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院系,这所新大学有何不同?
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杨淑馨
象征着香港科技大学创新精神的红鸟日晷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历经3年建设,于9月1日在南沙正式开学。学校首批迎来500名硕博生,并将于明年开始招本科生。
不设“学院”“学系”,首创“枢纽”“学域”,这所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的大湾区最年轻高校,将要怎样培养学生?
枢纽+学域
落户南沙的港科大,只是港科大又一处新校址吗?并非如此。
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实际是两所独立的大学,但在办学上“一体互补”。港科大校长史维说,虽然两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在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等各方面错位发展,但两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且学术标准和水平一致。
具体而言,两校学生互享两校课程和研究设施,可以双向选课修课,学分互认,港科大(广州)的毕业生也可获授港科大文凭。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香港科技大学须江,港科大(广州)不是港科大的简单复制,不会重设港科大已有的学科,而将依托港科大奠立的学科基础,着意创新,探求新的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倪明选对半月谈记者强调,目前人类社会遇到的挑战,并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学科交叉协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系科架构下,条条框框太多,交叉探索往往无疾而终。港科大(广州)采用“枢纽”(Hub)和“学域”()两级学术架构,取代传统的“学院”和“学系”,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
港科大(广州)副校长吴景深打了个比方,如同航空枢纽集结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样,学术枢纽面向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集结起来,以做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建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心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组织的新生交流活动 刘大伟 摄
目前,学校设置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学术枢纽,每个枢纽都指向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其下聚合多个学域进行交叉融合,涉及学域共计15个。枢纽设置相对固定,学域却有“保鲜期”。吴景深表示,若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发生变化,学校就会重新评估学域设置。
项目制教学
在国外求学9年的赵子昂曾收到多所国际高校的录取通知,但他最后选择成为一名港科大(广州)2022级硕士研究生。“交叉学科的架构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大学本科时,赵子昂曾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项目,跨学科思维碰撞的美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循着这个印象,他来到南沙。
“我们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去解决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即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吴景深说,为此,该校设计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红鸟硕士班”这一创新项目,就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直观示例。它突破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这三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
俯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
红鸟班学生入学头6个月不分专业,学生可凭共同兴趣的牵引自行组队,确定一个想要解决的综合性系统问题。团队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大家共同探索这个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得到一位学术导师、一位项目导师及一位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
据介绍,学校将全面开放“模块式”课程超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随着研究课题的需要,选择所需的课程模块,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发展个体的即时学习能力,学以致用。
“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设计思维,前6个月我们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后面18个月,学生们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跟团队讲出来,更需要去创客空间动手实践。”倪明选说。
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署理主任须江说香港科技大学须江,半月谈丨不设院系,这所新大学有何不同?,每个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老师的作用就是把他们埋藏得或深或浅的理想激发出来,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他有能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而指导学生找到实现理想的路径,夯实实现理想所需的基础。
相应地,学生的考试不再是一张试卷,也没有标准答案。吴景深说,考题可能是“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5分钟或者15分钟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讲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并不是一定要攻克某个综合性系统问题才能毕业。”吴景深说,“我们的标准是学生在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得到了深化训练,并且能够展示出来。”
产学研不分家
新学期伊始,港科大(广州)给所有新生布置了一个课题:如何经济而有效率地维护美丽新校园?这个课题其实是学校碳中和计划的一部分。
如港科大(广州)校长特别助理、校办主任李斌博士所言,一方面建设绿色校园确实是学校的愿景,另一方面本校老师在碳中和方面颇有科研实力,这个课题的设置,除了要锻炼学生,还希望能探索出校内科研成果落地的新可能。
产学研有效结合,一直是港科大的“金字招牌”。2021年统计,香港诞生的18家“独角兽企业”有7家来自港科大。港科大(广州)要如何发扬这个传统?
