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系概况
200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首次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招收15届本科生,有11届毕业生。自招生以来,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一直是我校招生分数最高的院系之一,就业领域遍布在量化投资、金融产品设计及定价、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大概70%的毕业进入到国外和国内顶级金融工程、金融数学、运筹、统计、商业分析等硕士项目,大概30%的毕业生直接就业于国内外大型投资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咨询公司等。2006年我系增开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的金融工程方向。2010年我系新增金融风险管理方向(FRM),旨在培养国际化的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2008年我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获得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09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是全校少数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2012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新增本科量化金融方向,旨在培养业界和学术界的国际化量化金融人才。
目前我系共有专职教师20名,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内博士12名美国金融工程博士学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外博士8名,有海外访问背景的16名,占比80%,师资配比国际化。另外从教师学历背景看,国内博士均来自211、985知名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开大学、人民银行,海外博士均来自海外名校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迈阿密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我系教师都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研究领域覆盖了金融工程的主流研究方向,包括量化投资、资产定价、家庭金融、信用风险、市场微观结构等。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系教师的研究生方向与学科发展需要都高度一致。
FRM风险管理实验班:
FRM( Risk )由全球风险协会(GARP)在上世纪 90 年代设立,是金融风险管理领域里中最权威的认证。FRM 发展极为迅速,不仅在华尔街、国外著名金融机构以及大型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获得认同,而且在中国也获得了监管部门、各大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目前,学院与美国全球风险协会(GARP)中国分会合作,在本科生完成前两年基础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择优选择部分学生组成单独的 FRM 特色班,培养具备 FRM 知识体系,并有能力通过国际考试获得 FRM 证书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金融工程学、投资学、公司理财、国际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金融数据处理技术、实证金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信用风险管理、金融计量等。此外还专门开设数学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运筹学等数量基础类课程。
QF量化金融实验班:
QF(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美国和欧洲成熟金融市场中迅速发展和普及。学院立足本院的传统优势和师资力量QS100名校留学,对量化金融实验班单独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和考试方式。量化金融实验班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精通金融量化技能,熟稔金融市场实践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通过完备的数理、编程和金融理论融合的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的国际化实习、实践基地实训,强化学生与顶尖国际高校和金融机构的交流美国金融工程博士学费,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能够在量化投资、金融产品设计及定价、风险管理、金融资产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定量分析、金融计算、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理财、固定收益证券分析、运筹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计算、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数据结构、C++ 程序设计、金融数据处理技术(SAS)、数值计算、量化投资导论、大数据导论等。
美国信息技术博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下设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两个研究方向,分别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光机电工程学院负责培养。
农业机械化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丘陵山地农林装备,培养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等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201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依托光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科,学科起源于1958年的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新兴特色专业。现学位点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英国G5院校留学,拥有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业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获浙江省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专业教材以及专著10余部。
学位点现形成了丘陵山地智能农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产品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农林产品智能检测与高值化利用技术与装备三个研究方向,重点围绕浙江省农林装备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农业信息化方向: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依托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主要支撑学科,形成了农林业智能设备与信息系统、农林业物联网、农林资源大数据与智能决策三个研究方向。围绕农林信息采集与管理技术、农林业智能装备、农林业大数据技术、农林业物联网等内容开展研究。
本学位点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林业智能监测与信息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林业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林业工程与林产品检测新技术方向的主要支撑学科,是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学科,是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九校联合)和浙江农林大学智慧农林研究中心的依托学科。
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4.1%;现有专职硕士生指导教师27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人。25位教师具有国内211或985高校和国外研究院博士学位,占74%;近一半的教师具有6个月以上的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学位点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且水平层次高,学科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0.6%,学科领军人才包括,浙江省“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1人美国信息技术博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第三层次人员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近5年共录取研究生170人美国信息技术博士,其中在读研究生为110人。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浙江省重点重大项目2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共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其中2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论文200篇,其中SCI/EI论文48篇,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论文35篇,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7项。
美国信息技术博士,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启示
【编者按】
