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新生大数据纷纷出炉,其中包含录取人数、生源省份和中学、男女生比例、年龄分布等内容,这些大数据有何特点和亮点呢?一起来看看吧。
清华大学
共录取本科新生3800余人
2023年清华大学共录取本科新生3800余人,其中内地学生3500余人,来自全国31个省份1000多所中学。
其中,港澳台学生70余人,国际学生140余人,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新生男女比例约2:1。少数民族占比约10%。
年龄最小的新生出生于2008年8月27日,即将满15周岁,通过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计划录取至求真书院。
学科奥赛保送方面,2023年代表中国出征全球学科竞赛的23名队员中,有12名队员保送至清华。
2023年清华强基计划吸引15000余人报名,最终共有898人被录取至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所强基计划书院。
北京大学
特殊类型招生占一定比重
2023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483名本科新生。其中,北京大学校本部+医学部共录取内地普通本科生3877人。
1.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录取本科新生875人(包括内地普通本科生859人、港澳台学生16人);另录取来自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7人。
2.特殊招生
在特殊招生中,北京大学在全国共录取国家专项计划277人;“筑梦计划”114人;保送生195人(含医学部1人);高水平艺术团16人;高水平运动队67人。另外还通过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卓越计划等特殊形式对全国优秀学子进行招生。
3.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录取方面,2023年入学的新生中,参加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国家集训队并入学北大的共141人。
4.少数民族情况
校本部所录取内地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10%,他们来自白族、黎族、佤族、羌族、佤族、畲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尼族、仫佬族等29个少数民族。
各学院录取情况↓
北京理工大学
top1:同校35人被录取
今年,北理工共录取3757名学生,总体男女比例约2:1,男生比例最高的专业为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菁英班,女生比例最高的专业为设计学类;男女比例最均衡的专业为经济管理试验班。
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出生于2008年10月,不足15岁;年龄最大的同学出生于1997年6月。
录取人数最多的高中排行
东南大学
男女比例为2.23:1
今年,共有4117名本科小萌新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东大校园。其中,男生2843名,女生1274名,男女比例为2.23:1。
中央财经大学
男女生占比为38.32%和61.68%
今年,央财录取本科新生总数2526人(含2022年入学的54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其中内地考生2482人,港澳台侨新生44人。此外,还有100名第二学士学位新生,59名少数民族预科新生,137名双培新生和本科新生们一同入校。
整体男女比例男生968人,占比38.32%香港中文大学2023招生,关注:2023高校新生大数据来了!,女生1558人,占比61.68%,从整体比例上看,今年的男女比例和往年相比很是接近。
2023年,中财大共17个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香港中文大学2023招生,其中新生人数超过200人的学院一共有四个。金融学院位列榜首,共有265名新生;拥有263名新生的财政税务学院和拥有250名新生的会计学院紧随其后,位居第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则为212名新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
综评占比26.9%
2023年,北外一共迎来了1472名本科新生,其中有700位同学通过统招一批次进入北外,占到新生总数的47.5%。
其次有396名同学通过综合评价来到了北外校园,占新生总数26.9%。2023级本科新生中还有126名保送生达到了总数的8.5%。
今年的1472名本科新生中有男生497人,女生975人,分别占新生的33.7%和66.2%,阿拉伯语学院以4:1成为了男女比例最高的学院,而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男女比例为34:33,是新生男女比例最均衡的学院。
专业
2023年,北外本科招生专业共计48个,其中有2个专业今年首次招生。分别是: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英语(国别与区域研究)
招生人数最多的五个专业为:英语专业(120人)、工商管理类(85人)、德语(73人)、外交学(70人)、日语(69人)
招生人数最少的五个专业为:亚美尼亚语(12人)、蒙古语(12人)、塞尔维亚语(12人)、缅甸语(11人)、乌克兰语(复合俄语)(5人)
共有19个学院进行招生,招生人数最多的是国际商学院(234人),最少的是非洲学院(16人)。
各省招生人数
(除北京市外)山东省以90位新生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河南省,共有77位新生,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以76位和75位新生位居第三名和第四名。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高分人数最多
今年共迎来4766颗璀璨新星,3612名新星前往丰台校区,954名新星前往海淀校区,200名新星前往海南校区;新星们通过不同方式来到民大,普通本科3035人,预科类171人,艺术类485人……
今年总体的男女比例为1:1.62,男女比例最平衡的学院为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女生比例最高的为文学院,男生比例最高的为体育学院。
院系人数TOP5
各地高分都去了哪个学院?
