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国内港澳的诸多升学相关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的读博士,今天为大家带来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项目!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关键信息!
项目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8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心理学院系。该系开设的哲学硕士-博士(M.Phil.-Ph.D.)项目旨在培养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需完成17个学分的课程学习(不含论文研究课),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原创性研究论文。课程涵盖高级研究方法、心理学主要流派、专题研讨等。师生比例为1:2.7,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指导。按照去年的经验香港中文大学的读博士美国藤校留学,港中文申请篇 |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该项目2023/24学年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1日,拟于2023年8月入学。
研究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现有11个研究领域:认知、教育心理学、性别研究、健康与社区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感知、个性、计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当下热点如老龄化、网络成瘾、情绪调节、亲密关系等。未来还将设立计算社会科学方向。系内有近30名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从事前沿探索。研究成果发表于心理学权威期刊如 of and , 等。
专科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是亚洲领先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中心。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该校心理学位列2022年全球第39位,香港第2位。其跨文化心理学、社会与个性心理学等研究领域优势突出,研究视野开阔,关注本土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系内设有多个科研平台,如利希慎健康研究中心、神经心理学实验室、读心实验室等,配备先进的脑电图、眼动仪、虚拟现实等设备,为师生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奖学金及学费情况
根据官网信息,2022/23年度M.Phil.全日制学费为42,100港元/年,Ph.D.亦为42,100港元/年。同时,香港中文大学提供多种奖学金资助学生求学:
香港政府研究生奖学金(HKPFS),获奖者除免缴学费外,每月可获港币26,900元津贴及一次性12,900元的会议/研究相关旅费津贴。
研究生学术奖学金(UGS),最高可获全额学费减免及每月17,830港元至港币 26,900元不等的生活津贴。
各类研究助理奖学金及科研基金,资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
此外,学生还可申请助学金和贷款资助学习及生活支出。
申请要求
学历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心理学或相关领域学士学位,M.Phil.要求平均绩点(GPA)3.0以上;申请Ph.D.需GPA 3.5以上,且已完成独立研究论文。部分申请者具有硕士学历。
语言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6.5,单项不低于5.5。
申请材料:学习成绩单、学位证书、个人简历、英文研究计划书(2500字以上)、推荐信2-3封。部分申请者有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经历,将有助于申请。
申请时间:2022年9月1日至12月1日。申请人需在网申系统填写并提交申请,同时按要求提交纸质材料。
录取情况
据项目官网显示,M.Phil.-Ph.D.项目每年录取研究生20-30人左右。中国学生通常占15-20%,他们大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经历,在申请中颇具竞争力。但鉴于申请人数众多,背景多元,审核标准严格,申请者仍需在学术成绩、科研潜力等方面拔尖,方能突围。尤其需在研究计划书中展现出对心理学某一领域的深刻洞见,提出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新性课题,可行性及前瞻性兼备,才更有可能获得青睐。此外,若能提前与意向导师沟通,表达学习研究兴趣,或能提高申请成功率。
研究想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研究技术驱动下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可探讨人机共生时代人类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的重构,虚拟社交中的关系维系与信任塑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人机权责划分等。通过构建跨学科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探索在数字时空中塑造良性互动,优化用户体验,最终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同时,研究还应关注数字鸿沟、科技成瘾等伦理问题,以人文关怀引领科技向善,让心理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
师兄师姐经验谈
申请经验:
早规划,早准备。根据申请要求,提前准备雅思考试,巩固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科研实践经历。可参加心理学学术会议,关注前沿动态。
选题要创新务实。研究计划书是申请的重要考量因素。选题应立足时代需求,体现个人学术抱负,对理论或实践有所突破,但也要考虑研究设计的可行性,数据的可获得性。
强化学术表达。多阅读英文文献,学习优秀论文写作技巧,准备过程中也可请教导师或外教修改,提高文书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择校,择师。通过官网、学术论文等渠道全面了解院校学术实力、导师研究方向。申请时需根据研究兴趣锁定目标导师,提前沟通,争取面试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要几年,港中文博士退学女生:超级后悔读博,没有北大硕士毕业直接找工作
写作有温度,热点有态度。点击“关注”,每天一篇,猫叔陪你聊热点!
