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理工学院

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明天直播 | 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前沿科技、数字艺术、虚拟现实

虚拟之现实虚拟现实虚拟之现实”的讨论,围绕当下备受关注的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跨界对话与头脑风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与哲学内涵。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本报告以虚拟世界为主题,讨论了游戏的目的与未来,以及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等话题。

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

前沿科技 / 数字艺术 / 虚拟现实

时间

3月25日(周五)13:00-21:30

地点

北京果园西餐厅(现场仅限受邀嘉宾)

在线观看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服务器艺术

联合主办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

服务器艺术

刚刚过去的2021年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挑战。人类与持续肆虐的新冠疫情同行,一起感受“环球同此凉热”。疫情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似乎为人工智能、脑科学、生命科学、材料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智能科学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曙光初现。一切不期然的巨变塑造着人类新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深刻冲击着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对未来世界的理解。

在大变革来临的前夜,思想理应早做准备。我们亟需汇聚不同的学科与范式,用理性与感性、审慎与胆识来创造共识、预见趋势、洞察可能。

鉴于此,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服务器艺术计划于2022年3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办“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的讨论,围绕当下备受关注的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跨界对话与头脑风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与哲学内涵。我们将邀请有关方面的科学家和业界专家、加密艺术家、哲学工作者,围绕“元宇宙的技术前景”、“加密艺术的前世今生”、“关于虚拟与真实的哲学思考”、“数字化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等关键话题展开讨论,在多面向的交流与启发中增进相互认识、发掘思想资源、形成关键议题、开启未来合作。

主题论坛

论坛一

新物种新文明的“开疆拓土”?

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与未来场景的畅想

时间:13:10- 14:50

‍‍‍‍‍元宇宙:人类大转型时代下的革命性选择

在人类大转型时代,元宇宙是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重新到一个新的世界去试验。

朱嘉明

经济学博士,教授。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朱嘉明学术领域宽广,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金融货币历史与政策,空间经济学,中国改革史等领域。特别是对数字经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有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代表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现实与选择》、《非均衡增长》、《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书话集》、《Libra:一种金融创新实验》、《未来决定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等。

//‍‍‍‍‍

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带您进入全新的数字化世界

计算机视觉、AI 和深度学习、 技术、物理模拟技术和超级算力的融合会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够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数字作品、数字世界。

何展

英伟达中国业务负责人,近二十年的工业领域、传媒娱乐行业数字化工作经历,曾就职于、SAP、GE通用电气等公司,目前负责英伟达中国区专业图形可视化、平台业务。

//

元宇宙:通往人类身份的解放之路

社会动物依赖于身份又试图摆脱,这可能是现代人最奋勇也最绝望的努力与挣扎,万一这并不是哲学沉思与心理事件,而是只是一系列技术堆栈呢?

陈序

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零碳元宇宙智库MetaZ创始人、(全球碳中和行动指导委员会)元宇宙专业委会执行主席。得到App《元宇宙12讲》课程主理人、FT中文网NFT顾问、MIT CEO&TMT社群元宇宙顾问。

30年资深媒体人、天使投资人,曾创办、管理、投资逾十家中美媒体,包括出任中文刊执行主编,投资MIT China并担任首席顾问; China联合出版人、 中文网顾问等。

//

主持嘉宾

展翼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知识论与科学哲学,尤其是其中涉及模态、模糊性和视角性的问题等。

论坛二

数字时代与创造力:

2021 年的加密艺术实践

时间:15:05 – 16:35

演讲嘉宾

王兴

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毕业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曾从事影视、游戏等领域概念美术工作,以概念艺术家或美术指导身份参与《封神三部曲》、《鬼吹灯系列》、《大宋宫词》、《上海堡垒》、《八佰》、《侍神令》等作品。主要加密艺术作品《数字巴别图书馆》。

与谈嘉宾

成卓

当代艺术家,电子科技大学兼职艺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思危基金理事长,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爱心火炬基金主席,服务器艺术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博士。

