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者马颖毅的研究对象是在美国的中国本科留学生群体。她发现,他们并非都是美国媒体所描述的“开豪车的富二代”“学术作弊者”,有不少学生来自普通家庭。从他们的讲述中,马颖毅看到中国过去40年的飞速经济发展在两代人身上烙印的“野心与焦虑”。
作者 |里里编辑 |桃子酱题图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时隔4年将重返白宫。上一次执政期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学生签证采取限制政策,特朗普本人则屡屡曝出煽动种族主义的言论,这一切仍历历在目。特朗普再次当选,让许多有赴美留学计划或者已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前途未卜。
赴美留学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去美国留学还值得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这是美国雪城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马颖毅时常被问到的问题。
24年前,马颖毅从南京大学毕业,拿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硕博连读奖学金。过去十余年间,她见证了美国高校里中国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数量数十倍的增长。这也成为她写作《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一书的契机。
《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马颖毅 著,展宁 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雅理,2024-9
2012年起,马颖毅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中国9所高中,访谈了上百名出生于1990年代的留美学生。他们并非都是美国媒体所描述的“开豪车的富二代”“学术作弊者”,有不少学生来自普通家庭。从他们的讲述中,马颖毅看到中国过去40年的飞速经济发展在两代人身上烙印的“野心与焦虑”。
留学美国一度被视为一种“教育福音”,能让孩子从日益内卷的中国教育体制中解放,接触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多元的价值观。这种所谓“信仰”有其事实基础,但也并非完全理性。而今,更新一代的留学生及其家长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这条曾经“理所当然”的留学之路,是否还能通向光明的未来?
以下是马颖毅的自述。
马颖毅教授(图/受访者提供)
野心和焦虑,是硬币的两面
最初关注到在美国的中国本科留学生群体QS200名校留学,是因为我在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标题非常“惊悚”的文章。
当时,美媒对中国留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把目光聚焦在财富之上,比如穿着路易威登时装,在美国大农村开着法拉利、兰博基尼的富二代;二是强调中国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关于他们作弊、代写、抄袭、学历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
2005年到2019年,就读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增加了16倍,我任教的雪城大学,也出现了不少中国学生。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这些学生和媒体报道所描述的不太一样,而他们经历中的复杂性,也没有被捕捉到。
这些孩子能够到美国读本科,家庭条件肯定是相对优渥的,但绝不能一刀切地认为他们都是富二代。学生家长中,有企业高管,有白手起家的小商人,也有教育、医疗、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部分是中国城市里的白领阶层。
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报道的截图。(图/The New )
我自己也是一名留学生。2000年,我从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申请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博连读项目。我们那时候的留美学生,绝大部分都得依赖大学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而新一代学生大多是自费留学,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经济上的“焦虑”。
为了送孩子出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有些蓝领父母会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卖房。我访谈调查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学校打工,四分之一的人为了维持生活开销,每周兼职10个小时以上。
父母总会跟孩子说,“你不用管钱,在那边好好读书就行了”。但孩子出国之后,需要独自面对具体的事,他们会担心毕业后是否能有所成,是否能够回报父母对他们所受教育的投资。
《留学的孩子》英文版盲审时,就有审稿人提出,国际学生乃至年轻一代普遍具备“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特征,为什么要特别关注中国留学生?
