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2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赴香港学术交流实践团以“同促学术思想交流,共谋祖国药学发展”为主题,在香港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实践团由药学院副院长叶敏教授,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党支部书记黄卓老师,教学办公室主任赵帼英老师、教学办公室韩健老师带领药学院16名优秀在校生(4名本科生、7名硕士、5名博士)共同组成。五天中,学术交流实践团先后参访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和香港澳美制药公司。紧凑合理的行程安排,交流参观的高效结合使团队成员对香港高校和企业的药学事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实践团成员出发前于首都国际机场合影
Day 1
7月23日上午九点半,实践团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直飞香港。抵达香港后,团队立即开启了参访交流模式。下午四点,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老师带领下来到了雷亮先生的故居、原雷生春堂医馆及药店——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了解了雷生春堂的历史,在中草药香中感受香港中医药的文化传承。
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雷生春堂
参观雷生春堂天台种植的药用植物
Day 2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香港浸会大学。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中医药学院的发展情况,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情况。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叶敏教授对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此次交流团的成员情况。其后,中药课程主任陈虎彪教授就中医药学院学生培养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答。
香港浸会大学吕爱平院长讲话
双方老师介绍完后,两校的四位研究生同学分别进行了学术汇报,新颖的课题内容和香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交流会后,陈虎彪教授带领大家参观了中医药学院大楼、天台中草药园、科研及教学实验室、中医药图书馆、中医诊所、中药标本中心及中医药博物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医药学院对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的用心和传统中医药在这里的传承和发展。
我校阿木古布同学进行学术汇报
实践团成员与香港浸会大学师生合影
Day 3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与药剂学系师生开展了学术交流。香港大学王港政老师首先对大家的来访表示欢迎,接着林嘉颖和梁慧心副教授分别对药理与药剂学系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模式、课程架构、招生与院校合作交流情况及该系各导师研究方向做了详细介绍,最后由两校四位学生代表依次就各自研究课题进行汇报。茶歇时间,同学和老师们依然热烈讨论,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度交流。
香港大学梁慧心教授介绍院系情况并讨论
香港大学学生汇报科研成果
下午,王港政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余振强医学图书馆、孙志新临床技能及模拟培训中心、药理及药剂学系实验室等,并向大家介绍了药学本科和临床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情况,双方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互相交换合作意向,有效促进了两校学院间的友谊。
香港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合影
Day 4
7月26日上午,全体成员来到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药剂学院院长左中教授对我院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药剂学院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学生培养模式做了简单介绍。接着Prof. Billy NG和Prof. Yan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李紫薇博士向大家展示了美国药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分会的风采。随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和我院的五位学生代表依次就各自研究课题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药剂学院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实验室和美丽的校园。
我院刀愿坤同学汇报科研成果
实践团成员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合影
实践团成员在港中文“天人合一”景点合影
7月26日下午,实践团参访了香港最大的GMP认证药品生产商-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首先 LAM(plant head)介绍了澳美制药的发展历程、产品构架、市场分布、产学合作、基地分布、企业文化及员工培训计划等。接着相关工作人员依次带大家参观了生产车间,自动化仓储系统,质量控制及研发实验室。最后,澳美制药公司张志燕总经理对北大师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希望澳美奖学金进一步深入同学们的认知,也欢迎北大的毕业生走进澳美。叶敏副院长对澳美制药的热情接待和北大澳美奖学金的设立表示衷心感谢,并与张志燕总经理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初步共识。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叶敏讲话
实践团成员与澳美制药员工合影
Day 5
7月27日最后一天,实践团观光了香港著名景点浅水湾及地标性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和紫荆花广场,在紫荆花广场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前团队成员回顾了香港回归的光辉历程香港中文大学 天人合一,香港浸会大学吕爱平院长讲话,感受历史的伟大变迁。午饭后,团队全体成员出发前往机场,踏上了返京的旅程,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天的赴港学术交流任务。
实践团成员于紫荆花广场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前合影
作为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之一,药学院赴香港学术交流实践团出色完成了本次交流实践任务。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天时间,却极大增进了两地高校之间的友谊,促进了药学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向香港高校师生展现了我们药院师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杰出的人文风采。希望在未来,两地高校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共同为祖国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附记:
明信片
此次交流过程中,两地高校师生还以手写明信片的形式,向祖国和北大医学送出真挚的祝福。
两地高校老师明信片寄语
两地高校学生明信片寄语
实践感言
美丽的香港之行美国top30名校留学,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参访香港的高等学府—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最大的制药企业—澳美制药,我收获颇丰。他们具有先进的实验设施与教学理念香港中文大学 天人合一,在与他们的交流学习中,丰富了阅历,更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与前进方向。温润的空气夹带着丝丝海风,大片的云朵连着闪耀的星星,南莲园池的宁静秀美,维多利亚港的繁荣与深沉,浅水湾的波平浪静……香港,一颗闪耀的明星,令我流连。
孙琪 2018级博士
此去香港,游学浸会,港大和港中文三校,参观澳美制药,在学术和工业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香港的医药行业现状,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医药行业与国家及自身发展的密切联系,明确了自己的行业定位。此次实践以前自己比较专注于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而对研究成果转化和工业界发展缺乏关注,今后会加强这方面的信息获取,努力让自己的研究能够切实地转化为于国于民有益的成果。
阿木古布 2017级博士
药学院赴香港参访活动圆满结束,我对香港的药学生就业有了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我们所参访的香港大学设立的药剂学本科专业每年培养30名学生,其中有80%在毕业后直接参与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临床药学硕士只是为在职人员提供1-2年的教学或科研培训。尽管双方在社区药师的发展方面都半斤八两,但是香港医院药师地位较高,虽然薪酬低于医生,但远高于内地,也没有硬性的发表文章需求,这就使得药师有时间也愿意真正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期望有朝一日内地也能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让国家培养的高质量医药学人才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安鹏姣 2018级硕士
这次的香港之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香港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相融合的大都市,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被很好传承了的中医药,也看到了高校与企业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这里小而精的教学模式和严谨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感受到了药学发展的欣欣向荣,师兄师姐做的学术报告也激发了我的学术热情。我将刻苦钻研,致力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席蕾 2015级长学制
药学院教学办公室/药学院研究生会
文字:张翕 孙静 吴雪胜 段康飞
摄影:赖俊勇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名单,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杨勇教授谈:为什么需要来EMPAcc
我是杨勇教授,英文名是 。
1. 1992 年进了北大军训一年,读了五年的本科,又在北大读了三年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生,然后就去了美国西北大学读的会计学博士。