199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三维动画设计师,她开始进行三维动画创作,是1992、1993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片头三维动画的主创人员之一。她也是生活美学家,一直倡导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理念,将服装、珠宝、茶道、花道、美食、室内装饰、景观等设计随时融入日常生活。2014年她开始进行油画、综合材料、湿壁画、装置、影像艺术、NFT艺术等跨媒体创作,曾在北京、巴黎、维也纳、广州、天津等地举办了画展。2020年应韩国邀请参加国际艺术大展,2021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2021年成卓的NFT视频作品入选亚洲数字艺术展。

王博

Labs 创始人、 研究员,历任 首席产品官、中国印钞造币公司区块链研究院产品总监。

郭成

郭成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加密艺术研究者。他曾于艺术管理、媒体、艺术品金融等领域工作,具有全行业视角。2021年联合创办“数字化合物”,进行加密艺术的研究和创作。由他主编的《加密艺术年鉴》已经发布两期,记录了NFT热潮以来的重要事件及中国加密艺术发展状况。由数字化合物出品的“加密艺术驱动器”入选2022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加密艺术专题展“The Time of ”。

//

主持嘉宾

袁园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长期参与各类社会行动影像项目,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从2004年开始参与非政府机构与影像有关的项目,从2012年开始连续8届作为酷儿大学纪录片训练营的讲师。从2007年参与创办倡导性少数权利的NGO粉色空间(2007),创作和策划了一系列的摄影作品,包括《北京前门同性伴侣结婚行为摄影》(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山女晋娃农村感染艾滋病妇女和儿童作品联展》(2011),《At this , I want to be》(2013)获得荷兰“国际骄傲摄影奖”的特别奖。从2008年开始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宠儿》,26分钟;《奇缘一生》美国藤校留学,81分钟。自2018年起开办当代艺术摄影作品解读与理论分析讲座,目前已累计上线超过230节课程。

论坛三

人类认知新世代:

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

时间:16:50- 18:20

元宇宙:旧世界最后的盛宴

呼啸而来的“元宇宙”,创造了虚实世界的盛宴,也成就着最后的狂欢。深思它所秉持的底层逻辑,或许是跨语际对话与思想必须燃起的篝火。

段永朝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北京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思想,数字化转型,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共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主要著作有《意义互联网:新轴心时代的认知重启》(2019,东方出版社)《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2014,商务印书馆)、《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2012,商务印书馆)、《互联网:碎片化生存》(2009,中信出版社)。

//

元宇宙的哲学玄念

比元宇宙更广泛的概念是扩展现实,即 ,我将说明在虚拟世界中如何实施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控制、何为虚拟的无限循环,以及我提出的虚拟现实的两大原理具有怎样的哲学玄念。

翟振明

广州大学R立方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哲学教授。上世纪在美国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撰写英文专著Get Real: A in ,被美国学者评论为“有可能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成为里程碑性的著作”。2007年被译成中文《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书中对虚拟现实和扩展现实发展趋势所做的技术迭代预言得到印证。所创立的实验室开发的“虚拟与现实之间无缝穿越体验系统”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并获多项相关专利。在数码艺术领域首次提出VR作为逆向艺术的观念,为虚拟世界的艺术与人文理性做出新解。

//

与谈嘉宾

王飞跃

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智能车汇刊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主编。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平行智能、平行哲学、社会计算、知识自动化等领域。

朱锐

朱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首席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心灵哲学、神经美学、柏拉图、比较哲学。曾担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美国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近三十年后于2018年正式回国。致力于推广交叉科学包括神经美学的发展。

//

主持嘉宾

刘晓力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数学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认知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的挑战》,主编《心灵与机器交响曲》、《心灵与认知》丛书等。2007-2020年,主持了总计100期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人文论坛”。2018年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作为首席专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和“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2021-2022年度北京大学博古睿学者。

论坛四

数字原住民与元宇宙“拓荒者”分享会

时间:20:00- 21:30

好玩: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

游戏,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长久以来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自上世纪电子游戏从顶尖科研机构诞生出来后,世界的运行轨迹不断被游戏重构。本报告以虚拟世界为主题,讨论了游戏的目的与未来,以及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等话题。

