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日渠等忌屋裏人恁住去焉道玩?”
恐怕不会粤语的人,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大多会是:什么鬼!即使是会粤语的人,估计都得反应一阵子。实际上这句话其含义也相当的简单。用现代标准汉语来说,标题的意思就是:
他们的家人明天都准备去哪里玩?
可也会有人问,标题原文除了少数几个字,根本无法推理出这个意思香港中文大学粤语,唔咩点睇咗……粤语词从何而来?,这也能算中文么?我可以给你解释,为何标题那一行如乱码般的文字竟也有正确的意义。
先从粤语开始说起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称「上下五千年」,自炎黄二帝,再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皇朝更迭不断,文化却从未断过。许多古代文化的痕迹依然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保存在各地民间。比如说风俗习惯,比如说语言文字。
观中国历史,其政治中心多在中原以北,南方多视为蛮夷而敬而远之。故历来不管北方如何变迁,南方均很少改变。久而久之,一些文化遗珠沉积其中,到了现代,反而能从中挖掘出很多早已失传的内容。
由于我出生于南方的广东,第一母语非粤语莫属。平日里总是熟练地操着一口「广府话」,丝毫不觉有何问题。然而一到书写的场合,便会头疼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原因之一在于,粤语怎么用书面表达?
或曰:粤语字有正确的本来写法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所以我自小就有意识地搜集相关资料。久而久之,倒也慢慢发掘出一些有趣的知识来。今日不妨作文一篇,谈谈我所收集到的,粤语日常用字的正确写法。
不过在此之前必须先作些说明。首先,除了粤语之外,许多方言也都有自己的用字。举出粤语用字的正确写法,只是作为一种有趣的知识来推广而已,并无高下判别。要知道,网络上有传「民国时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国语」的说法,后经查询,原来全国各地都有当地方言差一点选上民国国语的传说,这些说法是一种地方优越主义的迷思(实际上民国的国语选定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戏剧性,这一点连维基百科都有辟谣)。因此如果有人拿这篇文章来说明某地文化比其他地方来得优越,恐怕有违本人原意。
其次,虽然这篇说的是粤语日常用字的正确本来写法,但说实话,本人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每一个字都是所谓的「正确」。因为语言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改变和混淆,很有可能我所考据出来的在未来会被推翻。我所列举的,不过是在现今资料中可查到的、比较有可能的那个字。若有错误或另说者不妨指教,在此本人先行拜谢。
好了,闲话休提,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吧。
翼日
「翼日」者,翌日也,即明天。翼乃翌之古字。《康熙字典》云:
《書·武成》越翼曰。《傳》翼,明也。
「翼日」在今人的粤语中写作「听日」,乃是借同音的误写。至于「翼」字为何会变音成「听」,本人不是语音学专家,暂时还无法考究。
既然有了「明天」,那就有「昨天」。粤语中将「昨天」唤作「寻日」,这一次今人却没有写错。「寻」字,有「重复」之意。《康熙字典》云:
又借作溫燖。《左傳·哀十二年》吳使人請尋盟。子貢曰:若可尋也,亦可寒也。《註》尋,重也,溫也,前盟巳寒,更溫之使熱。與燖義同。
有了明天,也有了昨天,也必然有后天。后天的字并无不妥,唯独后天的明天在粤语中常写作「大后日」,实则为「外后日」。在这里「外」发「大」的音。至于为何变音理由不明。
除此之外,还有今人所写作的「第日」,其正字应为「遞日」。「遞」今通「递」,意为变更、改动、递进。因此在这里就是指未来的某一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表示以后找机会进行某事。比如「我地遞日再倾过」(我们改天再聊)。
渠等忌
古代中文的人称其实非常丰富,比如众所周知的「伊」是女性的第三人称。有词为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而「渠」这个字,恰也是个第三人称,相当于今天的「他」。文史和辞书学学者,江苏教育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赵所生先生考据云:
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句,某教辅注“渠”为渠水,不当。古时“渠”常指第三人称,此处作“它”解,指前述的“半亩方塘”。此义源自浙方言,元《平江记事》:“嘉定…自称曰我侬,他称曰渠侬”。长期生活在浙江的文人如唐代寒山、清人洪昇、近人鲁迅,都常用“渠”作第三人称。
赵先生说「此义源自浙方言」,本人认为不完全正确,因为粤语中也有此意。当然,也有可能是起源于江浙,传至广东后一并保留下来。但更有可能的是,在更古之时,「渠」即有此意,江浙和广东不过是因缘际会继承下来罢了。
「等」字在意思上不用多做说明,就是名词的复数形式,即今天的「们」。只是在粤语中,今人多以音借作「地」。常唤作「我地」(我们)「人地」(别人)。其「地」字正写应为「等」。因此「渠等」在今人粤语中常作「佢地」。比如「佢地唔系一班好人」(他们不是一群好人)。
至于「忌」字,在这句话中并无具体意思,只是个助词,相当于今日之「的」意。《康熙字典》云:
又《集韻》居利切《正韻》吉器切,从音懻。語助辭。《詩·鄭風》叔善射忌。
在今人粤语中,常写作「嘅」。此乃误用。「嘅」是叹词,古同「概」。与助词用法相去甚远。
屋裏人
这三个字光字面看还挺有文学感的。「裏」字,今作「里」,指里面,内部。因此「屋裏人」即是「屋里的人」,也就是「家人」的意思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裏」字在这个粤语词中不能直读。今人粤语常把「家」念作「屋企」,其中的「企」正写即是「裏」字。因此「屋裏人」在今天常写作「屋企人」。
