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国博士后

美国博士后几年出站,全家都是医生,是种怎样的体验?一起参加义诊的他们这样说

现场辅助义诊的,还有不少“医二代”小志愿者。“父母是医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周末自己一个人在家是常有的事,“爹妈都去病房看病人了”。感悟:全家都是医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8·19”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8月17日上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在门诊大厅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义诊。

出诊的5位专家分别来自2个家庭——汪森明、黄颉、汪嬿如一家,和闫玉生、闫璐父女档。现场辅助义诊的QS200名校留学,还有不少“医二代”小志愿者。他们导诊、登记、协助测量血压血糖,忙得不亦乐乎。

女承父业的汪嬿如表示,父亲对她来讲是肿瘤知识活字典,母亲是鉴别诊断活字典,家庭永远是孩子从医路上,永远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义诊:夫妻档父女档母子档齐上阵

参加珠江医院“医路传承”义诊活动的5位专家分别来自两个家庭——汪森明、黄颉、汪嬿如一家,和闫玉生、闫璐父女档。

汪森明是珠江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黄颉是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中心副主任、呼吸科专家。两人的女儿汪嬿如在美国博士后顺利出站后,也进入珠江医院工作,并继承“父业”,成为一名肿瘤专业医生。

闫玉生是法国-Comte大学博士、珠江医院胸心外科主任,本硕博连读的女儿闫璐目前是医院皮肤科一名主治医师。5位医生耐心地为前来就诊的居民们提供肿瘤科、呼吸内科、放疗科、胸心外科、皮肤科等相关疾病的医疗咨询。

不仅如此,义诊现场,一群身穿“绿马甲”,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的志愿者们,在热情地导诊、提供辅助服务,他们是正在参加医院第二届“医二代”志愿服务夏令营的员工子女。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美国博士后几年出站,正在协助妈妈——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杨力,为患者测量血糖。年龄最大的20岁,南方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生,在现场协助为患者免费测量血压。经过夏令营多日的培训,小志愿者们“上岗”可谓游刃有余,毫不怯场。

医二代:对没空陪伴长大的父母,更多是崇拜

“父母是医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这个网络热问下面,不少医生子女对父母发起“声讨”,说:“他们光顾着照顾病人,无暇顾及自己。”

想起小时候,闫璐(母亲是另一家三甲医院眼科医生)和汪嬿如都表示,幼儿园经常是最晚被接走,小学初中放学了,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医生、护士办公室等父母下班。周末自己一个人在家是常有的事,“爹妈都去病房看病人了”。

小时候快考试了,同学的父母都着急、关心,但汪嬿如笑称,“我完全没压力,因为爸妈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压根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考试。”

闫璐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半夜一觉醒来发现家里空无一人,自己吓得嚎啕大哭的画面。“父母哪儿去了,无非就是一个值班,一个半夜被叫回去抢救病人了。那时候是真害怕,不过后来次数多了,习惯了,就翻个身继续睡了。”

尽管如此,对于当医生的父母,他们更多的还是“崇拜”。家里的书柜里,都是父母一部部像砖头一样厚的医学书籍。生病不舒服,他们也总是能很淡定地予以解决。

感悟:全家都是医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父母的“放养”,练就了汪嬿如和闫璐一贯的独立,以及对医学浓厚的亲切感。“小时候最喜欢护理台干净清新的药味”,汪嬿如说。从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秀的她,高考志愿无一例外全部报的医学。“当时还被老爸忽悠,说学医当医生美国博士后几年出站,全家都是医生,是种怎样的体验?一起参加义诊的他们这样说,比高三轻松。真当了医生才知道,可比高三辛苦多了。”

“从小没接触过别的职业,所以学医可以说是‘稀里糊涂’,不过也算是水到渠成吧。”对于闫璐的志向,父亲闫玉生十分支持。“也没多说什么,就是告诉我医学行业高风险、高付出,并叮嘱我要‘干一行爱一行’。”

汪嬿如高中、大学都住校,到后来赴美读博、做博士后,更少有机会与父母见面。回国后,回到珠江医院,想着总算跟上父母的节奏了,然而仍然是各忙各的,“实习的时候,甚至一度一个月没怎么见过爹妈。”别人家吃饭是唠家常,但医生家庭的饭桌上,讨论的永远是I病历和科研。

更深刻的感悟是,闫璐认为是同行的理解与守望。“医生这个特殊职业的喜怒哀乐,外人常常难以理解,我们经常津津乐道于哪个很危险的病人又被抢救过来了,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在汪嬿如看来,则是专业的传承。“在我眼里,老爸是肿瘤知识活字典,老妈是鉴别诊断活字典,他们也成为我从医路上,永远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伍晓丹

【校对】叶剑华

【作者】 黄锦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医疗~广东健康头条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回国的“肿瘤杀手”,将癌症绞杀在摇篮,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一位极具魅力和色彩的科学家巨星,她弃美国“哈佛”,回中国“协和”,30岁成博导,31岁成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她始终专注于医治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研究,在破译肿瘤基因密码道路上勇往直前,她就是80后美女科学家——吴晨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回国的“肿瘤杀手”,将癌症绞杀在摇篮,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是最有价值并值得追的明星榜样!

