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标杆城市,近年来在致力于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以外,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壬寅年年末(2023年1月16日)晚8点,在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伴随着蜚声中外艺术家们同献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主办、深圳交响乐团协办的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指挥 胡咏言、钢琴 、演奏 深圳交响乐团
首届大湾区音乐季举办期间,众多中外知名音乐家齐聚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为广大粤港澳大湾区市民带来了5场高水准的精彩演出及相关配套艺术交流活动,在共同奏响冬日里美妙乐韵的同时,也让高雅古典音乐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湾区音乐季开幕乐会谢幕合影
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宣传海报
借助音乐创建大湾区文化发展的新形态
湾区之音玉飞声,散入空中满鹏城。此次音乐季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教授亲自组建团队、精心准备。整个音乐季由童心童声——湾区童声合唱专场音乐会、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开幕音乐会、湾区共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会、岭南之声——广东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闭幕音乐会组成,这5场风格各异的音乐会共吸引近4000名观众参加,线上观看人数以及转发高达十万加人次。本次音乐季盛宴既谱写了大湾区和谐共生、和睦共融的美妙音符,又切实推动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繁荣进步,也让深圳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
指挥 胡咏言、演奏 深圳交响乐团
在特区创立之前,深圳曾是一个文化基础薄弱、文化设施落后的边陲小镇,与一河之隔的香港形成鲜明对照。“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伟大时代的旗帜,最能创时代风气之先。”一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了“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建设将填补深圳建市以来专业艺术院校的空白。
本次大湾区音乐季囊括了交响乐、室内乐、民族器乐、童声合唱等共5场音乐艺术展演,邀请大湾区蜚声全球的知名艺术团体和音乐家在深圳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合作,通过国内外知名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扩大深圳、大湾区音乐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深圳及大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创建深圳以及大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形态。
钢琴
本次音乐季艺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教授指出,“相较于其他世界著名湾区,作为‘后起之秀’的粤港澳大湾区,从构建文化图景、着手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方面,讲好大湾区故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首届大湾区音乐季于壬寅年年末圆满收官——5场高雅古典音乐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次音乐季着力于开拓弘扬传统与文艺创新相并行的民族音乐发展道路,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鲜明地确立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范。同时借助音乐季讴歌、致敬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热土——这里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优质生活都市圈,这里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区,这里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我们举办这次音乐季的缘起和初心。”
让市民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本次音乐季共推出5场风格各异的音乐会,每一场曲目都经过精心编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特别注重东西结合、古今交融,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互动演出方式,让观众品味不同时空音乐的多元魅力,感受异域音乐的风格特色,其中包括优雅动听的中外古典名曲、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还有老少皆爱的配乐,音乐之美如梦如幻。
前来观演的市民朋友们
在“童心童声”专场中,深圳音乐厅原创歌曲《红红的花,蓝蓝的海》,希冀以优美的意象和动听的旋律表达,唤起湾区青少年心中最真的情感,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勇于担当的激情与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成就最好的自己。由胡安作曲的《彩虹下的孩子》,有着优美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鼓舞着小朋友们要勇往前行,在彩虹的陪伴下,离开篱笆的保护,踏上旅途,到达美好的远方。
演唱 深圳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
演唱 深圳保利剧院天堂鸟童声合唱团
▲童心童声——湾区童声合唱专场音乐会
《我住长江头》是青主1930年创作的作品,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为词。在“大湾区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专场演出中,著名男高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石倚洁教授深情演绎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以其醇美的音色,古典的韵味,准确的咬字,并茂的声情,余味悠长,演绎经典,博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徐惟聆成功地用一曲小提琴独奏《沉思》,将人们引入歌剧《泰伊思》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男高音 石倚洁
小提琴 徐惟聆
▲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开幕音乐会
《岩石上的牧羊人》是奥地利籍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600余首艺术歌曲中编号最后面的一首,完成于1828年,可以算是舒伯特真正的“天鹅之歌”。在“湾区共声”专场演出中,著名女高音张立萍饱含深情地演绎,唱出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莫里斯·拉威尔是一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而他声乐作品一般鲜为人知,《唐·吉诃德致意中人》就是其最后的作品,也是他晚期的力作,一般很少有人演唱。男中音张小孟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成功塑造了唐·吉坷德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意中人炙热的爱。
女高音 张立萍(右)、单簧管 衣丞(左)、钢琴 王笛(中)
男中音 张小孟、钢琴
▲湾区共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会
在闭幕音乐会中,歌唱家刘嵩虎和周旎献上了精彩的演唱。《望乡词》是中国众多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男中音刘嵩虎用歌声表达了作者遭遇家国分离,客死他乡QS100名校留学,最终未能踏上故土的悲凉与孤寂,给予演唱者以及听众一种念念不舍的悲怆深沉之感。女高音周旎演唱的《别再为我歌唱》是拉赫玛尼诺夫是根据普希金的诗而创作,作曲家在聆听了一首格鲁吉亚风格的音乐作品后深有感触,从而写下自己对格鲁吉亚的一片深情。
男中音 刘嵩虎
女高音 周旎
▲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文化软实力,对每一座城市、尤其对一座伟大的城市而言,意义深远。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需求也在变化升级。近年来,深圳市委宣传部整合优质资源,接地气、雅俗共赏,引导和满足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需求,多维度多元化地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的成功举办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新尝试。
