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伟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智能汽车与机器人均为当前热门的技术领域,其发展日新月异,集多种前沿科技于大成,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等带来巨大变革。
✧ 你可希望入门学习汽车与机器人领域?
✧ 你可希望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前沿动向,例如软件定义汽车、融合感知、智能仿真、数据闭环、具身智能等?
✧ 你可希望结交该领域的大拿和同道中人?
✧ 你可希望接洽该领域的知名公司(例如Intel、长安汽车、国汽智控、深信科创、华为、等)与领先高校(例如上海AI实验室、中国科大自动驾驶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图灵实验室等)?
✧ 你可希望参与该领域的开源项目(例如CARLA、DORA、等)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在开源社区得到认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加码助力?
✧ …
那么,你绝不可错过开源创新大会(GOSIM 2023)!
一、开源技术新风向,尽在开源创新大会
9月,由 GOSIM 开源创新汇主办,CSDN 协办的开源创新大会(GOSIM 2023)将于上海正式召开。作为开源创新的全球枢纽,GOSIM 起源于全球开源社区的共同愿景,拥有开放、多元、包容的特点,致力为创新开源项目提供合作和发展的舞台。包括三大支柱:
本次大会涵盖五大技术论坛:
届时,来自国内外近百位顶级开源专家、开源项目领袖和企业代表齐聚,以全球视野剖析开源发展现状,探究前沿技术机遇,分享优秀开源社区建设心得以及创新实践。
二、汽车与机器人论坛议题曝光,超强讲师天团抢先看
9月23-24日,GOSIM 工作坊将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举办。目前,汽车与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技术和应用瓶颈?当前汽车与机器人领域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手段与落地应用有哪些?所有问题的答案,尽在GOSIM 工作坊的【汽车与机器人】技术论坛。
王杰章,华为云计算高级工程师=
华为云计算高级工程师王杰章是云原生和边缘计算技术的爱好者。作为 成员和负责 开发的 SIG 网络组组长,他积极参与技术讨论和编码工作。他还是 项目和 SIG Edge 小组的维护者,致力于推动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
演讲议题:《The of and Cloud-: the of Robot 》
包哈达,国汽智控软件架构师
多年一线C/C++经验,多个版本的自动驾驶基础平台产品(ICVOS)核心开发者,有丰富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研发、系统优化经验,拥有相关方向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5 项,曾参与多项自动驾驶领域团体标准、国家标准编写,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技术路线图参编人,在系统软件研发、嵌入式系统实时性优化与性能分析方向有浓厚兴趣。
演讲议题:《智能驾驶功能应用的实时安全调度》
,Rust 开发者
is a Rust from . He is in , , and open- in . His best-known is the “ an OS in Rust” blog, which a basic x86 OS from . Apart from dora-rs, he to the , , and , and is the main of the “This Month in Rust OSDev” .
演讲议题:《 typed ROS2 and Dora》《 zero-copy IPC in Dora》
Tao,软件工程师
Tao is a for ML/AI users and open- . One such is Wonnx, a -based ONNX run-time fully in Rust, which it to be on and on most .
is fully in the dora-rs , also in Rust. Dora-rs aims to make fast and easy.
, he has AI into for , (BCG), (BNP ) and ().
演讲议题:《Rust- FFI & 》《Dora-: made 》
Kevin Boos , 软件架构师, OS 创建者
Kevin Boos is a at , where he is on a next- Rust stack for and how to the of using Rust on . Kevin is also the of OS, an open- OS from in Rust that the and of , with an on how to for -time and .
Kevin his PhD from Rice with a focus on OS , with other the of I/O , , , , and safe . His work has been in top over the past , and he to with OS in and the open- .
