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港中大深圳又一大动作!国际顶尖眼科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要来了

11月29至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国际眼科研究所承办的“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校园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院士赋能 创新驱动!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

11月29至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国际眼科研究所承办的“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校园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担任大会副主席,国际眼科科学院终身院士林顺潮担任大会秘书长。

大会邀请到广东省港澳办副主任张志华、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武、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海(线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副校长阮健骢、协理副校长李学金等大学主管人员出席活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加拿大健康科学院等10余位院士,以及医工融合领域近20位权威专家学者受邀参会,共同探讨未来科学发展新趋势。大会吸引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超200位观众线下参加,线上直播吸引了近2000人次观看。

开幕致辞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大会主席

今年恰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徐扬生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大学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指引,以大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医学院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将继续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推进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和转化医学发展,促进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同时,他祝贺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的顺利落成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港中大深圳又一大动作!国际顶尖眼科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要来了,积极打造国际顶尖的眼科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徐校长期望与会嘉宾通过此次大会提供的交流空间,深入探讨医工融合的创新发展,共同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大会主席

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强调,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构建产业链合作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他赞扬道,港中大(深圳)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等学府,为国内外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今天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的创新成立,也为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平台。白院士表示,本次大会旨在提供一个汇聚智慧与力量的平台,希望大家通过分享与交流,为新质生产力和医工融合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激发更多创新的火花,推动政产学研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主持开幕式

捐赠签约仪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建校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得到社会爱心人士、慈善家的帮助,他们捐资助学、捐资助教、捐资助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的设立得到香港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捐赠,善举包括设立研究所、提供奖学金、设立研究所教育基金、冠名讲习教授等。大会现场举行捐赠签约仪式,李学金协理副校长代表大学与捐赠人签约,徐扬生校长为捐赠人颁发感谢状。

林美金女士慷慨支持冠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广东瑞华行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瑞华行奖学金;满地可(汕头)食品有限公司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满地可(汕头)食品有限公司奖学金;鹏程慈善基金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鹏程慈善基金研究生教育基金;信兴集团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眼科讲座教授席。

林美金女士慷慨支持冠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

广东瑞华行(林刚先生代表)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瑞华行奖学金

满地可(汕头)食品有限公司(张文慧女士代表)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满地可(汕头)食品有限公司奖学金

鹏程慈善基金(李慧英女士代表)慷慨支持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鹏程慈善基金研究生教育基金

见证嘉宾(从左至右):

阮健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图一左二)

李仁科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图一左一)

杨正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林顺潮国际眼科科学院终身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谢立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院长

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朱世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揭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汇聚全球顶尖顾问团队,旨在打造一个联通国内外的高水平眼科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大会现场举行揭牌仪式。

揭牌嘉宾(从左至右):

林顺潮国际眼科科学院终身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

林美金 犇亚集团执行董事

张志华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康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武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郑仲煊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PIERI)设立在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林顺潮院士担任研究所创始所长。研究所汇聚顶尖的顾问团队,院士专家顾问有:谢立信院士、范先群院士以及陈霖院士;国际顾问专家有:德国Jost B. Jonas教授、美国Neil 教授、荷兰 Jager教授、美国David Chang教授、英国Sobha 教授、悉尼Frank 教授;中国香港专家有:谭智勇教授、梁启信教授、彭智培教授;中国内地专家有:迟玮院长、张秀兰教授、王海波教授。张敬法教授担任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所构建眼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主旨演讲

主持人:郑仲煊院士、林顺潮院士

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李仁科,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国际眼科科学院终身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林顺潮分别就“人工智能促进化学研究范式的变革”“铅曝露与帕金森疾病的发生”“干细胞再生恢复老年人组织再生能力”“智能医学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奇妙的眼睛和眼底病新药研发”发表主旨演讲。

01

白春礼院士:人工智能促进化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国家和地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02

康乐院士:铅曝露与帕金森疾病的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等七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籍院士

03

李仁科院士:干细胞再生恢复老年人组织再生能力

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心脏再生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外科教授

04

郑仲煊院士:智能医学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05

林顺潮院士:奇妙的眼睛和眼底病新药研发

国际眼科科学院(AOI)终身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医工融合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与会嘉宾围绕创新药物开发及医疗诊治、人工智能在医工融合上的创新、眼科创新诊断与治疗、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研发与应用和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五个主题,共同探讨如何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孵育医工交叉创新群体,实现自主创新。

范先群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李晨钟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生物科学研究院 AIMBE 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硕博项目主任

谢立信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院长

杨正林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王振常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吴世忠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及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谭蔚泓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

徐志豪院士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麻醉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执行副院长(临床创新与转化研究)