法学院、文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位列前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男女比例3.48:1
这个新学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将迎来1374名本科生,包括男生1067名,女生307名,男女比例3.48:1,依旧是男生居多。
这1374名萌新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省共录取360名新生,成为2023年第一生源大省。录取分差方面,2023年该校本科录取中超过理工类(物理类)一本/特控线150分的省份有16个,其中黑龙江省远超一本线235分。
2023级新生中,大多出生在2005年,共有928人,有4位萌新出生在2007年,今年才16岁,年龄最小的新生生日为2007年6月18日。
南开大学
男女比例,完美平衡
2023级新生共有4164名,总男女比例为1.08: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男女比例为1:1,实现完美平衡。
男生占比最高的前三个专业为理科试验班(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工程)、理科试验班(数学与大数据)、工科试验班(信息科学与技术)。
女生占比最高的前三个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同为大一,相差9岁
2023级本科新生共有2294名(含少数民族预科班、港澳台考生)。今年在本科批次(普通类)继续实施“零调剂政策”:报满专业志愿且不重复,体检符合要求,提档不退档,100%满足其中一个专业志愿!
共有1420名新生被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去年新增104名,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了63.85%(不含港澳台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新生家乡包括全国所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来自北京市、山东省、河南省、新疆(含20名内高班,18名协作计划)、广东省、河北省的新生人数排名前六。
今年共有17所高中向贸大输送10名及以上的新生,为贸大输送4名及以上新生的高中高达155所。其中,济南外国语学校录取人数为24人(较去年增长9人),位居榜首!
今年贸大录取最高分考生来自全国67所高中
中南大学
男生最多读机械,女生最多读文学
本学年,中南大学将迎来8997名本科新生(含预科),男生占比约63.79%,女生占比约36.21%,相比去年新生女生比例提高了哦。
其中,机械类专业男生占比更高达86.98%。航空航天类、土木安全类专业的男生占比均超过了80%。而外国语言文学类、音乐舞蹈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女生占比都超过了7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综合评价创历年报考人数之最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23个省(市、自治区)共录取1434名内地本科生。其中:普通提前批录取421人,综合评价录取925人,外语类保送类录取12人,艺术类(音乐类)录取76人。
今年,学校已连续第八年成为凭高考成绩录取的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物理类、历史类均继续名列省内知名高校榜首。学校在广东省提前批录取的院校专业组普通类(物理)学生最低分为667分(最低位次1242名),位列省内物理类考生的前0.3%;普通类(历史)最低分为636分(最低位次568名),位列省内历史类考生的前0.2%。
除了广东省之外,学校在其他省份也备受考生青睐。学校在绝大多数省市的理科/选考/物理类的平均录取分数位列省排名前1800名,最低录取分排位也稳居各省市考生前1.5%以内。
今年学校综合评价测试报考人数火爆,超过25000名考生报考,较往年增长54%,创历年报考人数之最。6个省(市)平均报录率为27:1,相较于去年20:1的平均报录率,今年考试竞争更加激烈。
天津外国语大学
来自天津、贵州、新疆的同学多
2023年共计有36个专业 (含大类)面向全国招生,录取本科生2370人,预科生 (新疆)20人。
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类),343人。招生人数最少的专业为保加利亚语,9人。
2023级本科新生中男生535人,女生1835人,总体男女比例为1:3.35,五大道校区男女比例为1:3.35,滨海校区男女比例为1:3.55。
大连外国语大学
女生占据“大半江山”
来自省内的同学有2033名,来自省外的同学有1177名。新生男女比例约为3:7,男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网络工程,占比52.14%;女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占比92.86%
学院人数排名数据中,人数最多的为软件学院992人;人数最少的为大数据产业学院30人。
专业人数排名数据中,前三甲分别为日语专业412人、软件工程专业356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56人。
大连理工大学
男女比例约为3:7
大连理工大学2023年录取本科新生6341名(含预科)。学校主校区在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和西藏,下同)录取最低位次与去年相比,有26个省提升平均提升1350位,位次提升幅度达26.12%。
在30个省份的理科录取最低分与同类院校相比,有25个省排名较去年提升,2个省份持平,在南方15个省市理科录取排名均有提升!
