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记者胡雪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昨日,在华创会长江经济带国际人才论坛上,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前任校长、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朱经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
“培育发明创造人才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的要他们去赚钱,要放长线,钓大鱼。”他说。
创造发明人才不需要很多
但需要很多创新创业人才
朱经武曾获得代表着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以及约翰弗里茨大奖。爱迪生、贝尔、费米等杰出科学家,也是约翰弗里茨大奖的得主。除了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著外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朱经武答钱学森之问 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朱经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既需要创造发明人才,也需要创业创新人才。”朱经武说。
依据人才在社会上所发挥所用的不同,朱经武将创造发明人才与创业创新人才区别开来。朱经武认为,社会对两者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创造发明人才不需要很多,但需要很多创新创业人才。”
发明创造人才生长
需要自由开阔的环境
“发明创造人才,不是全部靠计划、系统培养出来的,这跟人、跟环境有关系。”朱经武认为,在人群里,本就有那么一部分人具有创造发明的天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样的人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尽情发挥。
“这是一个让人自由开阔成长的环境,也是一个‘崇尚成功、也宽容过错’的环境。创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不需要刻意造就。”朱经武说,我们的生活中本就具备让人发明创造因素。
朱经武说,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科研、开发、人才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但靠的还是“摸石头过河”的方式,远远未达到完善的阶段,需要继续改进。“对此,我很乐观,充满希望。”
分层次培养人才
别指望让所有人变成爱因斯坦
朱经武提到,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大学众多。他建议对大学进行分类,不同的大学,培养不同的人才。
他以美国加州的大学体系为例,阐释大学分类观点。“加州大学是一所研究为上的大学,它旨在培养创造发明人才。加州州立大学主要是训练社会骨干,这里的毕业生,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此外,加州还有很多社区大学,他们培养的是社会上的普通人。
朱经武建议,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英国G5院校留学,投入不同的资源。“不要指望把所有人培养成爱因斯坦,这样是不成的,会浪费资源。”
昨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经武发言 记者郭良朔 摄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就业,航天青年说|钱学森实验室成员李龙:在港科大读博是宝贵财富
“自201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之后加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到现在快满5年时间了,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6月24日下午,一群年轻的航天科研面孔,走进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李龙便是其中的优秀青年代表之一。
怀揣着航天梦,仰望着浩瀚星空,思索着人之于宇宙之位置,这是李龙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与航天结缘的理由之一。在这种“本能的冲动”带动下,李龙前往香港、美国多地学习,加深对航天的了解和兴趣;而在香港的求学经历,也成为他这辈子取之不竭的资源。
作为香港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时隔近5年时间,李龙又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在这个舞台上,我坚信每个人都会绽放出自己的色彩,照亮我们的强国航天梦。”李龙感慨万千地说道。
李龙在沙龙现场
缘起
“每个人都有一个航天梦”
李龙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面向未来开展地外生存航天探索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物质和能量供给难题;通过地外原位资源利用技术获取氧气、燃料以及能量,此外,还在做一些基础类研究。微重力环境、空间弱引力环境、两相流动管理、多相反应、空间高热流密度……这些在外人看来枯燥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在他的表达下尽显得意之气。
“每个人都有一个航天梦,仰望星空,我们都会不自觉去想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美国藤校留学,未来我们又能去到多远?这是很本能的一种冲动。”谈及自己从事航天工作之缘起,李龙表示,真正选择航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求学时的一些经历和见闻。
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在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后去了美国怀俄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此后,在各种机缘下来到了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跟随李志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微观尺度的流动现象。
在香港求学的这段经历,加深李龙对航天的了解和兴趣的同时,也引导着他真正实现航天梦。
奋斗
香港求学期间的科研训练,让他受益良多
2012年初,李龙来到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在香港念书期间,恰逢“嫦娥”3号在月面软着陆,使我们成为全球第3个独立掌握月面软着陆的国家。“借此机会,欧阳自远院士来到香港科大给我们做了一场科学讲座,对探月工程、月球资源以及未来更遥远的深空探索做了高瞻远瞩的演讲。”李龙说道。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很详细的流程,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谈及在香港的科研学习经历,李龙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当时他在香港科大纳米加工中心流片,由于仪器预约太难,想把清洗硅片的时间缩短2分钟,结果在光刻机曝光和显影后,结构图形出现了很多破损,很明显是表面杂质清理不干净导致的,后来又重新按要求来过一遍。“严谨的办事风格加上逻辑缜密的科研训练,让我受益良多。”
事实上,在港期间李龙还与多所高校的老师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这期间,他切身感受到香港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投资力度和创新水平,科研氛围浓厚,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整个科技界雄厚的软、硬实力使香港的基础研究水平高居世界先进水平。
“在香港的求学经历可能是我这辈子都取之不竭的资源。其中在专业方向上,严谨的教学和专业训练,加深了我对基础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强化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李龙说道。
感慨
“中国航天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成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有了香港这段难忘的经历,取得博士学位后,李龙随即加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钱学森实验室,开展未来深空探测中亟需解决的物质和能量输运、获取关键技术。
在钱学森实验室工作这些年,李龙与同事们围绕空间两相流体管理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难题如两相分布演化规律复杂、相分离困难,以及空间热管理面临的高热流密度散热需求,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承担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研究计划预研课题项目以及国家变革性技术等多个项目。
李龙透露,目前正在和团队成员一起,致力于未来有人深空探测中的行星基地的生保系统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两套原理样机的搭建,正在研制空间站应用载荷及针对月球基地的适应性方案优化。”
“此次能够跟随我们航天科学家团队来到理大参加这次交流活动,感到非常的荣幸和亲切。”6月24日下午,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李龙感触颇深。面对这片培养他成才的土地,他现场深情地说道:“我想借着这个平台和机会,对从事科研和热爱技术的广大香港师生讲,中国航天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成长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我坚信每个人都会绽放出自己的色彩,照亮我们的强国航天梦!”