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5场交响音乐会以富有感染力的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近基层群众,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有效实施社区美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递正能量,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观众在此次音乐季演出中,轻松地走进高雅艺术殿堂,近距离欣赏高水平精彩演出,同享这缕城市之光,更享受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福利。
演出现场
著名女高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张立萍表示,深圳不仅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还有温暖人心的深圳温度,凝聚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力量。此次活动共聚全球的知名艺术团体和音乐家,标志着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以国际化、世界一流艺术品质的学院形象呈现于国际社会。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共举办5场不同的高水准音乐艺术展演,可以让市民朋友根据需求选择欣赏,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有利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
大湾区音乐季闭幕音乐会谢幕合影
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深港科创合作迎来“新”学员 深圳市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点燃学习班走进香港中文大学点亮“创新之火”
“深港创新合作正迎来‘黄金期’,作为深圳市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一员,希望能深入了解深港创新成果,助力坪山区建设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以及深圳末来产业试验区。”
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点燃学习班近30名学员于近日走进香港中文大学,参加2023香港中文大学创业日活动,在康本国际学术园、香港科学园零距离体验深港创新创业氛围,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校友交流互动,探寻彼此创新创业的共通之处与合作机遇,为促进深港协同发展凝聚“新”的智慧和力量。
探寻新发展
共同寻求合作共赢良机
参与本次走访活动的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学员多来自“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聆听主题讲座、观看创业展览、观摩创业大赛、与团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大家与“志同道合”的香港中文大学师生、香港企业家就人工智能及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成果转化等话题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
“在产品创新上,香港的创业者和我们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视角。通过交流互动,大家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和合作模式。”
坪山区点燃学习班班长王宁说,希望能将这些前沿技术成果引入坪山,实现落地。
商汤科技的下棋机器人、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的临床应用、学生初创团队的个人化课堂全自主系统……在互动展示区内,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生物医学科技、保健及休闲娱乐、物联网等多个领域成果令大家目不暇接。
学员们主动与参展团队探讨创新技术理念和市场前景,并热情推介坪山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政策及有利环境,邀请他们到所在企业参观交流,寻求共同发展的机会。
瞄准新蓝海
深港产学研一体化
“人工智能最前沿的革新技术有什么?”“这些智能技术运用在日常生活的哪些领域?”带着这些问题,学员们聆听了“人工智能对智慧生活的影响”“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主题讲座,开启了一场求知之旅。其中,有关与AI虚拟人的商业化应用,更是激发了学员们浓厚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使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活应用中,让人工智能技术回馈社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任扬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简称CPII),“Ai演练应用场景及技术转化”等人工智能成果的应用,让在场的学员们对未来智能生活充满畅想。
如今,AI+制造、AI+医疗、AI+汽车、AI+智能家居等全新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在成为深港两地的创新“特产”。学员们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围绕科技改善生活主题,纷纷畅谈AI技术运用。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智能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是有力的助推器,作为管理技术人员,希望能及时了解这些新理念新技术,为企业发展创造新价值。”一位来自坪山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学员表示,香港高校科创实力雄厚,可以在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上对接坪山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合作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为深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新担当
以“新”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走进水天一色的“合一亭”、享负盛名的百万大道、气势恢宏的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坪山区学员们实地感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理念。
“香港中文大学倡导以研究和创新创造价值、造福社群,这一理念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考。”
对于坪山区点燃学习班的学员们而言,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优势,赋能发展、建功立业,是贯穿学习过程的核心命题。
作为深圳市“1+11+N”点燃学习系列培训班中的区级班英国G5院校留学,自4月份启动以来,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点燃学习班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优质资源,打造“一主体三平台七大主题月”,采取“研、学、游”融合一体的教学方式,助力学员全方位地学习提升、实践锻炼。
相较于以往,今年坪山区点燃学习活动新增了“深港”研学路线的特色亮点。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坪山区学员们有了更多机会与香港企业家以及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交流,更好地把握深港发展大局和合作契机。
“希望通过学习交流的形式,加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深港合作交流的认知和参与,更好地融入大局、赋能发展,为深港发展凝聚‘新’的智慧和力量。”
坪山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坪山区将打造更多平台载体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深港科创合作迎来“新”学员 深圳市坪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点燃学习班走进香港中文大学点亮“创新之火”,支持更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中,赋能坪山区“创新药、智能车、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深港两地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数学家丘成桐谈香港教育的失败:青年乏理想,难买楼是借口
丘成桐是土生土长的国际知名数学家英国G5院校留学,多年来,只要香港有大学出现校长空缺,都不期然会想起他。但他从不动心,不是对香港没有感情,而是有感这一代年轻人不尊师重道,大学校长夹在政府和学生之间,无法在学术上贡献所长。
爱之深,责之切,丘教授接受本刊访问时,直指回归后中学教育完全失败,孕育出一代缺乏历史感、文化观,没有理想、楷模的年轻人!