演讲议题:《: a Rust- OS for and 》
陈玮,Arm开源软件生态系统首席软件工程师
陈玮 (Wei Chen) 是Arm开源软件生态系统中的首席软件工程师。他的工作重点包括虚拟化、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安全性。Wei过去一直负责在Arm在Xen、和kata- 的新功能开发。目前主要负责Arm上的Xen新特性开发和汽车相关软件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Wei在OSS、Xen 和Arm开发者峰会等会议上进行了多次演讲。
演讲议题:《 and RTOS for 》
韩景轩,Arm 工程师
韩景轩 ( Han) 致力于开源软件的开发与维护, 具有多年的嵌入式,以及RTOS开发经验。目前就职于Arm, 从事Arm生态维护推广等工作。当前参与主要项目为 RTOS , 是其中多个领域的以及。
演讲议题:《 -Level to RTOS》
Mike ,英特尔智能系统实验室科学家
I’m a in the Lab at Intel, where I work with . I’m in using data for . , I was a at Apple, where I led the of the .
演讲议题:《Spear: a for AI 》
张拳石,上海交大副教授
张拳石,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获ACM China新星奖。他于2014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于2014-2018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其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不同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包括IEEE T-PAMI、ICML、ICLR、CVPR、ICCV、AAAI、KDD、ICRA等)。近年来,张拳石在神经网络可解释性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张拳石承担了ICPR 2020的领域主席,CCF-A类会议IJCAI 2020和IJCAI 2021的可解释性方向的,并先后担任了AAAI 2019, CVPR 2019, ICML 2021大会可解释性方向的分论坛主席。
演讲议题:《面向自动驾驶:神经网络中符号涌现的证明,及其模型检测和数据清洗》
王启新,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王启新于1999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学位。他于 2009 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现为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网络物理系统、实时/嵌入式系统/网络,以及它们在工业控制、医疗和辅助生活方面的应用。他在这些领域的主要刊物上撰写/合作撰写了 50 多篇论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发表在《IEEE 移动计算论文集》2008 年 5 月刊上的特写文章美国top30名校留学,以及一篇获得《IEEE 工业信息学论文集》2008 年最佳论文奖的文章。他是 IEEE 和 ACM 会员。
演讲议题:《 Cyber-》
蔡品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
蔡品隆博士目前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他的研究重点是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并入选上海市启明星-扬帆专项。他曾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兴通讯从事科研工作。曾参与国家实验室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该领域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拥有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10 余项。曾多次参加国际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国际国内机构或协会组织的标准制定活动。他还担任多个国际期刊/会议的审稿人、上海建桥学院专业改革专家、奖学金评审专家等。
演讲议题:《:长时可交互多场景交通仿真器》
潘余曦,深信科创CTO
他带领研发团队在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智能驾驶云服务、模型鲁棒性评估、软件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201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思科系统公司和优步科技公司担任高级数据科学家和技术主管,期间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系统和产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在软件系统异常检测、信息安全、统计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该领域开发了多项创新技术香港机械工程博士,相约GOSIM汽车与机器人论坛,共议新技术、新场景、新风向,并开发出了多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
演讲议题:《面向自动驾驶的仿真及数据闭环工具链》
严宋扬,深信科创工程师及CARLA核心开发人员
他是Carla 团队的核心开发人员之一。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预定功能安全(SOTIF)和对抗性场景生成。他是 Carla 2.0 的主要开发者之一,带领中国团队与西班牙 Carla 团队合作开发新版香港机械工程博士,增加了多个场景,并进行了大量的竞赛验证和优化工作。向 Carla 官方资源库提交了 12 个 pull 请求。拥有丰富的基于 Carla 的动态场景设计经验。
演讲议题:《基于Carla的动态场景搭建:从谈起》
高琛,原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应用工程师
2012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他加入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担任应用工程师,在汽车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和市场经验。目前,他专注于自动驾驶仿真,包括环中软件和环中硬件系统。他曾从事测试场景生成和管理的开发工作,并成功带领工程团队开发了传感器模型、大规模测试场景并部署了测试系统,验证了自动驾驶控制器。
演讲议题:《基于Carla的自动驾驶硬件在环测试》
尤国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演讲议题:《车路协同系统在Carla仿真中的演示验证》
9月26日,GOSIM 开源创新会将于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办,与 + + Open China 2023活动同期进行。届时,在GOSIM 开源创新会的【汽车与机器人】技术论坛上,来自长安汽车、国汽智控、华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深信科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优秀项目负责人、企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将分享汽车与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洞见,诚邀您共见。
韩三楚,长安汽车首席软件架构师、长安科技首席技术官 CT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尚进,国汽智控创始人、CEO兼CTO,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技术专家