倪明选说,港科大(广州)的法门便是依托大湾区内制造业的成熟积累QS100名校留学,以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为契机,着眼于补齐南沙与香港协同发展的完整科创生态链条。
产业界出题,学术界答题。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署理主任高平说,当前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存在严重的对外技术依赖,学校将利用自身科研资源努力答好技术攻坚“必答题”。
“在国外求学时,始终希望能回到国内开创事业。港科大(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后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作为这所崭新大学的第一届学生,赵子昂认为学域与枢纽中正涌动着无限可能,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大湾区奇迹闪烁的星空。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8期)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AI时代的金融研究丨2024第五届大中华区金融学术会议在厦大召开
6月29-30日,2024第五届大中华区金融学术会议在厦门大学经济楼举办,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厦门大学富邦金融与产业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基础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福建省数字经济联盟协办。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的八十余名学者、师生参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围绕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如何在数智时代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开幕式由厦门大学陈坚教授主持,他对本次将发表主旨演讲的四位嘉宾一一介绍并表示欢迎,他们分别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周国富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嘉教授,香港大学汤勇军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楼栋教授。
周颖刚
潘越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越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周颖刚热烈欢迎了各位嘉宾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和金融学科的建设。潘越提到,AI时代对和金融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期待学者们在本次会议共同研讨金融与AI融合的新路径。
四位主旨演讲嘉宾分别在29日、30日上午带来报告。
29日上午,在厦大经济学科陈坚教授主持下,周国富教授带来了题为“, ML and ”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从AI历史上的几次突破引入主题,总结了机器学习相较于传统模型在处理高维变量和解释政策效果方面的优越性。接着他重点介绍了机器学习在金融预测方面的应用。
周国富指出,理论上,资产价格和经济周期一样具有可预测性,预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和政策的有效性。他还列举了机器学习用于金融预测的案例和最新文献,启发我们在从事相关研究时应注意理论和方法的运用。随后他介绍了机器学习在金融研究中的更多应用,例如因子模型在引入经济限制后的拓展。最后他聚焦于近期迅猛发展的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AI时代的金融研究丨2024第五届大中华区金融学术会议在厦大召开,指出其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并展示了应用于金融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9日上午,在厦大经济学科陈海强教授主持下,李嘉教授带来了题为“A Test for ”的主旨演讲。首先提出金融研究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如何评估和比较不同资产组合策略的表现?他指出,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通常需要比较在不同状态(state)下的表现函数,而该函数通常为组合的夏普比率。
这也引申出文章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对条件函数不等式进行假设检验?接着,他综述了矩不等式和条件矩不等式的相关文献,并指出相较现有研究,文章提出的假设检验在条件函数空间和检验的势(size)上均有一致性()且适用于序列相关的数据。随后,他详细介绍了该假设检验的原假设、检验统计量和临界值的构造。最后,他将该假设检验运用于比较4种交易策略下12种资产组合的条件夏普比率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QS100名校留学,并展示了实证模拟的结果。
30日上午,在厦大经济学科李通助理教授的主持下,香港大学汤勇军教授带来题为“ and for ESG ”的演讲。
首先,他介绍了当前内地和香港对ESG人才的需求缺口以及培养计划,接着引出研究问题:气候法规如何影响企业ESG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而言,他的团队探讨了中国内地首次实施环境保护专门税法对企业绿色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清洁企业而言,高污染企业在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显著增加了对绿色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后,汤勇军进一步探讨了法规实施力度、公众监督以及企业融资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税对企业ESG人才需求的促进作用在税率较高的省份和受到更多公众关注以及面临更低融资约束的企业中效果更为明显。他还指出,美国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就业近年来也有增加趋势。这些发现对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此外他还简单分享了他在法律监管与绿色金融交叉研究领域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30日上午,在厦大经济学科顾明副教授的主持下,楼栋教授带来题为“ Fund Intra- : An to ESG ”的演讲。