「屋企」在今人粤语中多指「家」这个概念。但从其正写看来,「屋企」(屋裏)其实是指家庭内部的空间结构。可能在语言的使用上逐渐混淆和省略变化,家的内部扩展到外部,并统一成「家」的全部概念。今人粤语言「屋企」,已不只是指家的内部了,只有在「屋企人」这个称呼上才保留了「家庭内部」的含义。
恁住
在今人粤语的书写中,常常把「想」写作「谂」。比如「佢谂住读完书就去做嘢」(他想读完书了就去工作)。实际上这是错用。「谂」字,本意为劝谏。后引申为「思念」。《康熙字典》云:
《說文》深諫也。《爾雅·釋言》念也。《註》相思念也。《廣韻》謀也,告也。《左傳·閔二年》昔辛伯諗周桓公。
虽然「思念」和「思考」「想」等行为很类似,但毕竟还是两码事。其正字应为「恁」。
又思也,念也。《班固·典引》勤恁旅力。
至于为何「恁」字会被错写为「谂」,除了两个字的意思很接近外,恐怕就是因为「恁」的读法和「念」有那么一点接近吧。
值得一提的是,「恁」在粤语中还有另一个读法。其今人写法作「咁」,在此读音时意思为「这样,那」。在明清小说中,「恁」的出现颇多,都作「这样,那」的意思。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水浒传》里经常出现的「恁地」。
「恁住」中的「住」是动词的补语,比如说「站住」。因此连起来的意思即是「想这样,打算这样,准备这样」。
焉道
「焉」这个字在诸位的学生时期估计打交道甚多。我们都知道,如果文言文中出现「焉」这个字,大多数都是一个疑问字,表示「什么」「怎么」「为何」「吗」。比如「杀鸡焉用牛刀」。
今人粤语表达疑问时,会以「边」来指代。比如「你系边啊?」(你在哪儿?)。其「边」字当然是错用,正字写法正是文言文中的「焉」。想来粤语也颇为古雅,想象一下,无论贫富,也无论学识,使用粤语者在交流时其实暗含各种「之乎者也」美国top30名校留学,倒也颇为有趣。只可惜今人大多已经不认得本字,反以为粤语多粗俗,实在失礼。
如上所述,「焉道」即是「边道」,但今人常写作「边度」,意思是「哪里」。「道」和「度」二者在粤语同音,而且意思似乎都说得过去,因此历来两者都有各自的支持说法。我在这里选用「道」作为正字,主要是认为,粤语完善于广东的市井,而广东的城市道路在以前多以「某某道」作为名称。如果要询问别人的所在地,用街道来指代最合适不过。「某某道」的命名现在还体现在香港的道路名称中,比如「佐敦道」「广东道」「轩尼诗道」等等。
至此,恐怕粤语使用者都知道标题的那一行字该如何念出吧?如果用今人的粤语写法,标题就应该写作「听日佢地嘅屋企人谂住去边度玩」了。可惜是的,今人一不知道本字是哪个,二就算知道也因为输入麻烦而情愿用借用字。有心去考据的人恐怕越来越少了。念及至此,我想能写一点就一点吧。
下面再多介绍几个粤语常用字的正确写法。
唔
「唔」字,正写应为「不」。至于为何会发生变音,目前还不明确。「唔」字原本为象声字,无具体的意思。
咩
今人粤语中谓「何事」为「咩事」。「什么东西」唤作「咩嘢」。今年(2015)为羊年,广东某电视台便以这个发音为创意,在宣传广告中模仿羊叫声念「要咩有咩」(要什么有什么)。又广州有「羊城」之称,网络上有人调侃因此广州人每个有羊属性,说话总是带个「咩」。
实际上,「咩」的正字应为「耶」。没错,就是文言文中那个我们熟悉的「耶」。不过文言文中的「耶」多用在句末,而粤语中的「耶」并不限于句末。在习惯上反而多用在句首,如「咩野嚟噶?」(这是什么东西?)。
啲
今人粤语中谓「一点点」若「啲」。比如「一啲啲」(一点点),「呢啲」(这些)。有时为了输入方便,还会直接用英文的「D」,两者读音相似。然而「啲」的正字应为「尐」。
「尐」字意思有两个。一是少许,一点点;二是数量词,表示若干。在粤语中也继承了这两层意思。
不过现代人认识这个字多数应该是因为火星文。一些火星文喜欢用这个字来代替「小」字……
点
今人粤语说「怎样」作「点样」,实际上正写就是「怎样」。至于「怎」字为何会变成「点」,目前我还没有完备的资料。
睇
今人粤语将「看」这个动作写作「睇」。实则「睇」这个字的意思是斜视。《说文解字》中解释:
云旁視曰睇……睇,傾視也。
也就是说,「睇」这个字只是「看」的某种形式,并非「看」这个动作本身。因此粤语中念作「睇」的另有正字。其正确写法为:睼。《说文解字》云:
題,視也。按題者,睼之假借。
不过「睇」字用来借用「睼」似乎由来已久。《康熙字典》中有「又坐見也,或作睇」的说法,因此今人写作「睇」未必算错。或者说,「睇」字作为「睼」的写法已经约定俗成,很难说他是错的了。
咗
「咗」这个字的正写比较特别,在常用中文字库里并没有这个字,所以如果直接粘贴上来估计也无法显示,因此只能以图片显示:
「咗」的本字
今人粤语说「佢食咗饭了」(他已经吃过饭了)中「咗」,意思即是动作的完成时态。跟现代汉语中的「已经」通用。
《说文》疎也。又才布切,音祚。且往也。
上文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完成了的状态就称呼为「咗」。只是因为语法上的差异,使用时必须是「动词+『咗』」,不像「已经」那样是必须放在动词前面。
本文中所作的考据基本来自《广州语本字》一书,詹宪慈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作者的话:
其实本人所收集的粤语本字还有不少,但一来篇幅会过长,二来也没信心能把其他的写好。因为文字研究其实挺枯燥的,而且限于学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发现极难写得好看,因为引用太多,描述太少,就像是课本一样。但问题是,不这样的话似乎也没什么好说。
文字的典故难写,在于难以把握知识和趣味的平衡。这一篇算是一种实验吧,以后若有机会,应再搜集多一点关于文字的典故资料,兴许会写得平易近人。
本人只是业余爱好研究下文字,无法担保所有考据都非常准确,如果有显眼错误的地方请轻拍。
另,对粤语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这本书看看香港中文大学粤语,只是这本书约等于枕头厚度,我至今也还没完整看完……
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VS香港浸会大学谁值得上
同学们您是否也想知道澳门大学VS香港浸会大学谁值得上,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呢?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跟着中国教育在线小编一起看看吧。
