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高等教育在本港已有百多年历史。香港大学于一九一一年创立,与成立于一八八七年的香港西医书院合并而成,是本港现时历史最悠久的学府。香港中文大学于一九六三年创校,由新亚、崇基及联合三所专上学院合并而成,该三所学院分别于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一年及一九五六年成立;而逸夫书院则于一九八六年成立,是中文大学第四所成员书院。香港浸会大学(前称浸会学院)于一九七零年根据《专上学院条例》注册成立。岭南学院源自一九二七年在广州创立的岭南大学,但也根据《专上学院条例》,于一九七八年在本港注册。而树仁学院则于一九七六年注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前称香港理工学院)于一九七二年成立,而香港城市大学(前称城市理工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则同于一九八四年成立。较近期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包括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一九八九年)、香港科技大学(一九九一年)、位于柴湾及青衣的科技学院(一九九三年),以及在一九九四年九月由教育署当时辖下四间教育学院及语文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香港教育学院。
6.2
早期在香港创办高等教育的人QS200名校留学,间或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取向,但都是出于造福人群之心。办学者希望给予年青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时亦希望这些年青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会认同他们的世界观。与香港的人口比较,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很小。后来逐渐发觉,单靠私人捐助不能满足香港市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有需要寻求其他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还有雇主,而很多时候是学生本身。近年,各界的捐款对高等教育仍非常重要,但这些捐款主要用来提供设备和康乐设施,而非用于主流教育。
6.3
由于本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增,原来规模细小及主要属私营的高等教育事业,因而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事业,获本港纳税人大量资助。造成这个现象,原因有很多。一般学生完成学业的年龄提高了,于是有更多青少年把高等教育视为可以达到的目标。不少父母认为学历有助提升社会地位(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存在已久),所以敦促子女尽量增取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而随着香港的工商业由低技能、低工资的生产工序,转向更高档次的市场及产品,雇主便需要教育水平更高的员工,包括更多最高层的人员。此外,政府本身因为有责任满足市民的期望和需要,而且在公务员、卫生和教育等方面对合资格人员的需求又日益殷切,所以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6.4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一方面扩展现有的大专院校,另一方面则开办新的院校,为年青人提供更多机会;年龄较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亦大增,他们可透过公开进修学院、各大学的持续进修学院及专业团体,修读各项课程。不过,近年高等教育学额大增,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于一九八九年决定扩展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中期报告附载了一个图表,显示适龄学生入读率(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占17至20岁年龄组别人数的比例)的增长,由七十年代的2%增至一九九四年的18%。该图现转载于下图6.1(图内资料已予修订,并包括演艺学院的资料)。图6.2显示教资会资助院校及演艺学院的学生总人数。而图6.3则显示入读教资会资助院校、香港教育学院、演艺学院及科技学院所提供的全日制学位以下程度课程的人数的趋势。第8章会更全面讨论近年高等教育扩展的情况。
6.5
社会人士对学士学位以上或同等学历的需求,与他们对学士学位或高级证书或文凭课程的需求,原因回异。以硕士修课课程来说,修读这类课程是为了获取学士学位以上的专门知识(科技是一个典型的范畴),或是为了对没有涵盖在学士学位课程内某些职业的范畴,有所认识(修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人数大增,就是一个例子)。雇主和雇员对硕士修课课程均感兴趣:过去十年入读这些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情况,载于图6.4。
6.6
以研究方式修读硕士或博士课程的学生人数,往往取决于学生可获得的帮助。此外,基于人手和设备所牵涉到的财政理由,以及个别院校商定的角色和工作目标,教资会亦施加了某些限制。研究生的人数,显然亦取决于有多少教职员愿意和能够当研究生导师。不久之前,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文化」,仍然相当有限(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教学人员本身只有半数持有博士学位)。不过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硕士,教育体系近年大幅扩展,本港从外地招聘了许多人手,加上政府在财政上给予鼓励,又成立研究资助局负责分配资源,因此情况已开始改变。研究活动近期显著增加(图6.5),研究生的人数亦大幅上升(图6.6)。
6.7
事实上,香港过往极不愿意进行研究工作。在七十年代,台湾、南韩及新加坡纷纷计划提高本身的工业科技,香港当时曾辩论这个问题,但经济多元化谘询委员会(一九七七年成立,一九七九年发表报告)却不赞成政府在研究发展工作上动用资金。不过,教资会(当时的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渐感忧虑,高等教育正不断扩展,院校若不提供研究设施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硕士,第6章:高等教育的发展,便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职员。为此,教资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进行研究,由英国帝国学院( )的院长出任主席。委员会于一九八三年发表报告,建议设立研究资助委员会,负责分配政府给予各院校进行研究的拨款,而院校则以竞逐的方式申请拨款。当时香港政府不接纳该项建议(起码是把建议搁置),可能因为政府官员认为在大学进行研究花费甚昂,并认为私营机构可按市场情况,自行就研究发展计划作出正确决定。现在看来,这项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而且代价很大:有说台湾的电子工业在八十年代成绩卓越,多少有赖政府和私营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发展。尽管上述的建议不获接纳,教资会仍不断向政府力陈研究工作的重要。研究资助局终于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第13.6段将会讲述该局的工作情况。
6.8
数十年来,各大学的校外进修部虽然有为成年人开办各类短期课程,但主要是有关文化或消闲兴趣的,参加人数相当少。社会在近年才开始对持续专业教育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学历有所需求。一九八五年,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成立于一九六零年)首先为课程设立有系统的学分累积制。如上文第6.1段所述,公开进修学院于一九八九年成立。香港大学的校外课程部及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外进修部,分别于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四年,易名为专业进修学院及校外进修学院。要衡量持续教育的增长相当困难,因为很难把有关的数据和程度作出比较,而且无法清楚知道院校的内部情况。图6.7显示在五所教资会资助院校修读持续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情况,但这些数字大概只是修读这类课程的学生总数一半左右(请参阅第12.7段及24.1段)。
6.9
上文述及的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这些发展,政府提供的非经常补助金及经常补助金亦相应增加。非经常补助金主要用于建筑物、设备和图书馆,经常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增聘人手,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及各类辅助人员。高等教育已成为香港的一大行业,是重要的雇主。图6.8显示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增长,以及相对于适龄学生入读率的百分比。后者数字下降,表示纳税人从高等教育制度获得愈来愈好的回报。图6.9显示高等教育事业雇员人数占劳动人口百分比增长。
6.10
上文述及的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这些发展,政府提供的非经常补助金及经常补助金亦相应增加。非经常补助金主要用于建筑物、设备和图书馆,经常补助金则主要用于增聘人手,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及各类辅助人员。高等教育已成为香港的一大行业,是重要的雇主。图6.8显示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增长,以及相对于适龄学生入读率的百分比。后者数字下降,表示纳税人从高等教育制度获得愈来愈好的回报。图6.9显示高等教育事业雇员人数占劳动人口百分比增长。
