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时,毕业季如期而至。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现状,人文社科学院迎来了第五届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第二届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第一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他们忠于热爱,不断探索,最终交出了亮眼的毕业答卷。截至目前,超八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获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高校录取的学生占比40%,获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录取的学生占比65%。录取院校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墨尔本大学、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全球顶尖大学。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获得了华为、腾讯、淘宝网、美团、京东、拼多多、中国联通、易普斯咨询、中国平安、中国农业银行、蔚来汽车、华英证券、深圳公立学校、中建八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录用通知书。
人文社科学院推出“HSS毕业说”系列专访,将邀请毕业生们为大家分享大学四年的难忘经历与心路历程,并带来宝贵的求职求学建议。本期专访将带你走近2024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田祖琳同学。
个人介绍:
田祖琳
毕业去向:
入职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集团)担任英语老师
荣誉奖项:
荣获2020-2021、2021-2022、2022-2023三学年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荣誉录
个人实践:
曾于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新亚洲学校实习
曾参加“三下乡”江西支教及美丽中国项目组组织的线上英语课堂志愿活动
曾担任肖扬羽教授的研究助理,并在其带领下前往韩国参加第二十一届亚洲英语教师协会国际会议
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青年会宣传部部长,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ALL (语言自学中心)学生助理,被评为“优秀学生助理”
01 专业学习
为什么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英语专业?
作为深圳本地人,港中大(深圳)离我家很近。当时在填报志愿时,我参观了校区,发现这里的设施和环境都非常好,很符合我对大学的想象,于是我立即选择了这所学院作为我读书成长的地方。港中大(深圳)的全英教学方式比国内传统的教育方法更适合我。此外,港中大(深圳)的学科综合性强,课程设置自由,同时还举办很多专业分享会,这些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帮助。选择英语专业法律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一直有当老师的愿望,而法律这个分支可以很好地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和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来看,我对所学专业的体验基本符合我最初的预期,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你是如何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的?有哪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秘诀就是始终把学习成绩放在心上,空闲时间里合理规划学习。平时的学习过程我会预复习,会提前看PPT学习。另外,我觉得复习可能比预习还要更重要。我有一个方法推荐给大家,首先纵览全局,就是先把所有的PPT都看了,把知识点全部摘下来记录,看完之后再消化,消化完之后拿一张白纸把每周都学什么,或者你能想到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列下来,然后再去看你原先粘贴下来的笔记,进行对比,再看一下哪些是重点,去消化一下,差不多就能学到大半的知识点。在考试前,我也经常拿白纸去默写回顾学到的东西。此外,在做pre的时候,我会模拟想象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和什么样的问题,然后通过现学的知识去描述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科研经历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与收获?
在担任肖扬羽教授的科研助理期间,我参与了两个研究项目。首先是学生评价素养研究,我的工作包括阅读文献、与其他助理讨论研究方法,以及协助进行学生访谈并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整理后提交给教授。另外,我还参加了一个国际教育会议,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学者对教育创新的不同见解,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会议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他们分享了各自的教育教学研究,尤其是关于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我接触到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可实施性,从中获益良多。
02 职业规划
你是如何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的?
我其实很早就想做老师,但那时并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中间也曾动摇过,曾有读博的想法,所以才去做科研。我一次次地尝试,最终发现科研并不太适合我的性格,慢慢觉得做老师比较适合我。
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负责将人类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在我心中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形象,我一直崇拜并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对我非常友善,下课后经常找我聊天,询问我的学习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尽管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老师给予的温暖推动我去学习和奋斗。这也是让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职业的原因之一。另外,我特别喜欢与小孩子相处,和他们在一起时没有压力。把他们教好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这些经历和感受让我坚定地走上了教师这条路,并且相信自己适合这个职业。
参加支教和线上英语课堂志愿活动给你带来了哪些体会与收获?
三下乡的支教活动经历是比较难忘的,这次支教增强了我的责任感,我通过亲身经历和了解支教地区的教育现状,也会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当时报线上英语课堂志愿初衷是我想去学习英语,它会有比较多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是想跟各位老师、学生交流如何学习英语,我觉得帮助别人成长其实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另外我会参加后续的宣发活动,如做海报、推送等,都是我大学才开始尝试的事情,我也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为什么选择了直接就业?
