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科研方面中介 香港留学,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方式;在实习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参加暑期实习、社会实践、专业相关竞赛等方式
当然递交申请的时机也很重要,香港是滚动录取,如果招生名额满了就会提前关闭申请通道,这个时候就算你的背景多么逆天优秀,也没有用了。
港校申请和录取时间是什么时候?
1)申请时间
对大部分学校和专业来说,申请的时间是在入学前一年的9月份开始:
港大:9-10月各个专业陆续开放申请
港科、港中文:9.1开放申请
港城:11月中开放申请(是12月开放申请)
理工:9.25左右开放申请(是9月21日开放申请)
浸会、岭南、教大::9-11月各个学院陆续开放
基于香港地区先到先得的录取政策,在前面的轮次递交录取的南都相对较低!所以大家一定提前准备QS100名校留学,在申请开放式就及时递交申请材料!
2)录取时间
在录取时间方面,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大部分专业通常需要1-2个月的审理时间,少部分专业可能提前。
官网明确分了轮次审理的专业,会在该轮结束后审理并统一发录取;没有明确分轮的专业,根据往年的录取时间来看:
⏰11月-12月:会发一部分offer,一般是赶上第一批申请且背景不错的同学会在这个时间段拿到录取
⏰次年2-4月:是发 offer的高峰期,绝大部分offer 都是这个时候发出的
⏰次年5-7月:会陆续有offer发出,这个时候发出的offer 一般是因为前面有人拒绝空出来的
如果所申请的专业没有给出明确的轮次时间,但发放录取的时间较早,也需要大家尽早递交,以防错过最佳时机!
今年申请港硕难度大吗?
我先来带大家看一组港中文的网申数据:
2021年10月21日 CUHK网申号:
2022年10月21日 CUHK网申号:
从申请号的维度,比 上涨62%!不仅是港中文是这种情况,其他港校也是同样的趋势,所以港校申请是真的很卷!
影响香港硕士申请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1️⃣专业的录取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激烈程度:像是一些热门专业,比如商科、传媒、教育、计算机等专业,相较于其他一些专业类别往往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对申请者的要求更高,录取难度也更大!!
2️⃣在同一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的录取难度也存在差异:主要受学校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就业质量等因素影响。
3️⃣申请轮次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港硕的录取难度:一般第—轮申请录取机会是比较高的。从第二轮开始,由于学校之前已经发了一批录取中介 香港留学,留学中介不会告诉你的港硕申请潜规则!,加上越来越多的申请人递交申请,学校的录取标准会有所提高。
因此,提前了解专业的录取偏好和要求对于合理选校是非常重要的,过于冒险或者过于保守都是不明智的!
定校选专业看似好像很简单,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不同院校专业的录取偏好、专业申请要求等等,但留学中介有丰富的申请经验,所以他们对这方面很了解,如果你觉得无法平衡自己的时间精力,可以找留学中介帮忙申请。
深圳香港留学中介,放弃百万年薪去香港读“一年水硕”,深圳妈大实话:鸡自己给娃换条教育赛道…
在诸多通过“移居”给孩子换条”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教育赛道”中,香港地区或许是一条最具性价比的路径。
相比于新加坡的高不可攀,美加的千里迢迢,香港办优才最多6万,Qs前100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的香港高才通,再不济父母申请1年制“水硕”,然后找一份保险公司工作拿到居留权,孩子就能在当地读公办,学费仅需几千元不说,未来还能通过DSE等课程考回国内读个985大学,听上去性价比可高太多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大批人到40岁到香港读研,通过“鸡”自己给孩子的教育换条赛道的中产父母们。
可,事情真有家长们想得那么简单吗?
