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费用,联合培养招生!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21招生简章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深度合作,南方海洋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拟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共同招收涉海领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指导,颁发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其中,在香港学习期间,南方海洋实验室按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标准提供奖助学金。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SML-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牌,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山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陈大可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苏纪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已与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等地高校在内的41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业务部门及相关企业等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南方海洋实验室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以“崇尚首创,力争最优”为标准,已布局建设十八个创新团队,并大力推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八大公共平台建设。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of and

香港科技大学(下简称“科大”)创立于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 费用,是一所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科大在2020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1名,在2019年全球毕业生就业率大学排行榜中名列世界第10名(大中华区连续七年第一名),在2021年QS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7名。科大目前全球拥有250多个教育合作伙伴QS100名校留学,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致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体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科大海洋科学系于2018年2月成立,研究领域涵盖物理海洋学、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凭借跨学科的教授团队及强大的海洋研究背景,海洋科学系目前已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国内外权威海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深度合作,南方海洋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拟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共同招收涉海领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指导,颁发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一、招生计划 Plan

二、研究方向 Areas of

1. 海洋环境科学

2. 海洋科学与工程 Ocean and

三、奖助学金

南方海洋实验室为联培博士研究生提供最高4年的奖助学金资助。其中,在香港学习期间,南方海洋实验室按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标准提供奖助学金。在南方海洋实验室学习期间,按实验室相关制度评定和发放奖助学金。

四、学习费用 and Fees

学生需按时向香港科技大学缴纳学费及其他相关费用。若学习年限超过最高资助年限( 4年),超出费用由学生自理或由双方导师协商解决。

五、申请要求

1. 学历:在认可院校取得学士或以上学位(应届生可提供相关的准毕业证明)。

2. GPA:硕士起点学生本科及硕士GPA均达到 3.0/4,本科起点学生GPA达到 3.0/4。

3. 英语:申请人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英文能力证明材料:

托福-网考(iBT): 80 托福-纸考(pBT): 550

新托福( paper- test): 60分(阅读、听力和写作总分)

雅思(学术类):总分: 6.5分(单科不低于 5.5分)

注意:

1) 如有下列情况,申请者无需提供托福或雅思成绩

a. 母语为英语。

b. 获得学士学位(同等或以上学历)的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2) 英语成绩必须保证 2020年 11月 1日仍在两年的有效期内。

3) 英语成绩单可在提交申请后补交。

六、申请流程

七、申请材料

1.《2021南方海洋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表》(英文,见附件);

2. (CV)(英文);

3. 个人陈述(英文);

4. 研究计划(英文);

5. 推荐信两至五封(英文);

6. 托福/雅思考试成绩单扫描件;

7. 成绩单扫描件(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附上成绩单说明及打分规则香港科技大学 费用,联合培养招生!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21招生简章,通常在成绩单的背面。);

8. 身份证扫描件(香港申请人:香港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中国大陆的申请人:中国大陆身份证/ 港澳通行证/护照;其他申请人:护照);

9. 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和学籍信息认证文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考》( / );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准毕业证明,并且入学前必须获得学位证及毕业证,否则无法取得入学资格;

10. 其他有助于申请的材料(如: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扫描件等)。

八、联系人

南方海洋实验室(SML-)

联 系 人():孙老师 Ms. Sun

电子邮箱(Email):

香港科技大学(HKUST)

联 系 人():Ms Chan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好不好,香港物理海洋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甘剑平教授:新数据互动系统 “看穿”湾区海洋

新数据互动系统

“看穿”湾区海洋

港科学家团队研发,盼助平衡保育与发展

广东省政府去年底印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对于大湾区海洋合作,香港物理海洋学家、港科大(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署理主任甘剑平认为,过往香港的海洋研究单纯着眼污染物探测和研究,实际上整个大湾区经济民生都与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研究息息相关,其团队多年从事海洋观测和模拟研究,并于3月推出全国首个互动海洋模拟系统和可视化平台,通过收集大湾区乃至中国海和西太平洋水域数据分析,让政策制订者能在海洋保育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科大广州校开新科 融合“陆海气”