楼栋分享了一种新颖的方法,用于推断个别共同基金在季度内交易的细节。尽管共同基金每季度报告其持仓情况,但它们每天都需要报告其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当共同基金执行交易后,其报告的投资组合回报进一步偏离了基于季末持仓的回报率(假设没有交易)。这种回报偏离的突然跳跃使我们能够推断交易日期和金额。他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共同基金在季末围绕ESG股票的战略交易。得到的证据表明,近年来,共同基金在季末之前购买高ESG评级的股票并出售低ESG评级的股票,并在下一个季度开始时相反操作。这种交易模式集中在四星和五星ESG评级的共同基金周围,这些基金有最强烈的动机提升ESG表现。这些交易也影响股票价格:高ESG评级的股票在季末之前表现优于低ESG评级的股票,而在下一个季度开始时表现较差。
陈坚
陈海强
李通
顾明
主旨演讲主持人
由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而形成的智能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共有近60名学者在14个分论坛中报告了论文,内容涵盖AI与金融领域相关的众多主题。
I: AI & LLM
Tang
(Hunan )
Shi
( )
J. Frank Li
(UBC of )
Chen Xiong
(Wuhan )
II:
Liu
( )
Qi
( )
III:
Jie
(City of Hong Kong)
Li
( )
Qiao
( of and Law)
Chuyi Yang
( )
IV: & Real
Lin
( )
Wei Li
( of and )
Zhao
( of China)
Ma
( of )
I:
Tong Li
( )
Huang
(The of Texas at )
Hong
( )
Zihao Yi
( )
II:
Fuwei Jiang
( of and )
Yan
(Hunan )
Shuyi Ge
( )
Di Jin
( of and Law)
III:
Ming Gu
( )
Xiong
( )
Yang
( )
Hanyu Zheng
(The of Hong Kong)
Xu
( )
IV: Asset
Jilin Wu
( )
Yuan
( of China)
Liu
(Xi’an – )
Lei Zhao
(ESCP )
Jun Pan
( & City of Hong Kong)
V:
Chen Tong
( )
Bai
( )
VI:
Feng
(City of Hong Kong)
Zeyun Bei
( & City of Hong Kong)
Li
(Sun Yat-sen )
Zhao
( of and )
Xin He
(Hunan )
June 30, 2024 ()
I:
Hao Zhang
( of )
Yang You
(The of Hong Kong)
Xu
( of and Law)
Ding
(The of Hong Kong & Fudan )
II: ESG
Yuan Tian
( )
Wang
(The of Texas at )
Wang
( of )
Jing Sun
( )
III:
Ni
( )
David Yin
(Miami )
Qiao
( of and )
Tian
( )
Wang (Hunan )
Liu
( of )
IV: Risk
Huang
( )
Guofu Zhou
( in St. Louis)
Ti Zhou
( of and )
Cao
(NEOMA )
Ye Zhou
( of and )
至此,厦大经济学科举办的2024第五届大中华区金融学术会议圆满落幕。2016年至今,厦大经济学科相继举办了五届大中华区金融学术会议,邀请到多名国际顶尖金融学者参会演讲。
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湾区之心”点亮创新灯塔丨南沙向世界①
珠江潮涌,伶仃澎湃。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为加快推动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勾勒了新蓝图、赋予了新使命、创造了新机遇。
从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
9月19日,全省推进实施《南沙方案》现场会召开。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南沙方案》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扎实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南沙有怎样的基础和优势?《南沙方案》带来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南沙怎样把面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落地落实?《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带着三个问题,在深调研中看到了南沙给出的答案。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叶石界
氢燃料电池,受制于电催化剂成本过高而始终未能广泛商业化。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教授邵敏华科研团队带来了好消息,他们研发出的新配方实现了突破,大幅降低了对催化剂昂贵材料的需求量。
这一过程,得益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强大计算能力的支持。广州超算中心在南沙设立了分中心,为集聚在南沙的科研人员带来了方便。
今时的南沙已不同往日,曾经的荒芜地上科研机构此起彼伏,崛起为大湾区的科创高地。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是《南沙方案》的首要任务。
9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湾区之心”点亮创新灯塔丨南沙向世界①,全省推进实施《南沙方案》现场会召开。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聚焦自立自强,以科技和产业硬实力厚筑南沙发展新优势。建好用好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强化与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高标准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贡献南沙力量。
那么,南沙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有怎样的底子?