吴晨

▲ 01 从小立志当科学家

吴晨,1982年1月出生。她在4岁时,问她长大做什么,她回答“当科学家”,其实她那时根本不懂科学家是什么,只是想要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这种直觉伴随着她,大学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

吴晨在获得中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后,她在2011至2013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国外实验环境更开放,设备更先进,对吴晨这样的天才也极为厚待。两年后,她遇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曹院长的感召和劝说下,她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2013年初,她很快就回到了协和,开始了食道癌的研究。食道癌是让人不能吃喝、痛苦万分的癌症,无论化放疗等各种治疗手段,都难以治愈。中国的发病率又最高,资料显示,全球30万食道癌患者中,有一半患者都在中国。吴晨带领团队聚焦了食道癌顽症的研究,千方百计要找到发病基因,进而治疗。

▲ 02 探寻食道癌基因

吴晨,主要研究个体遗传因素如何影响恶性肿瘤发病,以及肿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对食道癌患者进行筛查,发现和治疗,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也是吴晨要探索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吴晨决定从基因组学入手,从基因角度来定义和筛查高危人群,以此达到通过早期介入降低肿瘤发病率的目的。

为此,吴晨提出利用人体的易感基因,绘制食管癌基因图谱。要想达到精准化治疗,首先要弄清楚,每位患者的基因图谱究竟如何,才能针对其特有的基因突变等遗传信息,确定治疗方案。发现易感基因,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遗传疾病的发生。

为获得更多患者基因标本,掌握跟踪治疗情况,吴晨每周都要带学生,赴河南、山西等食管癌高发地区,但随访结果并不都尽如人意。有随访了5-10年的一些患者,突然因病情恶化等因素离世,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此,吴晨从未灰心退却,她说“病人可以放弃,但我们不能放弃”。

吴晨在实验室

▲ 03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

经过她们呕心沥血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重大进展,吴晨的研究团队,已经整合了704名食管癌患者的基因组测序大数据,发现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20个关键基因。可以断定,多数食道癌患者都存在这样的基因突变。

她们还发现了引发食管癌的5条关键基因通路,等于找到引发食道癌的关键基因,能够彻底掌握食道癌,从而对症下药,将其彻底消灭。吴晨在食管癌研究方面的累累战果,实现了提前预测,将癌症绞杀在摇篮中,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吴晨实验室运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策略,采用同时检测100万个SNP的高通量芯片,在全基因组中寻找多种肿瘤致病基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常见的食管癌、胰腺癌和胃癌等QS100名校留学,研究成果对阐明这些肿瘤的遗传病因和个体化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接受采访

▲ 04 取得的功勋荣誉

吴晨,目前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国际合作处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她在深化食管癌、胰腺癌的遗传学研究方面,经历了13年的苦苦探寻,成果不断,也为她带来了多项荣誉。

吴晨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2013年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科技部“比尔盖茨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0年4月获颁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3月被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吴晨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高精尖人才,她并不在意一些虚名,在乎的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吴晨认为,科学家爱国不需要理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科学家搞研究更不需要理由!所以,她的科研世界很安静、很纯粹、也很执着。多年来,她沉浸在医治食管癌的研究中,不断寻找基因密码,成为一颗“协和新星”。

吴晨获奖

参考资料

美国医学博士后,临床医学(其他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

吉宏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特贴专家,山西名医,省政协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30多年,始终对本专业的国际、国内发展水平及动态有着深入的最前沿认识,始终引领山西神经外科的发展。精于神经系统疾病全面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和神经重症及疑难危重神外疾病的处理,擅长颅底、脊髓脊柱和功能神外手术,尤其对复杂高危手术有自已独特的风格。

李荣山,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山西名医,首届山西高端领军人才,现任山西省人民医院院长、肾内科主任、山西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血液净化质控部原主任现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近300余篇,其中SCI文章40余篇。出版教学、科研及临床专著16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30名,所带领的肾病科团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西“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山西省重点学科。

李伟荣,博士,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及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会长,太原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临床高端领军人才。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7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发表相关文章40余篇, SCI文章7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自然基金及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0余项。