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政府采取极限施压持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并瞄准我国高科技企业掀起史无前例的“科技冷战”,全球信息产业供应链面临断裂,对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4年11月17日,本文作者受邀在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撰写《美国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启示》一文,其中部分观点对认识当前形势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旧文新发,以供讨论。
作者:惠志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匙,能否尽快扭转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是决定我国网络强国战略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稳定的全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QS200名校留学,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为此,本文以全球最主要的网络强国美国为对象,梳理美国信息化关键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经验,分析我国关键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新时期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启示。
一、美国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版图
美国是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源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相互携手,主导着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程,包括英特尔、IBM、高通、思科、苹果、微软、甲骨文、谷歌等一批IT巨头控制着全球网络信息产业链的主干,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办公系统、数据库、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占据明显的先发优势。
1. 英特尔遵循摩尔定律引领芯片技术的创新迭代
自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发明了第一块集成电路以来,全球信息产业的革命以半导体芯片技术发展为主要驱动力,成立于1968年英特尔公司及其生产的中央微处理器芯片(CPU)始终居于技术的制高点和产业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出于主观的战略规划还是客观的研发规律,数十年来英特尔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工艺基本遵循着摩尔定律有条不紊的演进发展并保持技术领先,即“每18个月产品性能提高一倍,前进一个技术台阶”,进而带动其他半导体元器件和设备的技术变革,摩尔定律也因此成为全球IT硬件技术的基本规律。
2.高通以专利授权模式构筑全球移动通讯技术生态圈
高通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在以技术创新推动全球无线通讯技术发展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高通的成功在于通过“无晶圆厂+专利授权”的模式创造了一个以CDMA为载体的技术开发商、设备商以及运营商的生态圈,其研发的CDMA技术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无线技术之一,并已经向全球数百家移动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技术使用授权,几乎涉及了世界上所有电信设备和消费电子设备的品牌。
3.苹果公司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开展持续快速的技术创新
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在全球高科技企业中以持续快速创新而闻名世界,苹果公司的关键技术创新始终以创造完美极致的用户体验为中心,以苹果公司旗下研发的智能手机系列为例,第一代于2007年发布,此后每年均有1-2个创新系列产品推出,而其操作系统的更新更是频繁,近6年来总计约有50次的系统升级,软硬件的高速研发步伐使得苹果移动终端始终保持产业竞争优势,苹果手机也因此成为全球销量第一大的智能手机。
4.微软操作系统凭借广泛的兼容性和捆绑战略得以长期垄断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摇篮。从微软操作系统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其技术创新始终围绕着对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兼容展开,并以产品捆绑的商业模式来遏制竞争对手。也正因如此,微软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浏览器+办公软件)得以产生出强大的磁石效应,推动PC产业链各环节对其的技术支持,并不断巩固其产业垄断的地位。
5.美国IT巨头与政府联手引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
在美国IT巨头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被视为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其中,IBM作为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倡导者,其云计算战略是研发和并购双管齐下,迄今已投入超过30多亿美元收购了多家云计算相关企业。而谷歌则是大数据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创新力量。2011年,谷歌以7亿美元收购数据算法分析公司ITA ,重视将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运用集体智慧方式涉足环境保护等科学技术问题。除了IT企业的推动,美国政府也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视为国家战略予以全力推进。例如2011年2月,美国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 Cloud )》,要求美国政府每年总计约800亿美元的IT开支中有1/4左右的部分可以迁移至云计算。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正式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携手六个政府部门投入2亿美元资金,实现在科学发现、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研究、教育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
二、美国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经验
回顾美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美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和产业之所以的全球成功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可以总结为:①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美国将协同创新视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通过一系列科技政策,加强全社会对信息化关键技术深入持久的支持,逐步形成了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②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源运动的双轨发展。一方面,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保护对于在美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中作用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开源运动则进一步释放出强大的创新活力。③庞大的技术市场容量。美国的技术市场规模足够大,战后经济复苏由商业企业推动的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新。企业面对庞大的技术需求,愿意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④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吸纳。在硅谷乃至美国,专精尖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在企业和院校间自由流动,极大的促进了技术的创新进步。此外,美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利用资金和环境优势,采取人才掐尖战略,广泛吸纳国外IT的高精尖人才。⑤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美国信息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和最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这对轻资产的科技创业公司尤为关键。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立足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针对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发展进行管理干预,具体表现为:
一是指定专门的专业技术公司和承包商为美国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服务。这些公司不对外服务,只为美国政府提供服务,从而确保了美国核心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和高效的情报能力。这些公司包括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斯诺登曾效力的公司)、信号分析处理厂商Argon ST以及面向C4I系统的网络安全服务厂商等。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In-Q-Tel的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主要投资于高科技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主要是确保美国中央情报局能够随时配备最新的信息技术,以支持联合国和美国的情报战能力。
