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后,美国人就在这场战争中大发战争横财,使得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二战期间,美国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讹诈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了,彻底将他忌惮已久的大英帝国给削弱了。美国一开始坐山观虎斗,之后伺机削弱英国的实力,这样战后的世界将是美国一家独大。美国就像一个精明的投机商人,拨打着实力对比的算盘,就这样盘算着。
一战时英国虽然消耗挺大,但作为老牌的帝国自己有英镑区的庞大市场。所以到了1938年,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居然高达40亿美元,比30年代初高出了4倍!可是二战爆发仅仅一年时间,到1940年9月,英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就剩下10亿美元。看来战争烧钱的说法千真万确。到了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惆怅地跟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英国的现金流离断裂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不过,这让罗斯福很吃惊,他没想到战争消耗的速度这么快,多少有点不太相信丘吉尔的话,因为大英帝国的家底子还是很厚实的。尽管如此,罗斯福还是表示,英国人真的资源耗尽,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一定相助,但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要去说服国会,如果英国着急,真还有一个既快又简洁的办法,那就是英国人卖掉持有的美国主要工业公司的股份。
美国在1941年3月国会讨论《租借法案》的关键时刻,通知英国,必须立刻将一些最重要的企业股份卖给美国人。其实,这就是逼迫英国跳楼大甩卖。
在英国被迫出售的企业中,有一家美国人最感兴趣的公司——美国人造纤维公司,这是英国科特奥兹纺织帝国在美国的超级赚钱机器,在美国拥有雇员近两万人,七家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造丝企业。
更绝的是,美国人只给英国政府72小时的时间宣布企业出售的消息。当英国政府向科特奥兹宣布了这一决定时,这位老牌英国绅士什么都明白了,一下瘫倒在座位上。这是美国的杰作,72小时完成并购,可谓是世界公司并购史上最短的。打理这笔生意的摩根公司,只给了英国人5400万美元,转手就在市场上卖了6200万美元。
战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到,这家公司仅有形资产价值就超过了1.28亿美元。科特奥兹,这家伟大的英国公司在美国的资产美国哈默博士,应美国政府的要求,被廉价出售了美国top30名校留学,然后在资本市场又被高价卖出,英国并没有从中受益。这只是美国讹诈英国资产的冰山一角。
美国要求英国人廉价出售资产的消息不胫而走,让美国投机商兴奋不已,这其中就包括商业奇才哈默博士。
哈默有着犹太人天生的商业机警,在读书期间靠倒药就成为百万富翁的学生。后来他只身前往苏联,结识了列宁,做起红色贸易,大以横财,后来又倒腾了许多沙俄时代的艺术品回美国卖,再发大财。当听到英国人廉价出售资产,他商业头脑高速运转起来,琢磨出倒卖英国在西半球军事基地的大买卖!
这个计划听起来确实有些离谱,但哈默并非异想天开。他算了笔账,1925年英国欠美国的战争债务是50亿美元,到1940年还欠着35亿美元没还。美国被欠债欠怕了,于是在1934年出台了《约翰逊法案》,规定凡是没有还清一战债务的国家,休想再从美国拿到一分钱。
其实,美国对欠债的国家还都网开一面的,像意大利这样的轴心国都减免一半债务,德国还得到大笔美元投资,法国也被大幅减免债务,只有对英国一直最为苛刻,格外的吝啬,因为当时英国强大确实让美国忌惮。
正是《约翰逊法案》和《中立法案》让美国有理直气壮借口不能直接援助英国。也正因这样,让哈默才可以施展拳脚。哈默断定,英国拿得不出35亿美元还欠美国的债,而且战争还在继续,仍在烧钱。所以,英国只有盘活资产来抵美债,也就是说只有以其殖民地领土来抵偿债务这一条路可走。
然而,美国向来对统治管理殖民地没有兴趣,因为这需要成本,与其费那些事,还不如卖产品给这些地方实在,反正都是为了赚钱。哈默深谙美国这一点。经过认真琢磨,列出了美国可能感兴趣的洪都拉斯、福克兰群岛、圭亚那、纽芬兰海岸一些岛屿等的地区。哈默知道美国对统治这些地方一定没兴趣,但对租用它们建立军事基地一定有兴趣。
因为战争在即,况且战后美国必然取代英国现在的地位,同样需要全球的军事基地,因为到那时,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将无法维护全球秩序。
哈默的计划是,首先给英国与意大利同等的待遇,这样就把英国的债务减少一半,再将若干岛屿以99年租约,按每个单价2500万美元计价,英国的债就还清了,多余的钱还可以用来购买美国武器装备美国哈默博士,美国到底有多狡诈?,比如美军就要退役的50艘驱逐舰。后来哈默提出了这个以驱逐舰换军事基地计划。
于是,哈默利用各种关系,推销他的方案。终于,他的建议通过租赁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国的岛屿领土,被国会列入议案。不过,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国会不愿意得罪国内反战的民意。可是,哈默还是坚信他的方案,心想这么大的买卖哪能那么容易。于是神奇的哈默干了一件事,他雇人把最近一段时间各大报刊的编辑部评论收集起来进行整理,结果发现编辑部评论有92%是赞成援助盟国的,这就是民意支持的证据!
