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随着首批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大学等机构的14位美国青年入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同主办的中美青年科创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于6月11日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交流周是2024年“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组成部分。参加该旗舰活动的近110名美国青年学生、专家和业界代表于6月10至18日分六组陆续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参观访问,就绿色低碳、青年创业、文化艺术教育、健康卫生、经贸合作和创新创业等主题与港科大(广州)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对话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很高兴港科大(广州)能够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中美各界携手努力,将100多位美国青年朋友请到大湾区和港科大(广州)做客。全校师生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香港科技大学杨柳青,共建未来之桥,港科大(广州)迎来100余名美国青年,与美国青年们就各类主题进行交流、坦诚互动。
据悉,为积极落实“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倡议英国G5院校留学,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倡导并组织实施了“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交流周旨在通过将美国青年代表请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科大(广州)这所快速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参访交流,与中国青年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探讨交流,加深他们对中国发展理念和成就的近距离了解,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倪明选对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寄予厚望。他表示,人类处于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中美有责任持续为青年搭建沟通对话平台,通过多样的主题交流增进民间友好交往。中美青年更有责任双向奔赴,深化了解、弥合分歧,共同为人类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月11日,首批美国青年在港科大(广州)参观了红鸟材料制备工坊、计算媒体与艺术主题实验室及校园大脑等教学科研场所。
参访后,美方青年就绿色低碳产业这一主题与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师生进行交流。港科大(广州)杨旸教授在主题研讨会上致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李佳副教授、金融科技学域张译助理教授等发言。全球事务处处长付敬主持研讨会。
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美青年科创交流周总协调人杨旸介绍,美国青年访问期间正值港科大(广州)第二届创科嘉年华举办。在港科大(广州)知识转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部分美国青年代表将受邀参加此次汇集科创领域杰出创新者、投资者和行业代表的科技盛会,中美青年创新创业圆桌沙龙也将于6月16日举行。
杨旸还透露,为推动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PLACE()语言文化交流夏令营”将于2024年7月25日至8月14日举办。届时,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哥伦比亚等1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青年学生将与我国优秀高中生及大学生一起香港科技大学杨柳青,在语言、文化、体育、科学四大模块的研学活动中体验跨文化和融合学科的魅力,共同领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精神、南粤文化底蕴,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
文|记者孙唯通讯员港科广
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港科大设立跨学科学院,屈华民任院长
港科大设立跨学科学院,屈华民任院长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为进一步提升其跨学科研究与教学能力,正式把大学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升格为跨学科学院(学院)。新学院将配合社会需要,灵活推出崭新的教学课程,以及推动包括艺术科技和生物设计等新兴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港科大全力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枢纽,而发展跨学科人才乃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素。为吸引、培养并挽留这些人才,港科大特别成立跨学科学院,以加强支援大学于六大研究领域1延聘跨学科教员的举措,并培育能应对当前社会多样而复杂议题的学生。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中)、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左三)、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右四)及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左四)等大学管理层参与祝酒仪式,庆祝港科大正式设立跨学科学院。
新学院不仅在聘请新兴领域跨学科教员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度,亦将于现时11个本科及研究生跨学科课程之外,推出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硕士课程,以及拓展现有的学术计划,进一步加强不同学院之间的融合交流。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面对全球人口老化及气候变化等迫切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已不足以应对,需要透过融合不同学术范畴、取长补短来解决,跨学科的方式于教育和科研领域中亦因而显得日趋重要。是次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升格为跨学科学院,展现了我们为协助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而致力培育跨学科人才的决心,同时也是港科大踏上HKUST 3.0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以迈向成为学习、探索和创新方面的卓越大学的目标进发。」
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表示:「除了推进跨学科课程及研究,学院亦会作为一个学术枢纽,以灵活的政策来增强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力,以实现港科大的目标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包括在新兴领域聘请英才、支持跨校园计划以增强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等。」
港科大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表示:「跨学科学院将优化及拓展现时的重点项目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及综合系统设计。同时,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新兴领域的崭新教学方法及科研计划,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元宇宙、艺术科技、生物设计及跨学科科学计算等。我非常高兴见证我们的世界级教员和顶尖学生,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创新、造福社会。」
跨学科学院正筹备推出的科技创新硕士课程,将由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培育了五间独角兽以及众多初创公司的传奇企业教育家李泽湘教授设计。课程旨在培育一批工程科技知识与市场营销技巧兼备的专业人才,以推动技术转移及研究成果落地。
学院亦将提升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以支持包括港科大(广州)在内的港科大发展策略。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优化大学的核心课程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港科大设立跨学科学院,屈华民任院长QS100名校留学,以及将港科大具标志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扩展为「UxOP」的新计划。UxOP让同学透过体验式科研、教学、实习以及研究全球挑战和机遇,应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与来自其他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进行交流。此外,「Major+X」的规模亦会进一步扩阔,加入新的延伸主修课程。「Major+X」乃港科大于2021年推出的课程架构,让本科生得以糅合传统主修课程与人工智能和数码媒体及创意艺术等新兴热门学科进行学习。
至于研究方面,学院将透过跨学科合作推动科研的突破,尤其在新兴领域方面。例如开发可应用于物理、化学及环境科学的先进演算法和软件系统的跨学科科学计算;结合工程与生物学开发新的医疗设备、治疗方案和诊断工具的生物设计;以及透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崭新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可用于应对社会与文化问题的艺术科技等。
