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项目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工程已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校园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体、水体的完整性,教学建筑群、大礼堂、图书馆、科研楼及书院组团有序组织,校园正门与中轴绿地“百万大道”等延续香港中文大学的标志性元素。
项目建设共分为启动区、一期、二期。目前,已按既定的目标完成校园启动区改造及一期的建设。校园二期规划与设计工作即将展开,计划2023年6月完成二期建设。
项目概况
1. 项目区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项目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距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车程约50公里,距深圳福田中心区约35公里,距龙岗中心城约5公里(详见区位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区位图 CUHK() Map ©有方
2. 校园现状
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00.14公顷,分为上园、中园、下园三个部分。其中,上园占地面积约19.37公顷、下园占地面积约30.76公顷,均为可建设用地;中园面积约50公顷,为公共绿地,由学校管理。校园内有神仙岭水库、北面湖、南面湖等水体及大运自然公园等绿化景观资源;大运自然公园的公园环道将上园、中园、下园贯穿在一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分区示意图 Plan ©有方
上园地形中部低,南北高,西高东低,坡度较大。目前已建成三座书院、四栋教职工宿舍、一栋师生服务中心,以及校长府邸。
下园(含一期及启动区)已建成一期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书院、学生中心、室内体育馆、行政楼及会议中心。启动区改造完成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厅、教职工宿舍、配电站和创新创业设计中心等功能。
3. 二期建设概况
二期建设用地穿插于上、下园红线范围的预留用地内,分为7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7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计容积率地上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约84000平方米,项目投资总匡算.6万元。
二期地块示意图 Phase II Site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二期地块建设功能概况如下:
地块A:教学综合大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项目即将启动英国G5院校留学,建设规划抢先看,功能考虑设置报告厅、阶梯教室、普通教室、干式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学院办公室、会议室等。
地块B: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功能考虑设置餐饮中心、公共餐厅、各类报告厅、会议室、独立单间办公室等。
校园下园现状与地块A、B Lower and Site A, B ©有方
地块C:科研综合大楼,地下功能考虑设置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场、重力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地上功能需考虑设置大型活动场所(500人学术活动空间)、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科研实验室、科研办公室等。
地块D:钟楼,校园地标构筑物。
校园下园现状与地块C、D、E Lower and Site C, D, E ©有方
地块E、F、G:书院及配套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包含学生宿舍、辅导老师宿舍、餐饮中心、功能用房如舞蹈室、乒乓球室、钢琴室、绘画室、游戏房、自习室、研讨室、迷你阶梯教室、员工办公室、院长办公室、辅导老师房、舍监房、院长府邸等;配套综合服务中心包括超市、银行等。
校园上园现状与地块F、G Upper and Site F, G ©有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深圳市人民政府重视并致力引进的重大项目。香港中文大学的灵活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多元文化,都在深圳校区得以传承。学院与书院的交叉融合是一大特色,学院承载各专业的学习与科研,书院则为学生提供宿舍、餐饮、社团活动等场所,营造独特的全人教育关怀文化。
本文内容综合自有方空间、今日头条,由“高校基建”编辑整理
香港中文大学朱世平,院士进校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朱世平院士为省实验中学学生做专题报告
朱世平院士
紧接着3月12日上午的2018年招生政策发布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院士于12日下午,又不辞辛苦地为省实验高一年级300多学子带来了《改变未来的智能材料》的专题报告。
朱世平院士从自身求学的经历说起,让同学们对于学霸有了新的认知与定位。浙江大学毕业后,朱教授1985年留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师从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教授,1991年获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朱世平,院士进校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朱世平院士为省实验中学学生做专题报告,1994年被聘为化工系和材料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朱世平,1998年升副教授并获终身职,2001年获聘“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2017起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从专业领域谈起,他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科学前沿。作为两院院士,朱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的研究,专长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结构调控、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用于水和空气净化的高效絮凝剂、吸附剂、萃取剂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引用上万次,现已培养高学位人才100多名。
朱院士从科学浪潮、科学与工程、工程学科演义和聚合反应工程四个方面,运用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同学们全面了解了智能材料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及独特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对于该学科领域的高度兴趣。在朱院士和同学们的互动中QS100名校留学,可以看出实验学子对于院士的敬仰,对于前沿科技的追求,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期望。在朱院士赠予同学们的一首诗中:“博学日行 德行天下;学好文理技 货与百姓家;博文约礼 亦中亦西;数风流人物 还看山东实中人” 激励同学们登攀不止,敢为人先。
“院士进校园”、“教授进校园”、“博导论坛”等一直以来都是省实验中学的系列特色活动,通过大学教授的专题讲座、报告为学生搭建了与教授对话的高端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相关专业及未来发展前景,开阔了眼界与思路,为其个人生涯规划提供了广阔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全面发展
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
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结合两校优势
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全面发展
12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港中大(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现有成功的合作基础之上,深化双方伙伴关系,推动两校在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港中大(深圳)于2014年获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港中大(深圳)秉承港中大的优良学术传统,与港中大沙田校园的师资及教学质素看齐,目前拥有近500名学者和研究人员、8000多名学生、7所学院、4所书院、22个本科专业和25个研究生课程。
透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将进一步在各领域优势互补,双方共同打造在内地及国际作为一流大学的品牌。
签署仪式以实体及网上直播混合模式,在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校园同步举行,由港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及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代表签署协议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全面发展,并由两校管理层代表见证。
两校在协议下开展深度合作的工作包括﹕
(一)成立战略合作专责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两校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互补共赢,双方共同打造在内地及国际作为一流大学的品牌;
(二)组建世界一流国际化师资团队,引进和培养国际人才,在教育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建设和医疗服务方面,实行国际模式和标准;