新生男女比例约为3:7,男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网络工程,占比52.14%;女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占比92.86%。
青岛科技大学
新生整体男多女少
2023年,共迎来7786位新生,2023级新生男女比例1.74:1,其中机电工程学院的男女比例达到6.3:1,外国语学院男女比例则为1:2.94,新生整体男多女少。
上海大学
新生男女比例1.3:1
2023级共有4662名新生,男生2674人,女生1988人,男女比例为1.3:1,新生生源地分布,上海1790人,其他省市2872人,其中河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人数排名前五位。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稳坐第一把交椅
今年共有4020位新生,其中男生2610位,女生1410位,男女比例1.85:1,依旧保持着男多女少的传统。
商船学院一骑绝尘,男女比例达9.2:1,高居男生比例榜首。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1:4的比例一举夺魁,拿下了女生比例榜的top1。
在学院人数分布上,商船学院以830人稳坐第一把交椅,比去年的人数增加了10人。其次为经济管理学院670人和物理工程学院625人。
湖南农业大学
新生男女比例不相上下
湖南农业大学今年共有8756名新生,男生4099人,占比43%,女生4657人占比57%。
男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车辆工程美国top30名校留学,女生占比最高的专业是英语,两个专业的占比都为87%。
大连海事大学
录取人数最多的省份依旧为辽宁
2023年,将有4476名新同学加入,男生3239人,女生1237人,男女比例为2.6:1。
今年,录取人数最多的省份依旧为辽宁省,共553人,录取人数紧随其后的省份是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
女生占比最大的专业为英语、经济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日语、法语。
男生占比最大的专业为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轮机工程(陆上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上专业)、机械类。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一骑绝尘
本科新生6179,其中男生4661人,女生1518人,男女比例约为3.1:1。
在学院分布上,公路学院一骑绝尘,荣登男生比例最高学院榜首,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依旧是女生人数占比相对较多的学院。
在录取地区上,陕西省以1447位新生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河南、河北、新疆、山东。
山东大学
本科新生录取过万
山东大学2023年录取本科新生10258人,其中济南和青岛校区录取7280人,威海校区录取2978人,另录取少数民族预科新生136人。
今年,学校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和哲学8个专业继续面向全国大部分省份招生,经严格考核筛选,最终录取168人。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系录取数位列第一
2023年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新生共计2931名 。新生中女生1923人,占比65%;男生1008人,占比35%。
今年 ,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录取数位列全校第一;第二名、 第三名分别为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和药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录取人数最多
东北林业大学2023年录取了5028位本科新生,男女比例为1.37:1。
学院人数分布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最受女生欢迎
2023年,共有6339位萌新在武科大开启新征程!男女生比例,今年依然保持了接近2:1的比例。
今年的院系TOP5分别是机械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材料学部。
而在学院比例TOP5中男生榜榜首被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摘下,外国语学院则以1:4的男女比例再次夺冠,连续五年蝉联女生榜冠军!