二是限制和阻挠国外企业并购具有核心和敏感安全技术的美国企业。例如,2010年5月份,华为提出收购美国三叶系统公司(3Leaf)云计算领域的知识产权资产。2010年11月,华为提交了审查申请,但此后五角大楼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甚至美国总统都参与其中进行定夺。最终CFIUS在对此项收购进行审查之后,于2011年2月11日建议华为撤回3Leaf的收购计划,华为公司一周之后被迫宣布终止收购计划。如果说对于中国企业,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和体制的差异而保持警惕可以理解,那么阻止同一阵营内的以色列公司Check Point收购美国著名开源安全厂商的举动就更足以说明美国对自身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三是限制一些核心的安全技术厂商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比如美国政府要求不能向中国出售其技术,作为利益补偿,美国政府要求五角大楼等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国防合同商、大型IT厂商部署的APT防护工具。这一举措一方面限制了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流失,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美国诸多实体的安全防御能力。
四是积极支持美国的信息安全企业对外进行并购,消灭可能的竞争对手。这方面的著名案例是1998年对欧洲知名反病毒厂商Dr. 的收购。上个世纪90年代,反病毒的最新技术并不掌握在美国人手中,而是掌握在Dr. 和等欧洲厂商手中。凭借美国良好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环境迅速发展壮大,并最终成功收购Dr. ,获得了其完整的反病毒能力。
三、我国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在绝对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消费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发展存在明显滞后,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在扩大,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
相较美国等国发展经验,我国在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产学研脱节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在CPU芯片、操作系统、超级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研发主体主要以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虽然形成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未能及时、有效地向企业转化;而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企业面临研发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难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2.重点突破方向不明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将计算机操作系统、CPU等列入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领域美国信息技术博士,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启示,但始终未能给予重点持续投入并形成实质突破。例如,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八六三”计划布局基础软件战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关键应用办公套件共获得了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经费4亿元以上,但由于经费分散在四大件各个方面,在最大涉及面的桌面系统方面仅仅达到能有程度,无法形成技术突破和有效替代。
3.重硬轻软现象显著
在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所包含的软硬件各方面力量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桌面和移动操作系统,未来两者融合成为趋势。相对来说,CPU设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技术方面发展较好,但产业化仍然不足。在计算机领域,软件发展明显落后于硬件发展。硬件性能按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而软件规模似乎只能是近乎线性增长,软件开发效率低和存在缺陷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突破。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提高了软件的作用和地位,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成为趋势,都表明软件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4.国际协同创新不足
相较于美国而言,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始终处于封闭研发和被动跟踪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领域高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领先,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领域却很少能有产品、服务和业态的创新来影响全球产业。大量软硬件企业虽然基于开源社区代码,却以闭源软件的独立开放方式开发系统,不能与国际主流厂家形成对接,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众包模式将是我国发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正确路径。
四、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的建议
全球正在经历的网络信息技术新一轮变革为我国缩小差距甚至局部赶超带来了历史机遇。当前,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部署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网络等新架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力争面向未来谋取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1.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
要求真务实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明确核心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围绕网络强国战略的实现,我国要力争网络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骨干企业具备与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构建起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全国产整机为牵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安全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满足国内应用需求,通过强化产业安全保障信息安全,逐步摆脱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主导国内市场和关键应用的不利局面,确保国家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2. 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可行路径
建议在未来一段时期,着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规划和跨越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服务接管、产品替代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展开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
(1)力争在未来1-3年内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华的服务接管模式。具体包括: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清单,完善和壮大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测评和服务托管的服务商,运用社会市场的方式接管这些服务,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技术产品定期执行强制的源代码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美国信息技术博士,尤其在政府和国有企业重大采购中,对拒绝执行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的国外产品予以逐步屏蔽。
(2)在未来3-5年,利用智慧城市等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契机,分阶段实现国产化产品替代战略。具体包括,力争在未来3年内,加强国产PC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以安全换效率,实现国家重点部门/领域(军队、政府等)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替代;力争在未来5年内,在重要工控系统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等实现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确保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产品技术安全可控。尤其需要结合服务接管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对不可靠的产品应尽快进行国产化替代。
(3)在未来5-8年内,瞄准全球信息产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前沿,实现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具体包括,未来5年,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的应用级技术产品的突破;未来8年,在国际主流的商业级移动操作系统、CPU芯片等基础性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期间,除了全面加强国家级研发创新外,还应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全球性的资本并购、产业融合和技术转移,加快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