2. 毕业之后 2005 年就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一直到现在。马上二十年了,大概 2013 年左右开始给项目上课。先前一直在上管理控制系统,从去年开始给这个项目讲授财务会计,对它感情深厚,对其历史演化、发展有深刻体会。
3. 项目目前宗旨是培养一流的 CFO,但实际是培养具有顶级财务思维的企业家高管,包括企业家和各种职能高管,如经营、营销、公关、董秘等,这个项目都非常有帮助。
4. 在今天复杂多变、经营全球化、技术更新快的时代,做商业、工业非常需要财务思维。
5. 为何选择香港中文大学?从其使命宣言可看出,香港中文大学创办时就以连接东西方为使命宗旨,在全世界大学中独特。
6. 具体到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大家来此学习会学到严谨、系统、深刻的财务知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名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名单,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杨勇教授谈:为什么需要来EMPAccQS200名校留学,学者教学有深厚学术基础,与中国现实深度结合,项目值得期待。
7. 高含金三证: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证书。便捷入学:免联考,国际申请制,面试择优录取。2025 年第 26 期正在招生中。
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香港大学程玮琪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for High-
报告人: 程玮琪教授 (香港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3日上午9:30- 10:30
报告地点:数统院307室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9.11.18
摘要: chain are for study- ing many kinds of real world . In this talk, I shall some high-order and chain for with . for the model will be dis- . will be given to the pro- posed .
报告人简介:程玮琪,香港大学教授、博导。199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香港大学程玮琪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获硕士学位QS200名校留学,199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至200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至2001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担任讲师。曾任香港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目前担任 副主编,East Asian on 副主编, of and 副主编, and in 副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扬生校长在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
徐扬生校长在
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
CUHK
CUHK-
段校长,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对香港中文大学来说,是如此,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两校在这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扬生校长在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学将携手开启新一轮的深入合作,秉承“一个品牌,两个校园”的宗旨,合力探索深港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七年半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美国top30名校留学,开始在深圳龙岗办学,大学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优良的学术传统,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致力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与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及储备人才,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代表签署协议
经过七年多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成立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共七所学院,逸夫、学勤、思廷、祥波共四所书院,开设了22个本科生专业和25个研究生硕士、博士项目,共有在校生近9000人。大学从全球范围内引进了400余名国际知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各国院士近30名,以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世界顶级学者,打造了国际一流的师资团队。比如说,我们的经管学院从全球招聘的全职教授已超过100名。
自2014年开始招生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生源质量也十分优异,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文理科录取排位均达到了重点名校序列,并保持高位增长。2021年,理科平均分超过各地一本线146分,文科平均分超过各地一本线93分,连续六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办学至今,大学已培养了四届本科毕业生,六届硕士毕业生,两届博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国内知名高校就业率前列。选择升学的毕业生中超过60%的毕业生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起薪平均值位居全国知名院校前列,彰显了国际化人才的优秀素质与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围绕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包括由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高等金融研究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研究院、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
可以说,在办学的七年多时间里,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学术体系、书院制的育人理念和通识教育体系都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学生培养、海外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成果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正如林郑月娥特首曾评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深港合作的典范,业已成为深圳城市发展最闪亮的名片”。
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亦积极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医疗、科技、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中。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医学院的协议,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举办的第一所医学院,今年已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同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深圳市政府开始合作共建深圳音乐学院,今年也已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20年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在前海挂牌……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校势必将加强深度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两校在深港两地的特有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两校在教学、科研、人才等各个领域的互补双赢、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签署两校的战略合作协议,首先明确了两校共建的基础,未来将把两校的发展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观战略下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紧密合作,协同发展,一起将香港中文大学的品牌做大做强,力争在20至30年内,使得“香港中文大学”跻身最顶尖的世界大学之列,为国家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探索道路。在此基础之上,两校将在师资建设、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等领域充分利用深港两地的资源优势,共同提升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将着重在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大湾区体制创新研究与全球事务研究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建设国际化湾区共同体,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如果说,创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香港中文大学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内地最为重要、亦是最具前瞻性的一项战略举措。那么,今天,我们在这里签署两校的合作协议,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又一个里程碑。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的不仅是两个学校的合作签约,而是在见证大湾区纵深发展的新征程的开始。让我们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通过在教育、人才、科研、医疗等领域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深港两地的一体化发展,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出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CUHK-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