01

由港科大(广州)开设的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是内地首个打破过往陆地、海洋与大气研究“各自为政”状态的学科,作为这个全新学域的主任,甘剑平(图)说海洋研究与很多学科都息息相关,故必须综合各学科知识,方能提升海洋研究水平。

港科大(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署理主任甘剑平教授

甘教授指出,香港过去十几年的海洋研究主要针对污染物,过于单一。实际上,海洋科学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而且陆地、海洋、大气同属地球系统,三者共同影响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当中研究最少、对人类影响却最大的正是海洋。

港海洋研究单一 集中污染物

02

随着国家对海洋战略、生态环保的重视升级,沿海省份如福建、广西、海南等纷纷组建海洋大学,非沿海省份的大学也成立海洋学院或学系,全国至少有50多个相关学系,这正是因为海洋研究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海岸线长度居全国首位,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72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生产总值15.5%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好不好,香港物理海洋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甘剑平教授:新数据互动系统 “看穿”湾区海洋,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1.6%,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海洋产业不止是观光旅游、体育运动,还有水产养殖,“不用说大湾区,香港的南丫岛、西贡,养殖业都非常重要,”甘教授还表示,海洋工程如港珠澳大桥,填海项目如“明日大屿”,都与海洋学密不可分。他又指出,要研究香港的海洋,就必须研究相连的大湾区海域、南海乃至西太平洋,因小的海域受大的影响,大的受小的制约,“海洋是不能建一堵墙把各海域的相互影响分开来”。但甘教授称,过去资金、设施不足,海洋研究又需现场调查,要有调查船出海,更是难上加难。

申放监测浮标 经多部门耗时一年

03

甘教授团队数年前开始参与港府资助的Ocean-HK项目,研究大湾区海域富营养化问题,并在大屿山南部的香港水域放置首个海洋监测浮标,监测生物化学、温度、盐度等各项指标。但当时仅是放浮标便要得到警务处、海事处、地政署等多个政府部门批准,申请耗时近一年;之后还要每个月派人出海维护浮标,否则会生满海藻,但有时海面有风浪,维护就无法进行,更极端的情况是浮标被人偷走。由于香港海域受珠江口影响,甘教授团队还要向内地政府申请,去年4月才终可在内地水域投放浮标。

浮标需要定期维护,否则会生满海藻。

(“港科大海洋棱镜”公众号截图)

浮标是一个“点”,科考船出海观测是一个“面”,“但海洋时刻在变,无论你怎么看也看不完,单靠观测的话,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故通过蒐集观测数据,整理成理论、转化为公式,可建立覆盖时空的数字化海洋数值模拟系统,对海洋的研究就无需“盲人摸象”。

甘剑平教授团队多次出海到香港和内地水域投放浮标,监测富营养化状况

平台上月问世 “可诊断可预报”

04

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首个互动海洋环境模拟可视化平台终在今年3月推出,平台利用海洋数值模拟技术,以影像呈现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海域、整个中国海以及西太平洋的海域变化,并提供如三维海洋环流、温度、盐度、硝氮浓度、叶绿素、溶解氧等物理和生物地质化学变化的环境数据,以及风力、温度和压力等气象数据供下载,为未来的海洋水动力、灾害、污染、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可诊断、可预报”的高科技平台,可为本港及大湾区涉及海洋领域等重要政策提供宝贵数据,为区域内行政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网页可模拟出大湾区海域盐度地图

甘教授称,目前是国内最完善、提供最多变量数据的模型。他解释,模型是基于过去观测数据,用流体数值计算模拟出影像,而不断蒐集到的新数据亦会对模型不断验证、改善。的诞生令香港海洋研究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同时港科大(广州)也成立了地球与环境中央实验室,购入海洋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所需的各类仪器,并有大型运算系统。“我们会建立多方位的能力,对区域地球系统进行研究。”甘教授道。

