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文件精神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研修项目(第二期)招生简章,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满足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儿童中心强强联合,整合社会资源,精心打造出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启动“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研修项目(第二期),科学系统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者,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增强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满足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实操技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具备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应有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胜任力。
二、培训对象
1. 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教师
2. 早教机构、妇女儿童服务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等工作人员
3. 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教师
4. 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
5. 有志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士
三、培训形式
采用“全程线上”培训的形式。线上培训的方式灵活,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计划。
四、报名缴费
1.学习费用
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课程共计60学时,学习费用:1678元/人,包含培训费、教材费、证书费等。
单位组织(团体)报名,人数100人-1000人美国top30名校留学,团报价1480元/人,包含培训费、教材费、证书费等;人数100人-1000人,团报价1382元/人,包含培训费、证书费等,不含教材费。
2.报名缴费方式
个人报名,需本人登录“北师大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报名。报名学习及缴费平台为北师大在线,网址:
单位组织(团体)报名,需汇款或转账至以下账号:
账户名:北京师范大学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文慧园支行
账号:3402 5601 5272
请在汇款单上备注:继教院家庭教育指导者课程+团报
缴费完成,请保留汇款或转账成功的截图,发送至邮箱:,工作人员审核回复后,发送学员信息登记表填写,后反馈账号密码登入平台班级学习。
3.发票开具
发票内容:短训班培训费
发票类型:中央财政非税收入统一票据
发票形式:电子发票
发送方式:发送至报名者提供的邮箱
五、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涵盖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与专业伦理、专业技能与实务三大模块,包含九大专题,涉及到24个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题内容,共60学时。
模块
子模块
单元主题
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知识
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内涵与特征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智慧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发展
新时代家庭教育基本理念
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核心理念解析
家庭教育政策与立法
基于家庭教育指导目标的指导师核心素养培养
儿童与家庭教育
0-3岁儿童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要点
3-6岁儿童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要点
6-12岁儿童(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要点
12-15岁儿童(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要点
15-18岁儿童(高中生)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要点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要点
儿童权利与家庭教育
儿童权利与家庭教育
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
家庭关系类型和建设策略
弘扬家风文化 建设美好家庭
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与策略
家校共育的内涵与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伦理
家庭教育指导概论
家庭教育指导概论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概况
专业素养与专业伦理
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素养
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技能与实务
实务与应用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挑战、原则与策略
家校社协同育人 赋能学生成长
六、结业要求及结业证书
学员在平台线上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全部学习内容,并提交作业,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名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证书可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管理信息平台查验。
七、报名和培训时间
报名时间:2021年12月6日—2021年12月16日
培训时间: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6日 (培训周期内可以随时随地线上反复学习)
八、专家团队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丛中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教授。
洪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管部副主任,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霍雨佳,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邓林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专委会委员。
罗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李文道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洪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北师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师;英国 King’s 教育学院及 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中国)发起人之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晏红,清华大学幼儿园副园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专家。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南京市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杨文芝,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北京市德育骨干。
九、项目特色
1. 资源高端,专业引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中心雄厚的师资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品质课程体系,共同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师服务体系的构建。
2. 课程优质,科学系统。围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三大模块九大专题开设课程,立足中国本土,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贴近家庭教育工作者真实工作困境,着力寻求解决路径。
3. 培训灵活,干货满满。全程线上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素养培养并重,精准对应需求,满足多样化学习。
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招生】第二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招生简章-招生招聘-首页
五、师资队伍
1.课程顾问: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师资队伍(以下师资为拟定师资,不分先后顺序,以实际安排为主)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特聘专家。
罗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共发表科研论文近100篇。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发展与教育》执行副主编。
王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院长。芬兰国家科学教育中心(LUMA)StarT 国际比赛评委、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师范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日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曾发表中日文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青年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第二版)、《箱庭疗法》《箱庭疗法的心理临床》等心理学专著。
李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阅读障碍三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学术顾问。
李燕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QS100名校留学,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早期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儿童学习的认知机制与个体差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应用。
张丽: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访问学者。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招生】第二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招生简章-招生招聘-首页,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继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讲师。具有医学专业及工作背景,曾任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曾获“北京高校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徐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1-187),中国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哀伤学组(筹)委员。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曾获“全国最美慕课”一等奖。所授课列入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
梁丽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监测、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董艳菊:教育部国培计划心理教育专题主讲专家;北京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中学高级心理教师;北京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北京市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李蓓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博士,美国丹佛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孟康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领导力沟通认证讲师,曾任西肯塔基大学(WKU)商学院卓越领导力中心讲师、 WKU沟通系讲师, WKU组织领导力系讲师。
刘朝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心理学部EDP中心课程设计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兼职督导,北京市海淀区家长学校特聘专家委员,北京市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理事,人社部青年教育指导培训师。
张英俊:清华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教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许英美: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专业委员会接纳与承诺疗法学组委员。
