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一轮 (QS) 世界大学分科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土木及结构工程的排名显着上升,从二零一二年的第五十位跃升至二零一三年的第十六位。
更重要的是,理大在两个客观的科研表现指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及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及研究影响力的‘H-指数’ -均位居全球之首。
对于理大在土木及结构工程领域跻身世界前茅香港 土木工程 博士,理大土木工程表现跻身全球二十强,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等顶级学府并驾齐驱,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滕锦光教授深感欣慰。他指出QS排名采用土木及结构工程的广泛定义,因此涵盖环境工程及建筑管理等分科。理大今次得此佳绩,固然有赖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同事努力耕耘,学院其他学系的同事亦居功不少。
滕教授说:‘我衷心感谢学院同仁、各界友好,以及大学内外合作伙伴的支持。取得佳绩固然可喜,但大家不会因此而自满。展望未来,我们会善用学院优势,强化不足之处,期望争取更卓越表现。’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是全港唯一以提升建造业水平为己任的大学院系,现有一百一十位助理教授或以上职级的教员,以及近四百位全职科研人员(包括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生)。他们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建筑物节能、空气质素、固体废物管理等,以回应社会的需要。
建设及环境学院的科研声誉卓着,一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计划(前称‘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的拨款资助,又透过‘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吸纳优秀的人才。在建设及相关学科的组别,学院自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度起获资助的项目,稳占研究资助局批出拨款宗数约四成或以上。‘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于二零零九年推出以来,该学院四大学系已录取二十七位奖学金得主,入读其他院校四个土木工程/建设相关学系的博士生仅有十六人。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于二零一一年首次公布美国top30名校留学,每年均会在三十个热门学科评选表现最佳的全球首二百家大学香港 土木工程 博士,资料详尽全面。
(完)
香港大学体育专业博士,2022全球体育类院系排名发布!上体首次跻身全球前50,国内12所大学上榜
12月8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2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我国内地共有7所高校上榜,上海体育学院首次跻身全球50强,再次成为国内世界排名最高的体育类院校!
“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是软科2016年开始推出的首个全球专门类院系排名。
在2022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中,共有来自41个国家或地区的300所高校的体育类院系榜上有名,其中有14所为专门类体育高校。
入围榜单的综合性大学体育类院系包括运动系、体育学院、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人体运动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学院等。
总体而言,欧洲高校在排名中优势明显,欧洲体育类院系有12所跻身全球前二十名,21所入围全球50强,43所入围全球百强,总计共有137所体育类院系进入榜单。
美洲地区体育类院系上榜全球前二十名的数量为2所美国top30名校留学,12所入围全球50强,31所入围全球百强。按国别统计,美国以多达64所的上榜高校数量再次名列榜首,依旧是全球体育院系整体实力最强的国家。
而国内的体育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正在蓬勃发展。下面就来看一下今年的排名吧~
01
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
下滑查看完整排名
在本次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7所高校上榜,上海体育学院位列世界第43名,是中国内地之首。
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进入101-150名,武汉体育学院进入151-200名,北京体育大学、宁波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的运动医学研究所和天津体育学院位于世界第201-300名。
我国港台地区共有5所高校上榜:香港浸会大学的体育系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运动科学与体育系均排在世界第101-150名;
台湾师范大学的体育学院排在世界第151-200名;台湾体育大学和台北市立大学的体育学院及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排在世界第201-300名。
02
全球热门体育院校
▎迪肯大学
▎延伸阅读:运动科学领域香港大学体育专业博士,这所大学连续五年登顶软科全球体育院校排行榜!
在排名前十的榜单中,占据榜首的 迪肯大学也是连续第六年登顶全球体育类院校排行榜。
迪肯大学运动科学专业所在的“运动与营养科学学院”是迪肯大学重要的教研组成部分,今年再度荣登全澳最佳,是最强有力的实力证明。
运动与营养科学学院下设有13个领域的学位课程香港大学体育专业博士,2022全球体育类院系排名发布!上体首次跻身全球前50,国内12所大学上榜,包括:营养学、食品与营养科学、健康科学、健康推广、人类营养学、公共健康营养学、运动营养学、临床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科学、体育训练、体育发展、体育管理、体育活动与健康。
迪肯大学提供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课程,与全球多个大学密切合作,提供学分互换、短期交流、访问学者等机会,现为澳大利亚学生规模最为庞大的大学之一。
▎拉夫堡大学
▎延伸阅读:更新硕士录取条件后,世界体育学科第一的拉夫堡大学如何申请?