自然科学人才门槛高 盼集各科精英融合

05

虽然有了硬件,但甘教授眼中,科研人才更重要。“现在年轻科研人员缺口很大,无论是香港或内地,好的(年轻人)都缺。”甘教授认为,自然科学研究除需十分投入,同时需有良好科学训练和电脑能力,门槛相当高。作为首个“陆海气”跨学科融合的学域掌门人,甘教授最希望网罗各学科精英,包括海洋学、大气科学、地球表面过程,或是数学、物理、电脑,“必须是各自学科中的优秀人才,否则不可能融合,也没有融合意义。”

之所以求才若渴,因为在他眼中,一个学者“如果没有各自学科的优秀专长而讲多学科融合,那不可能有好的融合”。甘教授形容,情况就如同没钱的人约一场“AA制”饭局,旁人只会觉得当中有诈;但如果是“有料”之人牵头,众人联合起来发挥各自长项,才能“吃”出精彩。

“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多学科的,虽然科大(广州)是新的学校,但前景很好,潜力巨大。”甘教授不忘卖广告,鼓励有志的年轻人投身海洋科学,“我们把’区域地球系统’这一新概念引入教学科研,这是现在最综合的环境研究方向。无论是本科的深度,还是跨科的广度,学生们都会得到最好的训练、将来能有走得更远的能力”。

手机可用

3D呈现海洋温度硝氮度

海洋科学是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专门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属于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亦十分广泛,有海洋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专业基础研究,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应用研究。

界面简单易用

近年海洋科学“各自为政”变整体化

00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揭示出的海洋现象愈来愈多,学科也愈分愈细、研究领域愈来愈广。然而海洋科学涉及的学科虽多,彼此之间无论研究方法与手段和认知等相互渗透存在统一性,近20年来现代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科学理论体系呈整体化趋势,各分支学科“各自为政”的界限逐渐崩解。

至于甘剑平教授和团队研发的互动海洋模拟系统和可视化平台,属于通过三维GIS技术实现的新一代海洋可视化平台。现时可供手机及电脑下载,展示夏季日均的三维海洋环境,包括流场、温度、盐度、硝氮浓度、叶绿素、溶解氧、海源和陆源有机氮等海洋要素;系统也支持海洋大数据的实时三维重构,绘制和动态可视化,并支持对三维数据的剖切功能,可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功能应用提供信息可视化服务和智能化大数据。

港治水政出多门

倡设海洋局协调

“现在香港的‘涉海单位’太多了。”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甘剑平是香港政府顾问之一英国G5院校留学,但港府有份管理海洋的包括渔护署、环保署、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海事处及天文台,“他们都有各自职能,但应当进一步联系。香港需要一个海洋管理的协调部门,哪怕不是一个实体,当然最好能成立一个海洋局”。

甘剑平教授出海科考

明日大屿要看海洋学 非单工程

01

甘剑平说,香港是海洋城市,海对香港很重要,但港府缺乏综合认知海洋科学的人才。土木工程署曾就“明日大屿”向他咨询,“我不去评论‘明日大屿’的土地政策或是财政支出,这不在我的专业领域”,甘教授认为,像 “明日大屿”这种大型填海工程,应该结合海洋科学和工程学讨论,不能只讲工程不看科学, “这样建这个岛,才能够可持续,可以对香港的子孙后代有一个好的交代,因为岛建完就拿不掉了”。

港海域 “富营养化”问题加剧

02

大湾区海域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甘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他屡次向港府提出,香港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富营养化是由于珠江上游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如湾区生活污水排放,令水中氮、磷等无机物过多,以它们为食物的藻类爆发式繁殖,引发赤潮或绿潮,当藻类生命周期完结、下沉海底,分解过程中会吸收氧气,导致海底缺氧,威胁其他海洋生命。

甘教授称,富营养化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港府应考虑优化污水处理,而填海工程如果设计不好,可能截住本来会流向大海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局部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问题就更加严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好不好, “有海洋生物死掉,那么会产生臭味,”他解释, “如果环境不好,(明日大屿)这个地方怎么去住呢?这个问题,要从水动力、海洋化学、生物学等作综合研究。”

倡港增海洋研究 与国家合作

03

甘教授还认为,香港位处珠江排放下游,若不能统筹大湾区环境研究,可能会被忽视,对香港福祉不是好事。

他建议香港开展更多海洋学研究, “应当建立一所海洋研究所,以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学术环境,可以吸引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可以和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联合,这对国家、对香港都是好事”。