新生省份分布
除了来自湖北的萌新之外,来自贵州、河南、四川、新疆、湖南的萌新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老乡哦。
南京林业大学
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男女比例1:1
香港中文大学2023招生,香港中文大学2022-2023年内地本科招生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
今天,香港中文大学公布了他们2022-2023年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QS100名校留学,其具体数字如下:
下面我们来用吉林2022-2023年公布的分数线来对照着看一下。
2022年吉林历史类一本线511分,香港中文大学吉林最低录取分数高于一本线54分,即最低录取分数为511+54=565分。
2022年吉林物理类一本线488分,香港中文大学吉林最低录取分数高于一本线122分,即最低录取分数为488+122=610分。
2023年吉林历史类一本线485分,香港中文大学吉林最低录取分数高一本线90分,即最低录取分数为485+90=575分。
2023年吉林物理类一本线463分,香港中文大学吉林最低录取分数高于一本线177分,即最低录取分数为463+177=640分。
吉林省是传统高考省份,分文科类,理科类。大家可以结合当地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查看一下这些分数的省排名情况,看看2023年的录取学生的省排名是不是比2022年前进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疫情结束,所有香港公立大学在2023年的录取分数都反弹到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
以上数据香港中文大学2023招生,香港中文大学2022-2023年内地本科招生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供报考香港中文大学的高三学子们参考, 以下是香港中文大学2024年在吉林的招生名额,共8个名额,在全国范围内算是比较少的了。
友情提示:
1.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收高考学生的时候,只能通过内地高考志愿的提前批填报,才能获得录取。香港中文大学只看裸分,不承认内地任何的加分,没有面试。除此之外, 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招生形式了。大家不要相信什么教授内推, 保录,直录香港中文大学2023招生,香港太平绅士的推荐,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写推荐信协助录取的鬼话,凡是这样说的都是骗子,而且香港中文大学更没有所谓的计划外招生。
2.香港中文大学2024年在内地的招生人数已经确定扩招, 校方表示2024年将对内地高考学生扩招100人,录取总人数达到400人。
3.针对其他香港高校学费的一片涨声,香港中文大学2024年九月入学的内地本科生是幸运的,校方没有涨学费,还是维持14.5万港币的学费,而且一定四年不变。
4.香港中文大学是大类招生,(香港高校的大类招生绝非和内地的大类招生一样)学生在申请的时候,无需选择具体专业, 只需要选择哪个大类即可。入学后在大类内部选择具体的专业,学校不会强行为学生指定专业,这一点比内地大学要科学和人性化。
5..香港中文大学不承认内地任何形式的加分,比如农村独生子女等。
欲知其他报考港澳高校事宜,可以扫码咨询。如欲报考本科, 可以加入下面 的QQ群学习。
作者2024.4.11完成于武汉金银湖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香港中文大学4+0医学院,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些成果获分享!
9月20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交流情况。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香港、澳门、福建。本场发布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
(教育部主会场)
(香港分会场)
(澳门分会场)
(福建分会场)
发布会上,刘锦主任介绍了十年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交流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为促进港澳台青少年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年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效。
01
鼓励支持港澳台青少年来
内地(大陆)学习深造
稳步推进招生工作。十年来,内地(大陆)对港澳台招生渠道有效拓宽,招收学生学历层次不断丰富,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内地(大陆)高校累计招收港澳台学生7.9万名。在内地(大陆)就读的港澳台学生人数稳步增长,2021学年,内地(大陆)高校共有港澳台在校生3.82万名,较2012年的2.53万增长了51%。内地已连续多年成为港澳学生赴港澳以外地区升学首选,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到大陆就读。
着力提升培养质量。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要求高校坚持“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指导有关学校针对港澳台学生特点,提供专门的学业指导、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支撑。建立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学习平台。设立国情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大中小学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同时,邀请港澳台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学宪法 讲宪法”等全国性学生活动,为港澳台青少年放飞青春、展现风貌搭建了广阔舞台。
务实做好就业指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指导,要求各地各高校把港澳台毕业生纳入就业指导和服务范畴,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网上和现场招聘活动,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沙龙、咨询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部还联合中国科协开展2022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为港澳台青少年提供实习岗位与实践机会。
02
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
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支持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实施“姊妹学校”平台建设和“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支持各地各校组织开展对台教育交流项目。目前,内地与港澳中小学、幼儿园已缔结“姊妹学校”2593对,覆盖内地29个省(区);设立的“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近3000项,惠及港澳师生近10万人。10年来,教育部累计开展对台交流项目1300余个,两岸1000多所高校参与,约6万余名台湾师生赴大陆参访交流,师生交流覆盖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持续推动教师交流培训。教育部与香港教育局、澳门教青局合作,每年选派内地优秀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赴港澳开展业务交流协作,十年来累计选派教师1081名,先后与港澳900余所学校建立交流关系,共同推动协作教研,优化课堂教学。2020年,教育部启动“澳门千名教师精英培训计划”,计划十年内向澳门教师提供1000个赴内地培训机会,目前已举办四期培训项目,受到参训教师好评。连续多年举办“港澳教育界人士国庆访问团”“华夏园丁大联欢”等品牌活动,累计参加的港澳台教师逾万人。
支持扩大校际合作。支持内地(大陆)与港澳台高校先后建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粤台教育合作联盟等,在合作办学、科研创新、联合育人和实验室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高校间合作关系日益密切,深度不断增强。
03
不断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持续推进合作办学。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先后批准内地与港澳高校共同设立本科层次及以上合作办学项目19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3个,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批准筹备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通过开展合作办学,有力推动了内地与港澳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
共同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内地和港澳高校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目前,港澳高校参与建设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0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助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发展大局。
