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工商学院优势
浸大的工商管理学院从2010年至今获得 AACSB、EQUIS 和 AMBA 认证,成为香港 首家 获得三重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并于2018年入选“亚洲 25 所顶尖商学院”。
浸大的传理学院也极负盛名,荣登“亚洲第一”宝座,曾被评为亚洲学生首选的“全球十大新闻学院”,与哥大新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新闻学院等老牌知名学府比肩。?
虽然浸会大学名气不比港中科三所高校QS100名校留学,但从这里毕业校友们却毫不逊色。浸会大学的商科毕业生大多进入到安永、汇丰、恒生银行等知名金融领域公司。
香港浸会大学(就业率I薪资水平I回国认可度)奖学金
入学奖学金:适合对象:为内地即将来港就读本科的学生设立的入学奖学金。内地高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这项奖学金,每年奖学金发放根据学生在校当年学业成绩延续发放,奖金金额港币/年,最多20人。
院系奖学金:适合对象:本科生。香港浸会大学(免费录取评估)各院系均有设置不同的类别的奖学金。如商学院设置有胡汉辉博士纪念奖学金(5000港币每人香港浸会大学 研究生,1人)、九龙总商会奖学金(5000港币每人,共4人)、王庭聪先生商学院学生奖学金(1万港币每人香港浸会大学 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工商学院优势,共5人)
罗嘉穗内地生奖学金:适合对象:本科生。针对学术表现突出,课外活动积极参与以及资金困难的学生,每年奖学金发放根据学生在校当年学业成绩延续发放,奖金金额港币/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金:适合对象:本科生,非本科生。香港特区政府于2008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基金」,以表扬具卓越成就的本地及非本地学生,旨在吸引优秀的本地生留港升学,以及杰出的非本地生来港求学。获奖的本地生每年可得40,000元,而非本地生则每年可获80,000元。
for :适合对象:硕士生。香港浸会大学给硕士生颁发的奖学金多达69项,其中有9项是面对全体的硕士生,其余60项为各学院分别设置的奖学金这69项奖学金中,大多奖学金是颁发给修读研究式硕士的学生以及本地学生的。
以上是关于香港浸会大学传媒硕士就业相关的留学申请信息,希望对打算申请去香港浸会大学读硕士的同学有帮助,指南者留学院校库详细介绍香港浸会大学硕士院校信息、专业排名、学制学费、申请要求、课程设置等详细信息。
香港跨文化研究硕士,喜讯 | 人文社科学院五个团队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基金资助
近日,202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基金项目信息公布。大学审查委员会从创新性、系统规划、项目成果、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的角度评估了所有申请。人文社科学院宋红彬教授团队、马洁琪教授团队、张瓅文教授团队、郭昕教授团队、肖扬羽教授团队的项目获得资助。
01
宋红彬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
-class-aided (ICATI)of In with
《与自然对话》课程中基于智能课堂辅助的教学创新
项目简介
与自然对话作为培养本科生的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核心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环境、脑科学、中西方自然哲学及科技对比等多个学科。课程文本皆节选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中英文经典著作,修读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大一及大二的本科生。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背景知识有限、英文阅读能力尚待提高的低年级本科生而言,这一跨学科课程很具挑战性。同时,因为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也是任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同时面向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平台,借助视频、动画等方式有效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打破传统教学平台中班与班的界限,加强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并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板块的构建,助力任课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前面临的科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受益于经典文本,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介绍
宋红彬 助理教授(教学)
宋红彬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于高知工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量子光通信、量子传感、量子控制、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
卢锦明 助理教授(教学)
卢锦明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他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香港跨文化研究硕士,研究领域包括知识管理、运筹学、通识教育。
姜丽丽 副教授(教学)
姜丽丽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教学),她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通识教育、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中药材的分子鉴定、中药药理。
02
马洁琪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
and -based in E-
PPBL教学法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紧迫问题。推动气候变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气候问题的意识和认知,还能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转变。然而,传统的以授课为主、侧重知识传输和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是不够充分和有效的。因此,该课题旨在探索PPBL教学法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应用。该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和协作的学习方法,专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解决复杂问题。通过PPBL教学法,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们的气候意识,增强学生们对复杂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提升他们参与并解决实际气候问题的能力。
教师介绍
马洁琪 助理教授(教学)
马洁琪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环境与气候变化治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行为研究及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蔡一帆 助理教授(教学)
蔡一帆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于克拉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人文地理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03
张瓅文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
AI 辅助口译训练:学生导向之信息与技术提升
AI- : and a –
项目介绍
进入后疫情时代,远程口译成为常见的工作模式之一,口译训练也面临重大转变。随着技术发展,“人机耦合”成为必然趋势,译者对信息与技术掌控能力亦需随之提升。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业界对于新技术及其应用的速度度远高于教育界。有些技术已经在业界普遍运用多时,但在教学之中却鲜少提供相关培训。本项目旨在将AI相关工具融入训练过程,从译前准备、口译任务进行到译后复盘,将口译训练的核心从教师导向转为学生导向美国top30名校留学,并透过现代科技的使用,提升口译质量及练习效率,针对学生译者的表现进行全新的量化分析。
教师介绍
张瓅文 副教授(教学)
張瓅文教授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口译研究哲学博士,她于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教学),同声传译与翻译(笔/口译)硕士项目负责人。