圆满落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作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所有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QS100名校留学,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盛会上带来精彩报告,分享医工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未来发展,同时感谢工作人员对本次大会的辛勤付出。他表示,本次大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和交流成果的平台,更是医工融合、造福患者的新起点。郑院长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医教研产”一体化的科研成果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共同推动医疗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郑院长欢迎大家随时来大学和医学院互动交流,日后一同开展更密切的合作,期待再次相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一体,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首年招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31日发布消息称,该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启动2021年招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1年拟新增四大热门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一体,包括药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其中,临床医学为医学院首年启动的招生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一体美国藤校留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首年招生,拟主要在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及江苏六省市,通过综合评价、三位一体录取模式展开招生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相关负责人介绍,医学院参照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专业成熟的培养模式,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养成,同时加强专业英语能力和实践训练,强化临床技能、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

2021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计划主要在综评省份综评批次理科试验班进行招生。在名额允许的前提下,也可向非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含非综合评价招生省份的普通提前批和综合评价省份的普通提前批)录取的学生开放医学院选择。选择时间将安排在入校时的学院选择时段,由医学院在校内开展同等标准的考核(包括面试)及选拔,择优录取至额满。

此外,该校2021年共设置3个试验班大类,即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

据介绍,填报该校经济管理试验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学生,大一结束时在所属学院的所有专业内选定主修专业。填报理科试验班的学生,专业选择范围再扩大,最多覆盖全校六大学院全部21个本科专业。学生在选课前可充分了解各学院及专业优势,再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学院(含金融工程专业)。中新网深圳3月31日电 (朱族英)

香港中文大学2023,喜讯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7位教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美国斯坦福大学近日发布本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7位教授上榜,人数约占我院全职教职人员13%,入选学者数量再创新高!

该排名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教授团队与旗下 Data 发布,基于数据库以及六种关键因素的指标进行打分:总引用量、h指数、hm因子、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文章引用量,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筛选出世界排名顶尖2%的科学家,涵盖文、理、工学科,包括了22个领域和176个细分领域。

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教授、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朱宝亭教授、医学院副院长(科研与创新)叶德全教授、医学院刘国珍教授(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医学院李晨钟教授、医学院 HIRAO教授同时入选 “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黄宪达教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医学院虽成立时间较短,仍有数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充分表明了我院在高标准引才、高水平开展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意味着我院部分学者在各自学科领域的研究已处于顶尖水平,具有较高的全球影响力。

入选教授简介

郑仲煊教授 Prof. Davy CHENG

(入选学科领域:麻醉学)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 (CAHS)

医学院创院院长 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荣誉教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席教授

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 (RCPC)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 (RSM)

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

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郑仲煊教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讲座教授。1977年,他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成为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2007年,成为首位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CAHS)的麻醉医师,如今他亦是CAHS的院士评审及遴选委员会的一员。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RSM)。2013年,郑教授被加拿大医学协会(CMA)和加拿大执业行政领导医师协会(CSPE)认定为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并于2014年荣获加拿大执业医师协会杰出医学领袖奖。2014年,郑教授成为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2022年成为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郑仲煊教授是心脏外科、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方面的世界权威。自2022年起,他两度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long ) 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year ) 。他在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已成为世界标准。目前,他的科研工作已获得超过1619万加元科研经费资助,发表SCI论文180多篇,参编论著60余本(被引数22898,H-index为66,I10-index 为146)。他具有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经验,服务于众多国际专业委员会、组织和期刊。曾任包括麻醉(CJA)、心胸血管麻醉(JCTVA)和心脏外科()等杂志编委。曾担任WHO认证的全球围手术期手术与麻醉护理联合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与医学主任、加拿大大学麻醉协会(ACUDA)主席、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理事会主席与加拿大心脏麻醉医师协会(ACA)主席、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欧洲心胸协会(EACT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实践准则制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的联合主席,曾受邀担任180多所大学、心脏中心、国内及国际会议的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和特邀嘉宾。

研究领域:循证临床决策、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政策、围手术期外科手术和麻醉护理、心脏外科和重症监护医学

朱宝亭教授 Prof. Bao-Ting ZHU

(入选学科领域:药学与药理学)

校长讲座教授

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

朱宝亭教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美国德州大学(药理学博士),罗格斯大学(博士后)。此后朱教授曾先后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教职。回国前,朱教授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冠名杰出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及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分子药理学及疾病分子机理学,已在国际上发表150 余篇高质量科学论文,并获得多个学术荣誉。

研究领域:分子药理学和药物作用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香港中文大学2023,喜讯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7位教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帕金森氏病)、分子化学机理、记忆和认知的分子机理

叶德全教授 Prof. YE

(入选学科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校长讲座教授

医学院副院长(科研与创新)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科研项目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连续资助25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英国G5院校留学,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20篇,被引1万多次。于2010年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学术兼职包括FASEB 副主编香港中文大学2023, 副主编, 副主编, 及 of 编委。