鼓励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内地(大陆)多个国家级教育社团吸纳爱国爱港、爱国爱澳人士入会或入职。越来越多的国家级平台、项目和教育评优评选活动面向港澳同胞开放,如推动港澳同胞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等国家级奖项。
积极引导教育捐赠。积极引导港澳基金会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开展教育捐赠活动,捐建基础设施、资助科研教学、开展师生培训交流等。十年来,多家港澳基金会通过教育部捐赠教育事业发展,折合人民币近10亿元,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台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助力港澳台青少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新篇章。
分会场发布
香港近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
蔡若莲
教育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与开支最大的范畴之一。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展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青年人对国家认识与国民身份认同,培养他们成为有识见、负责任、德才兼备、爱国爱港的人才,能为香港与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过去十年,特区政府在教育工作上进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教育部的支持与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推动下香港中文大学4+0医学院,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些成果获分享!,香港的高校与多个省市的高校结盟,有效凝聚优质教研资源及完善合作机制。目前,香港有五所全球100强大学与高度国际化的优势,高校在大湾区开展合作办学,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角色。其中,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于珠海合办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大学也正积极推动合作办学项目。此外,自2012-2013学年起,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升学,推动人才交流。
香港职业训练局(职训局)也积极与内地的职业学院及机构交流合作,提升两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的水平。职训局于2008年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职院)首次合办高级文凭课程;于2021年与深职院签署新协议,按双证书合作课程模式,合办高级文凭课程,又为区内酒店、护老等行业提供人才培训。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教育部支持香港办学团体在大湾区开办香港课程学校,为港人子女提供一条龙中小学教育服务。同时,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内地办学团体在香港开办内地课程学校。
两地教育专业互动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2004年至今,已有约780所香港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成超过2100对“姊妹学校”QS200名校留学,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多个层面,进行互访及多元化的活动。“学生内地交流计划”亦每年提供十万个交流名额,让所有中小学生到内地不同省市交流,从多角度体验国家在文化、经济、教育、科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深化课堂所学;学生参加人次由2012-2013学年的两万多人次逐步递增至2018-2019学年的七万多。此外,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深港校长论坛”“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计划”等活动,持续推进两地互动。
国民教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教育局以“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方式,落实国民教育;从2018-2019学年起,把初中中国历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又加强《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并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通识科,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慎思明辨能力,正确理解国家发展、香港定位以及世界大势。
过去十年,香港教育虽然经历了重重挑战,但在推动国民教育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不断努力,无论在高等教育、职专教育以至基础教育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未来飞跃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澳门近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
龚志明
澳门特区成立的第一个十年,已积极开展教育制度的构建,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2012年至今的十年,我们按照已订定的教育发展规划,重点开展了多项提升教育品质的工作。
在爱国爱澳教育工作上,澳门高校本学年有85%的学士学位课程,已设有《宪法》和《基本法》相关教学内容。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历史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更获内地专业出版机构的支持,出版中学《历史》教材,以及中小学的《品德与公民》《中国语文》等教材,其中全套《品德与公民》及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及参考使用率达100%,高中《历史》教材达95.7%,更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历史》教材供国际学校使用。并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
我们亦积极与各地省市签订并落实各类教育合作协议,并在驻澳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与内地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促进学校、学生、教师、家长、青少年对国家历史、国情、国防、外交等方面的认识。
澳门与内地缔结的姐妹学校由2011年累计不足40对,增加至2021年累计超过370对。
在教育部的协调下,内地众多优质大学提供名额予澳门学生升读,赴内地升学的高三毕业生由2015-2016学年的16%上升至2020-2021学年的37%。
在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实施了《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通则》法律,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虽然澳门的土地资源有限,但通过批地建校、资助学校重建扩建等,着力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增加学额,更获得国家的支持,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市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于2013年启用。澳门大学在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全球大学第201-250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第26位。