选择就业还是读研,这是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最初,我倾向于读研,因为我认为这可以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然而,通过了解几位直接就业的学长学姐的真实案例,我发现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学历而遇到大的障碍,这让我开始考虑先就业。此外,我并不完全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长期从事某个工作,所以我觉得先去工作,之后如果有需要再去深造,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说更为合适。这样我可以先体验行业,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在大三暑假期间,我就开始同时准备毕业和升学的事宜。由于就业机会来的很快,我就选择了先工作,后面再考虑是否继续深造。总之,我认为先收集足够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是最重要的。
你未来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虽然我深知教师工作的繁琐,但我仍希望能在龙城高级中学初小部继续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英语水平和教学技巧,这将是我的工作重点所在。关于其他的方面我会去探索,因为我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很多设限的人,我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英国G5院校留学,在热爱的领域内尝试不同的工作机会。只要是我热爱并符合预期的,我都愿意大胆尝试。
03 学姐寄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个无悔的选择吗?
我其实是经过了充分衡量和了解后才选择来这里的。因为学校就在深圳,我直接实地考察过,并且了解了我的校友们的情况才做出决定。所以对我来说,我完全不后悔这个选择,我觉得非常正确。对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这里的小班教学对我个性的塑造很有帮助。在这里,我可以尽情表达自己,以前不敢说的想法现在都能畅所欲言,并且我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一切对我来说都非常合适。虽然有些时候peer 比较大,但总体来说,我在这里并没有迷失自我。在感到焦虑的时候,我认为做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就会自洽,有很强的方向和目标感。
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师弟师妹, 你有哪些建议?
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学弟学妹,我的最大建议是尽早实习,因为作为学生对教师行业的感受是片面的。只有亲身去看、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是否与你的想象一致。虽然可能会有出入,但你需要判断自己是否能接受并适应这些差异。如果你想去公立学校工作,就去公立学校实习;如果想去国际学校,就去国际学校实习,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排除一些错误的选择,避免走弯路。
快问快答
Q: 大学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活动/讲座?
Color Run(很痛快很好玩)。
Q: 你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是什么?
英文教学法和评估入门课程,由肖扬羽教授授课。这是一门只有20多个人的小班课程,我学到了很多可以实际应用的理论方法,比如任务教学法(TBLT)。这种方法强调任务导向,把学生放在一个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注重任务本身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在这门课上,我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都对教育行业充满热情,很多人未来也想成为教师。这门课与我在大学上过的其他课程完全不同。课堂氛围非常轻松,同学们积极参与,我也非常享受其中的学习过程。另外,王沁老师的GFH和课程也非常推荐,他的教学逻辑严谨,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Q: 推荐一位宝藏教师
肖扬羽教授。肖扬羽教授是一位非常热爱教学的人,她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主张科研与实践相结合香港中文大学现状,HSS毕业说 | 田祖琳: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她善于运用任务教学法,把学生放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感受语言,这种学习模式对当今的学生来说非常实用。
Q: 大学四年最有成就感的事
成功毕业。
Q: 大学最想感谢的人
我自己。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徐扬生校长在港中大(深圳)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于5月19日上午9:30-10:30在大学礼文堂举行,校长徐扬生教授在典礼上发表讲话。
徐扬生校长向所有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祝福同学们带着这段旅程中所收获的珍贵友谊、学术好奇心、探索精神、对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和对美好的感知力走向未来更大的世界。
点击上方观看徐扬生校长致辞视频
港中大(深圳)校长
徐扬生教授致辞
of 2024, , , and , good ! It gives me great to you to this . To the 1671 , ! Today is set apart in honor of the good hard work you have done in the past and the in your path. This is an and a in life. I hope you it and make the most of it.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校第七届本科生的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喜悦与收获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大学向所有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所有到场的来宾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传染病学专家袁国勇教授担任本次毕业典礼的主讲嘉宾,相信您的演讲会为青年学子带来了宝贵的启发与鼓励!
in March, we the 10th of CUHK-. Just as the ’s is a , on the and of many, your today is to the and of . I want you to take a to those who have a part in your , who have loved you, you, with you, and you in ways. Give to them and share this day with them.
