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先,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
几乎每一所顶尖大学都对招生极为重视。招生办公室主任地位很高,有时候就是仅次于校长和教务长的第三号人物,对是否录取每一个学生具有最终决定权。他们往往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很长时间,从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识别学生的经验——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
)就工作了40年。40年里,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十年以上。此外,大学对招生部门的人员和经费予以充分保证,投入巨大;招生过程极为复杂甚至烦琐,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
第二、 从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上。
美国顶尖大学在招聘教师时非常看重其对教学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在MIT(麻省理工),重视本科生教学本身就是大学最核心的文化。教授不但必须要上课,而且他们也喜欢上课。然而,仅有文化和号召是不够的美国本科教育,教师是否喜欢上课是一回事,他们是否真的能够认真上课是另一回事。美国顶尖大学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引导和制约着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教授的工资通常只发放9个月,剩下3个月的收入必须要通过自己寻找研究课题和经费来解决。因此,并不奇怪,许多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华人教授一方面会回国工作几个月,另一方面,又无法做到全职回国工作。教授所拿到的9个月工资,指的就是上课,特别是给本科生上课的报酬。如果教授不上课,收入就会锐减,甚至没有薪水;如果课程质量不高,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在芝加哥大学这样极为重视本科教学的大学里,情况又有不同。在芝加哥大学看来,教授的天职就是教学。至于科研,那属于教授的个人兴趣。学校当然会支持教授的研究工作,但绝不能因为科研而损害教学的利益。许多教授的工资是由本科学院发放的。教授必须按照本科学院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有可能拿不到工资。经济上的诱导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了教授的行为方式。这一点对正在开始重视本科教学的中国大学具有相当大的启迪。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小班教学模式。
小班教学是美国顶尖大学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而且,越是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越强调小班教学的重要性。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小班教学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为什么小班教学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呢?原因在于,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教师和学生的偷懒行为。上几百人的大课时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偷懒,但在十几个人的小班讨论课上无论如何偷不了懒。如果学生偷懒,不要说会影响成绩美国本科教育质量怎么样,也很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偷懒,学生会提出抗议。例如,全美最顶尖的本科学院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高达6万美元,这意味着她们在学校里的每一分钟都可以被换算成相应不菲的美元。学生们当然会倍加珍惜她们的学习机会。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顶尖大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课自由,但另一方面QS100名校留学,也通过学校政策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比如,MIT对学生一学期的选课数量和学生选择专业的数量均有限制,防止学生贪多嚼不烂;芝加哥大学则直接规定在学生的课程表中,课业繁重、要求苛刻的小班讨论课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防止学生偷懒混日子。
第四、对课程本身投入巨大。
一方面,每一所顶尖大学的本科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也许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整体知识观直接相关。表面上看,课程是由某一位教授主持的,但整个课程体系却是由专门的课程委员会集中力量精心设计的。特别是像芝大和哥大的核心课程,更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在本科生课程投入上毫不吝啬。比如,MIT电子工程系每年在一门课程上的投入就高达30万美元,少的也有10多万美元。这些经费并不包含教师的工资,是纯粹投入到课程本身的,分配给各个学生小组来使用。许多学生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企业发现和使用,直接转化成产品。
第五、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美国顶尖大学极为重视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但其评估的方式不是由被评估者提交材料由评估者审读检查,而是由利益相关者进行的全覆盖的评价,同行之间的评估、高级职员对低级职员的评估、学生对老师的评估等等,几乎无处不在,并且这种评估结果会对教师的岗位、职称和收入产生直接甚至是严重的影响。评估通常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有时也采取记名但绝对保密的调查方式,因此每个人都会在评估时凭良心和职业精神自由负责任地表达其真实的观点。学生的评估结果影响到教师的收入水平。如果某一位教师的课程不受欢迎,没有学生选课,这就意味着他很可能要“下课”了。因此,没有人敢不尽心尽力。近年来,MIT对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开始采用更长期的根据学生毕业后5—10年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则显得更为科学和客观了。
美国本科教育,芝加哥大学:以一流的本科通识教育,影响美国高等教育100年
故事的开始有些忧郁
1871年10月8号,星期日美国本科教育,芝加哥大学:以一流的本科通识教育,影响美国高等教育100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正在经历严重的无降水周期,歇根湖畔常年盛行的“湖陆风”也使得的气候干燥异常。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铁路和运河的开通,这座城市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1840-1871年间,芝加哥市的人口从4000多人增长为人。人口集中涌入造成了大量的城市课题;管理混乱、房屋短缺,以至于这座城市三分之二的房子都是木头和油毡屋顶简易建造而来。
