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获悉QS100名校留学,在当地时间5月18日该院举办的毕业典礼上,院方为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林徽因颁发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接过了院长递来的学位证书。
据韦茨曼设计学院介绍,1924年林徽因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当年她就读于美术学专业,而直到1934年该校的建筑学专业才对女性开放。
韦茨曼设计学院在邮件中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学院于近年注意到,林徽因就读时曾提出想要到建筑学专业就读,但未被校方批准。虽然就读于美术学专业,但林徽因在校期间完成了建筑学本科学位的大部分课程,成绩斐然。
院方表示,目前学校也在正视那段时间女学生就读所面临的障碍,赞扬她们当年的勇气和决心。幸运的是,林徽因包括成绩单在内的多种学术记录被完整保存了下来,院方发现她在建筑学的课程中成绩优秀林徽因留学于美国的什么大学,甚至还在最后一学年被建筑学系聘为助教。
院方表示,综合来看,林徽因当年已经完成了建筑学学位所需的绝大多数课程。学院方面将林徽因的学术记录、成就和全体教师做了分享,教师们也都支持为林徽因追授学位。
据学院介绍,当天的毕业典礼上,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发表了讲话,他说:“林徽因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毕业典礼现场观礼的留学生陈女士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当院长将林徽因的学位证书交给于葵时,会场爆发了欢呼声。“尤其是中国的留学生,都为这份迟到100年的学位证书而激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女建筑师林徽因留学于美国的什么大学,美大学为何追授林徽因学士学位,能够走上世界的舞台。”
文/本报记者屈畅
林徽因留学于美国的什么大学,林徽因学建筑,竟是受一个7岁孩子的启发
很多人都知道,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之所选择学习建筑学,就是受林徽因的启发。因为他在认识林徽因之前,连“建筑学”三个字都未听说过。
那林徽因学建筑,是受谁的启发呢?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林徽因留学于美国的什么大学,林徽因学建筑,竟是受一个7岁孩子的启发,在英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在那里,林徽因从邻居那里第一次听到“建筑学”和“工程师”这样的字眼,并且还是受一个7岁孩子的启发。
在英国林徽因留学于美国的什么大学,林徽因常去一个叫布莱顿的地方度假,邻居黛丝有一个妹妹,才7岁,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每当大家在沙滩上休憩、玩耍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会在一旁专注地用沙子堆城堡,可每次堆出雏形,就坍塌了,只好重新来过。
小女孩反复堆了几次之后,便没有了耐心,于是就撅着嘴喊“工程师”姐姐黛丝来帮忙。
林徽因听到小女孩喊姐姐“工程师”,感到很是诧异。于是就问她为什么叫“工程师”。姐姐黛丝回答:“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建筑,不同形状、不同色彩搭配出来的绚丽简直让人着迷。”
当时的林徽因对建筑还不大了解,反问黛丝道:“建筑不就是盖房子吗?”黛丝笑着答道:“盖房子只是它的表面,建筑更是一门学问,一门功课,它可以让你了解到怎么做才可以让房子看起来更加美观,让房子的形状看起来更舒服,它更是一门艺术……”
那是林徽因第一次听人这样解释“建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林徽因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查阅各种有关建筑的书籍,走遍英国的大街小巷,记录下它们的色彩、形状……这些似乎打开了林徽因的另一扇窗,一扇看世界的窗,让其沉浸其中。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去美国留学,当梁思成为自己选什么专业而迷惘时,林徽因给了其建议。并且跟他讲了建筑学的前景。由此,喜欢绘画的梁思成,选择了建筑学。
令人遗憾的是,喜欢建筑学的林徽因,却没能进入建筑学院,因为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收女学生。所以,她选择了与其相关的专业——美术。
不过,林徽因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建筑梦想,身在美术学院的她,还几乎选修了建筑学院的全部课程,成绩优异,并且曾担任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令人佩服。
最后,林徽因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出色的设计师,受人景仰。
小伙伴们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候QS200名校留学,都是受什么启发呢?有没有特别的故事呢?欢迎一起分享哦,么么哒~
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盘点哥伦比亚大学的名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都在其中
“In Tuo lumen”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哥伦比亚大学校训。
哥伦比亚大学于1754年成立,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学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美国top30名校留学,至今已有266年历史。
这所大学走出过5位美国开国元勋,奥巴马、罗斯福等四位美国总统,34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许许多多在全球各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我们中国的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宋子文、孙科、杨澜、曲家瑞等人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
如果说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水平是一所大学的硬件优势,那么校友资源大概就是软实力的体现了。很多人不理解校友为什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呢?因为一所大学走出了怎样的人才一定是和它自身的培养方向与学术气质有关,往小了说,是校风,优秀的校友对在校生而言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而毕业后的校友网络同样是你未来的资源和人脉。往大了说,优秀的校友同样也影响着这所大学的氛围,时刻提醒着它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我们国家的许多学者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今天就来盘点一下。
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到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7年毕业,也正是在这一年,胡适在《新青年》刊登了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的使用。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同胡适一样,都是师从约翰·杜威,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名誉文学博士,他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
1918年冯友兰即将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正赶上胡适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受其影响,获益匪浅,对中西哲学研究也进行了更多思考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二年就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求学过程中他感受到,中国哲学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目的,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他的一系列思考为中国学术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岳霖,1914年,19岁的金岳霖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192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6年与冯友兰等人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盘点哥伦比亚大学的名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都在其中,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他是中国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方法,融合中国哲学精神,建立哲学体系的人。
金岳霖的逻辑课曾是西南联大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之前大家没有听说过逻辑这门学问,因此金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坐得满满当当。1984年,金岳霖在北京寓所逝世,1990年,设立金岳霖学术奖,是我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奖项。
哥伦比亚大学的华人校友还有很多,如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著名企业家李开复,著名主持人杨澜等,这所历史悠久的院校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也见证了这些人的努力和成就。
或许你会说,是不是只有这样优秀的人才能进入哥伦比亚这样的名校呢?答案是肯定的。
每年,有来自全球数以万计的学生递交申请,各个都成绩优秀、才艺出众,他们通常:GPA3.9以上、SAT2三门800分;在省市乃至全国竞赛都取得过优秀名次、钢琴十级不用说了、还都是学校各类社团的佼佼者……可是被录取者寥寥,让大家不住感叹录取者都是“超常申请人”。
以2020年为例,哥大数据显示,今年哥大共收到40,084份申请,学校最终录取2,544名学生。哥大今年的总录取率为6.15%,在录取的人数中95%的学生排名在年级TOP10行列。
除了成绩优异,哥伦比亚大学有一整套录取流程,每一部分都十分重要。哥伦比亚采用基于委员会的模式来评估学生,任何一名被哥伦比亚文理学院或工程学院录取的学生,都是经过多名招生官员讨论和审查的。
如果你想顺利申请,记得准备这些资料:
此外,你还可以提交补充材料:
★ 学术研究
如果你已经与自然科学,工程学或其他学术学科的老师或导师完成了研究,欢迎提供一页或两页的研究摘要作为申请的补充。
★ 艺术领域
大多数选择提交艺术作品集的学生都在州、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取得过卓越成就,并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建筑,创意写作,舞蹈,戏剧和戏剧艺术,电影,电视,音乐和视觉艺术的补充可以通过哥伦比亚提交。
优秀的院校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申请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希望各位同学都可以进入心中追求的那所院校,实现更远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