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杨康 通讯员李骆
“我出生在香港回归3年之后,对我来说,香港从来就是中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林振阳 香港科技大学,没有任何好质疑的”。7月1日上午,观看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后,来自香港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四学生秦阳坚定地说。
立志学医林振阳 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学生秦阳:背靠祖国是香港青年最大的优势,梦圆百年同济
秦阳从小都有一个医学梦,很早就决定大学要攻读学习医学专业。
“填报志愿前,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华科同济医学院是百年学堂,有很强的学科实力,对本科生的教育也很重视,就毅然决定报考。”秦阳说。
来到华科后,秦阳如鱼得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当选了武汉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
“同济医学院有非常好的医学氛围,这边的老师学生也很愿意去帮助我们,让我也能够加入到老师的一些课题组里面去QS100名校留学,学到了很多和医学知识。”秦阳说,在同济医学院的每一天,他都收获满满。
同心抗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2020年初,武汉暴发疫情,尽管已经放假回家,但秦阳时刻通过网络关注着武汉的消息。
“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所面临的困境,我心里十分着急。作为华科官博的运营的一员,我每天不停地在上面更新求助信息,协助热心的微博网友或是热心的机构捐赠抗疫物资,跟相关的医院去协调。希望能够在线上尽一份力,帮助学校、帮助武汉渡过这次难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秦阳依旧感慨不已。
2021年暑假,秦阳留校实习,他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在武汉市汉正街协助核酸采样,主要给试剂管贴条码、给市民录入信息。
“看着很简单,但大热的天,也不太好受。”秦阳回忆当时的情景,仍被深深感动,“我看到很多红马甲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看到很多市民送冰降温,看到了不畏酷暑暴雨携手同心共同战疫的志愿者,正是他们让武汉这座城市更有爱、更有温度。”
秦阳说,尽管很热,很累,但是作为武汉的一员,作为统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医学生,在社会有需求的时候,他愿意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去付出。
觉得既然武汉需要我有这样的需求,我有这个能力去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非常愿意去贡献。
“我爷爷是广州人,在革命年代,他隐瞒身份,在京广铁路从事地下工作,组织并参与了香港的工人运动。”秦阳说,他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关于爷爷的故事,都是从他父亲口中慢慢了解到的,但爷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担当作为、勇毅前行。
背靠祖国,是香港青年最大的优势
大学四年间,秦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在旅途中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从孔孟之乡到天山天池,从土苗之地到武当之巅,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了各地美食也了解到我国民族的多样性,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注解。”秦阳说,在恩施,他穿上民族服饰,亲手熏制了一块腊肉,印象非常深刻。
“我经常和我香港的朋友或者香港的同学说,很希望他们能够来到内地生活一段日子,或者来到内地去参加一些实习计划,亲眼来看看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秦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香港青年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
“背靠祖国,是香港青年最大的优势。我们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理所应当的,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秦阳看来,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找准定位非常重要,越早接触大湾区、认同大湾区,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奥雅纳赋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描绘未来校园新面貌
北京2022年9月15日 /美通社/ —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新建校区随即投入使用。与建筑设计事务所KPF合作,奥雅纳为校园提供一体化工程设计服务,涵盖校园市政设施、岩土、结构、机电、幕墙、智慧建筑技术以及可持续设计。项目融合科技与自然,旨在打造碳中和、零水浪费、具韧性的智慧绿色校园。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的高等学府。逾1.1平方公里的校园内设施齐全,包括教研空间、体育设施、宿舍、24小时开放图书馆,以及能源和数据中心等。
(c)
未来校园兼具可持续、韧性、智慧
奥雅纳从工程层面为零碳校园运营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功能区结合一系列机电设计及被动和主动可持续设计,实现校园运营节能减碳,并有效降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中,针对实验室空调通风能耗大的特点QS200名校留学,采用了具有热回收功能的高效空调系统、依据日光及人员情况智能控制的照明系统及过渡季新风系统。校园的”能源中心”提供了区域供冷系统以及园区集中热水系统,通过对园区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和空调冷凝水进行回收利用,为校园提供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为应对地区洪涝风险,助力校园实现”海绵城市”韧性理念,奥雅纳全方位结合景观和水系设计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奥雅纳赋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描绘未来校园新面貌,以垂直设计方法促进洪涝适应性,提升本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通过环绕校园的三条河道打造水循环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并推动污水再利用研究计划。
奥雅纳设计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为校园综合数据平台搭建提供助力。平台通过一系列智慧校园应用(如第六代无线网络、物联网应用程序、智能教室和智能建筑运营等),收集和整合来自校园及各相关方的数据和信息,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综合管理和使用,从而促进校园运营,并助力达成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此外,校园被设想为一个”生活实验室”,结合未来扩展与持续升级的需求开发,能够更好地与未来前沿科技融合。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基础设计方案
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和平面形状复杂多变,且部分高层建筑应空间功能需求不设地下室。如何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满足设计需求,为基础设计带来挑战。此外,部分实验室对微振动的限制条件,也对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项目启动以来,奥雅纳岩土技术专家,为地基处理的功能和技术要求提供了专业建议。深入研究并提供了不同工况下的解决方案,使最终的基础设计完全满足了校园的复杂功能和重要施工节点的需求。
一体化设计筑就灵活多样与弹性高效校园
校园内建筑物除了实现丰富功能,也充分考虑未来不断增长的使用需求。奥雅纳以一体化的结构与机电方案,为项目未来需求改造,提供兼具灵活组合与弹性高效的设计。例如,校园的弧形大厅设计了一个大夹层区域,在不需要结构加固的情况下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可通过少量的改造,实现双层高度空间。在校园中央区,机电系统通过配置实验用纯水系统、氮气及压缩空气系统、实验废水废气处理、首层实验室排水沟预留等,为实验室未来功能改造提供前置方案,以实现弹性设计。
此外,校园内幕墙类型与内部空间用途密切相关,工程师遵循热工性能、建材可持续性、结构性能、可施工性和当地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核心原则,根据不同建筑功能及工况设计对应方案,用幕墙语言充分表达出建筑的设计意图,并满足了经济成本及设计、施工的可行性需求。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园里,一系列绿色、智慧和韧性的设计极具示范性,将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新校区的设计描绘出未来校园的崭新面貌,并将为下一代的高校设施树立创新标准。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厦门大学哪个好?
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广东广州、本科、港澳台合作办学、理工、隶属广东省教育厅
大学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于2022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含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框架下开展合作,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两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
二、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本科、公立、综合、隶属教育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3%。共有两院院士32人(含双聘18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厦门大学哪个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9人、特岗学者2人、青年学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8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大学简介
厦门大学QS200名校留学,简称厦大(XMU),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在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学校发来贺信。贺信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3个学院(直属系)和16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22年,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共6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