当天晚上9点左右,一座谷仓旁的棚子里冒出了火光,棚子中堆放的干草迅速被点燃,几分钟之内火势就失去了控制。大火迅速蔓延到周边的建筑物,火焰的灰烬一路向市中心飘去,引燃了商务区成排的建筑物,形成了长约一公里的火墙。此时西南风大起,这座火墙乘着风势一路向北推去。方圆8平方公里的芝加哥市中心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芝加哥大火。
芝加哥过火面积
源起
这场大火造成了17500栋建筑被烧毁、三分之一的芝加哥居民(90000人)无家可归,直接造成2.22亿美元财产损失。这场火灾了引发了美国学界重新开始对公共安全、社会服务、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深度思考,也直接促使了芝加哥大学(新)和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小知识
芝加哥学派( )是一些列科学学派的统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和芝加哥建筑学派。
由于过分依赖木材建筑材料,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建筑设计师们在重建芝加哥城的时候,率先尝试钢铁结构的建筑。芝加哥家庭生命保险大厦是灾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栋钢铁结构多层建筑,开创了摩天大楼建造的先河,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
重生
校训:益智厚生
正如校徽上的凤凰一般,这所大学也因这次大火经历了一次重生。根据学校历史的记载,由于大火带来的公众恐慌使得1871年后芝加哥大学得到的捐赠资金大幅减少,学校不得不在1886年秋季被关闭,主教学楼也被夷为平地。在之后的数年间,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多次游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凭借出色的口才使得后者心甘情愿出资筹办(新)芝加哥大学。更为传奇的是,这位年轻的校长利用洛克菲勒传授的影响力,鼓动克拉克大学三分之二的老师辞职,加入新学校,在短时间筹集资金、组织教师,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威廉哈珀,芝加哥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经历了长期,焦虑不安的筹集资金和招募教师之后,哈珀和一小群“信徒”于1890年复活了大学。”
——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大学学院院长John W. Boyer
芝加哥大学是非常幸运的,这不仅仅在于洛克菲勒的美元投资,更在于这所学校终于以一个现代化大学的形象出现世人面前,这是很多同一时期的美国高校所望尘莫及的。
在19世纪,投机客为了抬高地价,教派为了争取更多信众,一股小镇办学热潮席卷美国。1790-1880年间,美国的高校数量从19所发展到811所,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五倍。很多学校门槛低,质量差、规模小,在招生竞争和运营成本面前不堪重负。老芝加哥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每年只有250到500名学生在预科、法律和医学院就读,从成立之初就面临财政困难。
“如果一个游客在19世纪来到美国,会发现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本就是个笑话。它甚至算不上是一个体系,而仅仅是一堆自称“学院”的机构,乱糟糟地分散在农村。”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David
发展
重生之后的芝加哥大学发展非常快速 ,1890年社会心理学和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创始人之一哲学教授乔治米德在这里出版了《哲学学科理论建议》等促使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关键基础理论,2年之后,在这里诞生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
乔治赫伯特米德,哲学教授
1907年物理学教授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在这里进行了精密的光学实验测量了光速以支持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使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
A. ,物理学教授
1910年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在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了两次研究实验,一项关于电学基本电荷和另一项关于光电效应的实验。此外,在他1910年的“油滴实验”中,密立根测量了电子的电荷并显示电荷来自称为量子的小单位。这些实验和发现最终使他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1910年前后,学校仿照牛津大学的建筑样式,新建起一批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学校迎来了科研和教学的双丰收,这一场景也使得老校长哈珀一度老泪纵横。
芝加哥的米切尔大厦(左)仿照牛津大学的大厦(右)
1924年,芝加哥大学毕业生、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博士,发现了宇宙不仅包括我们的星系,而且宇宙正在扩张,这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基础。
爱德文哈勃,美国著名天文学家
由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以埃德温哈勃命名,引发了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发现。
在此之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挑起大梁。
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派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这是第一个专门研究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机构。在大火之后,这座城市迎来了伟大的重建过程,人口进一步增加(超过200万人),社会环境进一步复杂化,这座城市俨然成为了最好的研究对象。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努力寻求证据证明城市化和不断增长的社会流动性是当代社会问题的原因,它们提出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经济学派这一术语开始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在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以及布斯商学院、法学院的学者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换各自对经济问题的看法。随之诞生了许多影响后世的学术理念。成员包括早期的弗兰克奈特、亨利塞门斯等奠基人,以及鼎盛时期的诺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罗纳德科斯等。他们继承了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他们还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直到如今,芝加哥大学共有98人获得诺贝尔奖。分布在化学奖、物理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生物或医学奖。这在美国众多大学中仅次于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后位列第三,比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获奖者数量都要多。