研究领域:药理学、免疫学

刘国珍教授 Prof. LIU

(入选学科领域:分析化学)

研究生院副院长

校长学者

教授

刘国珍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教授、校长学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雅生命再生医学工程校企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教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 教授。刘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和可转化生物技术的研究,并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前沿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体外诊断技术、活体检测技术、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来精准诊疗、管理及预防和我们免疫系统相关的衰老和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2016年获得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未来学者(ARC )的荣誉称号。凭借在神经炎症精准诊疗的突出贡献, 刘教授获得2020年度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她是第一个荣此奖项的华人女科学家。在中国她先后获得校长模范教学奖、龙岗英才、深圳市级人才和广东省珠江创新人才等荣誉奖励。2022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近年来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撰写专著3章,申请或授权世界发明专利19项。刘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多个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和工业界(包括世界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的研究基金。刘教授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多个项目的资助(如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及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等)。目前,她担任 in and 专栏主编, & 特刊编辑,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传感器理事会(IEEE )NSW 分会副主席。

除了在学术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她在工业界也累积了丰富的生物医疗器械研发和管理经验。她曾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 Inc. 研发部经理(中国),主要负责血糖试纸条的配方和生产。刘教授是澳大利亚悉尼初创公司Bio-Sens Tech Pty Ltd的联合创始人。通过与国内外生物科技公司(如, , , ,博雅生命,凯普生物等)的合作,累积了丰富的产学研经历,拥有多项国际专利。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生物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3D打印、体外诊断、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

李晨钟教授 Prof. LI

(入选学科领域:分析化学)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院士

教授

李晨钟教授于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传感和生物电子实验中心主任。他是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 of ),美国发明家院院士( of ),AIMBE 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院,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IEEE纳米技术协会杰出演讲人。2018年起到现在担任顶级期刊 and 的主编,也是美国发明家院院刊 and 主编,并担任系列期刊的副主编。

李教授早年留学日本熊本大学,硕士和博士主要从事生物电化学和合成生物学金属蛋白的分析和检测。2000年博士毕业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萨斯喀彻温大学进行博士后的训练。2003年加入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作为联邦政府研究员,2006 年开始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正教授、the Ahead教授,成立了纳米生物工程和生物电子中心,并担任主任。2017到2020年被选拔到美国国家基金委工学部做项目主任,从事美国国家科研计划的战略制定,科研基金管理和审批工作。2021年于美国杜兰大学生物化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教授,科研方向主要是生物电子,纳米材料和生物传感芯片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智慧医疗、环保和食品检测等方向的应用。李教授的团队在细胞生物传感器和器官芯片的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研究开发出几种生物传感器,如单细胞生物传感器、心肌器官芯片、神经芯片传感器、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纸芯片生物传感器等。截止到2023年1月,共发表近180篇SCI科学论文,并且是17项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是三个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和技术总监。

教授

(入选学科领域:有机化学)

校长学者

教授

Hirao教授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在京都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京都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在诺华公司、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多家机构从事计算化学研究。他的研究小组感兴趣的是,通过计算得出化学反应和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发生的分子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以及与实验家一起合理设计治疗性分子和其他类型的功能分子。

研究领域: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

黄宪达教授 Prof. Hsien-Da HUANG

(入选学科领域:生物信息学)

校长讲座教授

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

黄宪达教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与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台湾中央大学资讯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曾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系主任及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台湾生物资讯学会理事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gangzai303

为您推荐

怎么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4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费多少钱一年-各专业

一、202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收费标准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专业,24fall申请传媒看这里,香港中文大学5大传媒专业申请分析

上次学姐说过给大家分析一下每所学校传媒专业的申请情况,香港大学篇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今天学姐来跟大家说说香港中文大学。可以说想申请传媒硕士的同学,基本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学找到感兴趣的那个方向。总的来说,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传媒课程,在选择范围以及录取门槛方面,都会比香港大学友好很多。

香港中文大学罗海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微生物进化与生态学实验室博士后动态

实验室负责人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海伟教授。此外,参会人员还有虚拟大学园赵海燕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管理部王慧及实验室博士后张昊。

香港中文大学 风景,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到沈阳城市学院访问交流

希望未来能与香港中文大学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走进沈阳城市学院,首先被这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所吸引,在参观完各个实训基地后,很欣赏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包括注重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提供同学小组讨论的地方,这与我们香港中文大学很像。

香港中文大学 风景,海西线法的运用与视幻空间的制造——以清宫倦勤斋等几处通景线法画为例

【关键词】倦勤斋 通景线法画 海西线法 视幻空间 西画东渐一 倦勤斋通景线法画的制作与呈现现今留存下来的通景线法画实物分别位于故宫倦勤斋、玉粹轩、养心殿、养和精舍、长春宫等几处,其中最具代表性、保存状况最好的莫过于倦勤斋通景线法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