哈默就带着他的证据,找各种关系去见罗斯福,因为毕竟他曾为罗斯福竞选捐过钱。罗斯福一边看他拿来的证据,一边听他的驱逐舰换军事基地对美国未来何等重要的高论。罗斯福认为哈默方案,实际就是美国未来的全球霸权计划。哈默的计划实现了!英国得到的50艘美国驱逐舰,在1941年的海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哈默从来不提他在这笔天大的买卖中他到底赚了多少。
二战之中,美国人的高超讹诈技巧,在英国身上演艺得淋漓尽致,把英国打得再也没有资格与美国平起平坐,一直到如今仍然是美国的小跟班!
美国哈默博士,石油大王哈默故事
亚蒙·哈默
百科名片
亚蒙·哈默亚蒙·哈默(Hamer )(1898~1990)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伟人.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已拥有200 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一名学生企业家。随后,他去了苏联,为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
目录
人物生平
个人简介
尊严
红色资本家哈默
社会评价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亚蒙·哈默(Hamer )(1898~1990) 亚蒙·哈默(Hamer )(1898~1990)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伟人.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已拥有200 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一名学生企业家。随后,他去了苏联,为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931年返回美国,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和种牛牧场。1956年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 如图
80年代,他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哈默在苏联期间与列宁建立了友谊;与美国几届总统、外国首脑、王公贵族、将军及教皇等都有过交往;他还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与中国进行生意上的合作,为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他耗费巨资和精力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并又把它们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送到世界各地展出。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政治外交型企业家。
编辑本段尊严
一个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他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美国哈默博士,石油大王哈默故事,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编辑本段红色资本家哈默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 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裔,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犹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朱利叶斯长到15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一家钢铁厂当铸造工,以补贴家用。他年轻力壮,在工人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参加了社会劳工党,组织工会,成为积极的社会主义者、朱利叶斯19岁时,去应聘当了药剂师。几年后,他用积攒下的工资买下了老板的药店,后来又开了两家分店,办了一家制药厂。就这样,这个年轻的社会主义者成了年轻的资本家。但是,朱利叶斯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忠实追随者。1897年在一次社会主义者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不久即结婚。
一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朱利叶斯特地给儿子起名为亚蒙·哈默,据称这取意于美国社会劳工党的旗徽“手臂(Arm)与锤子()”。 哈默出生后仅4个月,父亲朱利叶斯考上了哥伦比亚医学院。在后来的4年中,朱利叶斯既要经营药店和制药厂,又要攻读他的医学课程,但他不愧是铁打的汉子,做到了学业和事业两不误,终于在1902年毕业。这一成就的取得,对后来哈默的成长影响很大。 朱利叶斯认为治病救人比做买卖赚钱更高尚,便毅然将药店和制药厂卖掉,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地区办了一家诊所,成了一名医生。他行医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个婴儿的生命。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长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听话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个。他逃过学,经过父亲的教育,他变了,学习从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课余还学会了摆弄无线电,制造飞机模型,并在高中毕业班演讲竞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外,他还迷上了诸如洛克菲勒、卡内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国著名企业家的传记,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门径。16岁那年,他正在读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笔“大买卖”。一天,他在百老汇大街看见一辆双座旧敞篷车在拍卖,决心要买下来。他向在药店售货的同母异父哥哥哈里借款,并胸有成竹地保证不久就偿还他。