今天,我们邀请常驻大湾区的港宝妈妈田心,来和我们讲述为了孩子教育到香港读研、移居的父母们。
刚获得香港入境处两年续签的Linda,她现在的日常生活看起来和寻常的深圳全职妈妈无异–
四岁的小儿子总算进了幼儿园,大儿子上初三,功课紧张,该操心的事情不少,但白天还是有一些私人时间,约朋友喝茶叙旧,爬山逛街锻炼身体的。
作为985高校的本硕毕业生,Linda毕业后,获聘进入某大型国企工作后,辞职出来创业数年,最近几年才开始成为全职妈妈,专心照顾两个儿子。
而Linda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士,现任香港某保险公司经纪人,拥有香港居留权,如果顺利的话,并且愿意的话,5年后可以申请香港的护照。
如果说Linda作为学霸,年轻时的寒窗苦读,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那么作为一位年近不惑,诸事繁杂的二娃妈妈,一年多的深夜苦读,则是为了两个儿子求学时能多一个选择。
深圳创业女强人,
到香港边读研边当全职妈妈
大儿子曾疑惑地问Linda:
妈妈,您早已经是硕士了,为什么还要去香港读研?
Linda当时觉得很难向读小学的孩子解释,自己为什么每周三天跨境往返过关,去九龙窝打老道的香港浸会大学上学的初衷。没错,就是通过进修,获得香港居留权,将来方便两个孩子选择升学之路。
2019年初
即将升读小学六年级的大儿子,面临小升初只有一年的时间。虽然已经准备参加深圳的点招择校,但因为那年点招的初中不多,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同时自家房子的学位很一般,并不是名校。
一直关注孩子升学的Linda心中感到非常彷徨。和香港朋友聊天时,无意中了解到进修移居香港,并没有想象中难。
首先研究了一下优才的条件,中文专业并不在稀缺人才的列表中,申请通过的希望渺茫。
而浸会大学和公开大学(现已更名都会大学)的中文系,并不需要雅思成绩,学费便宜,和Linda原先的本硕专业比较接近。
于是她连忙请在校学妹为自己拿来母校成绩单,仓促开始申请学校。
△截图自都会大学官网
2019年5月30日
在浸会大学截止报名的当天,Linda递交了申请。
7月初,Linda如愿收到了浸会和公开大学的Offer,考虑到浸会的排名比较靠前,学费竟然比公开大学还便宜,一年才10万港币。比起金融经济类,动辄二十万的学费来说,实在是物美价廉。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学费为10.8万港币
待到秋季入学
Linda按照课程最低要求,选修四门课,并尽量凑在三天内,减少港深往返的次数。
入学后
Linda发现浸会的课程颇为艰深,老师要求高英国G5院校留学,课业颇为繁重,对论文查重的要求也很高,所以过去研究生阶段写的论文,完全派不上用场。
课程汇报、小组汇报、课程论文……小组合作的同学,大多是20出头的年轻人,节奏非常快,进取心很强,Linda为了不拖后腿,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
Linda在埋头苦干中,几乎忘掉了只想过港上个轻松愉快的学,混一个居留权的“初心”。不禁开始微微后悔,不该拒掉公开大学的Offer。
先不论课业负担的轻重差别,最要紧是同学圈层,公开大学的中文系聚集了一小群同为妈妈的学生,课业相对轻松,偶尔攒一个下午茶局,日子过得充满乐趣。
△都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学费
边炒菜边上网课,
不觉已成儿子楷模
2020年初
因为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深港两地都停课、停业,Linda从大龄跨境生,变成了跨境网课生。
返乡过年的保姆,未能如期归来,当时不足两岁的小儿子,需要24小时的照看,而读六年级的大儿子,距离小升初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可想而知,当时在家兼顾家务和课业的Linda,纵有三头六臂,也疲于应付。
Linda选修的网课时间往往就是做饭时间,她只好架一个平板电脑在厨房里,一边炒菜,一边上课。遇到老师提问的时候,慌忙让孩子们保持安静,请丈夫或者大儿子赶紧抱开小儿子。
做作业的时间是深夜,哄睡了小儿子后,Linda再蹑手蹑脚地起床,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往往写作到凌晨三四点重。
一边网课,一边照料家庭的Linda,不觉中成为了大儿子的楷模。大儿子不再排斥妈妈额外布置的“小升初”试卷,而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些额外的习题。
在2020年的小升初点招中
如愿以偿进入了理想初中。在繁重的学业中,儿子逐渐领会到妈妈赴港读研,取得居留权后,为自己将来求学铺路的苦心。