我认为“野心和焦虑”确实是某种现代性,现代人都有这个特征。留学生群体选择离开家人、故土和熟悉的文化,千里迢迢到美国读书,正是体现了他们比同龄人更大的野心。硬币的另一面,是更强烈的焦虑。
美国顶级高中的马场。(图/《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中国留学生的特殊之处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韩国社会学家张庆燮用“压缩现代性”概念来描述东亚国家所面临的这种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被高度压缩的情境。
中国用40年时间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带有高度紧张的社会环境的印记。许多留学生的父母可能是农村孩子,小时候经历过极端贫困,通过高考“千辛万苦过独木桥”,改变了命运。他们本身是高考的受益者,但受教育的体验并不好,因此希望孩子能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留学美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福音”,不仅许诺将学生从中国严苛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解放,还开辟了通往高质量教育的新路径。
其实,不只是中国父母,哪里的父母都一样,都想复制已有的优势地位,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以,要想理解这群留学的孩子,光看他们的表现是不够的,孩子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带着父母经历的印记,孩子身上也背负着来自父母的期待和压力。
(图/纪录片《买进名校:美国大学舞弊风暴》)
前阵子,我回了国,在耶鲁北京中心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来参加的90%是父母。之前我在国内的讲座,绝大多数提问的也是父母。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孩子们到哪儿去了?可能孩子们在补课,没有时间。
“中国学生的内心住着一个批判者”
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眼中,美国大学的排名在择校时属于绝对优先级。一方面是出于实用主义,毕业后回国找工作的话,国内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排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和学生对美国高等教育缺乏了解。
美国人可能因为学校的某个专业突出、某个社团出名或者教学环境优秀而选择一所大学,在他们看来,“好学校”的定义更多元。除了华尔街和一些咨询公司,大部分公司其实没那么看重学校排名。
我的受访者中,有一名女生选择了排名普通的佐治亚州立大学,因为她妈妈在那里做过访学,对这所学校评价很高。但对于没有家庭关系网的国际学生来说,大学排名填补了他们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空白,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呈现了学院和大学的等级体系,这几乎就是高考评分体系的翻版。
开始研究之前,我设想,新一代留学生中有相当比例从一开始就走在国际教育的轨道上,应试教育的负担会比我们那时候减轻很多。让我意外的是,尽管不用参加高考,应试教育依然“阴魂不散”,只是被一次次的托福、SAT考试刷分所取代。
《小别离》讲述了三个家庭考虑送孩子出国的故事。(图/《小别离》)
我们学校的传媒学院排名很高,2011年前,(申请者)托福成绩要求达到100分。现在中国学生普遍要求自己托福成绩达到105分,甚至110分以上,美国顶尖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跟所有教育内卷的影响一样,需要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收益越来越小,身处其中的人越来越疲惫。
虽然语言成绩越来越高,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寡言,仍让美国教授和高校管理层感到束手无策。
课堂讨论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至关重要。美国教师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边界感,他们认为如果学生很安静、不讲话,冷不丁地点名叫他发言是不太礼貌的事。我的一些同事经常来问我:怎样才能激发中国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我刚到美国时,也经历过一段痛苦的适应期。研究生院一个班只有五六名学生,如果不发言,就会特别显眼。当时有一门课的老师找到我,希望我更积极地参与讨论。那门课上讲了许多性别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我说我听别人的发言都听不太明白。她问:那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有的话,表达就可以了。
留学生Steve(中)在上表演课。(图/《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比较幸运的是,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主张讨论和质疑。这并不是说我的父母特别有学问,只不过他们本身就是喜欢聊天、开玩笑的人,我们家也不太讲究尊卑长幼。
另外,因为我拿了奖学金,研究生期间需要一边自己上课,一边做助教教本科生,这让我在语言表达以及和美国同学的交往上,慢慢建立起自信。
如今,赴美留学的本科生面临的是另一幅情景。阻碍他们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多时候是沟通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调研中,60%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良好或优秀,但只有大约30%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发言。
我在书中引用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概念,中国留学生既意识到一种母语者的声音,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的声音,他们的内心往往住着一个批判者。
中国“三思而后行”的文化规范和教育体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变得异常困难。中国的教育不鼓励自由讨论,突然间到了美国,发言成了评估学生的重要部分。中国学生明白发言的重要性,但思维习惯又转变不过来,所以就更焦虑了。他们总是想给出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其实大部分讨论是开放式的。