今天在座的有几千名毕业生家长,你们是非常不容易的。疫情期间,同学们在家的时间很多,家长们不仅要担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同学们的学业生活,因此特别辛苦。在这里,我想邀请所有家长起立,让我们给他们鼓掌!朋友们,我们的家长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家长,在这十年的创校历程中,家长朋友与我们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一起为打造这所百年大学并肩作战。今天在这里,我为十位家长代表颁授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这十年里为大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让这所大学世世代代的学子们永远不忘记他们的功绩,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Dear , back at the past four years, I what a CUHK- means to you. Apart from the , what has your here most ? What will you miss the most when, years from now, you sit in your or on an ? Would it be the late-night study where you and your to meet a ? Would it be your first or ? Would it be one of the you into after a full day’s and exams? Would it be the ’ ball? Would it be one of the high-table where you had a good photo with your ? Would it be a which your eyes to and ways of ?
No what your to that may be, I hope you will carry what you have and here onto the vast world , be it , , for , for , or to what’s in life. This is one of the in life which you will never and to which you will never .
同学们,这所大学见证了你们的青春,你们也是这所大学成长足迹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明天,你们就要走出学校,踏上新的征程,在这里,有一些希冀与嘱托,我希望能够装进你们的背囊,陪你们走一段更远的路。
《荀子·正名》中有一句话,“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仔细体会这句话的道理,对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都大有裨益。“以仁心说”是指我们的言行应以仁爱之心为本,要具有同理心,如果知道自己的言行会伤害到别人,那就不要这么做,无论任何时候,包括在网络上,我们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凡事以“仁心”为本。从前我的一位先生曾告诉我,人的一生就像在银行里储蓄,无非储蓄的不是钱,而是仁言,不断地储蓄仁爱,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以学心听”是指我们要注意听,要以学生的心态来听取他人的讲话,很多时候,轻慢之心会让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应以谦虚好学之心聆听他人。在我的实验室里,每当博士生毕业的时候,我总会同他讲,从今往后,无论在任何场合,永远记住你的身旁坐着一位比你聪明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谦虚起来,谨慎起来,才会学习起来。
“以公心辨”是指我们要以公正的心去辨别和论辩是非。同学们,在任何讨论、辩论的场合,无论你的理据何等充分,你的技术如何高明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但如果你的讲话是失去公心的,一般你是赢不了的。我们容易放大自我,我的观点、我的意志、我的困难……以公心论断,才能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行。
以上三点虽然谈的是言行举止的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教导我们言行处事之时所秉持的那一颗心,“仁爱之心”、“向学之心”、“为公之心”,是我们何时何地都不能遗忘的,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用心,才能够确保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事业来。
朋友们,我在建校十年的大会上讲,这所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什么?是融汇创新,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包容与创新,在这个学校里,我们包容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民族;在这个学校里,我们追求创新,包括教授聘任制度、工资制度、学院管理制度、书院管理制度等。今天在同学们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想再花点时间聊聊创新。
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飞机上的蚊子》,记述有一天我在从香港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上的一个经历,飞机上有一只蚊子,你觉得它乘着飞机飞到美国之后会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它找不到出口,极有可能还是乘原飞机再飞回来,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物理意义上是出国了,实际上哪儿也没去,等于还是在原地。
我们表面上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东西,读过很多书,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真切地生活过,因此,我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有机会体验一下真切的生活,你多大程度上能够体验真切的世界,决定了你能在这个世界上去到多远,飞得多高,你想想那只飞机上的蚊子,它如果有那种哪怕头破血流也要冲破这个局限的空间,去追求自由的精神,它可能也能够找到出口,冲出机舱,呼吸外面自由的空气。蚊子那种勇于冲出机舱去体验生活的追求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徐扬生校长在港中大(深圳)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我看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新就是勇于摒弃平庸、打破习俗,冲破思想的枷锁,追求自由和创意的精神。我们不要对任何事情都患得患失,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害怕失败,我们回避挑战,选择舒适和安逸,失去了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机会,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同学们,我们不要害怕失败,我想同你们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感悟,从像你们这样的年纪开始,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很喜欢看传记小说,什么类型的人都有,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成功者的传记多一点,但有些地方难免会有夸张,失败者的传记少一点,但真实的东西比较多,不管怎样,在我看完了这些传记小说之后,我常常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觉得这个主人翁其实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或者说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人做的大多数事情其实是失败的,但有一两件事,有时常常是在最重要的一两件事上,却是成功的。同学们英国G5院校留学,我想对你们说,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的失败和苦难,人生的大多数时光是在黑夜里度过的,当你在黑暗中的时候,你要记住我今天所说的话,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就是凡事一定会走向反面,黑暗的反面是什么?是光明,因此,黑暗一定会过去,你要在黑暗中成为一束光,去照亮身边的朋友,与他们一起迎接光明的到来。
同学们,人生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潮起潮落,涤荡不息,今天我们把你们摆渡到这里,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人生的路很长,要靠你们自己往前走,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回头看看,永远有一盏灯在这里亮着,守候着你回家,这里是你的母校,是你的精神家园,我们会永远在这里,给你们祝福,给你们力量,给你们乘风破浪的信念与勇气!同学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我祝福你们!