自2017年QS推出体育学科大学排名以来,拉夫堡大学的体育相关专业一直在世界上获得最佳称号,六年来榜首位置从未旁落,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它在国际学术界的杰出地位。
与体育相关的研究一直是拉夫堡的核心。 体育、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 体育技术研究所和 体育商业研究所都以其在该领域进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而闻名。
所以,一直以来,拉夫堡大学是很多同学心中的梦校。我们每年申请英国留学的同学中,去拉夫堡大学的同学人数也占了多数。
为此,在今年特别推出针对单独申请拉夫堡大学的服务,老师在评估个人情况后,会定制属于你的申请方案。专业团队,助你冲击梦校!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而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美国,本榜单学术排名最高的是排名第27位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学校名列2023 U.S. News全美综合大学排名第41位、2023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第74位。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of at -)强调学术研究,该大学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研究经费量年年在全美名列第一,SCI论文总数在全美名列前5位,同时UIUC还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设有多项体育相关专业,其中包括娱乐、体育与旅游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等。以上两门专业均开设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
在这份榜单中,除了英美等体育实力较强的学校上榜,还有德国、挪威、丹麦、芬兰等小众国家的学校占据前列,如果对这些学校感兴趣的同学在申请前也要注意在学校官网确认申请时对小语种的要求。
03
排名相关
▎排名对象
“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的对象为全球设有体育院系且这些体育院系的科研达到一定规模(以Web of 收录论文数为标准)的大学。
体育类院系的判定关键字包括, sport , , , human , 等。2022年被纳入排名的有全球460所大学的516个体育院系。
▎排名指标与权重
“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选择论文数(PUB)、论文被引次数(CIT)、篇均被引(CPP)、重要期刊论文数(TOP)、国际合作论文比例(IC)五个指标对全球体育类院系的学术表现进行排名。
首先计算院系在每项指标上的得分,具体为院系在一项指标上的数值除以该项指标的最大值乘以100。然后将院系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乘以该指标权重系数后,进行累加得到该院系总分,再令总得分最高的大学为100分,其它院系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
▎指标定义与统计方法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选校时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每个机构发布的排名侧重点和指标定义都有区别。
建议大家可以从学校的体育专业项目优势,学术氛围,体育实力,实习资源,校友资源等去横纵向比较,最终选出适合自己的体育专业项目。
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体育留学的疑问,,我们的老师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
香港 经济学 博士,经济类博士回国高校待遇及发展前景zz
每年的AEA经济学年会来临前夕,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类海归回国的问题就会成为众人关心的话题。作为经济学的叛逃者,管理学的门外汉,金融学的打工仔,一直对北美经管专业PhD回国行情颇为关注。每年都能听到身边的朋友回去,每年都看到大家在上讨论国内高校来招聘的情况。虽然很多国内学术界的内斗,海归vs.土鳖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内高校对海外人才的日益重视和相关待遇的逐年提高。毫无疑问,随着中美之间待遇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了回国这条道路。可以预见未来国内海归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回国的时机也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索性整理了在经济版和其他渠道自己的见闻,希望对打算回国的海归有帮助。目前美国的PhD就业形势依旧良好,2007年的平均年薪在12万元,好的学校能达到15-25万美元的水平,所以目前美国 PhD考虑回国的不是很多。在学术界的就业前景不好不坏,工业界分流了一些,加上该专业的中国人总体数量不多,相关回国的讨论暂时还不成气候。比较而言,的中国PhD留学数量最多,当时多是通过这个渠道拿奖学金出来的,目前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就业相对严峻,待遇也远不及金融类。
而国内对经济学专业给与很高的认可,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经管学院”并不像美国这般严格区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加上国内民众对于经济学家给与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期望,媒体也给经济学家很多关注和追捧,各大学管理学院(B-/研究中心)给予北美 PhD不逊于任何学科的优厚待遇,导致目前经济学类的博士海龟数量大幅增加,竞争也相当激烈。抛开亲人家庭,民族情绪和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单从钱上也可以解释经济学海归的现象。目前国内一线高校对于美国Fresh PhD的offer都在25-30万人民币左右的范畴,外加若干安家费,可观的房子补贴和启动资金,加上中国工资待遇体系的特殊性,税后实际收入基本都在 22万人民币以上。按照目前的汇率税后22万人民币相当于税后3万美元,这个数目已经超越了一些美国大学提供的助理教授税后待遇。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大多是死钱,中国很多海归回国之后算上给MBA/EMBA上课,企业家研讨,开会科研等额外收入,5年之后突破税后4-6万美元既相当于美国税前年薪十万(传说中的国内拿 pay),并不是不可能。目前中美之间工资换算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3.5,就是说大致维持相同的生活水准档次(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旅游等),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10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35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