大儿子向妈妈表决心,一定会把英语学好深圳香港留学中介,放弃百万年薪去香港读“一年水硕”,深圳妈大实话:鸡自己给娃换条教育赛道…,为将来过港读书做好准备。
Linda已经顺利毕业,并通过入职保险公司,顺利获得续签。而带两个孩子过港读书的时间表,还没有确定下来。Linda说–
现阶段先让正读初三的大儿子完成中考,这是对他三年学习的检验。然后看中考成绩和录取情况,再做决定。初步想法,是让儿子通过DSE考试,升读香港前三的大学。
她发现香港本地人很少去读研,如果能从港大、中大、科大本科毕业,就能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了。
开口闭口“一年水硕”太轻佻
坚定让孩子将来考香港的大学
作为知名985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和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Linda对两地教学水平非常有发言权。
她现在每次听到坊间,尤其某些不懂行情的HR,开口闭口看不起“一年水硕”,就觉得鼠目寸光、坐井观天。
在香港浸会大学读书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自己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深圳香港留学中介,家庭课业都要兼顾,不能像年轻学生那样全力以赴。但毫不夸张滴说,收获比自己当年的三年制研究生课程还要大。
老师要求阅读的资料非常多,需要完成的作业也很多,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同学间相互切磋激励,大家都不敢懈怠。
尤其是年轻的同学们都在拼尽全力,争取课程拿A,争取毕业证书上的“荣誉毕业”四个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课程中收获良多。
Linda说–
不管大儿子高中会不会赴港读书,尚读幼儿园的小儿子,会不会去享受香港免费的中小学公立教育,都还是未知数。
但是将来报考香港大学的方向是确定的。这是离家最近,孩子们不用离家太远,让父母忍受思念之苦的国际化优质教育。
去年,Linda赴港完成最后的面授课程,再一次穿上硕士袍,接收拨穗礼时,心中还是免不了激动。
绝对不是“我投机取巧,混到学历”的侥幸感,而是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我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无意移居香港,
却因读初中的儿子办了优才
同样儿子在深就读初中的梁先生,也委托中介,递交了香港优才的申请。
作为211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当年的学历已不是最重要的筹码–
在金融投资界,超过20年的深耕,梁先生已经是业界翘楚,身为投资公司的高管,身兼所投企业的高管等职务,妥妥进入香港高素质人才的清单,能轻松获得额外的30分。
无意移居香港的梁先生,经过简单衡量,就知道,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犹豫,先把申请资料递交上去,把握住时机最要紧。
作为严父,梁先生最初希望儿子像自己当年那样,学海无涯苦作舟,用寒窗苦读来证明自己,然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依靠父母铺就的垫脚石,去寻求升学的捷径。
但一直负责照顾儿子的梁太太却不这么认为,她切身体会到未来要面对的中考、高考的压力,已经远非自己当年可比。
梁太太的一顿摆事实讲道理,形如当头棒喝,让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梁先生,了解了现在的升学压力。赶紧找从事中介行业的朋友,接收优才评分的评估。
并得知委托申请的费用,其实只需要几万元人民币,如果不成功,还能退还大部分的申请费用。
用了半个小时考虑时间,梁先生认可梁太太的想法,其实不需要犹豫,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不妨准备好资料,试着申请一下。也许对儿子将来的出路,会大有裨益。
对教育规划,非常有心得的梁太太,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从公立体系的中考、高考,视野跨过浅浅的海湾,延伸到了大湾区另一座核心城市香港,开始研究香港的DSE课程、A Levle课程、IB课程,了解香港的中学排名和教学特色。
如今在各教育交流群里,梁太太已经结识了一批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们。
「 写在后面的小贴士 」
带孩子去香港读书,享受免费优质的公立教育,和全球最顶尖的国际教育,尤其是冠绝全球的IB课程,究竟要花多少钱?
如果告诉你,最低消费三五万人民币足矣,是不是显得过于儿戏?