01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
一个29岁的安徽宣城女孩,一路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从211本科读到北大硕士,再从北大硕士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
在所有人眼里,她是妥妥的学霸,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前途不可估量的天之骄子。
但女孩读博的经历,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美好。
从她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来看,她先是在北大读了两年的硕士,所学的专业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从北大毕业后,又成功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
本来开挂一样的人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机遇,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小玩笑。
在港中文读博的时候,并没有像在北大读硕士这么顺利,以至于她在签名里说:
人生最美好的两年,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
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申请博士。
在读博期间,她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即使在读博了,她依然不会写论文。所以她特别后悔读了博,而没有在北大硕士毕业后直接找工作。
虽然,她最终从港中文退了学,没有再继续读博,但退学后她才发现,自己和同龄人相比,根本没有任何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拿着高学历的简历投了几家公司,都被一一拒绝了。
好不容易有公司愿意给她一个实习的机会,结果实习期过她居然没能通过测评。看和周围学历不如她的弟弟妹妹们都顺利入职了,可想而知,她心里的落差有多大。
所以,她在动态里呐喊:人生真的没有试错的机会吗?
是的,你没看错,在她眼里,读博成了人生一次错误的选择。
她说,很后悔当初没有北大硕士毕业就直接找工作。当时工作有多好找,现在工作就有多难找;
她说,年后工作还不知道去哪,感觉好忐忑;
她说,从2020年8月生病开始到现在,就没看过一本书。2021年工作也不知道去哪里,在家里每天看手机发呆,男朋友也找不到,真是失败……
最后,拥有两个硕士学位的她,居然只能在深圳一家不足20人的小公司,做品牌。
可惜这份工作也不长久,最终她决定回老家,去了一所破破烂烂工资也不高的私立学校当老师。拿着不高的工资,忘却曾经大城市和名校的生活,满足于当下有吃有喝的日子。
后来,有人说,她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轻生了。还好,很久没有更新动态的她,出来辟谣了。这也让很多关心她的人,心里松了一口气,大家都在留言区里为她打气加油。
看了“小城小姑娘”的故事,我不知道你有何感想,但在猫叔的耳边,再次响起了鲁迅《而已集·小杂感》里的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也许这群高学历的人、看似有着无限光辉前途的人,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快乐”。
02
还记得从北大退学去读了技校的周浩吗?
周浩是2008年青海省理科前5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60分的高分,成功考入了中国顶级学府——北大生物系。
可没读两年,还没毕业的他,就执意要从北大退学,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技术,将来做一名技术工人。
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觉得他把自己的未来当成儿戏。
但周浩却说,他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他现在所学的生命科学系,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可这样的路并不是他想走的。
经过反复思量后,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事后有媒体去采访他,他说,绝不后悔自己做的选择QS200名校留学,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学最感兴趣的数控技术专业。
从众人羡慕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储备人才到工厂“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周浩这样的身份转变让无数人惊讶不已。
但如果你知道这故事背后的故事,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周浩从小就很聪明,尤其对机械特别感兴趣,家里大大小小的电器基本都被他拆了重新组装过。
由于从小对机械的痴迷,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周浩,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原本是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因为那里有很多动手实践的课程。
但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班主任和父母都觉得他不报清华北大可惜了,纷纷劝周浩放弃上北航的想法。
那时周浩刚成年,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规划,就听从了老师和家人的意见,报了北大生命科学系。
但来到北大后,周浩才发现,北大生命科学系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他一个从小喜欢机械的“理工男”格格不入。
无论怎么逼自己,自己始终对生命科学提不起兴趣,这让周浩越来越迷茫,开始思考自己当初听从老师与父母的选择是不是错了?也离他从小投身技术的梦想越来越远。
最终,不愿这样继续消耗自己时间的周浩,在同学的推荐下,先去了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旁听。但事与愿违,这些课程设置大多都停留在理论上,能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而且只有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
这让他第一次有了转院的想法。
但在北大转院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他所学的专业和他想学的专业,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打击无疑对他来说是巨大的,让他第一次觉得人生失去了方向。
最终,在思考良久后,周浩决定休学一年。在这一年里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要几年,他去深圳找了一个工厂流水线工人的工作,还干过销售、电话接线员,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从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可一年后,从新回答北大的周浩,更加不适应系里的生活,最终他从北大退学,转去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周浩的这个选择,但从周浩的一段采访中,也许你会明白,这个选择才是他最成熟的选择:
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也许,清华北大是每一个学子的梦,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清华北大。只有让对的人选择了对的方向,才能在各行各业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就像人力资源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人人都是人才,放对了地方是人才,放错了地方就是庸才。
03
因脱口秀走红的北大学子李雪琴,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上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北大废物”。
在某社交平台上,还有人专门成立了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在该小组的介绍中写着:985、211失学失业者的新校园,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
这些在我们眼里,高高在上的学霸们,即将走入人生巅峰的未来大佬们,居然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讨论着失败者的故事,讨论着如何脱困,寻求着心灵上的安慰?