丘成桐学者性格,说话坦率。他直指回归后中学教育完全失败,教育政策制订者难辞其咎。
丘成桐整个成长阶段都在香港度过,接受的是港英殖民地教育。17岁培正中学毕业后,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3年间便完成4年制的大学课程,随即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深造,在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指导下,仅用两年就取得博士学位。
1982年,因攻破困扰数学界四分之一世纪的“卡拉比猜想”(’s ),丘成桐获颁被视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斯数学奖”( Medal)。
对于香港教育的变迁,丘成桐了然于胸,也感触良多。去年12月,他回港为有份创办的恒隆数学奖担任评审,出席参赛者答辩会。刚升读中文大学一年级的金奖得主梁辰楷令他留下深刻印象,欣赏梁同学基于兴趣钻研数学,动机单纯。但另一方面,他又察觉时下香港普遍年轻人积习深重。
做校长要怕学生又怕政府
丘成桐经常回到香港演讲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数学家丘成桐谈香港教育的失败:青年乏理想,难买楼是借口,分享自己的求学之路。图为2013年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右)向丘成桐致送中大五十周年纪念品。 (网上图片)
今年68岁的他对教育仍然孜孜不倦,中美两边飞,担任哈佛大学 讲座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过往每逢香港有大学遴选校长,丘成桐总被认为是适合人选。
可惜他始终兴趣缺缺,“不能够发挥我所长,回来有何用?”他道出做校长的目标是:要能够在学术上做出成绩!“现时大学校长的困境是既怕学生,又怕政府,结果什么也做不来。”
母校中文大学正展开遴选新校长程序,接替2018年离任的沈祖尧。早前有中大学生代表要列席新校长遴选委员会,遭校董会拒绝。在此之前,不同院校学生冲击校委会或围堵校董会事件时有发生。
丘成桐不怕大学政治化,但最看不过眼年轻人动辄拿美国来相比,“以为美国很民主,民主到可以胡说八道”。
“我在美国47年,从未听闻有一间大学可以让学生加入遴选委员会,事实上连教授也未能加入”。他以哈佛为例,自己作为教授,仅获校董会发电邮邀请表达意见,最终决定权仍在校董会。“一个刚中学毕业的学生,对大学运作一无所知,学问未有基础,何以会觉得自己有资格选校长呢?”
他坦言高等教育本来就是不民主,“假如民主,为何是我作为你的导师?为何是我决定你能否取得博士学位?双方地位非对等,因我比你知得多,否则何须跟我学习?”
丘成桐忆述自己就读中大时, 当时觉得遴选制度很合理,“不知为何这十多年间完全改变了!我觉得很多事情是因为中学教育失败,学生缺乏对民主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抗争不忘尊师、守法
丘成桐经历香港火红年代,读书时亦有参与社会抗争、保钓运动,那时社会对立不比现时少,有些学生更被怀疑是共产党,但师生间仍然互相尊重。
对于有人形容现时的学生有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丘教授觉得学生未至对老师作出身体伤害,但言语上的伤害亦相去不远矣!“在美国,学生虽会直呼我叫Yau,但基本上是尊重的,因为知道我们教授的学识比他们高。”
他慨叹,中港台学生法律观念一直都很薄弱,近年更变本加厉。他举例说,四十多年前参与保钓运动时,一些同学过马路“冲红灯”,他想阻止,对方却称“我们在搞革命,何须遵守法律?”
丘成桐认为,抗争要在法律下进行。“没有法律基础,民主便不存在!会变成我丘成桐口中说的就是民主,你说的便不是,我比你更民主,但这怎算民主!”