原来,他已从报纸的广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车为一个糖果商送货,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两周后,他不仅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获得了这辆汽车,而且口袋里还有钱币在叮当作响。 3年后,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两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来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医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主管注册的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他后说:“你是朱利叶斯医生的儿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办理了你父亲入学的申请,今天我又在这里欢迎你。”就这样,哈默自豪地成为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命运之舟载着他似乎正沿着子承父业的方向前进。 然而,有一天,父亲来到校园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去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他强调说:“儿子,我过去就是这么干的,你也可以这样子。” 其实,父亲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跃跃欲试。他极其兴奋地迎接了这样的挑战。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
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可以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时隔不久,哈默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乃至全国院校中独一无二的正在大学攻读的百万富翁。1919年美国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个人的净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学习上,他的大多数考试成绩是“A”,并被评为毕业班里“最有前途的学生”。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从此,人们始终尊称他为博士,尽管他以后从未正式行过医。 这时,哈默决定利用从课业结束到实习开始之间短短半年的间隔,做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去苏联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于是,哈默以200万美元的售价卖掉了制药公司,而花了十几万美元买下一座野战医院以及与之配套的医药用品和医疗器材,还花了1.5万美元买了一辆救护车,在车身侧面刷上“美国赴莫斯科医疗团”字样。他要把这些作为见面礼物送给苏联人。当时的苏联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隔绝,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哈默此行无异于到月球上去探险。就这样,23岁的哈默走上了一条将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的道路。 这位年轻的百万富翁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在1921年初夏到达苏联。由于旅途劳累,他病倒了。但他毫无怨言,谢绝特殊优待,与苏联人民一起过着战时凄苦的生活。他每天坚持背诵和学习使用100个俄语单词,以便能很快开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随一个代表团到乌拉尔地区考察。这里的情况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物产丰富,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另一方面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奇缺。于是,他问带队的苏联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卖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议:“我有100万美元的资金,可以在美国紧急收购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莫斯科,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对哈默的提议格外重视。列宁从办公桌边站起来欢迎哈默,并用英语与他亲切交谈。当列宁代表苏联政府向哈默表示诚挚的感谢时,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哈默在苏联办起了铅笔厂。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铅笔,但店里只有价格昂贵的德国货。他灵机一动,发现制造铅笔是一项新的有利可图的事业。
他本人并不懂得怎样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兴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短短七八个月,就奇迹般地投入生产,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而且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四面撒网,点石成金,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万能的魔术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大礼帽里变出一只又一只兔子来。他的经营范围令人眼花缭乱,除了从事艺术品买卖之外,他还涉足无线电广播事业、黄金买卖和慈善事业;而最能显示他的才干的,却是从事威士忌酒和种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国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他的眼睛虽然盯着艺术品销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却在倾听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实施他的新政,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
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美国哈默博士,酒桶数量也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不满足于当一名酒桶供应商,又插手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酒桶把哈默引进了威士忌酒行业,而他爱好吃牛排的习惯又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同样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也纯属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恰好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