下面是在香港读书一家人大概需要的费用,如果选择公立校一般是36万左右,如果国际校的话大概是60万左右。
公立学费:书本学杂费6千
直资学费:大约8万
国际学校学费:大约18万
房租:15万至30万
日常开销:20万
寄宿家庭:约1万/月
对于大多数高知中产家庭来说,这些开销都构不成负担,最大的负担是心理,是否有勇气走出这一小步。
为了孩子择校,而选择进修移居,这条路也开始越来越窄。
因为这两年大批内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入竞争,妈妈们拿到香港高校研究生Offer的几率有所降低,不少专业要求高分雅思,放下书本多年的学霸妈妈们,不得不继续扎进学海。
本期福利
带孩子低龄留学,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香港教育群”,和志同道合的家长一起抱团。提前了解关于香港学校、DSE、签证、当地文化的一手信息。
滑动看最新活动预告
9月12周二晚19:30
听改革后托福出题新思路
9月13周三晚20:30
听英高美高的各自优势
9月15周五晚20:00
顶级编程导师解密爬藤新赛道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香港本地留学中介机构,一个留学顾问的碎碎念
更新于2020.4.9
上午跟一个同行朋友聊天,最近这种微信或者语音接不下十个了,不用听就知道他要问我业务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办法,果然,第一句就是:最近怎么样,签约了吗?感觉好难啊~ 我只能回答:全国上下一盘棋,都难都难~
我还有一个群聊,是全国各地中小微的留学机构boss群,机缘巧合加在一起,平时这个群挺安静,偶尔有讨论招聘的,有讨论行业信息的,这一阵子这个群被激活了,充满了战斗力,大家从早到晚,铺天盖地乐此不疲的把一个个真的假的消息发到群里,然后辟谣批判,定期就有人问大家最近有新签约吗?有新咨询吗?有新访吗?几乎无一不是回答,没有啊,难啊~
难吗?真难!从年前到现在,从疫情爆发到被控制,国内差不多快两个月,两个月硬生生被按了暂停键,结果国内刚刚稳定,国外又开始大爆发,目前谁也预测不了要多久能全球稳定,3个月?还是要大半年?所以现在流行一句很扎心的话:防疫之战,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留学生打全场。虽为调侃,却不失实。
刚刚知道消息的时候,我还在美滋滋的准备过年,还在计划着年后的市场方案,甚至大年三十的时候还有两个学生签约,但当各国开始陆续对中国出台限制入境政策,我才意识到形势很糟糕,当时还只是影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月份开学的学生,还有其他国家2-3月份开学的语言课等等,于是大年初七开始,我就给在途的学生们挨个打电话,安抚家长安抚学生,可我又能说出什么来,打死我我也没遇到这种情况,说的最多的也就是耐心等待,持续观望,我们抓紧联系学校和移民局,看看有没有出台新政策等等,这个年基本上每一天都要打好几个小时电话,紧张兮兮的更新海外信息,毫无头绪的发一堆邮件。当然,还有那么多已经在世界各地上学的学生,挨个要打一遍语音,问问本地情况,叮嘱叮嘱防护措施要做好,那时候国外还没有爆出来疫情,所以大家根本没有当回事,还是正常上课生活。随着海外大学和移民局更新政策,2月份又开始研究第三国入境的事,主要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2.1日开始对华出台限制入境措施,接近11万中国学生被卡在国内出不去开不了学,我们受影响的学生非常多(一部分是新生,还有一部分是回国过年的老生),那段时间香港本地留学中介机构,一个留学顾问的碎碎念,我基本上手机全天都是充着电,可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能不能正常开学,能不能走第三方入境,签证申请受不受影响,体检中心没开,签证过期怎么续等等,我说不准,也不敢说,去问,澳洲政府各部门口径都不统一,说的都很暧昧,那时候真的是太无力了,满嘴起泡。前几周依旧是这样,国外疫情大爆发,学生们回国又成了我最操心的事。但是操心不应该是服务行业的常态吗?尤其留学行业,不操心怎么做服务?
