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高科院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十四五”规划解读②|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范例

“十四五”时期,东莞通过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示范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等方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跨越。《规划》提出,支持东莞理工学院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职能制造等领域,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建设。推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提出,东莞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推动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在莞高校综合实力,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范例。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跨越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举全市之力推进两所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先进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国际优质资源等方式,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跨越。

推进大湾区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规划》提出,高起点新机制建设大湾区大学,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估标准等方面改革创新,开展新工科探索实践,力争把大湾区大学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大湾区大学建立现代高校治理体系,设立理事会,引入相关领域、行业精英力量,提高大学管理咨询团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建立开放办学新机制,支持大湾区大学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和龙头科技企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全力打造科教产共同体。按照“一校两区”建设思路,加快推进项目的立项、报批和建设,力争2023年完成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建设。

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引进香港高校师资、课程和优势学科,按照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与评核标准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十四五”规划解读②|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范例,打造国际领先的优质教学与研究体系,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际化大学。依托东莞市香港大学研究院,落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师资储备、前期科研、学科建设和前期人才培养等筹备工作,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培养,力争学校在2023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落实资金、用地和人才保障,力争2023年完成一期校园建设。

推动高校合作办学

《规划》提出,东莞鼓励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来莞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化合作学校、二级学院、重点学科等共建。支持高校引进海外智力,优化外籍教师引进标准美国藤校留学,加快推进国际优质高校资源在莞集聚。加大高校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力度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工科,吸引顶尖大学、实验室来莞设立高水平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合作建设高端培训机构。

“十四五”时期,东莞通过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示范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等方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跨越。

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示范校

《规划》提出,支持东莞理工学院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职能制造等领域,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全面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支持将东莞理工学院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学科增列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做大做强国际联合研究生院。

推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规划》提出,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专业集群、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紧密对接东莞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不断扩大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争取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努力成为大湾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标杆院校。

推动高等教育科创能力新跨越

“十四五”期间,东莞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联合培养拔尖科创人才,打造科教产研合作共同体,提升科创人才服务产业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创能力新跨越。

联合培养拔尖科创人才

《规划》提出,支持高校紧密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等区域重大科技产业平台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致力于培养科研和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开放融合和创造性思维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打造科教产研合作共同体

《规划》提出,支持高校将加强与先行启动区、港澳名校以及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组建政校区企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和技术产业化平台,努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创新企业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加强与深圳光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动,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一体化。推进高校科研国际合作与创新,办好粤港澳大湾区院士高峰论坛、科技创新论坛等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规划》提出,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办法,打通高校科研项目与社会资本对接通道,构建技术交易、投融资等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形成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体系。

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发挥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规划》提出,东莞将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下来要创新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完善专家建议报送和专家参与决策机制,加速智库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增强智库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地址,无锡高新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新华日报10月29日】位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的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近日正式启用,意味着无锡与北大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合作驶入“快车道”。近年来,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厚植人才沃土,聚焦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为首的“6+2+X”现代产业集群,以校地企合作为突破口,不断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地址,无锡高新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形成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的新局面,共同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倍增效应。

促进产教协同,

打造人才共育“直通列车”

前沿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让深存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级人才袁静丰,在数据AI算力及数据加速芯片研发中,愈发感到企业对立体式复合型人才矩阵的渴求。

“最近,我一边忙着在学校上课,一边忙着解决企业的攻关课题。”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军伟介绍,他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与张军伟一样,无锡力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人才袁敏民QS100名校留学,同时还担任江南大学“产业教授”。

无论是“科技副总”,还是“产业教授”,都展现出高新区促进人才交流、深化校地企战略合作的积极作为。今年,高新区积极落实国家“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部署,与江南大学联手,实施区域内重点企业派100名“产业教授”入校带教、江南大学派100名“科技副总”进企带岗,推动产品研发“接天线”、科研成果“接地气”。

高新区积极探索“政府搭台、市场主导、校企协同”的人才联合培育模式,成立无锡市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招引优秀应届毕业生为学员,选聘企业创始人、技术总监、产业界专家授课带教带岗;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达成“学分互认”,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打造“新”青年求职旅社,提供免费入住、才企匹配、城市融入等一揽子公益服务。吸引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1001所海内外高校学生报名参训,已有1192人“留新”就业,有效就业率超80%。发挥校企“双基地”“双导师”优势,推动华光环保能源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在省内率先开设技师层次企业新型学徒培训班,推动科技职业学院等为威孚高科、奥特维等企业订单式培育、输送大量技能人才。

搭建创新平台,架起人才成长“进步阶梯”

走进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一根探针上集成了1024个可同时记录的神经信号通道,为脑科学研究、脑开发、脑治疗提供高分辨率记录和神经元刺激活动。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从量产工艺开发到小批量生产,再到临床试验,都在这里实现。

像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这样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还有很多。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在这里设立各类研发机构30余家,去年成立的无锡高新区(香港)创新中心,已与香港大学等8所在港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与52个香港“产学研1+”项目建立对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振东介绍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地址,全区已与220余家国内外高校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浙江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无锡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228人。

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新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2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40家。与江南大学、无锡学院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串联起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探索联动模式,激发区域发展“强力引擎”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新阶段,面对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的新要求,高新区突出目标导向,再次升级“飞凤人才计划”,实施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五大工程,鼓励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揭榜挂帅”、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等新型组织方式布局开展协同攻关,成功入选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2个,华润微电子实现车规级MEMS传感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微导纳米等4家企业成功揭榜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数及获批资金均居江苏省首位。