尚进博士,中国汽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CICV)首席技术专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基础软件工作组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软件分会副理事长。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学科技术专家。在硅谷拥有 20 多年的工作经验,曾先后担任大型原始设备制造商海外研发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以及中美多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和研发领导职务。尚博士曾获“国家优秀论文”、“国家创业”、“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并在中国和美国获得 50 多项专利,发表过多篇论文。尚博士拥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李弘扬,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
Dr. Li is a at , AI Lab. He works on , and for in . He the Ph.D. from of Hong Kong in 2019. He is a of the Hong Kong Ph.D. . His a wide span from , pose , 3D to CNN , few-shot . He has some at CVPR/ICCV/ECCV/ICML/ICLR//T-PAMI/IJCV, some oral as first . He as an at and the Ph.D. at since 2021. He as Area Chair for CVPR, . He UniAD, an end-to-end that won the CVPR 2023 Best Paper Award.
演讲议题:《 on Large and in 》
张恒,华为高级工程师
张恒博士分别于2016年和2022年获得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他于 2022 年加入华为,担任高级工程师。他在IEEE T-MECH, IEEE T-ASE and Rob Auton Syst等顶级机器人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多机器人系统、运动规划、移动操纵和人机界面。
演讲议题:《The of and Cloud-: the of Robot 》
Mike ,英特尔智能系统实验室科学家
演讲议题:《Spear: a for AI 》
张燕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张燕咏博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感知。她在相关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 200 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
演讲议题:《 on for Real-time in Smart 》
杨子江,西安交大教授、深信科创创始人
杨子江博士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图灵跨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密歇根大学正教授,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他目前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EV100)论坛理事、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自动驾驶国际标准工作组副主席,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曾获ACM 杰出论文奖、ACM 最佳期刊论文奖等奖项。2019年,他创办了深信服创新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软件的研发。
演讲议题:《Open for 》
Tao,软件工程师
演讲议题:《Dora-: made 》
严宋扬,深信科创工程师及CARLA核心开发人员
演讲议题:《基于Carla的动态场景搭建:从谈起》
机会难得,席位有限!立即进入官网报名吧!
香港机械工程博士,160位博士,超过一半成为教授,历数那些从崔屹教授实验室走出的青年才俊!
人物介绍
崔屹,1976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斯坦福能源中心首位华裔主任,《Nano 》副主编,MRS、ACS、APS、ECS、NYAS、AAAS和IEEE会士,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和美国电池500联盟的主任。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获得了终身教授职位。
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在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水和空气净化;二维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等。先后在、、 、 、 、 、Joule、JAC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美国top30名校留学,被引次数20万+,H指数为216。2014年被汤姆斯路透评为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当今最热研究人员”。所获奖项包括: 奖(2021)、ECS 奖(2019)、 ‘s 奖(2019)、Dan in 奖(2019)、Nano Today奖(2019)、国家奖(2017)、MRS Kavli in 奖(2015)、the Sloan 奖(2010)、KAUST 奖(2008)、ONR Young 奖 (2008)、 World Top Young 奖(2004)。
课题组主页:
除了自身的优秀之外,崔屹教授在进入斯坦福任教时,就给自己定下了要培养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的目标。十六年来,先后有160位博士曾在斯坦福大学接受过崔屹教授的指导,目前已有超过80位获得了教授职位。其中多位已成为学术新星,比如大名鼎鼎的“木头大王”胡良兵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等。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推出“35岁以下创新35人”(TR35)榜单,旨在于全球范围内评选出被认为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 35 位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共分为发明家、创业家、远见者、人文关怀者及先锋者五类。
这是一个针对35岁以下青年科技才俊,为找出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牛人而设立的奖项。曾经的获奖者包括谷歌创始人Larry Page和 Brin、创始人扎克伯格、Yahoo(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苹果首席设计官 Ive、基因技术发现者张锋、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及Slide创始人Max 等。
自2017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进一步推出TR35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重点发掘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2004年崔屹教授就曾入选TR35全球榜,另外据统计,崔屹教授的实验室已经走出了14位入选者,包括入选全球榜4人、中国榜10人。
下面就让我们来膜拜一下各位青年才俊吧!以下以获奖时间先后为序。
余桂华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入选2014年TR35全球榜,获奖年龄33岁。获奖理由:他通过控制材料的三维纳米结构,制造出导电凝胶,这种凝胶能作为电子皮肤、效率更高的电池的电极或者能调谐的化学传感器来使用。