(图/《西游ABC》)
《留学的孩子》这本书最初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美国教授和大学管理者,希望能加深美国教育体系对中国学生的理解。有教授读了之后说,以后鼓励学生发言时,会提醒他们这个问题没有对错。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我也收到了很多中国学生的来信,说他们在学业、社交上的焦虑和反思终于被书写、被看见了。我想,中文版很大一部分意义是给中国家长看美国适合留学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留学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特朗普2.0时代,对留学生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20年年初,在那之后,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疫情和地缘政治给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说,赴美留学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这次特朗普二度当选美国总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看法。
中美关系的紧张和前途的不明朗,显然对中国学生有长远影响。不过,就目前来看,影响更多还是心理层面上的。我们不能忘记特朗普是商人出身,随着精英教育的商品化,留学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中国学生自费到美国念书,有助于缓解美国大学财政赤字,对美国来说“是赚的”。
很多美国学生本科期间背负了沉重的学生贷款,毕业后如果能找到工作,就不会选择读研。甚至大学本身的意义也正在被质疑,校长和招生办需要出面捍卫大学教育的价值,部分高校招生困难,将面临严峻的破产危机。
(图/《社交网络》)
但在中国,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要不要上大学,本科不行就读研,硕士不行就继续读博。
在调研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中国学生计划在美国攻读研究生,而有读研计划的学生的回国率要略高于本科生。可以说,很多人念研究生,就是为了获得更具国际声望的学术证书,能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留学的含金量正在下降。前阵子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新闻引发了激烈探讨,但我不认为我在书中提出的“教育福音”已成为过去式。
美国仍拥有40所排名进入全球前100的世界一流大学,进入一所美国好大学的竞争远远没有进入一所中国好大学那么激烈。我所在的雪城大学已经多年没排进过全美前50名,但我的学生申请研究生院,大概率能进前10或前20的学校。
(图/《买进名校:美国大学舞弊风暴》)
从数字上看,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从2019学年的37万人下降至2022学年的不到29万,其中有不少流向了英国和加拿大。即便如此,美国仍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地。
比较明显的变化是,美国正在失去中国顶尖人才。选择赴美留学的清华毕业生人数,从2018年的11%下降到2021年的3%。但对就读于其他985、211或下一层级院校的学生来说,赴美留学仍有很强的吸引力。留学也确实能成为打破内卷状态的一种方式。
总体而言,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身边的高校老师就没有说特朗普好话的,他再次当选大家都很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大选更能体现出,美国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高校以外的人群在政治倾向上越来越分化了。
不过,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离开美国去了欧洲,他在那边也能拿到丰厚的待遇。大部分文科教授说要离开美国,我觉得也就是气话。美国高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工作环境自由度高,比较理想化,无论特朗普政府以后出台多疯狂的政策,相信高校还是能保有一定自由度。
(图/《社交网络》)
作为研究人员,我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呈现我的研究发现,很难针对个人给出什么建议。毕竟,每个人的背景、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
我当初申请出国的时候,留学中介还很少,我是全部靠自己准备的。当时我的宿舍没有电脑,想上网还得跑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一个小时4块8毛钱,就这样查资料、发邮件申请,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能申上。
至于读了社会学以后能找什么工作,都是出国了才开始焦虑,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文科博士在美国找教职很难,一直到确定工作之前,谁都没有把握能留下。
现在的家长和我父母那一辈、我书中所写的那一代学生家长相比,更见多识广,他们的想法更加复杂多面,对留学的看法也很成熟。送孩子出国读书,绝不仅仅是希望孩子镀个金,而是全方位考虑的结果。
每个学生在面临是否出国、是否留美、个人职业规划的时候美国适合留学吗,快2025年了,谁在去美国留学?,也会更多考虑到“我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想要怎样的人生”,而不一定是世界格局。
(图/《三十而已》)
回望我的留学生涯和这些年对中国留学生的观察,我认为美国留学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习得一种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些原本难以想象的事,确确实实在你眼前发生了,你的思想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加开放。2006年我刚开始工作时才28岁,当时我教的班上有50多岁的学生,这让我非常忐忑,觉得自己各方面还不像“老师”,他也不像“学生”。现在,我对类似的事已习以为常。
这几年流行这样一句心灵鸡汤:“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当然,所谓“不要给人生设限”,也需要实实在在的机会结构去托底。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能立刻改变现状,只有通过众多有勇有谋、敢于改变的人,才能建立更多元的人才选拔标准和价值观。
校对:无降雨;运营:嘻嘻;排版:锂离子
为什么一定要去美国留学,留学解惑:中国学生为啥拼命要去美国留学?