薛少华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出版专著《知觉即行动:从哲学概念到机器实现》、译著《机器人伦理学》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认知科学、虚拟现实与电子游戏、人机交互与机器人伦理等方面的论文。

//

与谈嘉宾

苏湛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物理学史、科学文化。著有《看得见的中国科技史》、《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译著《延长的万物之尺——计算科学、经验主义与科学方法》、《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合译)、《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合译)等书。

栗子

当代艺术家,栗子多次受邀在国内,瑞士,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作品被法国泰勒基金会、筑中美术馆、K11艺术机构、深圳美术馆、上海中邦美术馆、法国东方艺术协会等公共艺术机构和国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

朱元

毕业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在加入RCT AI之前,他曾经在字节跳动工作。在RCT AI,他负责的NFT项目将游戏与人工智能技术(如RL学习和NLP)相结合,以期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智能NFT游乐场。

//

主持嘉宾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维特根斯坦学会理事、《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信睿周报》学术委员、《科技社会 经济》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实验哲学;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

报名观看直播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服务器艺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搭建全球对话平台、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学术与思想创新、打造新型治理政策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明天直播 | 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前沿科技、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博古睿研究院致力于增进人类对这个变革时代的深度理解,培养和发展新的思想和理念,助力全球各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应对影响人类的深刻变化。

美国南哈蒙理工大学,真实故事改编:连续被8所大学拒绝后,他干脆自己创建了一多大学!

今年的申请季与往年不同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

以往认为稳录的学校,最后却被拒了

在跟几个往年申请不及预期的学长沟通后

我发现他们其实录取得都很不错

其中不少拿到JHU, NYU, USC的offer

只是当时没有满足心中顶尖名校的光环而已

回过头再看看他们现在的工作

顶尖投行、咨询公司、科技公司…

甚至比一些哈耶普斯的同辈混得更好

不禁思考,录取名校才算成功吗?

今天要分享的是多年前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学渣落榜后自创学校”的喜剧电影《录取通知》,希望跟大家探讨大学的意义?我们追求的大学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故事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叫巴特比·盖恩斯,快高中毕业的他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还好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好几个死党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自创大学”

巴特比一直质疑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法则是否合理,但这就是现实。绝望之余,他想到了自救的办法:自己开设一所大学,这样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

在他好友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巴特比一样没有大学上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 ”。

一不做二不休,他们还搞了个假学校网站,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谁料,巴特比发现这套伪装好像做得好过头了。

“新生络绎不绝”

开学当天,从各地赶来了好几百个跟他们一样,被无数大学拒绝的学生和家长。他们站在“南哈蒙理工学院”的门口,期待在这所总共只有二层小楼的大学学习。

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将错就错,在这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这个大学的教学体系。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学生自己制定。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努力让这座假冒伪劣大学变成一座真正合格的大学……

“谎言被揭穿”

当然“冒牌大学”很快就引起了真正的哈蒙理工大学校长的注意,学校也被迫关停。但为了让差生们也有书可读,巴特比参加了地区听证会,想为学校争取继续运营的机会。

对簿公堂的那一刻,巴特比被问到:他们是否有专职的教师?是否有规范的课表大纲?是否有图书馆?没有!但是有了这些就代表一所大学是成功的吗?一个所谓合格的教师按照一个被认可的大纲给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就是我们想要的大学教育吗?

巴特比在听证会的慷慨陈词将电影推向了高潮:“百年名校的传统是什么?是欺压学生,还是羞辱看不惯的人?谁规定这个世界只有好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好坏的区别在哪里,难道学习不好就代表低人一等吗?这些所谓的规则,剥夺了无数孩子的梦想和激情,凭什么正规大学一定是你们眼中的大学,难道我们自学就不属于学习吗?在我们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但却不影响每一名学子在不断进步,你们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是教学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

他的发言赢得全场阵阵掌声美国南哈蒙理工大学,真实故事改编:连续被8所大学拒绝后,他干脆自己创建了一多大学!,也让学校获得了一年的试用机会。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加州橘县查普曼大学的真实事件。虽然是一部有些鬼马的喜剧片,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读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鼎着名校光环美国南哈蒙理工大学,方便找一份工作吗?