余桂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和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化学会(ACS)、材料研究学会(MRS)、电化学学会(ECS)、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成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化学系,并获本科生最高奖“郭沫若奖学金”,2009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纳米领域著名科学家 教授,博士毕业后前往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鲍哲南和崔屹教授,2012年加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科研工作至今。
曾获得/入选:美国TMS 奖章(2021)、 国家奖(2021)、IAAM奖章(2021)、连续三年Web of 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IUPAC应用聚合物科学创新奖(2020)、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杰出青年科学家(2020)、富兰克林杰出研究、教学和服务奖(2020)、周年青年化学家奖(2019)、纳米能源青年创新奖(2019)、美国化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8)、美国化学会能源科技新兴领袖奖(2018)、美国能源部早期研究生涯奖(2018)、美国TMS早期职业研究员奖(2017)、Small青年研究员奖(2017)、斯隆研究奖(2016)、美国化学会ACS-PRF青年研究员奖(2015)、麻省理工评选的全球35位杰出青年创新人物(2014)、IUPAC青年化学家奖(全球最佳论文研究五名获奖者之一)(2010)等。
其研究重点是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合成,特别是有机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表征和探索,开发大规模组装和集成方法,以使其在能源、环境和可持续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技术应用。已在、、 Nat. Rev. Mater.、Nat. Mater.、Nat. .、Nat. .、Sci. Adv.、PNAS、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Chem、Joule、JACS、Angew.、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被引50000多次,H指数120。目前担任ACS Mater. Lett.副主编,Chem、 、ACS 、 of 、 、 、 & 等期刊编委。
课题组主页:
伍晖 清华大学
入选2014年TR35全球榜,获奖年龄31岁。获奖理由:他使用纳米结构的材料来提高电池的效率,其研制出的更廉价功能更强大的电池有望减少空气污染。
伍晖,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副教授,科技部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系香港机械工程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进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担任副教授。曾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MIT- )评选的 2014 年度 35 位 35 岁以下青年创新人物(35 Under 35, or TR35)、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骨干人才计划”,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 2)、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青年科学家提名奖、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从事能源存储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其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 , ,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0次,H因子43。所发表论文有13篇被计入ISI高引用论文(ISI cited )。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青年973计划 “柔性储能材料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委中国-瑞士国际合作项目。
朱嘉 南京大学
入选2016年TR35全球榜,获奖年龄34岁。获选理由:设计便携装置,利用阳光将水源净化为饮用水。
朱嘉,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硕士、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
长期从事微纳结构在太阳能转换与能源存储的研究。在 , , , Joule, , PNAS, Nano , 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超过5000次,申请国际、国家专利6项。部分研究成果被科学、自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华社、人民网、科技日报等国际、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产生广泛的影响,受邀在政府,国际会议及世界著名学府做过40多场特邀专题报告,同时是3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近期获得的奖项包括: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2018)、美国光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7)、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2017)、杜邦青年教授奖(2016)、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优秀奖(2016)、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全球青年创新人物奖(2016)等。
课题组主页:
孙永明 华中科技大学
入选2017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4岁。获奖理由:专注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出独特的正极锂补偿添加剂,提高了电池能量密度,开发复合型负极材料改善柔性/可拉伸电池关键的能量密度、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等技术指标。
孙永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TR35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物”(35 Under 35)中国区榜单。
长期从事新型储能材料与技术(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锌金属电池等)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孙永明教授在新型储能材料与技术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在、 、 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篇。据谷歌学术, 所发论文引用超过12000次,H因子为48。此外,获得授权/申请国内外专利10余项目。
课题组主页:
张如范 清华大学