这次疫情下,大多数行业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和波及,留学界更是首当其冲,外部唱衰留学的很多,冷眼观望的也很多,行业里也有很多悲观情绪的,基本上围绕着经济衰退、家庭资产缩水以及教育观念、留学必要性来讲,我不是专家,也搞不懂宏观,我承认蝴蝶效应,承认疫情对行业影响大且滞后,也不会期待报复性消费,但我认为留学的原动力在于教育资源的差距,而这次疫情确确实实会淘汰一批赚快钱,口碑差的留学机构,反正这个行业就一直被诟病,就不是一个良性运转,现在也算是个优胜劣汰过程吧。
太懒,好久没写更新日记了(其实也就写过一篇而已),其实感触还是很多,这行水深,深到我也是一边游一边喝水,之后陆陆续续更新吧,其实就是希望留学行业能健康发展,不至于被人统称为骗子。
我不会做生意,也幸亏没把这做成生意。
—————————————————————————————————————————————-
我本科是国内某211与英国大学的合办的一本2+2,大三的时候去英国读了两年,拿了两个学士学位,成绩一等,因为当时英国已经取消了psw,于是我毅然的申了澳洲的,为了那2年工签,在悉尼大学苦熬了2年,因为我的家庭环境其实属于父母咬牙坚持才能付学费的,所以,上学期间几乎打过了所有的留学生能做的工作,所以开学只有半年就攒了些钱,被当地中介一忽悠头脑一热把全部家当投了一个公寓香港本地留学中介机构,付了10%首付,现在回想起来很后怕,真的是一点也不了解,万一赔了就完蛋了,后来运气还不错,卖了房子赚了一些,买了辆二手车做搬家和清洁,跑遍了整个悉尼和周边地区,就这样在澳洲的生活费和部分学费自己赚出来了,代价就是一天蓬头垢面,睡眠很少。毕业之后就找份正式的工作,我学的是会计,当年移民情况也比较好只要4个7,几个月基本就可以拿PR,我就一边找工作一边学雅思,找了一份鬼佬的物流公司,做校对和派单工作,工作时间还算轻松,PR下来后半年,受到国内同学和朋友发展迅速的刺激,辞了工作回了国。
回国之前,踌躇满志,回国之后突然发现我除了有PR和对澳洲、英国的了解外,啥也不会,学的专业也完全不想做。某天突然想到当时自己去英国和去澳洲时都是国内中介办理的,貌似留学顾问比较好做也蛮赚钱的(原谅我的世俗),而且好像也蛮容易,于是自愿跳进了坑。当时简历递了市面上比较响亮的所有大中介,最后因为面试的第一家当时就拍板要了,后面的也就没去面,在这家全国连锁的分公司做了一年的澳新英顾问,再后来实在受不了纯销售模式,就出来跟朋友做了自己的留学公司。
几点感受。
1.某些中介的坑。我说的是顾问的角度,不是学生的,所以看起来不太一样。刚刚上班的时候,领导就“教育”我们,你们首先是个销售,其次才是“老师”,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和学生交朋友的目的是签约。那时候培训的大多是话术,比如咨询的时候要画一个大大的饼,抓住学生的心理,把希望值降低,但是还要给出一个较高的期待,三个选择,一个冲刺(基本没戏,凑数的),一个差不多的,一个保底院校,但说的时候要说在我们这里签约,明天你就能入学悉尼墨尔本了,有些顾问能做到“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也算是有良心了。其次有专门的单子告诉你怎么打电话,怎么接电话,然后每天就是电话销售,回访,陌拜和开会培训销售技巧,每天打100个电话都算少,不断催促客户签约交钱,“本月最后一次优惠”,“教育展签约比较划算”一类套话。
当然,你排斥或者签不上来你可以不干,于是每过3-4个月,就换一批新顾问,一年换个三四茬都算少的,留下一些所谓的老顾问,要不就是自己出去单做了,要不就升了管理层,最有趣的是分总和部门经理也总换,一年换俩都正常。经常是顾问这个月签了个学生,下个月学生再找,发现顾问已经换了,再过两个月发现这个顾问也不在了,总部的文案和签证也经常换人。而且像我这种在国外上过学,上过班有过经历的人还好一些,这行业很多都是刚大学毕业的小白,或者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对国外几乎是一无所知,死记硬背一些院校排名、要求、位置,包括什么人口,地图,可能说话还不利索就敢上去自称10年资深老顾问,案例无数,学生想申请什么大学就自称是什么大学毕业的,问他们问题都不如去百度查一查来的准确,甚至都没有学生懂得多。我刚入职的时候做英澳新,我的一项日常工作竟然是给其他“老”顾问们培训在本地的实际情况,唉专业不咋地,反而一堆有的没的服务吹的天花乱坠,海外分公司啦,在本地怎么怎么免费帮你啦,实际上要不就是合作的,要不就是独立经营,真有事求到他们,不赚你点钱都奇怪了。