目录上一章下一章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李倩;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02期
米银俊;晋琳琳;罗嘉文;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7年02期
景永霞;苟和平;陈莉莉;基于能力评价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3年06期
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05期
樊红云;刘冬雪;“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年08期
袁圣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李海东;融合与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03期
张亚珍;张广顺;邓安远;基于创客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12期
谢舒媚;梅伟惠;杨月兰;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内外十所高校的比较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年02期
10
李小红;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年43期
11
牛月冬;徐广飞;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年07期
12
刘建军;大学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市场;2017年16期
13
战德胜;技能型人才融合进阶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12期
14
林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年19期
15
哈伊莎;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21年07期
16
王锦华;一村多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村多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4期
17
梁琦论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职教论坛;2001年03期
18
李爱东;赵晓毅;高小姣;周学增;周炳臣;葛宏伟;李昕欣;模块化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04期
19
张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学园;2017年14期
20
卢荣山;杨鲜丽;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工程造价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年03期
21
王新娟;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2022年19期
22
但唐仁;延霞;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6期
23
宋晓丹;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分型分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14期
24
黄秋鸯;黄毅能;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茶艺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年10期
25
杨钋;王琼;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改进研究[J];高等教育评论;2022年01期
26
关伟嘉;陈建平;喻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38期
27
李绚;李晓琴;白绽婷;新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37期
28
白秀娜;吉林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1期
29
孙虹乔;高职院校“小企业小门店自雇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0
陈飞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闻万春;基于学习领域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一等奖摘要集[C];2015年
杨建芬;评价引发的思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三卷)[C];2017年
赵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C];2017年
杨月;孔孟佳;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探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许妍;高校项目课程体系构建可行性报告实施方案[A];2022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五)[C];2022年
吴琦;丁国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法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2022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C];2022年
王秀梅;赵昶;致远新工科实验班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深圳分论坛论文集[C];2023年
卢卓元;通专融合背景下通识“大写作”课程体系构建[A];素质教育:让未来更美好——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暨第九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C];2020年
赵双双;张彬;“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为例[A];2021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暨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一)[C];2021年
10
胡学军;基于旅游专业中高职3+3模式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11
吴静斐;以实践(实训)课程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构建初探[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12
陈雪;基于立德树人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A];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上海分论坛论文集[C];2023年
13
荣艳;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研究[A];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八期)[C];2020年
14
邵苗苗;胡书海;许诺;马国武;牛卫东;李晓杰;关于口腔医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A];2017年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15
宫树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19年
16
李明华;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若干问题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7
刘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基于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A];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C];2018年
18
赵光楠;吴德东;马效民;关于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19
肖茜;就业导向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20
李喜微;张丹;基于需求分析的《旅游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21
马冰清;刘蜀;段昌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调研报告[A];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C];2018年
22
蒋小汀;董是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23
高文举;民办高校“三位一体”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论文集(下册)[C];2016年
24
戴倩;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25
黄进;高职钻探技术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初探[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26