入选2018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2岁。获奖理由: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半米长碳纳米管制备以及拉伸强度接近于单根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管束的制备,为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工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京津冀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加入清华大学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在、 、 、 、 of 、 、Nano 、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撰写学术专著6部。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9)、《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优秀教师奖(2020)、2019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入选者(2019)、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2015)、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等奖励。
课题组主页:
陆盈盈 浙江大学
入选2018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0岁。获奖理由:从事能量密度数倍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锂电池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陆盈盈,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于2015年10月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解质材料产品工程、多功能离子液体、无机有机纳米结构杂化物、锂电池等能源化工材料、高能量大功率储能器件、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独立工作以来,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6300余次,H因子为36。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Mater. 、Sci. Adv.、Nat. .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青年首席)。
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Wiley旗下Nano 期刊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及Green & 期刊编委;组织建设了“浙江省电化学能源储存工程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储能工程研究中心。已授权国内外专利8项,与上海汽车集团、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浙江蓝德能源科技等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21达摩院青橙奖,并当选第十三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汪淏田 莱斯大学
入选2019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29岁。获奖理由:他从事清洁能源的存储与转化技术研究,在发展高性能、廉价的催化剂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汪淏田,莱斯大学助理教授。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导师是崔屹教授),2016年起担任哈佛大学罗兰学者并组建课题组开展独立工作,2019年起加入莱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任助理教授。荣获奖项包括 科学和工程奖,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全球学者,韦尔奇基金会研究奖,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Roy E. Award等。
专注于发展新型电化学催化剂、电化学催化发生器,研究不同催化反应在能源、环境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已在, , , Chem, Joule 等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已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担任Nano 早期职业生涯顾问委员会成员。
课题组主页:
刘凯 清华大学
入选2019年TR35中国榜香港机械工程博士,160位博士,超过一半成为教授,历数那些从崔屹教授实验室走出的青年才俊!,获奖年龄32岁。获奖理由:他从事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科研工作,系统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在材料层面提出了提高锂离子安全性的一系列新方法。
刘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4~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加入清华大学至今。
长期从事新能源高分子膜材料(如固态锂电池电解质膜,碱性离子膜)和电池安全材料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 ,JACS, Joule, Angew Chem,Adv Mater等)发表论文 16篇,其中三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多次被, ,NPG Asia 等学术刊物撰专文和报道,同时也被CNN,BBC和科技日报等媒介报道。曾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中国榜单,瑞士 N. 青年研究奖(全球每年遴选30人)、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等多项奖
杨远 哥伦比亚大学
入选2019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4岁。获奖理由:他在热管理、先进电池等能源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杨远,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系和应用数学系助理教授。2007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于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盟哥伦比亚大学。
长期从事于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器件以及热管理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现已以通讯作者身份在, Joule, .,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90余篇论文,他引26,000 余次,H因子46。
课题组主页:
10
金阳 郑州大学
入选2020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1岁。获奖理由:发明了突破性的新型固态电解质熔融锂金属电池体系,有望改变电网储能行业的技术格局。