北美留学(微博)生日报讯,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里,帆帆(化名)在思考着她的人生。而对于眼前所能预见的未来,她并不满意。
作为这个中国东部城市460万高中生中的一员,帆帆梦想着有一天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教育。但帆帆说,国内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活并不令人期待。(真的么……?)大家都说,在大学里作弊现象非常普遍,逃课更是家常便饭。而且大学生是一定要学习“毛概”的。
为了大学的入学考试——高考(微博),中国的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近十年的寒窗苦读。这样的考试制度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古时候中国的“考生”们,从那时起就依靠背诵各种诗词文章来通过考试。如今,在中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进入国内顶尖的大学。而这样声势浩大的竞争,在帆帆家乡所在的省份尤为激烈。
这样漫长的学习和竞争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身心的煎熬。20岁的帆帆说:“我觉得我根本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学校里好像没有什么让你感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而如今,除了这样残酷的考试竞争之外,帆帆却有了另一种新的选择:赴美留学。
帆帆的父母曾经强烈反对她出国留学。“我以前听说美国挺危险的,我还想过是不是出门都需要随身带一把小刀防身。”帆帆说。
然而,在一次短暂的美国之旅之后,帆帆被深深的吸引了。美国大学的校园四处充满了多元的文化气息且有着极高的学术自由。帆帆于是着手开始申请美国大学,并最终被加州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分校录取。
很多人都认为,在美国读大学的中国学生们都家境优越。这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在国外过着潇洒的日子,回国以后也还能享受到各种特权。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人确实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随着近年来美国校园中留学生数量的激增(去年一年就有将近一百万学生赴美留学,对比五年前增长了40%),更多的学生其实都来自中产阶级背景的家庭中。帆帆就是这类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渴望着摆脱国内不完善的教育系统。
目前,中国学生已经成了成为了赴美留学的最大主力军。许多国内的学生都把自己的大学看作是生产文凭的工厂,不断地培养出毫无潜力的毕业生。
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大专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之后的平均月薪只有3487元英国G5院校留学,约等于539美金。而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工地里临时工的平均月收入。
鉴于这样的现象,中国的教育制度一度遭到质疑。一些中国家庭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放在了让孩子出国深造的这条路上。
在北京,政府已经为完善国内的高等教育系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努力让国内的大学更具国际竞争力。在对于学生出国留学的项目中为什么一定要去美国留学,留学解惑:中国学生为啥拼命要去美国留学?,权威部门也加强了监管。
中国教育部在回答提问时,在一份书面答复中提到:教育部支持学生们出国留学,并且也正在努力提升国内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份文件中还提到,“我们也积极鼓励海外留学生们,在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而由于许多毕业生都存在着就业困难的挑战,文件中还提及,他们会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创业。
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已经增至2529所,自2000年以来已经翻了一倍。去年夏天,有大约750万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八倍。相比之下,美国去年仅有380万学生被授予了学士学位。
尽管北京已经成功树立了许多国际排名很高、很有声誉的名校。但遗憾的是,政府在排名靠前的一百所学校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这导致了其他一些普通的大学只能拿到很少的补助。
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校长最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为他指出,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学(微博)在短短三个月中得到的政府补助,比他们学校(贵州大学)在过去63年中所获得的全部资助还要多。
“这就像中国和奥林匹克的关系一样,”北大(微博)教授陈平原说:“我们获得了许多的金牌,但是国民的身体素质仍是很差。体育精神不应该是为了赢得奖牌,而应该是让全民都健健康康热爱运动。教育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大学生活往往都有着严格的管制。每一所公立学校都有一个党委员会,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在国外常用的和谷歌学术网站,在中国都是被限制访问的。
