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聚集一百四十五年服务病人之经验QS100名校留学,广纳世界各国之精髓,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病内科竭诚为海内外华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
心血管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强大的医疗和科研力量。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7人;医师4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副主任护师2人,护师83人香港科技大学 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介绍,副主任技师2人,技师19人。现有病床142张,拥有CCU病房、心导管室、心脏电生理室、心功能室、心电图室、心血管生化室、心血管免疫室、细胞电生理室和心血管基础研究室。每年治疗病人5000余例次,行心脏介入诊疗手术3000余例次。从1960年代到现在,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共为海内外十万余名心血管病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
心血管内科点从1960年开始组建心血管专科病房,1970年开展冠心病监护,1975年组建湖北省第一个心导管室,1982年组建湖北省第一个心脏电生理室,1998年组建国内第一个心血管病免疫实验室。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1979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5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7年蝉联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2009年获批建设“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心血管内科是我国第一批开展心血管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单位:1975年,即率先组建我省第一个心导管室。1982年,组建我省第一个心脏电生理室。1978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1980年和1981年,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冠脉造影和心内电生理检查。1991年,独立成功地完成我省第一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目前,心导管室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4人,主管技师3人。导管室配备有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ARTIS 、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大型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和64导生理记录仪、美国强生公司CARTO立体标测系统、IABP仪等先进诊疗设备。已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永久起搏器(包括双腔、三腔起搏器)、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射频消融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每年手术台数逾3000例次。
心血管内科的主要临床和基础研究方向包括:心血管病免疫学、心脏电生理学、心脏分子生物学、介入心脏病学和心力衰竭。近5年香港科技大学 医学院,本学科承担国家级课题近30项、省市课题20余项,每年发表论文100余篇,近5年SCI收录论文篇共80余篇,包括Nat Genet、、ATVB、J 、 Res、Heart、JMCC等高影响因子杂志。共出版学术专著1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从建科至今,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一直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与世界多个著名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布朗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和香港大学等。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
香港科技大学 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联手华中地区顶尖教育资源 构建跨区域医学创新走廊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近日宣布与武汉大学(武大)、华中科技大学(华科大)、及中南大学 (中南)三所华中地区顶尖院校正式建立医学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就联合研究、医学教育、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各方向进行合作,共建医学创新走廊,冀望为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及创新医学人才培育开辟新范式。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左八)率代表团访问港科大,与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左七)会面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右)与港科大校长叶玉如签署医学领域合作协议
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右)与港科大校长叶玉如签署医学领域合作协议
作为国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要冲,华中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更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战略集聚区。通过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拓展全球医疗合作,华中地区已正积极从区域医疗中心向国际医疗枢纽转型。
此次参与合作的三所院校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医疗工程领域具备显著学科优势,可与港科大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形成多维协同效应。港科大将与三所院校通过人才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与国际资源共享等方式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共筑医学教育创新体系。通过建立临床医学研究转化联合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依托国际化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医疗技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医学教育国际化能级香港科技大学 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联手华中地区顶尖教育资源 构建跨区域医学创新走廊,为构建国家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新格局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非常荣幸能与武大、华科大、中南合作。是次合作既是香港与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的跨域共振,也是区域前沿医学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期望能与三所华中地区高校发挥彼此所长,实现优势聚变,激活创新势能,携手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科研实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共建医学创新走廊,助力医疗健康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科大正积极筹建本港第三间医学院,并与海内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强大合作伙伴网络,务求建设一所国际化的创新医学院,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盟,并期望培养更多医生以满足本地需求,并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8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拥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香港科技大学 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源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省省立医学院,下设有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医学研究院、动物实验中心/A3实验室、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目前有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以及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临床学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四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同济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以及10所临床学院(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创办于 1914 年,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学院设有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临床药学等14个本科专业,拥有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我国首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实施高校。学院注重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开展“八年制医学生领军人才培养创新驱动计划”、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选派八年制医学生赴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埃默里大学、匹兹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推动境内外联合培养新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
你猜在哪上班?——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招聘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招聘启事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卫生系统泌尿外科优势学科群成员单位。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6人,在站博士后或研究生12人。近五年来,研究所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973”项目2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总经费1500万元以上;在精子发生与男性不育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泌尿系统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你猜在哪上班?——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招聘QS100名校留学,部分论文发表在Cell, , PLoS , Human , of , Human 和 等国际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 发表论著3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研究水平,加快研究所发展的步伐香港科技大学医学,我们公开招聘下列人才。
一、 招聘计划
1. 学术骨干 2名;
2. 博士后研究人员 3名;
3. 实验技术员 2名;
4. 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4名。
二、 应聘条件和待遇
1. 学术骨干:热爱科学研究事业,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0岁以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生殖医学或肿瘤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影响因子之和在10分以上;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具有承担国家级项目、领导一个科研团队的能力;有3年以上留学经历者优先。年薪30万元以上,提供基本实验条件、科研助手和启动经费。
2. 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发表SCI论文1篇。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
3. 实验技术员: 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实验室工作经验,年收入10万元以上。
4. 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已完成学位课程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年收入4-5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