名校情结是害人的“陷阱”

因为我们父母那代不少都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所以普遍认为只有孩子考出好成绩,才能去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有钱买好房子,才能进入好的阶层,下一代才能再继续……

如果孩子说喜欢马术或者篮球,家长不敢冒险,毕竟能靠这些成功的人太少了,远不如高分、名校来得实在。想培养第二个谷爱凌并不容易。我们大部分人是过着被安排的人生,因为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稳妥、最容易复制的道路,这也导致了名校情结的“怪圈”。

“名校等于成功?”

美国曾有一项针对4500多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QS200名校留学,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本科文凭,而另外三分之二并没有接受过名校的精英教育,其中有部分是来自对中国家长来说并不知名的大学,比如阿肯色大学、奥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功。

我们理解被名校录取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认可。尤其在现在极度“内卷”的环境下,很多人认为,来自哈耶普斯麻或者其他藤校是对于一个年轻人价值的决断性评价,也预示了未来的成败。

但这残酷的录取法则,难道不可笑吗?

留学申请本就参杂着很多不确定和运气的成分,是否被录取何以作为评价我们人生成败的标准?相比而言,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资源?是否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是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是否交到几个好友?是否真正享受了大学生活?这些远比名校光环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华南理工大学美国,华南理工大学在地国际化教育——突破“卡脖子”技术 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卢庆雷 记者皮泽红报道

殷盼超,2017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入选者,2017年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引进,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的对比数据美国藤校留学,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还存在巨大差距,其中在膜电极(MEA)、气体扩散层、隔膜、催化剂等工业上,国内都处于测试或小规模生产阶段,大规模商业化门槛还很高。

针对这一现状,殷盼超教授带领课题组在之前的研究质子导电机理的工作基础上华南理工大学美国,将聚乙二醇与多金属氧酸盐复合,通过氢键构筑了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实现了质子的有效传递。殷盼超教授介绍华南理工大学美国,华南理工大学在地国际化教育——突破“卡脖子”技术 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乙二醇-多酸半固态质子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质子电导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低成本三大优点。该项研究在保证高电导率,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将大大降低市场上现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成本,实现了800 美元/m2成本到20 元人民币/g的巨大蜕变,对中国燃料电池工业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殷盼超对团队研制的新型膜材料充满信心。他说,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快成熟,并尽早与市场进行对接,早日实现中国自主研发高性能燃料电池的梦想。

其实,殷盼超只是华南理工大学实行在地国际化教育引进的教师代表之一。

在地国际化概念的由来

有关“在地国际化”的讨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国际化教育的一个概念,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本特·尼尔森在199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春季论坛上提出的。

本特·尼尔森将其定义为“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

德国学者贝恩德·沃切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高等院校中发生的除师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教育活动。”这一界定既是对尼尔森定义的延伸,也为在地国际化理念的探讨定下基调。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提出要将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重点策略,在地国际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就先行先试的华南理工大学在这方面的领先探索,本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

在地国际化的必要性

就世界范围来看,在地国际化理念近年来已经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欧洲走向拉美、非洲等地区,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与认可,成为许多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

陶韶菁认为,从国内来看,传统的出国留学模式的不足日益显现。比如,出国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大批有深造需求但是经济条件不足的学生。同时,因为缺少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跨境留学的学习成果也很难衡量。此外,跨境留学带来的人才流失也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教学为主,科研创新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够强。而且,以外方为主,对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明显。

为何要在华工进行在地国际化

陶韶菁介绍说,首先,以争创一流为目标的华南理工大学具有改革创新的强大基因。早在1993年,华南理工大学勇于改变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走出了部省共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实现了自身的一次飞跃。而这种尝试,不久后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破解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困局。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迎来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广州国际校区再次承担重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的试验田和未来工科领军人才培养的示范区。

其次,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广州国际校区从建设之初就打造了5G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在地国际化的实施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第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规划的专业全部为新工科专业,实行在地国际化,对于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加强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国际化 目前有哪些成效

广州国际校区占地面积约17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9月交付启用;二期工程计划于2021年底建成。目前,校区被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设立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