哈默对养牛专家感动之余,也对养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不失为化残渣为黄金之举。 说干就干,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1000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携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准备平平静静地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征服了,他又开始过起“人生始于六十”的新生活,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哈默的一个远亲,是洛杉矶远近闻名的会计师,他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赋闲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但却愿意借给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
如能出油,双方各得50%利润,如果不出油,哈默投人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出乎意料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号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于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顶住公司内外的压力,把赌注押在利比亚。在别的石油公司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1966年底,终于发现了石油大矿脉,开出两个盛产高级原油的新油田。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经营下,业务蒸蒸日上,利润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内到国外,从陆上到海洋,先后在中东、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国南海等地找到了丰富的油源。
尤以在北海地区取得的成绩最为明显:他的公司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为了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多方位经营。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宝。 1966年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发现石油后不久,哈默就以8800万元的股票先后买下珀米安与麦克伍德公司、加勒特研究与发展公司。 1968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100美元以上,哈默及时将每一老股改为三个新股,后来每一新股的价格又升到55美元。哈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公司的股票当货币使用,发展煤炭和化工制品等多种经营。 1968年初,西方石油公司以1.5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美国排名第三的煤炭公司——岛溪煤矿公司。该公司年销售额1.5亿美元,原煤蕴藏量达35亿吨。1974年英国G5院校留学,岛溪煤矿公司的净利润已近1亿美元。 1968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又以8亿美元优先股的代价买下胡克化学与塑料制品公司,这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笔兼并买卖。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1972年,经过许多政治波折和变化后,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应邓小平同志的邀请,81岁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此后,西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博士与我国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1981年,西方石油公司同美国两家主要的肉类加工企业合并,这就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时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生产肉制品的企业。 就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已由单一的石油企业发展成为包括煤炭、化学、肥料、金属处理等多种类的综合企业。迄今为止,它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销售额近200亿美元,从而跻身于美国有名的大企业的行列。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哈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经营时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他视金钱如浮云,似乎更关心人类的和平。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珍贵的相片,中间的一幅是有列宁亲笔题词的照片,此外还有他与几届美国总统、外国首脑的合影。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和平与人权会议”的发起者和赞助人。他经常乘坐自己的飞机,从一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呼吁并极力促进美苏最高领导人举行会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美国总统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主席。他亲自率领医疗小组,去苏联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他乐善好施,四处捐款,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这位年逾九旬的健康老人,生命力极其旺盛,看上去像60岁,工作起来犹如正值盛年的中年人。他一如既往,四处奔波,过着万花筒般忙碌的生活,不断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攀登高峰,被世人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
美国哈默博士,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一位美国商人不请自来,邓小平:我知道你