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5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 17.5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学博士回国内一流高校,资金待遇上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在中国有1000万在中国也买不到美国的环境,你在美国1000万也买不到中国的亲情,上述只是给大家一个业界公认的换算标准而已。北大光华依旧是众学子首选,但2007-2008可谓多事之秋。先是皱老先生和张维营大闹天宫500回,接着就是案例中心何志毅被辞退后一张大字报,搞的北大乌烟瘴气,学术界腐败和内斗瞬间巷人皆知。好在北大的招牌和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有很多深远的意义,去年一个朋友拿到了西南财经的28万和北大的24 万,尽管成都消费比北京低很多,还是选择了北大。北大招海归 经济学类光华给32万+15万安家费+20万住房补贴+论文奖金和科研经费,算是不少学子首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相对少些,大概20 万出头。经济学院最差,比其他学校还差,这里就不说了。去年我朋友去面试,来面试的正好是自己的老师,于是顺利录取。不过国内高校的近亲繁殖也不是光北大,大家都差不多,后来那哥们去了波士顿咨询,放弃了到手的北大光华offer。
清华基本和北大持平,管院32万+10万安家+20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若干。中央财经大学CEMA工资待遇跟北大和清华一样香港 经济学 博士,一年四季招海龟,一些近期的:1. :Hong Jian (PSU); Pan Jia (PSU); Xia Chun (); Li Bin (); Guo Sheng (); Guo Kai (); Han Li(); Zhou (Yale).2. (至少发表三篇二流论文).3. FULL (至少发表六篇二流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最新待遇:RMB 250,000-300,000 for and 300,000-500,000 for /full . 人大的 最近拿到了1个亿,也开始财大气粗起来。上海财经大学在海归招聘上一直走在前列,2年前待遇水平就达到了25万以上,今年具体还不知道,只会更高。
经济学院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已扩大到全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系等院系都开始在海外人才招聘。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今年已引进海外优秀人才4名,分别是:童春阳博士: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收益及动态定价管理和最近的实期权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沈月林博士:2004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居恒博士: 2007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马晓静博士:2007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营销。2004-2006年已经到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全职工作的海龟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郑旭、康乃尔大学博士冯帅章、耶鲁大学博士黎霞、波士顿学院博士陈媛媛、德国波恩大学博士沈凌、加拿大女皇大学博士梁丹、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郑兵勇、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博士罗大庆、多伦多大学博士肖俊极、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博士王茵田、哈佛大学李桃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庆池博士、牛津大学钟鸿钧博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龚关博士、亚历桑那大学杜宁华博士、德州A&M大学欧阳德生博士、加拿大女皇大学田永革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周亚虹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陶佶博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谭继军博士上财的问题是名气不比北大清华上交复旦。
如毕业于普林斯顿、前年刚进的郑旭副教授,就被上海交大挖走了。地方财经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毕竟北大清华上交复旦等既整体财力雄厚、经管方面更有国内第一流赚钱的MBA/EMBA做长线保障。上财现在的高工资是靠国家财政部特批一笔4000万和上海配套4000 万撑着,将来不好说。目前国内对海外回来的人才要求很高,决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如上财要求:3年后可评,6年评不上走人。标准:1篇top field以上 (大概15-20种)2篇field 篇国内核心以上要求不低。可以比同美国50名左右的经济系了,高于香港不少大学相关科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招聘2位副教授或教授,工资从年薪25万人民币开始+必要的科研经费。侧重点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产业组织、保险学、国际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除去待遇之外,还应该认识到竞争的激烈和难度,像复旦、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香港 经济学 博士,经济类博士回国高校待遇及发展前景zz,经院、管院都是120多教师的大院,每年内部只晋升2-3个教授,3-4个副教授。
以前国内名校里的教授可能水的很多,但现在30多新上教授的确实相当强。北大光华2002年就开始大规模招海龟了,那么多海龟回去,有几个现在评上副教授了? 周黎安算做的很好了,2002年的斯坦福博士,也是在发了 of 后2005年才上副教授,最近又有 of , ,但要上教授也还得再等等。张庆华,2004布朗的博士美国藤校留学,发了 of 才于2007刚刚上了副教授。但那里2002就博士毕业到现在还是助理教授的大有人在。北大CCER也是。清华经管也是好几个工作4年以上的助理教授。当然很多是因为成果出的确实少了一些。但反正现在对海外博士职称上是没有什么特别优惠的。在复旦管院,一个海外博士,二年内有 of , Urban , 这样的杂志文章,全都独立作者,另主持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各一个,也连副教授都不是。复旦管院全院二十个多讲师,很多4年以上的,有的都9 年了,但每年全院才3个副教授名额,不再进一个人光消化存量都要7年多。
现在国内工作也很不容易,光顶个海外博士回去,没一些干货,很难出头。别看现在很多学校给钱不错,回去对成果的要求一点不含糊。基本3-4年能升上副教授的,算很好的。7-8年能上教授都算很优秀的了。但凡去高薪招聘海龟的学校,包括上海财大、厦大、中央财大,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所以想要回国工作,第一还是要尽早,以后会越来越难,第二有本事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去把教授哪怕副教授搞定当然是最好的。引进人才是不占学院职称名额的,学院也会很高兴。当然现在要求也很高。上海交大去年引进的孙宁, 、 都发过的大牛人,在日本的大学里也工作过8年了,交大都只先以副教授聘进。当然今年应该给正教授了,不然国内其他学校都要疯抢了。但整个来说,以后想在国外随便熬几年资历,整几篇二三流杂志文章,回国立马教授相送,至少到一线名校已经不大可能了。能拿到副教授都不容易。当然,如果去走普通轨的地方,职称就可能相对容易多,比如南开经院,看到前两年两个美国州立大学博士,文章也不突出,两年内都成了博导了。但也是过去,现在可能也很难。以后都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