幕后功臣广州超算

光纤专线连通科大

提到9月将任教于港科大(广州),甘剑平十分期待,他与位于广州南沙的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是多年合作伙伴。霍英东研究院是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南沙分中心,的模型正是依靠 “天河二号”超级电脑的强大算力摸拟而成。

在广州超算启用之前,甘教授曾与位于天津的国家超算中心合作,当广州超算仍在 “试机”阶段时,甘教授就开始使用,是第一个利用广州超算的香港科学家。他曾表示,香港没有超级电脑这种设备,而广州超算开放给香港科研人员使用,令他们做到一些 “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如今,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亦是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南沙分中心,是粤港科研合作的 “中转站”,用光纤专线连通广州大学城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及香港的科大清水湾校区,成为公共科学平台。除了海洋研究,港澳研究人员曾使用 “天河二号”的领域还包括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金融计算等等。

除此之外,国家对香港海洋研究亦给予很大支持。2019年,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于香港成立港澳海洋研究中心,每年研究经费都是千万级别,现有港澳各家大学共40多名学者参与,令港澳海洋研究的规模、水平和凝聚力都更上一层楼。

—END—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从“国之重器”落地到企业领军科研,原始创新为何在此勃发?

岭南春早。2024新春开工第一天,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各界贤能共议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从“国之重器”落地到企业领军科研,原始创新为何在此勃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广东如何破题?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广东科技生长力”系列报道,多方面展开解读。

第一篇聚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广东如何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就是争当第一名,寻求“从0到1”的突破。近年,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在粤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原始创新在广东各地勃发。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大科学时代,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国之重器”加速布局广东

东莞松山湖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坐落着迄今为止我国已建成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它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同时实现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自投入运行以来,其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已达5000多个,完成课题1000余项。

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广东省引进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和成就,吸引国内许多一流的科研机构落户广东,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

2020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批。以此为牵引,广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从1到多”的跨越,一批“国之重器”在谋划、推进中。在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与其配套科研综合楼落户南沙,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加快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建国内第一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深圳,智能超级算力平台“鹏城云脑III”已获批立项,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在江门,我国第二代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在地下700米深处加紧建设;在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在汕头,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汕头登陆点)有望在2025年建成……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

“十三五”时期,广东布局建立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成为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

如今,主要从事网络通信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鹏城实验室,已建成以“鹏城云脑”“鹏城靶场”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发布了“丝路”多语言机器翻译平台、“鹏城盘古”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等一系列重大应用。

广州实验室着力解决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关键核心科学和技术难题,打造应对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预防、预警与防控的关键科技力量,产出来瑞特韦片、“V-01”疫苗、“猎鹰号”气膜实验室、疫情预测模型系统等多项关键成果。

在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引领下,广东正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着力建设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

据广东省科技厅数据,目前全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2家,广东省实验室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3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载体方面,全省已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地市拟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等。2024年,广东还将优化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央地协同管理机制,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推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调整、提升运行期管理水平,支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

展望将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创新资源整合和倾斜力度,提升实验室层次,推进广东实验室高质量发展,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成为广东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

企业在产业科技攻关中“唱主角”

2023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广东连续第7年占据榜首位置。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长板”是企业,“企业创新”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目前,广东拥有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超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足、能力强,激活广东区域创新的“一池春水”。

在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步举办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上,多家企业展出其最新成果:鲲云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可重构数据流架构CAISA芯片、优必选科技打造智能云平台商用服务机器人、佳都科技展示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迈瑞医疗研发国产首台高清晰度三维脏器彩超设备、国星光电研发高端半导体光电器件及其模组……近年来,广东企业在产业科技攻关中“唱主角”,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新材料、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数据显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超过九成,有效解决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达6648家、占总数的87.6%。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广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以深圳优必选科技为例,自2012年成立以来,其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借助广东产业链优势,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截至2023年6月30日,优必选全栈式技术拥有1800余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推出的“硬件+软件+服务+运营”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多家企业客户,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

