经理级别的人士,拿香港身份的一抓一大把;也有公司整体从某个地方搬迁来港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所在的PE公司就把从新加坡整体迁来香港,于是公司职员大部分都获批,在港工作生活。
如果你在欧美英加澳留学,毕业后想来香港工作,相对困难,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花太多人力资源和成本给没有HKID的毕业生办理VISA,世界名校例外,中环那里的高盛、摩根、汇丰、花旗等充斥着名校生,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哥大、麻省、Upenn的毕业生不要太多,兰桂坊里最hi的也是他们。
他们都会通过一般就业政策或是优才计划获发,来港工作,VISA审批年度根据雇主合同而定英国G5院校留学,如果你同雇主的合同是一年一签,那么你的VISA也是一年一签;如果你的职位是永久雇佣类型,那么更新VISA的年度2-2-3。
如果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是香港劳工资源极缺乏的职业,比如建筑或技术工人等,你可以透过补充本地劳工计划来港工作。来港后不可转换雇主,受到多种条件限制,VISA一年一签。
如果你与香港居民结婚,此人不论是永久居民还是非永久居民,你都可作为其配偶来港生活工作,VISA更新年度根据配偶VISA情况而定(若是香港永久居民,你的VISA更新年度就是2-2-3)。
香港不好的一些方面是贫富差距太大,资源争夺激烈;节奏快压力大,生活成本高;部分本港基层民众排外情绪愈发明显(尤其对内地人士);加上上海成立自贸区,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受到很大挑战。
最后,请有意来港的发展的朋友注意,香港的官方语言为英文及中文(粤语),虽然这几年国语(即普通话开始在香港全面推广),但如果想要融入香港社会,交本地朋友,还是要学习粤语的。
香港的博士难毕业,体验 | 月薪1.8万,在香港的大学做RA“香”吗?
很早之前,我就下定决心要读PhD(博士)。
小时候住在一个单位大院里,院里有个姐姐考上了上海交大,之后去了荷兰读博。
这对当时还小的我而言,是莫大的精神动力。
2017年,我来到香港,在被戏称“红磡技校”的某港校读硕士,与此同时,也开始准备申请博士的相关事宜。
也许是年少轻狂,盲目自信,我申请了美国和香港的博士,还都要求带奖学金。
无奈我条件太差,缺乏发文经验的我,没有拿到一个心仪的offer。
其实我当时申请香港的博士,也是看中了这能作为海外博士,回内地好走人才引进。
结果失算了,香港的理工科博士申请难度并不亚于美国TOP50。
我这个人很执拗,想做的事很难轻易放手,全奖博士没有到手,那就曲线救国,从RA做起。
RA全称 ,研究助理。
简单来说,RA有点像教授的“书僮”,如果教授满意且有收生的指标香港的博士难毕业,就有机会直接成为ta的博士生。
这几年,很多学弟学妹都跟我咨询过做RA的事情,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在香港读博奖学金高香港的博士难毕业,体验 | 月薪1.8万,在香港的大学做RA“香”吗?,有的博士类高额奖学金也叫HKPFS,获奖者能获得每年港元津贴和12900港元的会议和研究相关差旅津贴,为期三年。
另外香港学术环境相对自由,也没有年龄、性别歧视,加上学校知名度高,在内地博士学位认可度也很高,所以每年申博的人络绎不绝,竞争压力相当大。
我有朋友硕士毕业后,准备直接申请在港校做一年RA,再申博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但直到今年,他还在做RA,并没有成功申上博士。
RA属于工作,一般是一年一签的合同制,多数是港币15000/月,对刚刚毕业的硕士来说还不错。
很多人把RA当做升PhD的跳板,但如愿的也不是百分百。
尽管港校带理工类博士的教授们,很多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招人,先做一年RA考察一下。
文科类我不好说,但据我所知,读理工类很难按时毕业,大概率要延期。
往好的方面想,做一年RA对日后读博的确有一定帮助,能够尽早接触博士的课题,如果能早早拿到好的数据,在主流期刊上发文,将来也能轻松很多。
反正我是死马当活马医了,自从决定做RA后,那段时间我申请了放出来的几乎所有RA岗位。
那两个月,是我来港后非常痛苦且煎熬的两个月。
当时我租住在红磡芜湖街的一栋唐楼,没有工作,也不忍心一直问家里要钱,在香港的生活不得不格外节俭。
有时为了省点饭钱,吃完西瓜瓤,我还会把皮切成丝晒干做炒面佐料。
日常快手饭
香港的居住环境实在太糟,没钱很难在这里生活得舒心,尤其是夏季,港式大蟑螂疯狂繁殖,莫名其妙开始得皮肤病。
那段时间香港很湿热,身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扁平疙瘩,我以为是蚊子咬的包,就去万宁买了日本蚊虫水,用了几天瘙痒加剧。
后来去深圳花了一千多看病,才知道是荨麻疹。
患病原因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与寄生虫,比如虫咬症,螨、跳蚤、臭虫。
除了居住条件不好,工作也难找,几个说好留在香港的室友,也纷纷搬去深圳发展。
这场皮肤病让我整个人的精力被损耗了大半,每一天都很丧。
邮箱发出的简历石沉大海,顶着炎炎烈日去教大面试RA,最终仍然无果。
面试当天的教大车站
教大的RA分笔试和面试,笔试总共是四道全英文的简答题,和我的专业有一定相关度QS200名校留学,但考察内容非常细,也很学术。
当场考试的总共5个人,看到有个女生在下面查手机(不知道最后有没有录取),我下巴都惊掉了。
这可是RA笔试啊,RA还要投机取巧的话,博士还读来做什么?
面试是项目研究的负责人和其他两位教授一起,用英语和粤语同时考核。
负责人告诉我,这个项目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和美国TOP的研究所合作。
英语和粤语都不占优势的我,自然败在了local学生的手下。
当然,也不是所有RA岗位都要求识得三文两语,如果人够机灵,在硕士阶段就可以和相熟的教授表达这个意愿,在本学院寻求RA岗位。
我有几个内地同学都是完全不会粤语,毕业后留在自己学院和学系做RA。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投递简历,2018年初,我终于得到在香港排名靠后的某校做RA的offer。
欲知后文,请点击下方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