六、学习方式
1.学习时间:2024年11月-2025年10月,27天(216学时)。
每个月集中一个周末线下授课,大部分线上课程在工作日晚上。
2.授课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课占比70%以上。
3.面授上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EDP培训中心教室(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8号金丰和创业园A座6层,北师大东门马路对面)。
七、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50人。
八、结业要求和结业证书
1.结业要求
(1)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
(2)按要求完成课程作业;
(3)按要求提交关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学习和反思总结报告;
(4)结业总结分享:参加结业仪式,总结分享学习心得收获,并授予结业证书。
2.结业证书:完成以上内容并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结业证书。
备注:为修满学时、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结业证书,可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管理信息平台()进行证书查验。证书样式如下:
九、报名时间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11月17日晚24:00。
十、申请流程
预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进入快速报名通道。项目组会根据您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进入缴费环节。
十一、培训费
1.培训费:2.68万元/人/年。
十二、缴费及发票
1.登录缴费平台:
/登录后查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第二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高级研修项目】进行缴费。(需开发票的学员推荐使用此平台进行缴费)
2.银行对公转账账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转入如下账户】
开 户 行:中国银行北京文慧园支行账 户 名:北京师范大学
账号:银行名称:中国银行
纳税人识别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备注:请在汇款单上备注“心理家庭+姓名”。
缴费截止时间:2024年11月23日24:00。
3.发票:
发票内容:函大电大夜大及短期培训费;
发票类型:中央财政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
发票形式:电子发票;
发放方式:发送至报名者提供的邮箱。
十三、联系我们
1.咨询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EDP培训中心(北师大东门对面,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8号金丰和创业园A座6层606室);
2.报名邮箱:;
3.联系人:谭老师、原老师、张老师等;
4.咨询电话:;;;;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系,[单招]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
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同时注重国际合作交流,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美术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2019年学校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学校自1917年开设体育师资培养专业以来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系QS100名校留学,[单招]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理论家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等先生长期在校工作任教,为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依托学校建立了“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3个本科专业,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设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大学体育教学部、基础理论教学部、体育科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二级教授2人。现有普通本科生738人,各类硕士研究生230人,留学生5人。现有田径、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技巧、体育舞蹈等10支运动项目代表队。
一、专业简介
运动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竞技体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主要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和专业术科类(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等)。学制:四年制本科;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体育道德素质,系统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领域承担学校教学与训练、竞赛、表演、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主要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民族传统体育类、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以及专业术科类(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学制:四年制本科;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二、招生专业及计划
专业
项目
拟定计划
运动训练
田径
100m、200m、400m、800m、1500m、3000m(女)、5000m(男)、10km竞走(男)、5km竞走(女)、110米栏(男)、100米栏(女)、400米栏、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
0-10
篮球
男子
0-4
女子
0-3
排球
男子
0-5
女子
0-5
足球
男子(非守门员)
0-3
女子(非守门员)
0-3
乒乓球
男女不限
0-6
技巧
男女不限
0-6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套路
男女不限
0-16
武术
散打
男女不限
0-4
以上各专业计划若因项目生源不足等原因录取时不能完成招生计划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系,学校将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和生源情况在项目之间适当调整。
三、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
1.符合2020年高考报名条件,且已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高考报名。
2.具备招生专业所列项目之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等级证书审批日期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
3.考生运动等级以“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系统”公示的数据信息为准。
4.考生所持本人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中的运动项目必须与我校招生运动项目一致。
5.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有关规定。
(二)报名注册
1.报名地址: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以下简称“体育招生系统”)。
2.注册:考生于2020年2月1日至3月1日12:00在“体育招生系统”完成注册,校验运动员技术等级信息。
3.报名:已完成注册的考生于2020年3月1日至3月10日12:00在“体育招生系统”内填报志愿并交纳考试费。报名成功以考生完成交费为准,一旦报名成功,考生志愿等所有信息均不允许修改。
4.考生在注册过程中,如发现本人运动员技术等级信息有误,需在2020年3月3日12:00之前联系颁证体育部门进行信息更正。
5.因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正常报名的考生,需填写报名申请表(附件1)。拟填报我校为第一志愿院校的考生将《报名申请表》于3月11日12:00前传真至我校招生就业处(0931-)。我校收到《报名申请表》后,汇总上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核。
四、考试时间及地点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实行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一)文化考试
1.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150分,总分600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答。
2.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考生于2020年4月10日12:00后登录“体育招生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
3.考生依据准考证上的考点安排于4月18日、19日参加文化考试。
时间
上午
下午
9:00-10:30
14:00-15:30
4月18日
语文
数学
4月19日
政治
英语
4.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后在“体育招生系统”查询文化考试成绩。
(二)体育专项考试
体育专项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的模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执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2020版)(见附件2)。报考我校的考生直接前往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统考院校进行现场确认并参加体育专项考试。考试时间为2020年3月28日至5月10日。
五、录取原则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在文化考试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180分、体育专项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40分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在达到学校文化、专业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和体育专项成绩3:7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计算考生录取综合分。具体公式: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
(二)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和专业需求确定最终分项目招生计划,依据上线考生填报的志愿梯次顺序,分项目按照综合分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以体育专项考试成绩排序)。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项目,再录取二志愿。项目之间的录取分数不进行横向比较。对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的考生,可在学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录取;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学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
(三)考生若已报名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志愿并被录取,不得放弃录取资格,同时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入学后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六、优秀运动员保送入学
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文件规定,申请保送进入我校学习的运动员,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做好2020年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规定,将相关报名材料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中的运动员保送系统提交。
七、其他事宜
(一)收费标准
根据甘发改收费〔2012〕1874号文件,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费标准为4300元/人·学年。
(二)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政策进行招生考试和录取,未委托任何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参与我校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也不向考生收取除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之外的任何费用,从未以学校名义在校外开设“辅导班”、“培训基地”。
(三)入学复查。为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确保新生质量,新生入学后,学校将进行资格复查和专业复测。凡被发现不符合录取条件或舞弊者,按规定取消入学资格或学籍,并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