张瓅文教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超高的职业素养。其译著丰富,治学严谨。近年来,张博士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全国口译大赛总决赛冠军及一等奖,张博士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口译大赛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并获得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师风师德奖。
王立弟 教授
王立弟教授是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翻译项目主任。他是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第二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翻译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会理事和法律委员会委员。
王立弟教授一直活跃在翻译研究与教学一线,与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联系。他曾经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英国巴斯大学客座教授等。他还担任联合国与大学合作计划的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成员代表。他曾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等地担任翻译和译审工作,曾长期为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奥组委和中国政府部委担任口/笔译工作。
隋云 教授
隋云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人事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及商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副主任,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比利时欧盟翻译总司访问学者, 多次为国家元首、高级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及国际组织高层人士做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涉及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金融、贸易、科技、环保等。已出版编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教程》翻译部分、合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上册》、译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中国共存》等。
刘志爱 助理教授(教学)
刘志爱老师是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教学),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CIOL)注册皇家特许语言学家及会员,英国国家公共服务译员登记局(NRPSI)注册译员。
刘志爱老师有超过10年英国口/笔译(主要方向是法律口译)的工作经验。其研究方向包括法律口译员的角色与职能研究、口译的准确性、法律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困境、法律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张舒音 助理教授(教学)
张舒音老师是伦敦大学学院翻译学博士,于201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翻译专业助理教授(教学)。她曾获得第九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翻译研究新锐学者奖(The and Award),在文学翻译、机器辅助文学翻译、社区翻译等领域发表论文若干。
04
郭昕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
of on ’ and level: a quasi- study
基于准实验研究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对提升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及减少焦虑的影响
项目介绍
该研究旨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对提升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影响。研究通过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方法香港跨文化研究硕士,喜讯 | 人文社科学院五个团队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基金资助,为学生打造生动真实的实战环境,助力学生学习。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该项目优化课程设计、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同时为开发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在线课程提供经验。研究团队也同时欢迎与来自其他学科及学院的老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为创新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教师介绍
郭昕 助理教授(教学)
郭昕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儿童读写能力、阅读、资讯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学生流动性。
杨榕 助理教授(教学)
杨榕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理论、多元识读。
庞慧 讲师
庞慧老师现任语言自学中心讲师,她于香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口语语篇研究、AI/VR与语言自主学习。
王菲娅 讲师
王菲娅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她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公共演讲、第二语言写作。
聂翼露 讲师
聂翼露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她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英语语言教学、英语语音教学、语篇分析、教育公平。
05
肖扬羽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
The AI- : of – -Based
智能时代教学创新:构建融合的内容导向课程
项目简介
人工智能的新兴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本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利用以为代表的AI工具来进行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本课题将探究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工具可能导致的滥用和学术诚信问题。
为此,本课题将开发两门融合的内容导向课程:《英语教学和评估初探》以及《商务英语写作》,旨在通过这两门课堂构建将AI融入于课堂教学的范例,以及探寻将人工智能工具有效地融合进内容导向课程的核心原则。本课题亦会开发一系列教师和学生工作坊,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设计课程及评估方式,以及帮助学生规范和适切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进行学习,以有效地达到学习目的。此外,本课题亦将开发一个网站以共享课题所开发的资料和视频,帮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进行教和学。
教师介绍
肖扬羽 助理教授(教学)
肖扬羽教授于2014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教授学术英语、理工英语以及英语教学法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测试与评价、促学评价、人工智能在教学里的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EMI),以及英语课程发展。主持深圳市级项目以及校级教学创新项目各一 ,并发表文章和书章节共计30余篇。
姚瑶 助理教授(教学)
姚瑶老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的助理教授(教学),教授学术英语、商务英语以及企业文传等课程。她曾在2017年获得会议论文集最佳论文奖,以及在2019年,获得美国 for 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并发表于SSCI期刊。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英语通用语(BELF);商务交际英语。
排版 | 刘馨阳(2022级 人文社科学院 学勤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人文社科学院
微信号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