学院的一系列新发展建基于跨学科课程事务处15年来稳实的跨学科教育经验。事务处成立于2008年,是香港首个透过整合不同学术范畴以提供创新学习体验的学术部门。以其近十年前推出的跨学科自选主修课程为例,当时是大中华地区首个让学生透过结合港科大以至其他大学不同学系和学院的课程,来度身订造自己专属个人课程的一个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药学院,瞭望|深圳光明科学城科创蝶变
目前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其中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
如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集聚35名全职院士、4900名高层次人才、超8.6万名在校师生,入驻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超500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科 孙飞 陈宇轩
今年4月底,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举行,世界目光再聚深圳。这是继西丽湖论坛后,深圳又一个重量级国际性论坛。
科学大咖云集,前沿领域迭出。从西丽湖畔到茅洲河岸,“南西丽北光明”科创格局在南海之滨骤然成型。
五年打造深圳“新硅谷”雏形
在深圳市光明区东北部,有一片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区域,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被誉为深圳“新硅谷”。
20年前,这里是以农牧业闻名全国的农场。
光明区是深圳西北“大门”,在特区建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遍布的是奶牛场、养猪场、养鸽场、糖厂等,它的别称是“光明农场”。2018年,光明区挂牌成立,被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全新定位,各项建设工作随即如火如荼展开。
2018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选址光明区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光明科学城。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2天完成科学城启动区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25天完成光明中心区楼村片区2.3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
“光明科学城先行启动区的土地整备项目是近年来深圳市土地整备单体量最大的一个土地整备项目。”光明区发改局副局长张冬冬说。
5年来,昔日的“养牛场”悄然蝶变。目前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其中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
“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有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城市’。”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科学”的基因融入城市血液,科学元素、资源要素在光明集聚,科学技术、科技产品将随处可及、可感、可见。光明科学城要发展好,就需要集聚各方人才,为其建好配套、做好服务。
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2023年4月17日摄) 梁旭摄/本刊
像磁铁一样汇聚全球高端科研资源
今年4月27日,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大国重器”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
这两项设施均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了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刘陈立说,以合成生物研究为例英国G5院校留学,如果把过去的研究模式比作劳动密集型的人工作业,现在的研究就是智能化的“生命铸造工厂”。
聚焦全球高端科研资源,光明科学城正跃跃欲试。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学药学院,除了入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外,鹏城云脑三期正开展初步设计,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工程稳步推进香港科技大学药学院,瞭望|深圳光明科学城科创蝶变,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获可研批复;另一方面,深圳医学科学院挂牌成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成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16个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正加速筹办……
全球人才也如约而至。2022年2月,从事新药研发的沈卫军从海外回国,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担任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深圳湾实验室有近100个与生物医药相关的基础科研项目,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源头活水。”他说。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聚集1300多名各层次人才,尤其是稀缺的高层次人才超过100人。
优质科研资源吸引的不仅是人才,还有高质量产业。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的一种医用活性材料,能够像胶水一样促进伤口快速愈合,这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钟超的科研成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生物科技企业创始人。
工作日,钟超都会来到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7楼的实验室,除了做科研、带学生,每周一三五的下午,他还会抽出两个小时去位于5楼的公司,把关技术方向,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企业——有个更前卫的名字叫“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正从机制上探索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有机融合,建立起“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沿途下蛋’是光明科学城的另一个特色,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的合成生物与脑科学是重点聚集的两个产业。”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说。
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1批次、超过300家合成生物企业遴选,通过遴选企业99家。重点布局9大赛道,入驻企业融资总额13.6亿元,估值109.4亿元。
“两翼齐飞”致力科技自立自强
南西丽北光明,深圳正呈现自主创新的“两翼齐飞”新态势。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西丽湖,又称西丽水库。从2002年开始,深圳在西丽湖周边布局了大学城,清华、北大、南科大等高校,以及鹏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如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集聚35名全职院士、4900名高层次人才、超8.6万名在校师生,入驻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超500家。
在2022年下半年举行的2022西丽湖论坛上,深圳零一学院正式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说,这是深圳面向未来、面向科技创新需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的又一重要举措。
零一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学院以“高中+本科”的高天赋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建立中学联盟、大学联盟、企业联盟等方式,探索“一流大学+一流中学+一流企业”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新机制。
近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技术在西丽湖酝酿、孵化、成长。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算力+大模型”正在改变AI(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创新,鹏城实验室打造了先进自主的算力平台——鹏城云脑II,支持AI大模型的开源、开放和共享,赋能其他行业,“如百度等不少企业在我们的平台上训练模型。”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个学科领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鹏城实验室为总牵引,打造大学城、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留仙洞、小镇六大创新集群,推进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构建大湾区动力源新型空间载体。
“从前海到河套,从光明科学城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近年来深港之间布局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说:“大科学装置在基础研究中发挥着‘策源地’的作用,对于突破科学前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统筹协同,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打造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
如今,在大湾区的“纵坐标”上,南西丽北光明,一条南北向的“创新轴”正徐徐铺开,孕育湾区强劲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