为有力支撑企业创新,广东多措并举,积极赋能。2023年,广东通过普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预计超6800亿元;打造“高企服务团”行动体系4.0版,推进“百名专家万企行”、“金融赋能行动”、科技企业诚信倡议书等企业创新服务“三大行动”,完善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全省27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专职科研人员2.3万人、累计服务企业约12万家,更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产业和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搭桥铺路”联动湾区科技创新

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先后投入运行,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桥梁”。回首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广东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现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童欣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从建设起,就与港澳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互动,例如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都有合作,可免费把样品拿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实验研究。香港大学黄明欣团队发现了效能创世界纪录的“超级钢”。他们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利用中子的穿透能力,精确测量获得相体积分数和位错密度,首次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这种“超强钢”既有创纪录的强度,又有非常好的韧性的新机制,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童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大批高校和研究院所英国G5院校留学,且与国外交流合作频繁,以及强劲的经济实力等多项优势,为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迎来了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这是香港科学园在内地设立的首个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

三个“首个”标签的背后,标志着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新起点。数据显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落地,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与港方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初步形成六大科创产业集群。

2023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平均每100万人可以生产2291份PCT申请,发表3092篇科学论文。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它有世界级的大市场和高效完善的供应链,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接触产业一线的绝佳窗口,有助于在研究中聚焦真问题,推动技术找到落地点。在政策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河套、前海、南沙、横琴等合作平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有助于港澳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大市场承接能力,让一流的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例如在2023年,香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一家港资背景的内地企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同发起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项目,成为合作区内首个校企深度合作,聚焦绿色可持续领域,协同深港沪三地的开放平台。

杨晶磊介绍,该项目让港科大能够近距离、高效地了解产业需求,进而吸引科研人员参与相关项目攻关,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绿色可持续领域的学术优势与产业资源,推动港科大绿色可持续领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他还提出,港科大持续欢迎与具有技术攻关需求的企业合作,以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可落地的双创经验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十年磨一剑“卓粤”强化源头创新

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到鹏城实验室,从大科学装置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在广东各地勃发。

当前,广东正系统性推进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地实施,以“量子科技”“生物多样性”等旗舰项目为引领,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开展研究,积极解决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的源头动力。据广东省科技厅数据,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实际支出近40%。

十年“卓粤”计划,是广东“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一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打造足够宽松的科研环境,为科研工作“松绑”“减负”。近年来广东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大科技政策供给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重点环节,在基础研究组织管理、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改革探索;加快制订省科技创新条例,研究制订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政策。

“岭南处处是春天,科技创新要争先!”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奋力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奋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奋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张雨亭

采写:李伟锋 实习生 何兴如

设计:李毅然 刘妍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香港科技大学排第几,1月底面试!香港科技大学校荐计划面试安排出炉!附往年真题

小编汇总了往年面试情况!本年度之招生面试将于2025年1月底进行。录取结果(有条件录取)预计于3月中旬公布,香港科技大学网上入学申请系统为唯一官方发布录取讯息的平台,申请人请登入系统查阅结果。往年港科校荐真题港科大校荐计划的面试形式是小组讨论,考官一般2两人,面试学生一般有4—5人。

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活动回顾 |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ECE哲学硕士(MPhil)和哲学博士(PhD)项目线上宣讲会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哲学硕士(MPhil)和哲学博士(PhD)项目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申请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与校友联会HKUSTGSAA招新

香港科技大学大学,一起来了解一下香港科技大学

Technology为香港境内九所大学及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委员会资助的院校之一。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4个学院,以及跨学科课程事务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及行政研究院。参加香港科技大学入学面试。

香港科技大学相当于,会计学硕士项目 | 香港科技大学PK香港大学

且在2022QS会计学专业排名中,便有两所港校进入Top30,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25)、香港大学(排名第27)!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硕士项目(MSAC)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全日制项目,旨在为拥有商业和非商业学科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研究生会计教育,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进入会计相关职业的渠道。

香港科技大学排名专业,世界年轻大学排名公布 香港科技大学蝉联榜首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日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公布最新的世界年轻大学排名,香港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20强。其中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蝉联榜首,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分别排第5及第15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