从国家级新区到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如今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强化粤港澳合作提升科创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是南沙的着力点之一。当前,南沙正加速集聚粤港澳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迎来新的“科创的春天”
从南沙出发连接到香港的网络专线,让长期困扰港澳科研人员的高性能计算缺失问题得到了解决。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机房。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供图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业务主机,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2016年9月,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运营的南沙分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点对点”跨境专线联通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服务平台。
“南沙分中心的设立,填补了香港缺少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的空白。”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超算服务专员祁玫丹告诉《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过去,香港科研团队只能用硬盘将数据带到内地,利用内地的超算中心处理完后再带回香港。南沙分中心设立跨境专线后,科研团队在香港就可以直接使用超算中心资源。
通过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加速科研进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港澳科研团队的首选。“至今6年间,南沙分中心总共对接超过200个港澳和海外用户团队美国top30名校留学,涉及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仿真、气候模拟与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祁玫丹介绍。
当前,南沙正在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是广东的一个重大科研平台。2018年11月成立至今,已汇聚55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团队,其中院士团队16个,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1200人。
放眼整个南沙,从南沙科学城到今年9月正式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广州海洋实验室到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从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到创新主体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科技创新载体密集崛起。原来基础科研底子薄弱的南沙,正跃升为大湾区的科研高地。
依托这些载体,粤港澳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2019年,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了香港分部。《南沙方案》提出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等。
“科创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想在商场快速找到想去的店?想在医院准确找到你挂号的科室?通过手机GPS导航可能无能为力,毕竟卫星定位难以穿透多层建筑。
打开一款名为“识路”的微信小程序,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在医院、博物馆、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等大型室内场景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位置。这款小程序,就是由霍英东研究院物联网研发部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成的产品。基于室内定位、轨迹跟踪、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等研发成果,能够实现室内精准定位。
《南沙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比如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来自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南沙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
《南沙方案》提出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成立于2017年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经过几年的运营,已成为南沙区科技成果转移的领军者和科技创新“新名片”。
这个平台集聚了全球各类创新资源约6.8万项、4000多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吸引了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华为云等77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集聚南沙。这些资源,为南沙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科创服务。
早在2007年1月落户南沙区的霍英东研究院,则是南沙首家香港背景的科研机构,致力于粤港深度合作下的应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从霍英东研究院到各类科研机构、转化平台落户,南沙肥沃的土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实现产业蝶变。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无人机、海洋产业……“科创之花”在南沙结出越来越丰硕的“产业之果”,高新技术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才特区”释放强劲“磁吸力”
国内有不少核心技术环节和领域被国外垄断,比如说光学显微成像系统。
娄凯从南开大学光学博士毕业后,在海外留学了5年。2018年回到国内,他觉察到了这一块的技术空白。2020年,娄凯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温维佳联手,开展对国产中高端光学显微系统相关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我们最终选择在南沙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在香港和南沙之间建立起成熟的协同创新机制。”娄凯介绍,2021年1月,团队在南沙成立了公司。除了学术带头人温维佳,公司研发团队还集聚了一批海归博士、国内一流院校硕博人才、行业资深工程师等。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南沙是国内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也是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优化人才服务措施,努力让人才在南沙安居乐业,特别是为港澳人才到南沙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日的南沙区,有着优越的“人才生态”。摄影:陈小铁
围绕港澳人才在南沙就业、创业、居住、生活的现实需求,南沙出台了很多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高层次科创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安家补贴,相关港澳专业人才还可享受专项政策奖励。其中2021年兑现资金达到7亿元,惠及人才超2万人次。
今年6月,南沙区又出台了《广州南沙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对符合重点产业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奖励等举措。
南沙还通过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全国首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等方式,为落户南沙的高端人才营造优越的“人才生态”。
南沙引才聚才“磁力场”,吸引了大批人才——目前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近1.7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01%,高层次人才中港澳人才占比达到10%。
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是《南沙方案》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南沙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实现人才在南沙安家、成果在南沙转化,为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