相比之下,国内一些大学的设施也相对简陋:寒冷的教室,书目不全的图书馆。在2014年,在微博上曾出现过一个热门话题:#12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引发了学生们对脏乱拥挤的宿舍的怨声载道。
与帆帆不同,在距离她的家乡不远的另外一个中国城镇里,另一个叫玉玉(化名)的女孩儿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选择出国留学。而等待她们的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对我来说出国留学实在是太贵了。” 这个21岁的女孩儿说。
玉玉的父母是工人和房地产经纪人,家境并不富裕。国内大学的学费相对留学来说要便宜得多。每年只需要6000元左右,大约是926美金。
玉玉考入了中国扬州大学(微博)。在她的大学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都是必修课。玉玉说,她感觉这些课程好像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祖国有多么的强大一样。“但是大家并不是很感兴趣。”
作为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玉玉表示,国内的学习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新意。中国学生对高考的感受都只有一个:焦虑。相比于SAT考试中对阅读、数学和写作的测试,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更多的是凭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在美国,学生们可以选择提交几次考试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并且需要老师的推荐信,还需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而在中国,高考每年仅有一次,因而竞争异常激烈。去年夏天,有一位母亲向女儿隐瞒了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将近两个月,直到女儿高考结束。原因是害怕女儿知道消息之后影响考试的结果。
在中国,高考得分最高的学生会被称作状元,会受到人们的赞扬追捧。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美国留学,玉玉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恶补学习,每天六点起床,晚上一两点才能写完作业。
由于压力过大,作弊的现象一直难以杜绝。有些学生曾被抓到在钢笔或者手表中装了无线设备接收答案。许多考场都会使用干扰信号来防止学生作弊。
而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本地学生,比外地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当地的名牌大学。这也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
高考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生们所就读大学的好坏。像玉玉那样,她的成绩没有达到名校的录取线,所以她选择去了扬州大学。
2008,全国高考人数曾达到峰值,有1050万考生参加高考。去年有940万。与此同时,在2014-2015年期间,赴美留学的学生翻了几乎三倍,达到了人。
帆帆在被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录取后获得了全新的探索机会。她说,以前对美国的了解都是源于电视剧和电影,而现在完全不同了。
帆帆的父母出身贫寒,自从家里开了一个画笔工厂之后,日子开始逐渐好了起来。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之前,他们并不觉得去美国读书能够帮助帆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留学生的优势正在减弱。而且他们还担心美国不够安全,担心会发生枪击案件。
而帆帆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在跟随学校经历了一趟为期两周的美国之旅后,她心动了。她觉得在美国,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帆帆说:“那里似乎很自由。”
在她的坚持下,帆帆的父母最后还是让步了。在准备出国申请的期间,为了通过语言考试,帆帆背下了几千个不熟悉的英文单词。在临走之前,因为担心会不习惯国外的饭菜,她还特意向外婆学习了如何做地道的家乡菜。
然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尔湾分校开始上课之后,帆帆忽然意识到自己很难跟上课程的进度,因为美国老师的英文都说得太快了。她也意识到了美国学习方式的不同:仅仅靠记忆,是无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
目前,帆帆还没有确定自己究竟打算选哪个专业来进行学习,在她看来:“数学很简单,但是人类学超难,我都看不懂那些阅读书目里的文章。”
帆帆在学校里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不同。例如,学生们可以随意的坐在草地上。各种穿着嬉皮士打扮的人也随意的在街上走着。“如果在中国,别人会觉得这样很奇怪的。”她说。
在课堂里,她还遇到了称自己是“”的台湾同学。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台湾在外国人眼里看来是独立的一个小岛,而并非中国大陆的一部分。
这样的差异让她觉得很新鲜,如果不出国留学,她很难接触到如此不同的观点。(来自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 原文:华尔街日报 原作者:Te-Ping Chen, . 编译:陈思佳)
去美国留学几年,扒一扒,不同阶段去美国留学利与弊
美国留学不同阶段中,有的选择高中,有的选择大学,到底选择哪个阶段对自己最有利呢?各个阶段美国留学利弊有哪些呢?以下请看为大家做出的详细分析。
1.美国初中留学阶段:
优势:很多家长至今认可国内的基础教育,认为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理科成绩可以秒 杀一众美国孩子。这个观点没有错,很多国内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到美国突然就领 先了。另外一个蕞大的优势就是,美国大学不要求初中成绩,所以如果初中成绩不理想,在高中阶段尚有弥补的机会,只要高中GPA成绩呈上升趋势,且高中阶段成绩优异,那么申请名校就容易成功。
弊端:12岁以后来美国的孩子,除非是国内英语基础打得很牢固,或者自身语言天赋极佳,否则英语总会带着点别扭音。而且中学阶段的留学生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发生意外和走向歧途的机会肯定会高一些。另外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也是三观塑造的时期,受外界影响较大。还容易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加上美国高中属于开放式教学,学生成绩容易下滑等等,甚至比较冲动容易犯罪,因此家长的管束和教育尤为重要。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就是安 全问题,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加上本身很叛逆,容易出现安 全问题,家长需要重视。
2.美国高中留学阶段:
优势:有了高中的美国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小留学生在大学阶段除了相对于美国学生的高 级英语略有逊色外,在其它方面与刚来读本科的国内学生相比占尽了先机,至少不再需要两三年的英语适应期了。在大学录取方面,不占用国际学生的名额,而是以美国本土学生的身份入读。前提条件是,许多学校明确提出,只要不申请奖学金在美小留学生将与美国学生同等对待。美国每所大学留给国际学生的名额很少,这点无可厚非,所以高中阶段的留学生在美国申请大学比国内学生从国内申请大学进入名校的机会大大提高。
弊端:高中留学生,在美国的适应期至少需两年左右,中文口音已经形成几乎终生难改。
3.美国留学大学阶段:
优势:掌握一口相对流利的英文,英文水平较高,学术专业水准较高,可以开拓更加活跃的思维。接触到更多人群,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交流经验,培养自身的独立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因为美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较高,得到世界公认,更有利于未来就业。此外有些专业和技术是美国领 先于全球,可以接触到这些先进的专业合计数,有着更好的职业发展。
弊端在于,老师对外国学生是不会有任何特殊照顾的,这就意味着外国学生要和美国学生在一个起跑线上去拼搏。适应性没有初高中阶段好,而且这个年龄段来的学生基本已经被中国教育固化,没有科研与创新精神。对于一个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选题,往往交不出一份好答卷。另外就是安 全性问题以及歧视问题。学费、生活费昂贵。
美国留学误区
误区一:找什么工作就选什么专业
美国的教育体系和中国的是有区别的。本科阶段,美国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修身”,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协作、与人相处等等;针对工作的学习是研究生阶段的任务。 这与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预期不同。他们认为,在选择美国大学的本科专业时去美国留学几年,扒一扒,不同阶段去美国留学利与弊,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美国藤校留学,就应该选什么专业。这与美国本科阶段教育的初衷是背离的。“我们不想在本科阶段培养一些只知道怎么按按钮、让机器运作起来的大学生。”本科阶段专业的选择应该考虑两点,自己擅长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对于擅长做的事情,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容易建立自信;而对于喜欢做的事情,会有学习的动力。
误区二:到美国再学英语
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就是因为英文不好,才想去留学。在中国只要掌握英语的应试能力就可以了,到美国再深造。可是“英语能力弱,直接决定着课堂接受能力差。”云学教育集团介绍,“这可能导致留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信心。” 所以,我们应该在孩子出国之前,不管是否达到语言要求,都要去学习一些生存英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让学生在到美国的时候不会迷惘。
误区三:多听讲少发言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老师的讲课轻易不要打断,上课要多听讲少发言。但这种情况在美国的课堂并不流行。不断地训练自己提问,向教授问问题,让他知道自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这也是课堂加分的好办法。多和老师沟通,同时也会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对于留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四:先生活后读书
有些留学生到达美国后,开始享受异国氛围,忙于聚会游玩。美国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当密集,不容忽视。初期的忽视可能会造成步步落后去美国留学几年,难以弥补。因此,同学们不要本着“先生活后读书”的态度。要摆正心态,知道自己在美国的第一目的还是以学业为主,在不耽误学习的同时,完全可以放开了心的玩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美国留学如何,去美国留学的人,现在后悔了吗?