陶韶菁介绍说,广州国际校区发挥华工以工见长的办学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贴国家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人才需求,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学科部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8个新工科专业,且全为前沿交叉学科。

广州国际校区面向全球招聘,汇集了大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国内外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新引进的教学科研人员100%具有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研究或执教工作经验,其中80%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全球前100高校,15%的师资来自Apple、Intel等产业、行业内全球顶尖企业。已形成一支大师高端引领、中青年杰出人才汇聚,具有国际视野、背景复合、富有创新精神和教书育人热忱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批直接落地开展高水平教学和尖端科研的创新团队。

在人才培养上,广州国际校区坚持“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理念、“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学理念、“实践驱动”的学习理念,引进国际化高水平师资、借鉴国外名校的课程体系,实行全英文教学、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提供设施先进的创新工场、丰富的跨境学习交流机会,着力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

经过三年起步建设,广州国际校区已形成一定办学特色,且实践效果可鉴,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日益扩大。校区专业高考分数线居全校前列,教育部、海内外高校频繁造访调研,集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未来愿景:培养三力领军人才 产生服务人类进步的一流成果

陶韶菁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的暴发,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课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在地国际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校区也将成为链接世界的国际化校区、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化窗口。

广州国际校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追求卓越的全球化校区为建设目标,建成后将拥有10个新工科学院及若干研究院,实现12000人的招生规模,将汇集一支1800人的师资队伍,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将达100人,实现媲美世界一流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生师比。

校区以“F计划”(、、First-class)为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沿()学科布局,以创新工场( )为平台,培养“三力”(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卓越的引领未来()的新工科领军人才,产生服务于国家及人类进步的一流(First-class)成果。

记者采访手记:采访华南理工大学的前前后后,本报记者常常被这个学校创新的激情和奔涌向前的动力所感染,时时有一种冲动:我们要是年轻,真希望也坐在他们的教室里,当一回在地国际化教育的学子。

高校国际化的最佳方式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换言之,一个完全被西方文化所影响甚至同化的人只是一个“西方人”,而一个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同时有能力理解世界各地文化和思想的“人”实际上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对我们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扎根本土、夯实中国内涵;另一方面是囊括全球视野,懂得不同文化(甚至文明)间的差异。这样一种对于国际化的理解,才能真正为在地国际化的开展提供鲜活自由的思想氛围和价值支撑。

而华南理工大学地处改革前沿的广州,下一步,该学校的广州国际校区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新工科建设,在“现代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方面加强探索,实现内涵式发展,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能力。校区将打造成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高地、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高地、聚焦前沿科学研究高地、开展国际化合作示范高地、创新创造创业高地和推进高端成果转化高地,为全国高校提供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政策创新,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互鉴的新路径。

我们期待华南理工大学在地国际化教育早日结出硕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美国四大理工大学,美国四大理工学院斯蒂文斯理工学院

美国四大理工学院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是美国四大理工学院。斯蒂文斯理工学院(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美国最顶尖的理工学院之一。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学校简介

美国第一所理工大学,连续霸榜QS多年,麻省理工学院凭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属于大波士顿地区,临近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常获纳入全球最佳学府之列。麻省理工学院SAP被认为是设计领域的全球学术领袖。工程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五所学院中最大的学院。作为全球理工类大学之最,最受欢迎的五个专业是: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美国留学你不可错过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留学国家优势】美国留学你不可错过加州理工学院因此,加州理工学院也公认为最典型的精英大学之一。虽然加州理工学院学校面积只是斯坦福大学的1/50,但却是一个人才云集的学校。加州理工学院设置有6大学系,其中:学生可以联系加州理工大学的CSSA来接机。美国留学国家优势】美国留学:达特茅斯学院简介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排名

很多学生会选择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就读,那么这所大学的排名情况是怎么样呢?另外,加州理工学院在2016-17年USNews美国大学本科排名中位列全美第12。学科排名以下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科及领域排名。

怎样申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申请指南

一、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学习申请基本知识申请费用:申请麻省理工学院需支付75美元的申请费。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招生偏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标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以上是关于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申请的相关攻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