至于文书,就更呵呵了,大家都知道模板这种神器,我也不用多说了。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看到的部分,不代表整个行业,也有很多好的顾问,但是得去碰,但也真心希望鱼龙混杂的留学市场能干净一些,少一些套路,多一份责任。
2.免中介服务费的无奈。在大中介摸爬滚打了一年之后,实在受不了这种售套路和对我之前认知的冲击,于是我跳出来和朋友合伙做了一个留学公司,规模较小,办公室也就80平方。澳洲有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留学中介是免中介费的,因为所有的澳洲院校都愿意通过代理来招生,所以这类中介可以不收中介服务费,只收取学校返还的佣金,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做的国内学生太少,绝大部分是转学校、语言学校、tafe和各种移民案子。其实国内各大中介也有佣金拿,只是大陆市场太好做了,于是两头收钱超开心。
我们一开始就效仿海外模式,不收中介服务费,不收取诚意金,这样我在咨询和规划方案的时候就会更加客观,关于能申到哪所学校、能不能顺利毕业、未来的规划、如何移民工作等等,我都会实话实说,也根本不需要搞那套销售套路,弄什么保底院校了。本以为这样就会蛮不错,结果问题来了,在咨询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在质疑,“你们为什么不收费,是不是后面有什么猫腻,是不是有隐形消费,是不是给我们申请的学校都是野鸡大学,你们申请的墨尔本大学是真的墨尔本大学的那个大学吗?你们和其他中介有什么区别,不还是要赚我们的钱?”甚至有家长动用一切关系,查我们的营业执照,查我的个人信息,带澳洲本地朋友和亲戚来我们办公室,问我“你知不知道?哦,住过?那你知不知道?”好吧,我其实也是很理解这种行为,被骗怕了吧,反正我专业我无所畏惧,也许offer下来会好一些,offer下来了,家长反而更怀疑,让本地朋友帮着看看是不是真的,签证下来了,让本地朋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部分家长还主动给我交钱,我不收,他们就说少给点,要不然心里不踏实,让我们哭笑不得。回想起以前自己出国找中介时候,完全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讲,哪来的电调辅导?哪来的行前辅导?哪来的毕业之后的就业、移民规划?出国了就自己拎着箱子找房子啊,都不知道在国内先找好QS100名校留学,那时候中介真好做啊。
3.一些小误区(纯属玩笑)。
1)大多数人出国都想奔个好前程,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理解,但是一定要摆正心态,这部分也是最考验留学顾问水平的地方,如何规划院校方案,如何最合理为学生安排时间,不光是申请到学校,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力争能顺利毕业。现在我最怕遇到的除了本地亲戚朋友梗就是有学生说“我有个同学,成绩跟我差不多吧,去到了某某大学,那我为什么去不上,你们是不是不专业啊,别的中介都说能去上”,最后确认完发现,要么不是一个专业,要么他们成绩差很多,要么他同学比他早几届,那时还院校还没有涨分。。。(一脸黑线)
2)有家长会问你们在大使馆有人吗?出问题能找人解决不?我回答没有,但出问题我们会写信上诉,他说那找你们干嘛呀,人家大中介可都是有人的,能说上话,教育展都能随时请来使馆教育参赞的。。。(一脸黑线)
3)有个学生申请到了澳洲某名校的预科,学生高中学习很好,家长也是那种很不放心孩子的,然后家长就问我要预科的课程,我把课程名称发过去,家长说,不是,我要的是课程的书,让孩子先在国内学学,然后去了就轻松了,你帮我管学校要一下。。。。。。(一脸黑线)