相同点:澳门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它们拥有漫长的历史、严谨的治学。因此,澳门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向来是许多想去学习的伙伴向往的大学。
澳门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学校概况:
澳门大学,“ of Macau”,是中国一所历史久远的一流院校。学生可以使用大堂区附近的博物馆、餐厅和生活处所。
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也是世界闻名的院校。
与香港大学并立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两所高等学府,为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大学周围有许许多多的饭店、纪念馆、音乐场地,和许多一年一回的节日。
澳门大学跟香港浸会大学的学术优势:
澳门大学具备出色的教研队伍跟强大的师资力量。
澳门大学的毕业生在申请工作和出国深造都有一定的优势,澳门大学与全世界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交流项目和学分互认协定。毕业生在欧洲,美国,中国内地,港澳台的各行业都有很多的就业,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澳门大学有多名毕业生进入名校攻读研究生,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华盛顿大学、田纳西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等。同时,除去图书馆之外,学生还可以使用院校提供的别的优秀资源以保证学习和研究所需。
设有人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 院、健康科学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及荣誉学院 ,开办学士、硕士、博士等约130多个学位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VS香港浸会大学谁值得上,部分课程以中、葡或日语授课。
香港浸会大学配备阅历丰富的教学队伍,来帮助学生可以展开高效的研习。
学院的宗旨为推动“终身学习”,为不同年龄的市民提供各种专业和学术深造课程,配合发展迅速的社会培训各方面的人才。学校注重基础科目的探究同时还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可能的施展其自身的潜力。
大学共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30多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
总之,澳门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多个专业具有优异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澳门大学跟香港浸会大学的著名校友:
从澳门大学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从香港浸会大学也走出了众多著名名人。
澳门大学跟香港浸会大学的学习费用:
众所周知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要想在澳门大学跟香港浸会大学这样的中国大学接受教育QS200名校留学,学费和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澳门大学一年的留学开支为学费、书本费、住宿费MOP25,100、生活费MOP40,000-50,000。
香港浸会大学一年的留学支出有学费、书本费、住宿费HK$10,900~70,800、生活费HK$39,100。这个开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需要斟酌的。
关于“澳门大学VS香港浸会大学谁值得上”以及相关内容,这篇文章中国教育在线小编先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想关注更多,那么可以继续接着关注其他文章了解。
>>免费领全球留学白皮书,了解各大学报考条件、费用、开学时间、含金量
怎么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欢迎报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学校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大学。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着重发展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以研究型大学为导向规划学科发展。大学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逻辑思维。
经过6年的发展,大学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大学已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和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四个学院,开设17个本科生专业、18个研究生专业。本科生专业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翻译专业、应用心理学、英语专业、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金融工程。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5600多名优秀学子正在港中大(深圳)求学。