1979年2月2日晚,正在美国进行参观访问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出席了在得克萨斯州西蒙顿举行的一场宴会。
这场带有浓厚得州风情的晚宴上,邓小平见到了很多美国知名企业家。突然,当看到一位年长的商人时,这位中国领导人对自己的翻译说道:
“你不用给我介绍哈默博士。”
接着,邓小平握着哈默的手,笑着向对方说:
“我们都知道你……”
然而,此时的邓小平还不知道,事实上,哈默本人并没有被美国方面邀请参加这场宴会。
他能够出现在自己面前,完全是不请自来……
那么,哈默究竟是怎么进入宴会现场的,邓小平又为什么对他如此熟悉呢?
天才商人初露锋芒
这次出访美国时,邓小平已年近75岁。而他口中的哈默博士,则比这位中国领导人还要大上6岁。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
他的曾祖父,是一位在俄国出生的犹太人。
作为被称作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的一员,哈默的这位先祖,在为沙皇俄国制造战舰的过程中,积累下一笔巨额财富。
然而,到了哈默祖父这一代时,一场台风的到来,使其家境开始衰落。经过一番考虑,这位祖父决定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即哈默的父亲朱利叶斯,
远渡重洋来到千里之外的美国
,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
朱利叶斯年轻的时候,在一家钢铁厂里工作。那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开始积极参加相关党派的活动。终于,在朱利叶斯等人的努力下,美国共产党诞生了。
19岁时,朱利叶斯成为了一家药店的学徒。有道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经过一番努力,朱利叶斯成功将这家药店买了下来,从打工人一跃成为了店主。
实现了阶层跃迁的朱利叶斯,在感情生活上也不甘落后。1897年,他认识了一名寡妇罗斯,并在不久后同她成婚。
一年之后,他们的儿子出生,这就是哈默。
作为一名商业奇才,哈默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俗的商业头脑。16岁那年,还在读高中的哈默从自己同母异父、在父亲药店工作的哥哥那里借来一笔钱,前往著名的百老汇大街买了一辆二手敞篷车。
一个高中生借钱买车,莫非是想兜风取乐?事实是,哈默在当年圣诞节期间,用这辆车争取到了一份为一家公司运送糖果的工作。
于是,在很多同龄人吃糖果的时候,这位高中生正开着车送糖果。就这样,不久之后哈默不仅还清了借哥哥的钱,还有了一部分盈余。
1917年,19岁的哈默考入了父亲的母校——哥伦比亚医学院。然而,在学校就读期间,他的父亲朱利叶斯投资的一家制药厂出现了危机,意外加速了哈默经商的进程。
原来,自从朱利叶斯从医后,他便越来越没有精力去管理这家制药厂。于是,药厂的问题越来越大,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值此关键时刻,年轻的哈默挺身而出。他一边继续自己的学业,一边腾出时间接管这家制药厂。这位极具经营天赋的在校大学生,通过改革药品包装和改进交货方式,很快令药厂有了起色。
最终,这家制药厂不仅渡过了这一难关,自身规模还日益壮大起来。
随着药厂的生意蒸蒸日上,
还是大学生的哈默,很快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
。你不得不承认,同很多人相比,有些人就是很善于获得财富。
在苏联大获成功
就在哈默在商业天地里崭露头角之时,地球的另一边,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
很快,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
作为一名俄国后裔和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哈默的父亲朱利叶斯对苏俄的情况十分关注。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美国哈默博士,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一位美国商人不请自来,邓小平:我知道你,被国际社会普遍孤立封锁。面对这种局面,朱利叶斯克服种种困难,向这片故土提供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助那里的人们过得更好。
可天有不测风云。1920年6月,由于一起医疗事故,朱利叶斯经过审判后入狱。此时的哈默22岁,还没有从哥伦比亚医学院毕业。
然而,
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接过父亲的衣钵
,帮助苏俄战胜当时严重的饥荒和大规模伤寒。为此,在1921年的初夏,他来到了那片红色土地。
很快,哈默敏锐地发现,在乌拉尔地区,有大量毛皮、白金和宝石积压着。再想到苏俄此时严重缺乏粮食,一个计划在这位商业天才的脑海中形成了。
当时的美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价出现下跌的情况。于是,哈默想方设法联系到了苏俄高层,向对方提议:自己可以用100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紧急收购小麦,然后将其海运到俄国彼得格勒;等粮食卸下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俄国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实现这场
货物交易
。
很快,苏俄高层采纳了哈默的这一建议。时任苏俄最高领导人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位美国年轻人的想法,并邀请他赶快前来莫斯科。
接到邀请后,哈默花10万美元,买下了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遗留下来的野战医院,并为其配备了价值7万美元的物资器材,将这些作为礼物,前往了莫斯科。
就这样,
列宁会见了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
。这位俄国革命家十分支持哈默,鼓励他在苏俄投资办厂美国哈默博士,并允许哈默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矿产。不仅如此,列宁还对他有一个特殊的称呼——
哈默同志
。
不久后,苏联宣告成立。1924年1月列宁去世后,哈默在这里的事业遇到了困难。就在他考虑是否离开苏联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哈默嗅到了新的商机,决定在莫斯科建一家铅笔制造厂。
在成功从苏联官方那里得到生产执照后,哈默经过多番努力,成功办起了工厂。到了1926年,这家位于莫斯科郊外的铅笔厂,已经做到了世界最大。它不仅满足了苏联自己的需求,还将产品出口到了世界上十几个国家。
就这样,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大,
俨然成为了这个红色政权对美国贸易的代理人
。在这里的近10年里,
哈默从百万富翁晋升为亿万富翁
。
回到美国成为石油巨头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哈默回到了家乡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并实行着禁酒令。