拥抱创新浪潮,聚焦校友经济这片蓝海,高新区将拓展校友经济圈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新路径。今年无锡上市第一股——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锡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级人才张永刚表示,随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无锡基地等平台陆续建立,企业技术“硬核力”进一步增强,区域高端人才也将进一步集聚。高新区牵手哈佛大学无锡校友会、浙江大学无锡校友会等40余家校友会作为“引才合伙人”,成立哈佛大学校友(长三角)创新中心,举办校友经济“思享汇”,成立规模1亿元的江南大学—无锡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构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研学产金“四合一”科技创新模式,鼓励支持37家校友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超500万元,签订“双招双引”协议,形成校地双向哺育的新突破。

“无锡高新区将始终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强支持,为校地企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大平台’、构建互通共建‘连心桥’,推动科创成果落地、核心技术攻坚、优质人才培养等工作全面开花,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文章,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践新标杆。”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新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杨说。

香港国际高等教育学院,抓住历史机遇!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建设国际教育枢纽

文︱邓飞

2024年1月香港国际高等教育学院香港国际高等教育学院美国top30名校留学,抓住历史机遇!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建设国际教育枢纽,笔者在立法会提出了“积极建设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为香港教育订立一套全面的战略发展蓝图”的议案,旨在推动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发展,提升香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全球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香港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优秀学生,并全面推动教育对外产业化。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拥有全球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根据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度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百强,这显示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尽管香港的教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留学香港”这一品牌并未能在国际上获得足够的认可。

目前,香港的非本地学生来源主要集中在内地和亚洲其他国家,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的数据,2018至2022学年,八大公立大学的非本地生中,71%来自内地,25%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仅有4%来自亚洲以外。这表明,尽管我们在吸引内地和亚洲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全球学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商合作是关键

在2023年的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已经表明,要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将政府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比例从20%提升至40%。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全面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推动“留学香港”品牌的发展。

首先,吸引更多外来学生来港升学,不仅能提升香港的国际声誉,还能通过教育增强香港的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留学生不仅是教育上的受益者,他们同时也是香港的文化大使和经济促进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国际留学生对经济的贡献是显著的。2021至2022学年,100万名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约338亿美元的收益,并创造了335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推动“留学香港”品牌,将对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府应进一步与商界合作,增加奖学金名额,并提供更多学生住宿设施和毕业后留港工作的机会。去年,特区政府已经向奖学基金注资10亿元,并将“一带一路奖学金”的名额增加至每年150个。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来自“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的学生来港升学,并鼓励他们留港发展。

此外,企业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特区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供留学生奖学金,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不仅能加强香港的人才库,还能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制定吸引国际学生发展蓝图

教育产业化是推动香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像美国、英国和澳洲这些留学大国,通过吸引国际学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2021年,英国的国际留学生为该国带来了259亿英镑的净经济效益。香港也完全有能力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推动教育产业化,增加经济收入,并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香港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一套全面的战略发展蓝图。

一是扩大非本地生学额: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还应该在职专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扩大非本地生的学额,让更多境外学生有机会来港学习。

二是编制年度国际化报告:每年发布香港教育国际化报告,分析各教育阶段吸引外来学生的数据、成本效益,并进行策略检讨。

三是加强海外宣传:通过驻外经贸办事处,加强对潜在留学生国家的宣传,尤其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的市场需求,积极推广香港的教育优势。

四是改善学生住宿和签证政策:特区政府应帮助大学兴建更多宿舍,并鼓励私营机构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同时放宽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签证政策,并考虑引入家长陪读签证,为留学生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五是平衡奖学金与自费留学:特区政府应继续增加奖学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来港,同时推广自费留学,让更多优秀的外国学生选择香港作为留学目的地。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成为全球教育枢纽的潜力。推动“留学香港”品牌,不仅能提升香港的国际知名度,还能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储备带来长远的益处。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将香港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为国家和香港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如何报名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港澳院校 | 香港产业人才的基石——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THEi高科院透过与海外学术机构及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升学及实习机会。THEi高科院毕业生可获英国华威大学香港分校提供的多门硕士课程免修学分。想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升学的相关信息,可以填写以下意向登记表,找我们做一对一升学规划哦!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qs排名,港校大爆发!2025QS世界大学排名震撼发布!

第1名依旧是蝉联13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自2014年后再次回到综合排名全球第2的位置。本次排名中国香港高校的进步非常大,有6所大学排名都上升了,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所大学进入了世界前50!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学费,香港高科院THei预计2025年春季开课中文MBA课程!

香港职业训练局(VTC)机构成员,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Thei)2025年春季入学中文授课MBA硕士了!目前2025年春季港硕中的唯一一个免语言+中文授课的专业!●专业网络资源:加入THEi高科院,学生将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为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地址,应用科学大学联盟正式成立

应用科学大学联盟在教育局的推动下正式成立,创会成员共四所专上院校,其中香港都会大学和圣方济各大学为正式成员,东华学院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则为附属成员。所有应用科学大学均可申请成为联盟正式成员,而有志成为应用科学大学的院校可申请成为附属成员。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官网,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助理傅瑛一行莅临我校交流座谈

12月30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长助理傅瑛一行莅临我校进行交流座谈,我校党委委员、理事长助理、校长助理乐俊杰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待并出席座谈会。傅瑛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的基本情况、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以及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