而且,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在成立以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8万多人加入。
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毕业或正就读于名校,却把自视为失败者。有网友用“小镇做题家”概括他们:出身小镇或小城,除了埋头苦读外啥都不会。
与我们想象中的名校生不同,名校没有成为他们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反而成了他们理想路上的绊脚石。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曾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到底怎么了?
当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从小到大,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孩子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要几年,港中文博士退学女生:超级后悔读博,没有北大硕士毕业直接找工作,当他们成年后,当他们考入顶尖学府后,你再问他们“对人生的追求与目标是什么”时,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不知道。
这就是他们这类人的迷茫与焦虑,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城小姑娘”和周浩的故事一样。
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他们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很听话,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上了大学后,脱离了成绩与排名,他们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读硕士要考博士,未来的道路在哪里?
特别是当自己在迷茫与失落中,慢慢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与目标,他们开始焦虑毕业后要干什么?
当发现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或者自己除了读书根本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否定,最终心态会崩塌,从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变成自认为的“985废物”。
猫叔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北大博士差点退学的故事。
虽然最后他没有放弃自己,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触了一个专业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论文,满足了毕业条件,于一年后顺利毕业了。
但他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
我不是鼓励大家都“退学”,只是提供一种当你发现科研真的太不适合自己,甚至感到压抑绝望时,可以走的另外一条路。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具有普适性,发现硬磕无效后,可及时止损选择退学;当能够努力一把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也许奇迹就在坚持的下一秒发生。
是啊,退不退学只要顺从自己的意愿就行,毕竟读博不读博都能继续自己的人生,在不在学校都不要放弃学习。
人生仅有一次,不要去否定自己,也不要去怀疑自己,很多事情,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
香港大学的法律博士,香港法学博士
一般法学博士修读期最少为期三年,当中须包括修毕一定学分的指定课程,并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 )后,学生须撰写一篇博士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香港大学的法律博士香港大学的法律博士,香港法学博士,获得学院的认可后便能够获颁授该学院制度的法学博士学位。Juris (J.D.)是美国法律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学位,设立的目标是为有志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提供学术和职业的训练。J.D.学业完成时间通常为三年(兼职修读一般需四年),申请者需要具备学士学历,但申请者的学士学历不需与法律有关,念文学或理工学士者皆可申请J.D.学位课程,一般不必写论文,修毕学分数即可获得J.D.的学位。在美国大多数州,法律学士学位是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为律师执照的先决条件。拿到J.D.后,才能申请法学硕士班,日后取得法学硕士(LL.M.)的学位,接着才能申请法学博士班,写出论文并通过口试QS200名校留学,取得法学博士(S.J.D.)学位。扩展资料:由于美国的法学教育所提供的第一个基础学位名为“Juris (J.D.)”,而该学位并非博士学位但将之译成中文却又确实是“法学博士”的意思,因为曾为不少非英语系地区带来麻烦。但由于多个语言中“法学博士”在该语言的社会中早已明确为“法学学科的博士学位”,因此不少遇上此问题的地方均另外再为J.D.定名。然而在为J.D.定名以前,有不少地区或院校为明确区别J.D.与真正的法学博士学位,会以该学位的正式名称作硬性翻译,例如将S.J.D.定为“法律科学博士”(如上表),虽然从意义上上表所述之四种名称均为法学博士学位,但硬性翻译在不少地方均已约定俗成。在中文中,不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均有过将J.D.与其他法学博士学位均译作“法学博士”的情况,为避免两者之混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均曾经研究解决办法,现时,J.D.的官方中文译名为“法律博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