此时,哈默的商业天赋再次显露无遗。他预见到,等罗斯福入主白宫后,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于是,哈默迅速在纽约码头建立起一座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设立酒桶厂,等待着禁酒令废除这天的到来。
事实证明,哈默的判断非常准确。随着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1933年12月,在这个国家推行了十余年的禁酒令被撤销。
而对此兴高采烈的,除了那些爱喝酒的人们外,就属哈默自己了。由于全美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成为了各制酒厂争相抢购的对象。就这样,哈默的酒桶厂生意大增。
后来,哈默又更进一步,自己开了几家制酒厂。他创建了一个名为“丹特”的品牌,并在短短几年内使这一威士忌酒畅销美国。
不仅如此,爱吃牛排的哈默,又在养牛业一试身手,成为了美国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等到自己快60岁时,事业十分成功、财富积累无数的哈默,打算从商界隐退,安度晚年。
谁能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哈默借给了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西方石油公司”的濒临破产企业5万美元。随着对方利用这笔钱打出两口出油的井,
哈默决定涉足石油业
。
不久,哈默成为西方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他又当选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凭借自己商海浮沉的多年经验,哈默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石油王国。他到处招揽人才,将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地质学家招入麾下。1961年,公司在加州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股票价格随之一路上涨。
到了1974年,西方石油公司的年收入达到60亿美元,成为了世界上颇具实力的石油公司。哈默本人,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亨。
主动去找邓小平开启中国情缘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终于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很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月2日一早,邓小平来到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进行访问。当晚,他出席了在休斯敦西北方向的西蒙顿举行的烤肉宴会。
本来,这场宴会并没有邀请哈默。但这位消息灵通的美国企业家得知消息后,专程提前从加利福尼亚一路赶了过去。
来到现场后,哈默发现宴会举办地周围布满了安全警卫。当他准备入场时,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很抱歉,哈默博士,名单上没有您的名字。”
然而,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哈默并没有就此罢休。
经过一番软磨硬泡,他成功进入了宴会现场。
哈默带着夫人,朝5号桌走去,坐在了那里。
很快,宴会主持人请现场各位美国企业家起立,欢迎邓小平和中国代表团。后来,哈默这样回忆自己当时见到邓小平的场景:
“他身材矮小,脸上一直闪烁着动人的微笑。一名翻译陪着他,依次把每位总经理的名字告诉他,并说几句介绍的话。当他走到我的面前时,邓对翻译说:‘你不用给我介绍哈默博士。’然后,他冲着我笑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
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
当时的哈默立即回答道:“我非常愿意。”但他又接着说:“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而我年纪太大,不乘坐商用飞机。”
邓小平一听,把自己的手一挥,似乎把这个问题扔到了一边:“噢,这好办。你只要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
我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
在欢迎仪式结束后,哈默夫妇又重新回到了5号桌。这是,与他们同坐一桌的时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文晋,对哈默说道:“哈默博士,您不应当坐在这儿,您应当和邓小平副总理坐在一起。”
于是,这位中国大使拉着哈默的手,将这位美国传奇企业家带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让哈默坐在自己身边,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邀请。对此,哈默告诉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一旦拟定好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搭起一个经理班子,就去北京和你见面。”
果然,在三个月后的1979年5月,
哈默乘坐自己的一架私人波音727飞机,前往了中国北京
。和他同去的,还有20几位专家。
当时的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很多外国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抱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可这时的哈默,已经怀着自己对邓小平的好感,以及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态度,兴致勃勃地抵达了那里。
经过与中国相关方面的认真会谈,
哈默与中方签订了多方面的初步协议
,包括石油勘探、煤矿开采、杂交稻种等。
1981年7月3日,邓小平在中国第二次见到了哈默。双方就中国同西方石油公司在石油、煤炭等领域进行合作,展开了沟通交流。时任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后来回忆,邓小平对此事进行了指示:“
哈默愿意帮助我们开发平朔煤矿
,两年能出1200万吨,4年达到1500万吨英国G5院校留学,就说4年,也比我们不晓得快多少。我们过去搞800万吨的煤矿,大体上10年建成,时间很长。像这样的项目,我们应该采取非常热情的态度。应当作为专题拍板,不要一家一家汇报,转圈圈。”
就这样,哈默旗下的公司,同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随着双方合资经营的山西平朔煤矿建成,邓小平后来对哈默说道:“这又一次表明,
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中国要发展,离开改革、开放是不可能的。
今后我们要更加开放,还要加快改革的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