谢谢大家!
典礼直播回放
欢迎各位同学、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毕业典礼回放,或进入图片直播相册观看毕业典礼。
直播回放
直播相册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出品
排版:郑骁 2022级 经管学院 道扬书院
◮▽▲▽◮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大湾区定有大发展——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大湾区的火热建设,进一步助推港中大(深圳)飞速发展。旨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与立志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港中大(深圳)是如何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供图
记者:港中大(深圳)已成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作为首任校长,您提出了“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创校精神和办学理念,请谈谈您到港中大(深圳)办学的初衷。
徐扬生:2011年,我在香港参加一个会议时,听一位海外留学归来的金融界人士说,从近代以来,中国就有一大批年轻人出国留学,他们在海外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后,再回来报效国家。他的话让我有所触动。如果我们不能自主培养世界一流人才,那么今后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
我是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的,之后又去北美留学。我校其他几位校级院级领导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在国外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说在有生之年还想为国家做点什么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大湾区定有大发展——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那就是办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助力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是凭着这一腔热血,十年前,我们开始了在深圳龙岗的艰苦创业。我至今都还记得龙岗区政府食堂的师傅挑着灶台和餐具来给我们办食堂的情景。我也记得建校之初路灯还不全,我深夜守在路口护送学生们回宿舍时想到的一句话——“人不怕走在黑暗里,只怕心中没有阳光。”
记者:您在2022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写的那幅“大湾区,大发展”书法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港中大(深圳)如何参与大湾区的大发展?
徐扬生:我坚信,粤港澳大湾区定有大发展。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为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事关中国的未来。作为办在大湾区的高校,我们携带着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基因,又生长在深圳这一片改革开放的沃土。港中大(深圳)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法治建设这三个方面助推大湾区建设,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是基础。希望通过内地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助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自主培养建设国家的一流人才。其次,科技创新需要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来引领。我认为,能够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大学其机制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灵活的,能够汇聚年轻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以及科技界和高校的力量。港中大(深圳)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最后,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有法治的保障。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我们作为一所扎根深圳的高校,可以在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承担相应的工作。
记者:港中大(深圳)是如何根据国家、地区的发展与应用需求,进行科研和研究院布局的?
徐扬生:我们在科研体系构建、人才引进评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环境优化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得益于学校实施的“9+3”薪酬制度,我校教师每年拥有3个月的自由支配时间以承担科研项目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增进与社会、产业的交流,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同时美国藤校留学,我校还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完善教师交换共享机制。目前已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未来智能网络等重点研究领域,成立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入选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
记者: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庆祝了建校六十周年。今年,港中大(深圳)迎来建校十周年。这两所大学是怎样协同办学的?
徐扬生:我们采用港中大的学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发放港中大的学位证书,且在办学实践中互帮互助、紧密协作。我们已经推出多个合作课程,例如2+2双主修课程,此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体验生活、拓宽视野。今后这样的课程合作还将更加普及。秉承“一个品牌、两个校园”的理念,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两个校园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共享。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