我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21年秋季刚刚入学波士顿大学,现在是我的博士第一学期,也是我在波士顿生活的第一年。想必很多同学会很好奇,博士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又是一年申请季,一年前的我也在憧憬着博士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体验者,我也有很多的经历和心得想要分享,希望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理工科博士的世界。
PhD制度科普
在文章的开始,我想为大家简单的普及一下,北美的PhD制度。 北美大部分机构实行博士候选人制度。招收进来的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2-3年)课程训练,参加资格考试后才可以真正进入“候选人()” 状态,写开题报告,写论文,答辩,完成自己的PhD学位。 我的博士就读体验 我作为PhD一年级的新生,一共要选三门必修课,并且自己要担任一门课的 ,也就是助教,这是我们全额奖学金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为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准备。
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目标其实是希望博士生成为未来的教授,那么在博士阶段,做助教能够锻炼我们怎么样去把知识透彻清楚的讲给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们。 至于课程强度,相对于硕士,我们需要上的课没有那么多,但除了必须要完成的自己的课程,助教的内容,还需要开设自己的 hour,以便学生们可以随时来问问题。 但是总体来讲,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和灵活,而且相对硕士,博士的成绩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博士,最重要的是掌握好这门课本身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也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们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部分,比如一些基本定理的证明。课程的作业,还包括一些对于最近研究的一些思考,比如说会让我们写一篇,其实也是在启发我们未来对于某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兴趣。 我还感受到了时效性非常强的课堂模式:一两周前的新论文常常能入选我们的课堂作业和讨论。虽然身在象牙塔,我依然能够与最前沿的科学成就,以及与业界的实时用途而同步着。 同时,高强度的学习让我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飞速增长。我在很多次撰写报告中逐渐总结经验,并且通过和母语者的队友交流,使我不断地纠正自己,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进步。第一年的这些经历都会为我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我成长经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笔。
我的公寓
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使大佬成为大佬的因素都是非常私人化的,但最终的内核往往是好奇与对独特的追逐,那些跳跃于逻辑断点的非系统性的科学家,永远对知识保有纯粹的好奇和热烈的追逐心让我十分心驰神往。我很喜欢的一个导师有一个我最赞赏的态度,就是他永远都不会用去压制别人,而是用真才实学感染别人。
在他身上,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放弃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看什么都充满着我不稀罕学的傲慢。 我想起一个小插曲,有一天午饭时间,研究所的清洁阿姨带了本 到会议室来看。我很好奇的问她,你觉得好看吗?阿姨说:有闲功夫时看看挺有意思的。我当时就震惊了,原来在“博士屯”(波士顿“学名”哈哈)美国留学如何,去美国留学的人,现在后悔了吗?,大家的科学素质也太高了,连清洁工看得都是 而不是八卦周刊。 (P.S.:《》中文名《科学》杂志,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英文学术期刊,是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世界顶级学术刊物)
我也交到了很多异国的朋友,他们也都很喜欢中国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文化差异,但是我们之间相处的非常愉快。特别的美国top30名校留学,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爱说中文的美国PhD,第一次我是在CS的系里遇到他, 他主动跟我打招呼,热情的跟我说中文,而且中文说的很不错。 他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我发现他的桌子上除了电脑,就剩一个书法作品的相框,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来我们在微信中用中文聊天,他时常会让我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肥宅都知道,当时头要给我笑掉。
出国留学带给我的改变
总之,在国外的几年生活,确实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让我学会不只关注自我,也将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定在放眼世界,关心整个的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庞大的社会议题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见识到了不同肤色、不同成长背景的朋友们,看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在思想的碰撞中丰富完善着我的世界观,看到自己被挖掘出来的弱小和强大最终学着坦然面对一切,也一点点的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能在20多岁的年纪,专心的,纯粹又简单的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就像多年前我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学习不是“大脑中塞满知识的行为”,而是提高了对世界的清晰度的行为”比如看到新闻背后的日经指数,能知道其中的意义而不是只看到数字。能听的懂外国游客的对话,知道路边的树是“在花期的紫薇树”。开始享受“对世界有清晰度”才是学习的乐趣啊。
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里写过的:饥饿是好的,贫穷是好的,孤独与焦虑也是好的,即使前方再如何险恶也并不慌张,因为我们尚年轻。我想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段自觉快速成长的,闪耀的留学经历都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人生的变数和美妙,也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孤独与恐惧,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也是我这几年留学经历带给我的美国留学如何,除了知识之外,最大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