学校课程质量方面香港中文大学4+0医学院,在内地专家的支援下,我们成功推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方面,本澳高校的课程数目,由2011-2012学年的约260个增至本学年超过330个,并与内地高校合办学位课程,以及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支持下,设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开展澳门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2012年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为非高等教育的教师订立了职业制度,提升和保障了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对教师资格及在职进修作出规范,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2011-2012学年至今,本澳教师具有师范学历的比率从约82%提升至97%,而取得学士学位或以上的比率,亦从约86%提升至97.5%,内地师范院校为澳门培养了大批师资人才,是澳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助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上,长期获得教育部的支持,组织丰富多元化的活动,品牌项目有由教育部倡议下推行的“千名教师精英培训计划”“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等,对促进澳门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澳门已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在新入职教师、中高层教师、学校领导等系统性教师培训中,都要求修读爱国爱澳课程。
在关顾教育品质和学生素养发展方面,澳门高等教育近十年间,构建了素质评鉴制度、学分制度等,以及加入多个国际高教素质保证组织,澳门高校在国际和区域间的认同有所提高,在葡语、旅游等特定学科领域上具有颇高的国际认受性和影响力。
澳门学生在“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中,在阅读、科学、数学三个素养都位列全球第三名,达到基准水平学生比例排行全球第二,更获OECD评为唯一一个教育质量持续兼快速进步的经济体,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获得肯定;2016年更首次参与“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 (PIRLS)”,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将积极配合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方针和战略任务,并按照已订定的“2021-2030年”的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澳门教育事业继续朝优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澳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积极探索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林和平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历史悠久、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积极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通促融,创新合作、共谋发展。不断拓宽对台招生渠道,持续扩大对台招生规模,目前全省具备招收台生资格高校27所,基本实现公办本科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全覆盖,累计有80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完善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机制,制定出台《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打造两岸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闽台高校由单一合作向多元合作发展,福建高校与118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现有本科“3+1”“4+0”、专科“校校企”等合作项目216个,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4万人。促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推动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务实合作。实施闽台师资联合培养计划,建设4个两岸教师发展中心、7个两岸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两岸教师3000多名。搭建闽台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聚集两岸优势学术资源开展合作研究。设立海峡联合基金,支持高校开展闽台科研合作项目10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5项。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惠促融,优化机制、共享机遇。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高校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187人次。支持来闽从教台湾教师申报国家人才计划项目,纳入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等重要表彰的评选范围。坚持“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就近安排台胞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目前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在读台湾学生3500多人。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情促融,亲望亲好、共创未来。坚持亲情乡情延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邀请台湾师生来闽交流访学,300多所两岸大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打造全学段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设立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吸引3.6万名台湾青年留闽就业创业。支持台湾毕业生融入福建乡村振兴,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117个村庄项目建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福建样板”,不断谱写“两岸一家亲”的新时代篇章。
现场问答
在回答记者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年来开展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问题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校长徐扬生这样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建校八年多来,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深圳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进展。
港中大(深圳)目标是创建一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大学已建立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和音乐学院等六个学院及一个研究生院,设立本科专业25个,研究生专业32个。同时,大学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全人教育,现有5所书院,在校生10000名(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目前,港中大(深圳)在全国的录取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科毕业生就业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全球聘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这所国际化大学的关键。目前学校已引进500名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和各国院士近30名,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大学旨在培养学生兼具中国文化传统知识与国际视野,拥有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学实行书院制培养,打造集生活、学习、社交为一体的书院社群空间,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大学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127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20个。合作院校包括牛津、剑桥、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
大学的学科建设注重交叉新型学科和前沿基础学科的发展,在经济与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未来智能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和能源科学等领域已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正在面向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
接下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立定脚跟,砥砺前行,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