危机
在发展的过程中芝加哥大学也在不断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的教学改革。十九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众多美国高校加入了经济建设大潮。莫雷尔法案把美国大学变成了工业社会的职业培训中心,科学研究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这使得学科变成了行业。上大学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学生们不在热衷于追求探索事物的本质。
罗伯特赫钦斯,美国教育家
1929年,芝加哥大学历史上最为精彩而辉煌的一页被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打开了。作为新古典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赫钦斯面对美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浪潮忧心忡忡,这位年仅30岁的芝加哥大学校长自打上任起就对大学制度改革速度极度缺乏耐心。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主持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激进、最彻底、最全面的通识教育改革。
1930年,在他的建议下,学校被划分为人文科学部、社会科学部、生物科学部、自然科学部四大部门,并由课程委员会重新设计通识教育方案,由上述4部门加英语共出5门为期一年的通识课程。学生除了院系课程外,学生必须选修两个学部的系列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平衡专业与通识,并兼顾个人的兴趣。
由于当时芝加哥大学有14000名学生,其中只有2000名是本科生(重视研究),因此教师们并不是很支持本科生教育改革(忽视)。为了鼓励教师对本科教育的重视QS100名校留学,芝加哥大学还特别设立了本科教学优秀奖。
在此之后,虽然一系列改革都有受到阻力,但是基本上,本科学院的通识课程没有改变,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逐渐开始发展,截止他离任前(1950年),芝加哥大学共开设了14个序列课程,包括三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和一年数学课程等。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改革对芝加哥大学乃至整个美国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当时,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本科教育最好的大学,她强调人文和科学的本科教育方式被全美国的大学学习,她的讨论式教学法、跨学科通识课程、对经典原著和第一手文献研读,至今仍然是其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
结语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涅槃重生,让芝加哥大学不断积累教育理念。如今在这所大学的眼中,学生们应该充分发扬自身的个性,并且应该具备非常强的道德想象力。她认为真正的教育体现在,应教会学生掌握用与自身不同的文化来学习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摆脱自身文化中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释放出真正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教师,芝加哥大学尤为看重,她承诺终身教师制度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芝加哥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比例达到了罕见的7:1。
这所学校也在不断的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从1961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在开学周期间邀请一名教师向学生讲述他们对通识教育目标的看法,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系列演讲活动。在第一年,芝加哥大学就邀请到老校长赫钦斯返回校园,在坐满2000多名学生和教职工的面前,在拥挤的洛克菲勒礼堂中,他对日益增长的职业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攻击(职业主义无时不刻都存在)。这引发了整个大学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大面积争论,最终他的价值观在学生中占据了上风,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事实上,芝加哥大学的这些理念也在同一时期传到了中国大学之中。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先生191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在1936赴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同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就“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一问题,对在场的师生阐述了他的看法。
他说:“我想诸位中间,一定没有人说为文凭而到浙大来的,或者有的为到这里来是为了求一种技术,以做谋生的工具。但是,谋生之道很多,不一定到大学来,就是讲技术,亦不一定在大学。美国大文豪罗威尔氏说:“大学的目的,不在使学生得到面包,而在使所得到的面包味道更好。”教育不仅使学生谋得求生之道美国本科教育,单学一种技术,尚非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可见,中美教育共通有很多,如果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非常突出,必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大潮下,我们的大学正在努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在这一点上,芝加哥大学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参考。
美国读本科专业,想去美国读法律,本科不是法律专业可以吗?