6月24日下午沙龙现场
有人说航天工作神秘、高大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被认为是不接地气,不近人情。中国航天事业庞大,宏伟,神秘。不到70年,在这个迅速壮大的事业中的个体,势必只是技术洪流里渺小的一个。不过身处其中的李龙却并不如此认为。
“正如戚发轫院士报告中所讲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就业,航天事业大有可为,不管我们的专业方向为何,只要我们有一个航天的梦想,都可以以此为毕生的事业来奋斗。”李龙告诉记者,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就业,航天青年说|钱学森实验室成员李龙:在港科大读博是宝贵财富,任务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稳定工作;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无私奉献,大力协同,攻坚克难,才能实现合作共赢。而人生的价值,也在此中得以体现。
航天青年名片
姓名:李龙
年龄:33岁
毕业院校:香港科技大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梁颖怡 郭子扬
摄影:南都记者 李冠祺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天生我材,还是艰苦奋斗? ——科大儿童心理学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勤奋的人相比,儿童对天资聪颖的人有更高评价,而且这种偏好会延续到成年。
这项研究还表明,即使中国文化已较为重视努力,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认为有天赋的人更能干。
研究亦发现,中国儿童认为有天赋的人比努力的人更友善,他们亦更乐意与天资聪颖的人互动。至于成年人则虽然认为具备天赋的人比努力的人更能干,但对前者的其他方面却没有特别高的评价。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候选人马少聪主持、该学部的兼任副教授陈伊慈指导,并与伦敦大学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蔡佳蓉合作。马少聪目前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我们很重视成就,而我们是怎样评估和看待别人的成就的呢?了解这个心理过程非常重要。这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以不同方式取得成就的人,原来自小已不知不觉地抱有偏见。尽管大家都认为天赋和努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英国G5院校留学,人们实际上更喜欢有天赋的人,这种自然偏好存在于童年,并延续到成年期。」马少聪说。
「这种偏见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社交模式,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儿童与有天赋的人互动较多,而与努力的人互动较少。但是这种偏好也会随着年龄而减少,表明这种对自然天赋的偏好比以往研究所知更有可塑性。」
「自然性偏差」指人们更偏好那些天生有才能的人,而非通过努力成功的人,即使两者最终取得的成就一样。
例如,在蔡佳蓉副教授之前所领导的一项研究中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参与者看了相同的音乐表演。但是如果音乐家被描绘成有自然天赋的人,而非努力奋斗的人,参与者就会对其音乐表演及其成功潜力作出更高的评价。同样地,人们在对企业家的评价也展现出了这种自然性偏差。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喜欢通过天赋取得成功的人,但关于「自然性偏好」是否在幼年时期已存在,知之甚少。
今次的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团队在中国内地抽样调查了大约350名成年人和300名五至六岁儿童。受其传统哲学思想和社会规范所影响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天生我材,还是艰苦奋斗? ——科大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并鼓励努力奋斗。
在第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的参与者听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有社交天赋和才能的人;而另一组参与者听了几乎同样的故事,只是主角的社交技能是通过努力所得。然后,他们根据主角的在能力维度(例如,「聪明」)和温暖维度(例如,「友善」)特征评分。这个实验设计旨在检验参与者对有天赋的人和努力的人有否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是否因年龄而有所差异。
在第二项实验中,参与者看到了一个有天赋的人和一个努力的人。然后他们完成了一系列调查他们行为偏好的任务,这些任务旨在检验参与者更愿意与谁互动,并倾向将资源分配给谁。
此项研究结果最近已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顶尖国际期刊《儿童发展》上发表。
马少聪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并明白天赋和努力一样都可以助人取得成就。他们还应指导孩子们学会欣赏通过不同路径取得成就的同侪,以促进一个包容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