金阳,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201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其中2014年至201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2015年至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201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电网储能与电池应用研究中心”。曾获得/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MIT TR35 China)、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郑州市青年科技奖、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研究方向包括电网储能技术、全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安全、电池管理系统等,近三年在 、 、 & 、PANS、Joule、AM等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多项科技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军委科技委综合局电池储能科技项目,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池储能类科技项目,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储能电站消防科技项目等。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系统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Nano 》青年编委、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青年委员等学术兼职。
11
刘翀 芝加哥大学
入选2020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3岁。获奖理由:开发新的电化学方法,从海水直接提取铀和锂,为以新能源为驱动力的可持续资源开发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刘翀,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专业。2015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8年于朱棣文和崔屹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有分离技术,水净化空气净化技术,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电池及催化等。在 , , , Nano 等杂志发表40 余篇,H 指数 26,总引用数 > 4500,获得 6 项专利。
12
此外,还有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机械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蔡丽丽入选2020年TR35全球榜,获奖年龄33岁。获奖理由:她创造了节能的纺织品来打破我们传统的 “空调使用” 习惯。
13
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徐伯均入选2020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5岁。获奖理由:他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光子学技术,开发出了可穿戴的保暖或制冷衣物。
14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唐静入选2020年TR35中国榜,获奖年龄35岁。获奖理由:通过研发新一代可植入性人工视网膜,帮助视觉恢复,实现了纳米线阵列恢复盲小鼠视觉,为患有黄斑变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本文整理自各高校官网、互联网,侵删!
香港博士要求,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张洪铭:基于事态的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 | 公开课预告
「NLP前沿讲座」QS100名校留学,是智东西公开课针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推出的一档讲座,聚焦于自然语言处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与进展。我们将持续邀请研究者、专家与资深开发者,为大家带来直播讲解。
随着人们对人机交互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理解与使用常识知识,已经成为目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常识是指“海水是咸的”、“人饿了就要吃饭”等绝大多数人都了解并接受的倾向性知识。常识知识对机器深入理解自然语言非常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常识,机器才有可能对字面上的含义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然而,学术界与工业界一直欠缺一个较好的常识知识表达与获取方法。
为了有效地表达常识知识,香港科技大学张洪铭博士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事态的大规模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图谱,ASER是一个通过不同边的权重变化表达人类常识知识的概率图,其概率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事件或者事态。经实验证明,ASER中包含的常识知识能被有效地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并被应用在下游任务中。10月13日上午10点,智东西公开课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张洪铭参与「NLP前沿讲座」第6讲,张博士将围绕《基于事态的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这一主题进行直播讲解。
张博士将从常识理解任务的研究现状出发,详解基于事态间高阶语义倾向的常识理解方法,并深入讲解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的构建及其在多任务中的应用。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张洪铭博士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师从宋阳秋教授,目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常识知识理解和公开领域事件理解。张博曾获得香港博士奖学金,微软亚洲学者,腾讯犀牛鸟奖学金等奖项,并在相关顶级会议上(ACL,EMNLP,NAACL,IJCAI,WWW等)共发表文章十余篇。
课程内容
课程主题
《基于事态的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
课程提纲
1、常识理解任务的研究现状
2、基于事态间高阶语义倾向的常识理解方法
3、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的构建
4、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在多任务中的应用
讲师介绍
张洪铭,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师从宋阳秋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专注于常识知识理解和公开领域事件理解;曾获得香港博士奖学金,微软亚洲学者,腾讯犀牛鸟奖学金等奖项,已在相关顶级会议上(ACL,EMNLP,NAACL,IJCAI,WWW等)发表文章十余篇。
直播信息
直播时间:10月13日上午10:00
直播地点:智东西公开课小程序
答疑地址:「智东西公开课讨论群」
加入讨论群
本次课程的讲解分为主讲和答疑两部分,主讲以视频直播形式,答疑将在「智东西公开课讨论群」进行。
加入讨论群香港博士要求,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张洪铭:基于事态的常识理解知识图谱ASER | 公开课预告,除了可以免费收看直播之外,还能认识讲师,与更多同行和同学一起学习香港博士要求,并进行深度讨论。
添加小助手小语(ID:)即可申请,备注“姓名-公司/学校/单位-职位/专业”的朋友将会优先审核通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