(三)于大湾区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金融科技、未来网络、智慧城市、制药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并联合大湾区创新科技企业,加快筹建两校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及产业创新基地;
(四)将香港的国际化医学教育、医疗服务的先进经验带到内地,促进大湾区创新型医学研究和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五)开展大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全球事务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包括行政管理、法制法规、国际事务等领域。
港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代表签署协议
港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致辞时表示﹕两校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是一个时代性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两个校园在各领域的优势互补、为协同发展创造共同平台,也为未来五年的定位提供指引。国家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勾划了科技创新工作和区内融合发展的前景。两校必须增强实力QS100名校留学,共同投入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培养创新人才。港中大刚推出《港中大2025》五年策略计划,相信两校之间以策略计划为蓝图,加强融合与协作变得更加重要。我期待合作专责委员会能发挥专长,促进共同发展和合作。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代表签署协议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表示﹕今天,两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学将携手开启新一轮的深入合作,合力探索深港高等教育和创新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说,创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香港中文大学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内地最为重要、亦是最具前瞻性的一项战略举措。那么,今天,我们在这里签署两校的合作协议,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又一个里程碑。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的不仅是两个学校的合作签约,而是在见证大湾区纵深发展的新征程的开始。我们要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通过在教育、人才、科研、医疗等领域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深港两地的一体化发展,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校方代表合影
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势,搭建京港交流平台 深化产学研合作——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成立
6月28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北京中心在北京市东城区举行成立典礼,作为港中大钻禧六十周年校庆活动之一,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香港的嘉宾与各界友好及大学成员聚首一堂,共证港中大甲子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路向。北京市副市长刘宇辉、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若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郑伟源、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副校长陈伟仪、副校长岑美霞以及来自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和东城区政府的相关领导、京津冀的港中大校友、北京中心合作单位负责人和京港媒体一同参与揭牌仪式,共同见证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的成立。
典礼上,北京市副市长刘宇辉祝贺港中大建校六十周年,对于北京中心的成立表示欢迎并予以期待。刘宇辉在致辞中说:“长期以来,香港与内地人才交流不断深化,特别是与北京人才领域合作更是历史悠久、成果丰硕。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的揭牌,将开启与北京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双方科技与人才的优质资源,依托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等重大创新平台,深化交流合作,创造成长成才机会,助力京港两地人才“双向奔赴”,助力京港发展“双向赋能”,让更多京港两地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共享城市机遇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在典礼上致辞,代表校方向嘉宾的光临表示欢迎,并衷心感谢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人才工作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京办、广大京津冀校友对港中大北京中心成立的指导和支持。他表示:“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的成立,是我校在内地发展的重点部署,促进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跨领域科创合作及学术交流。北京中心也是港中大在北京的联络枢纽,便利我们拓展在内地的各项工作,支持校友活动,加强港中大与策略伙伴的合作。京港两地拓展合作领域,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港中大将全力推进北京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北京及香港培养更多人才,为港中大在内地发展揭开更辉煌的篇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郑伟源在致辞表示:“港中大成立北京中心,致力促进大学在北京与各大机构和高校进行科研与学术学生交流,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各方面合作。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人才是推动创科发展的关键要素,香港需要更多创科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和海外办事处成立“招商引才专组”,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和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到香港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香港各大专院校携手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建设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充分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得天独厚的优势。”
港中大与合作伙伴在仪式上签署了两份合作交流备忘录,其中,与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的备忘录将共同促进港中大各院系与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机构在多方面开展合作计划。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与港中大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签署的备忘录,将致力推动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京港两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北京中心的合作发展动向包括港中大创博馆 (CUHK ) 筹划落户北京,凝聚并拓展港中大校内外的创业创新力量,让教研人员、学生与校友、业界伙伴,在北京共建港中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北京正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港中大将积极参与。除此之外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势,搭建京港交流平台 深化产学研合作——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成立,港中大正积极商讨成为发起单位或理事单位,加入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的发展,以北京中心为平台,提供全方位成果转化及知识转移的支持。
成立典礼后,一众嘉宾参观港中大北京中心。该中心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与商学院合作,拥有教学、办公、会议等区域,配有先进的视听设备。中心是港中大在北京的联络枢纽,承担大学在北京推动教育与研究发展的使命,致力推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发展,加深与内地高校的密切合作。港中大北京中心将会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在北京与各大机构及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中心也将是京津冀校友的聚集地,加强校友联系和交流,延续港中大的使命和传统。
1997年香港回归时,港中大于同年设立首个北京联络处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势,致力推动大学在内地的交流与发展。港中大北京中心位处首都核心地带,连同将于今年8月正式开幕的港中大上海中心,以及港中大在大湾区的多项建设,构建成广阔的港中大内地网络,促进官产学研互动合作,连接祖国,联通世界,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