李新华,博士,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太原市中心医院院长、“免疫性皮肤病干细胞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研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先后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刘师伟,女,1976年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太原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山西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第九届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免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西省女医师协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等多项重点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领域基础及临床相关SCI及国家级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专家细说糖尿病系列》丛书之《漫话糖尿病》、《糖尿病生活百科》于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擅长内分泌代谢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疾病,以及内分泌疑难重症和少见疾病的诊治。

孟延锋,影像学博士,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原中心医院磁共振室主任。影像医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磁共振影像诊断,磁共振介入、分子影像、纳米新材料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曾留美6年,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放射科讲师。2014年回国,入选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山西省委联系和服务的高级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先后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作报告13次。现任3个SCI杂志审稿人,10余个国际国内医学协会委员,获5项国际学术奖励。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2项,曾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杨晓丽,女,汉族,1975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太原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杰佛逊大学医院高级访问学者,山西省巾帼英雄建功标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10余项,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 20余篇。

赵彬,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疾病防治与新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任山西省口腔医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 项,经费 4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98 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

周芸,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美国医学博士后,临床医学(其他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山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卫健委临床高端领军人才。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专委会常委美国医学博士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常委,山西省肾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山西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136兴医工程肾脏病领军专科后备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基础与临床。

王彤,二级教授,现任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生物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研究方向为高维数据分析与因果推断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医学统计学》负责人,荣获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张岩波,二级教授,现任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临床科研统计分会副会长等。研究方向为量化研究与健康测量评价,及重大慢病临床队列与风险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计划、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乔晓红,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骨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吕梁市人民医院院长。与太原理工大合作主持《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有限元分析研究》1项,申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课题基金项目》1项,独立主持完成省级项目3项。共招收研究生5名,指导完成研究生毕业4名。

郜原,教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院长,视觉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视觉损伤与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PI;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计划青年项目首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眼免疫(葡萄膜炎)学组副组长、眼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0余项。多次应邀在美国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国际视觉科学研究协会、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中国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研究大会做专题发言和大会发言。获得美国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新锐研究奖、亚太区视觉科学研究最具转化潜力奖、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物技术青年人才优秀团队奖等。

刘先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目前担任山西白求恩医院医疗副院长,山西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2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内科呼吸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与肺动脉高压、慢阻肺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负责科技部重点项目子课题两项,参加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一项。与同事们合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在SCI杂志发表40余篇。上述工作已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

隗佳,医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八年制启蒙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核心骨干成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本专业领域的顶级及权威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MMR等杂志青年编委。研究方向及拟招收博士后专业方向: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细胞免疫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联系方式:。

张莉芸,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山西白求恩医院副院长,山西省风湿免疫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30余篇)。博士后招收要求:具有博士学位,风湿免疫病学等相关研究背景,发表SCI文章,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执行力,能够独立工作。课题组提供优越的科研平台和环境,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课题,支持博士后申报各类项目和人才计划。请提交本人简历通过Email发至张莉芸教授邮箱:。

李冰,男,1975年11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现任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任山西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口腔医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专委会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专委会常委、山西省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副主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重点项目等省级课题15项,总经费390余万元。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口腔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材料的研发和机制研究,侧重于齿科陶瓷材料的研发及钙钛矿量子点的生物医学研究。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方向:1、玻璃陶瓷材料的研发;2、钙钛矿量子点的生物医学研究。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方向:材料、口腔、化学、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

刘建荣,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实验室综合支部书记。现任山西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现因课题组发展需要,拟招聘妇产科学博士后,从事女性不孕症和男性不育症的研究。申请者为博士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 研究论文至少一篇。联系电子邮件: 。

周晓霜,女,1984年10月出生QS200名校留学,医学博士,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博士后,美国 医院肾内科访问学者,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山西省肾脏病大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山西省省优专家,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第六批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9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 论文18 篇。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专业特长为肾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方向包括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肾脏病理大数据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发及应用。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Email:。

蔚洪恩,医学博士,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脑疾病防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发育障碍和神经免疫疾病,可提供相关的科研实验平台。电话: -;E-mail:。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年薪,药学家!95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斯隆奖化学奖,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大学博士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in Lab招收博士后 (长期有效)

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简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于1876年,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在生物医疗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法学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2025年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公告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工作全局中,持续推动博士后队伍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并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保障。周岁,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站后须全职在学校进行博士后工作。

去美国读博士后,赴美博士后深造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校与项目

赴美深造博士后,是众多学者追求学术精进、拓展国际视野的途径。美国各高校的博士后项目各具特色。此外,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表现至关重要,这包括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水平。一般来说,顶尖学府更愿意录取那些来自知名大学、拥有卓越学术背景的博士。关于您计划赴美攻读博士后学位,还有哪些问题想要了解?

美国医学博士后申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招收博士后职位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招收博士后职位2023年初作为助理教授加入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按照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待遇标准提供工资、医疗保险、带薪假期、产假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