武银华;王建林;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7
甄子会;于洋;运动遇险防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8
刘桐;专创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究[A];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第三辑)[C];2022年
29
段兴禹;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融合[A];《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三辑[C];2021年
30
梁芬芬;关于游戏教学法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运用的几点思考[A];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杨静文;创业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发育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仝焕君;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河南大学;年
杨松菊;L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年
杨凤鸾;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三峡大学;年
纪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年
杨冬;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厦门大学;年
魏婷;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D];四川外语学院;年
邹国文;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年
董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年
屈艳男;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西藏大学;年
10
韩群;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年
11
葛文芹;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年
12
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年
13
陈文静;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广州大学;年
14
王丽霞;智慧旅游视角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大学;年
15
张莉莉;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年
16
张娟;农村小学课程体系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年
17
熊枫;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年
18
王娅诺;广西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年
19
罗明;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年
20
赵天华;W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年
21
林玲婷;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年
22
魏星星;高职“双创”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年
23
谢玲;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厦门大学;年
24
刘慧仿;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年
25
徐永阳;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重庆大学;年
26
姚燕;山西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与策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年
27
郭琦;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年
28
徐平;新兴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年
29
许起祥;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年
30
高玲慧;文科类院校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 许彦伟;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N];新乡日报;2023年
通讯员 王丽伟;天津工大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练兵场[N];中国教育报;2014年
本报记者 袁贻辰 西南民族大学 鲁佳乐 实习生 冯莉;创业教育课程永远不能有标准答案[N];中国青年报;2015年
记者 王敬照;我省高校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N];河北日报;2015年
记者 李玉兰;850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N];光明日报;2011年
记者 徐敏;创业教育课程“异军突起”[N];解放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晋浩天;课堂上能教会创新创业吗[N];光明日报;2016年
本报记者 梁杰;创业教育缘何在高校走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徐潇然;高校创业课谁来讲?怎么教?[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郑晋鸣;江苏大学生白手起家的创业后盾[N];光明日报;2013年
11
通讯员 费彬 记者 郭东;4年引领8万名城乡青年创业[N];河北日报;2014年
12
记者 肖江;大学应开设创业课程[N];沈阳日报;2010年
13
本报记者 陈凤莉;扬州:多重帮扶助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N];中国青年报;2011年
14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莉莉;驻青高校今年逾10万人毕业[N];青岛日报;2017年
1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基层就业,同学们都要准备着[N];经济日报;2017年
16
本报记者 孙权;台可借鉴大陆将创业课程列入必修课[N];人民政协报;2015年
17
记者 袁京;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N];北京日报;2010年
18
记者 邓淑华;创业课程纳入全国高校大学生必修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9
程义峰;增设创业课程 人大代表为大学生就业支招[N];中国人事报;2007年
20
本报记者 陶涛;尴尬的高校必修课[N];中国青年报;2014年
21
记者 任素梅;我省举行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N];江苏教育报;2015年
22
本报记者 王永;西方国家大学生如何创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
23
记者 聂可 丁静 彭卓;749万大学毕业生仅1%创业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尴尬怎么解[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24
本报记者 钟华;英国国家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发展部主任西蒙·布朗:32学时只是创业教育的第一步[N];中国科学报;2016年
25
本报实习生 焦以璇;在线课堂英国G5院校留学,给创新创业教育“通电”?[N];中国教育报;2015年
26
通讯员 李琴记者 陈羚;今年7900名农民接受创业培训[N];泰州日报;2008年
27
记者 张维;多部门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N];法治日报;2021年
28
本报记者 惠婷 实习生 崔岩;“创业课”该咋上 听听调查怎么说[N];河南日报;2012年
29
本报通讯员 杨丽娟 本报记者 王庆环;我们需要怎样的高校创业必修课[N];光明日报;2012年
30
记者 袁锋;海口以创业带动城市就业[N];海南日报;2010年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安全工程专业简介
1984年7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安全工程“正式”列为试办专业,代码为“试32”。