对于有年轻人宣称香港是一个民族,应该独立,丘教授以“可悲”、 “不幸”来形容,认为这是因为香港过去十多年取消中国历史作为必修科,导致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缺乏认识,未能建立与中国的感情所致。
丘教授直指,回归后教育政策制订者难辞其咎,在中学取消中国历史作为必修科,以及加入通识教育都是一个灾难!“教改大错特错,不教历史是绝大错误,所谓通识教育是假的,真正的历史内容学生是必须知道的!”
教育政策制订者难辞其咎
丘成桐兴趣广泛,学生时代教外籍教师打太极拳。 (受访者提供)
丘成桐以亲身经历说明读史的重要性,父亲丘镇英去世前担任中文大学前身崇基书院哲学系教授,在父亲的薰陶下自幼熟读古文诗词及历史,一套《史记》读得滚瓜烂熟。他忆述,年轻时读到唐朝盛世便觉兴奋,战败亡国就黯然伤心,透过学习中史产生了家国之情。另外,学习诗词歌赋也能牵动对中国文化的情怀。
“不教历史,学生难以对国家有感情依托。”丘成桐认为,即使不教中史也应该教香港历史,所有历史都不教无异数典忘祖!对于很多人担心教历史会被当局利用来洗脑?
丘教授以他中学时期读鸦片战争的历史为例,当年港英政府避重就轻,将鸦片战争称作“贸易战争”,但课本上写“贸易战争”又如何,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共产党可以自己宣称文革好,但最低限度大家知道个中事实,可以用理智分辨是非好坏。”
他惋惜时下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事实亦无从掌握,公然用“支那”这种字眼,他们不知当年中国人所受到的侮辱和惨痛经历,对这字眼毫无感觉,才会说出这种无聊话!
丘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需要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我儿子在美国长大受教育,了解美国历史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系,因此感情上就对美国文化有依托。”他批评,部分香港年轻人缅怀港英年代,却对港英、英国历史很无知。
至于香港的通识教育,他认为是另一大灾难,令学生变得“通通唔识”!“有一批人,以为自己识得美国或欧洲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书包太重,便以通识取代其他科目,以为从报纸上学习,便不用强记背诵,其实有什么教育不用背诵呢?我儿子在美国读书,会被叫上台模仿林肯总统发表著名的盖兹堡演说,不也要先把演说全文背诵!”
多年前,丘成桐已批评香港教育不重视精英教育,只着重平均主义,把精英学生的水平拉低。他曾忆述,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过不少杰出的数学家,近20年少了很多,与精英教育减少不无关系,“以前香港多私立中学,很多都很高质素;二三十年前开始转为津贴学校后,水平就下降了”。
青年乏理想 难买楼是借口
丘成桐颁奖予2016年恒隆数学奖金奖得主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的梁辰楷同学。(受访者提供)
对于部分年轻人怨声载道,丘成桐认为政治问题、缺乏上流空间、以至买不到楼都只是借口,主因是缺乏理想。他以自己为例,14岁时丧父,要背上债务,家境贫穷。为了帮补家计,中学开始兼职做补习。
“八兄弟姐妹居于沙田土泥建的村屋,遇上台风摇晃不定,随时会倒塌,日子还是照过;试过为了方便到培正上学,寄居黄大仙天台学校简陋课室。”当年不理现实的困厄支持下去,全因心中有当数学家这一更宏大的理想。
那些年追求理想的动力来自对知识的渴求,没有考虑到生计问题,“数学是很精采的事,我觉得为咗做数学,有得食就足够,其他都不在乎,但现时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他们希望赚很多钱!”
丘指出,美国的年轻人会花一生时间从事环保工作,希望保护地球,亦有人会远赴非洲,为当地人改善衞生条件或维护人权,他们追求的都是崇高的理想,反观在香港较少看到这种情操。
他认为,香港年轻人缺乏理想亦与缺乏文化修养有关,祸源亦是教改,因为要对历史文化有感情寄托才能建立个人理想,才能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伟人。“年轻人需要楷模,缺乏文化基础,犹如原始人,何来楷模?”
他举例说,读生物学的年轻人或会希望成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生物学家James 和 Crick,或者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研究物理的或会追求像爱恩斯坦或牛顿般杰出,对政治有兴趣的或会以林肯、华盛顿或孙中山作楷模;如果脑海一片空白,对历史伟人毫无认知,如何能认定楷模,跟随其足迹走下去!
获丘成桐盛赞的2016年恒隆数学奖金奖得主梁辰楷就以二十世纪初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 Hardy)作为楷模,哈代钟情纯数学,其著作包括A ’s (《一个数学家的辩白》),认为探究数学是为了数学的单纯,而非其应用价值。哈代的故事近年被拍成电影《数造传奇》(The Man Who Kn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