名师简介:张佳慧老师——金吉列首席留学规划师,8年一线院校、签证申请经验,美高、美本、美研、博士全能型老师,拥有哈佛大学高端申请成功案例,擅长疑难案例精准解析,屡次助力低GPA实现完美逆袭,0语言也能搞定名校 !
那问题来了,本科是非法律专业,我们可以转去美国读法律吗?
这样要从美国的法律学位开始说起:
( 1 ) J.D. ( Juris ): JD 对申请人的本科专业没有要求。因为在美国没有本科法律学位, JD 更像学士后法律学位,所以他不要求学生有法律背景,任何学科背景都可以申请。一般认为, JD 学位是美国最具含金量的法学学位。美国法学教育以实用主义为主, JD 学位为绝大多数州律师资格考试的绝对要求条件,同时就业也更有资本。
( 2 ) LL.M ( of Laws ):法学硕士学位。 LLM 相当于法律专业速成班美国读本科专业,想去美国读法律,本科不是法律专业可以吗?,一般时长为 9 个月左右,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法学课程老师和欲在国外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相对于 JD 学生人数,攻读法学硕士的美国学生很少,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很多,除了经济省时的原因外,还能在获得学位后参加纽约或者加州的律师执照考试,因此大陆学生都是攻读 LLM 的长期主流。通常读 LLM 的主要有两类人:
一是有工作经验的律师。由于在外资所,没有外国律师执照美国读本科专业,基本上不可能从法律助理升到 。而英国执照相对于美国执照要困难很多,需要 2 年的 +PCLL 考试,所以很多律师都选择去美国镀金,用最快速、经济的方法获得外国律师执照;二是国际本科刚毕业的学生。通过获取 LLM 学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升了进入大律所的可能性,这种也是国内法律本科生大部分的选择。
( 3 ) S.J.D 或 J.S.D ( of 或 of ):法律科学博士。不同于 JD ,其以法学研究为主,属于学术研究性质的学位,欲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建议以 JSD 为主要考虑目标。学制 2-20 年,有的甚至终生拿不到学位。继续攻读这一学位的美国人更是凤毛麟角,对于外国人来说,拿到这一学位也许是一个镀金的机会。入学一年后可离校QS100名校留学,边工作边做论文,论文完成后回来答辩。
( 4 )其他。法学院还为在美国从事高级研究的外国学者授予一种“比较法硕士”( of Law ,简称 MCL )学位,以及认为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颁发一种“荣誉法律博士”( of Laws ,简称 LLD )学位。这种申请的比较少。
所以,对于我们想要从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讲, JD 项目是不错的选择。那 JD 项目的申请,需要什么条件呢?
申请要求
两项“标化”成绩
这里指的是 LSAT 和在校 GPA 。学校并没有绝对的最低录取要求,一样会综合考量申请人的实力。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接受 GRE 成绩。
关于 TOEFL 成绩
多数学校不需要 JD 申请者提供英语成绩。需要 JD 申请者提供语言成绩的绝大多数学校在官网上要求提供 TOEFL 成绩,而未提及对 IELTS 成绩的认可度。建议 JD 申请者参加托福考试。
其他申请材料
通过 LSAC 提交 2-4 封推荐信(至少有一封来自可以推荐学生学术能力的教授)
个人简历 CV 和针对不同学校的个人陈述 PS
有些学校要求提供 Why Essay 和 Essay
JD 因为是一种职业学位,课程侧重于法律实务技能的培训,所以就业渠道在美国通常是律师、企业法律顾问、检察官和政府法务人员。其实国际学生除了律师这样传统的职业外,还可以选择做非盈利组织的顾问、专利申请代理人、大公司或者创业公司的法务、商业管理、涉外咨询、投行等等。 JD 学位的含金量高,职业选择前景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总而言之,只要学生们有出国的想法,就要早点行动,日积月累,才可以获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