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保留了安全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这两个专业,后者仍然归属于矿业类美国藤校留学,而前者归属为管理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列为“限制设置的”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四次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整合本科专业设置,取消了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由安全工程专业涵盖所有行业的安全问题,其学科归属改为属于安全环境类下的二级学科,代码。虽然此目录中仍然保留安全防范专业(属于法学,代码),但所有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都由安全工程专业覆盖,标志着这个学科基本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数由1957年的1所稳步发展到2008年的114所。在2012年9月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安全工程专业归属调整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的高校共计137所。
2010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15年,成立安全工程系。
截止目前,在校生265人,已培养9届毕业生449人,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北京、天津、安徽、四川、山西、河北、广东、云南、贵州、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英国、丹麦、匈牙利等国。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先后三次获得“道达尔”杯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前六等优异成绩。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以化工安全为特色,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紧跟我国安全生产政策的时代步伐和我区对化工安全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立足全区,面向全国,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ISO体系建立、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可持续发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等对行业安全工作有明确要求,国内面向化工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较少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行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安全工程专业简介,适应社会需要,胜任“安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具备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工程、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和安全系统工程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发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具有如下职业素质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掌握安全工程专业领域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仪表及自动化、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安全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设计、评价、评估、培训、应急等方面的工作;
4、具有良好的团队交流与沟通协作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个体、团队成员以及领导者的角色,能够在多学科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协调、交流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通过专业培训和工程实践等途径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持续提高专业素养。
(主要课程)安全科学导论、安全系统工程、化工原理、反应工程、热工学、化工工艺基础、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技术、安全设施设计、化工安全设计、特种设备安全、职业安全卫生、安全工程仿真训练、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安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博士5人,硕士3人,获得过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挑战杯一等奖、国家挑战杯三等奖、“道达尔”杯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个荣誉和奖励,两人具有国家“一级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刘建德:河南是科研落地的沃土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11月4日至8日,由省委统战部举办的“港澳知名企业家和代表人士中原行”活动在郑州启动。来自70余名港澳人士走进郑州中原科技城投资促进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等地,感受郑州发展魅力。
在参观完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后,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欧洲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建德对河南的科研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哈工大选择在郑州设立研究院英国G5院校留学,无疑是为了将科研成果在此地实现落地转化,并带动相关企业在这一区域投资布局。我认为,这一决策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河南省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此次参加港澳知名企业家和代表人士中原行活动,刘建德感慨道:“此次活动规模大,层次高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刘建德:河南是科研落地的沃土,我也和众多香港的老朋友重逢,倍感亲切。”
事实上,刘建德与河南的渊源颇深。去年2月,他被郑州轻工业大学聘请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领军人才特聘教授。此外,由他领导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也与河南省多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加强豫港院校的交流及合作。
2023年9月,由刘建德主持的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国际论坛在郑州轻工业大学召开。在此次论坛上,刘建德邀请多位欧洲科学院院士莅临河南,他们就先进材料、新兴技术、科技创新等多个前沿领域,发表了多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同时,刘建德在中国内地拥有两支专注于新能源(氢气)开发及应用的科研团队,涵盖了氢能源装备开发制造、高强度碳纤维生产及汽车电池回收再制造等多个项目。
在河南,刘建德不仅投身于科研项目,还积极推动其产业化进程。他创建了中氢聚力(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氢能源产业链的产品与服务,涵盖了氢的制取、运输、储存和应用四大环节,并已掌握第4代70MPa IV型碳纤维缠绕储氢瓶的核心技术。
在谈到投资环境时,刘建德表示:“一个地方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同是否顺畅,是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河南正在打造的‘7+28+N’产业链群思维非常前瞻,有助于将产业链做大做强。此外,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同样至关重要,河南省政府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刘建德对于人才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地方政府应明确大学的定位,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来决定高校专注于基础科研还是科研落地。在他看来,河南是科研成果落地的沃土。“河南省是工业大省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拥有齐全的工业门类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因此非常适合做科技成果转化。此外,河南拥有庞大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拥有良好的人才优势。”
同时,他强调:“大学应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确保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系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刘建德本人就是学徒背景出身,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他的推动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每个专业课程都设置了3—6个月的实习期,旨在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减少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