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截至2019年底,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交流与合作的世界知名大学的数量已超过100所怎么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欢迎报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遍布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170个。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行书院制,目前有逸夫书院、学勤书院、思廷书院以及祥波书院。书院为学生提供宿舍、食堂、自习室、公共厨房、洗衣房等生活和学习设施,绘画室、会议室、乐器排练室、健身房等多种功能房。此外,书院活动种类丰富,各类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书院不定期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社会领袖、行业杰出人士及大学教授、书院院长或老师,与学生在研讨会、周会、讲座及茶聚等活动中交流,分享其真知灼见和个人经历,开阔学生视野。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传承书院制的独特育人体系,所有学生分别隶属于不同书院,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书院的责任在于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培育宽容的视野,师生共同生活,导师悉心指导人生方向,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朋辈一同成长。
书院注重全人发展,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也让师生关系重回到了本真状态。书院鼓励师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并举办形式和内容多样的集体活动来授予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和礼仪等软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一支具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底怎么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已引进世界知名教授350多位。目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教书育人热忱的优秀教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2014年创立至今,随着国际声望和办学实力的提高,科研实力迅速发展。学校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拥有多个一流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和国际顶尖的科研创新平台。在未来,港中大(深圳)将立定脚跟,砥砺前行,不断追求卓越的科研水平,为中国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截止至2020年1月初,在科研平台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组建完成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深圳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QS200名校留学,以及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先进计算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港中大(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和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等。
2019年,大学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源质量持续提升,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度和美誉度。绝大多数省市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排位在各省市考生前1%以内,理科在前1.5%以内。
截至目前,大学已培养了两届本科毕业生,四届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国内知名高校就业率前列。其中,超过75%的学生选择海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选择升学的毕业生中超过60%的毕业生攻读QS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毕业生的首选。
梧桐树下听凤鸣,神仙湖畔论古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立定脚跟,砥砺前行,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中国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领袖人才,致力于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一流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